———读《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东汉三国卷”
陈根远
学界期待的《中国陵墓雕塑全集》第2集“西汉卷”、第3集“东汉三国卷”,经过数十位文物、美术史专家多年的通力合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中国美术全集》及其分类全集作为中国优秀美术遗产的总集,堪称“中国文明的芯片”。
西汉、东汉和三国的陵墓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有极其显赫的地位。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主题鲜明,气势雄大,是我国早期大型石雕的顶级作品。两汉因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厚葬理念的盛行,俑的制作在种类、数量、材质和风格多样性上都极大地超出了前朝,奠定了后代俑艺术的基本格局。在制作技艺上,无论是雕刻、捏塑,还是彩绘模制都已经十分成熟。汉俑不但细节刻画细致入微,而且注重整体动势的塑造,形成了大朴不雕、古拙浑穆的美学特征。其中,陕西关中西汉帝后陵区成组埋放的陵园型陶俑最为显赫。两湖流行的木俑明显来自战国楚文化的熏陶,而关中陵园裸体俑则是北方陶俑与南方木俑不同传统融会的产物。西汉晚期以后,地方豪门势力日趋上升,他们更重视丧葬活动的铺张,从而刺激了民间俑作的活跃。官家陵园正式呆板的俑的造型渐被扬弃,民间小型俑塑愈来愈随意生动、神采飞扬,这在河南、四川、两广地区东汉俑中均有上佳表现。
包括两汉三国陵墓雕塑在内的中国古代早期雕塑原存于地面者十分稀少,即使如此,由于早年摄影、印刷等技术限制,一些重要遗存也少有人知,而历年发现的各类俑、玉雕也有许多类似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我们对我国古代雕塑成就的认识。
例如1956年咸阳北石桥乡引王村发现一个粗朴的大型石兽(长1.1米,高0.68米),1957年5期《文物参考资料》有不足200字的一个报道《你看毕塬下的石兽是什么时代的》,并配有一幅模糊的黑白照片。报道说:“很可能是汉代遗物,也有的说是秦代,或说是六朝的作品。”同年12月,该石雕又收入文物出版社出版之《陕西省博物馆藏石刻选集》,时代定为西汉。因为图片、文字均不起眼,以后基本没有学者重视研究。
直到2000年,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才又一次简单提到此石雕。从时代风格和《水经注》等记载,怀疑“这尊石怪兽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个流传至今的秦代地面石雕”,果如是,石兽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地面石雕。此次《中国陵墓雕塑全集》之“西汉卷” 主编汤池先生在卷前专论《西汉陵墓雕塑艺术概述》提到此石兽,但不曾展开深究,当是石雕图片模糊、信息太少所致。而此珍贵早期石刻运到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 半个世纪中,几乎无人问津。今年才正式于该馆石刻艺术馆中公开陈列。如果早年能发表相对清晰图片,一定会引来更多学者关注,其时代判断、定名等一定会更为精准深入。由此可见,古代陵墓雕塑的资料汇集对于学术研究,乃至整个古代雕塑史的重建是多么地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和“东汉三国卷” 的出版正是担当了这种责任。通览两卷,美不胜收。概而言之,特点有四。
一曰全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了《书道全集》,凡28册,主要收录了我国各个朝代的书法墨宝及印谱,每册除讲述本册所涵盖历史时期的书法发展史外,附大量同时期杰出书法家的手迹碑帖图版及解说,书法家小传、年表。此书为中国学界广为引用。号称中国国粹的书法,全集由日人首先编出,也带给国人深深的自责。而《中国陵墓雕塑全集》则是我们早着先鞭的原创。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其中“雕塑编2”为秦汉雕塑,收入两汉雕塑图片115张。此次《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
和“东汉三国卷”共收图片647张,体量是前者的6倍。由于这些两汉三国雕塑分散于全国不同的文物单位,材料的收集极不容易,这一“国家工程” 是任何一个学者个人都不能完成的。当然除了国家意志的支持,还需要主编广博的专业知识,对各类雕塑过去有哪些名品,现在有哪些新发现,都了然心中。另外还要求主编与考古界有广泛的联系。主编之一汤池,1933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是著名美术史论家,编著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2·秦汉雕塑》及《中国美术简史》等。另一位主编林通雁,1952年生,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硕士毕业,后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对汉唐雕塑有精深研究。两位主编《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选录西汉陵墓雕塑320余幅,覆盖墓表石雕、石俑、玉雕,铜俑、木雕,陶俑一(长安地区),陶俑二(其他地区)四大门类的精品。林通雁先生主编之《中国陵墓雕塑全集》之第3集“东汉三国卷”选取此间代表性雕塑320余幅,分墓表石雕、墓室及葬具雕刻,石俑、木俑、铜俑,陶俑一(川渝地区),陶俑二(其他地区) 四大门类展示。
重要、稀少的门类搜集全面,如属于地表石雕的东汉神道石柱全国只有4件,“东汉三国卷”悉数收之。东汉石狮传世13件,“东汉三国卷”收录10件,其中两件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二曰精
所谓全集并非可以一网打尽,要在网罗各类陵墓雕塑代表性精品而无遗漏。前述两集用心良苦的分类,可见两汉三国陵墓雕塑之精华已俱在于是矣。翻阅两集,西汉霍去病墓卧虎的王者气概、渭陵仙人驭马玉雕的飞扬遐思、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的整肃军阵、徐州驮篮山楚王墓绕襟衣舞俑的妙曼身姿、济南无影山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盘的精彩演出、东汉石人的忠于职守、咸阳沈家小区石狮的笑傲坚毅、重庆鹅石堡山说唱俑的滑稽搞笑、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的神游天际、三国吴武昌钵盂山青瓷庖厨俑的甜蜜事业,无不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是我们祖先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智慧凝结。此为文物之精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为类似于国家文化遗产档案的《中国陵墓雕塑全集》的摄影、印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雕塑全集区别于一般的文物图集,要求摄影要把文物最精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这对文物摄影者的美学素养,以及相机、衬布(或背景纸)、灯光等技术条件均有较高要求。由于文物的广泛性、分散性,导致雕塑图片来稿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即使是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的大博物馆也是如此,全集的出版编辑单位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了保证图片质量,经常要特意派专业摄影师携带大量摄影器材前往重拍。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益求精,我们看到了全集中徐州北洞山西汉玉熊(第2集二五) 的通灵可爱、河南济源桐花沟长袖女舞俑(第3集二五六)的美妙舞姿……此为摄影之精也。
三曰新
全集许多精美雕塑虽然出土较早,但很少露面,鲜为人知。如南京博物院藏1942
年四川彭山崖墓出土之仙人骑羊钱树座。有些是近10年来出土的雕塑精品,如简朴稚拙的抱子女俑(第3集二八)2001年才出土于广州番禺。当然还有许多雕塑系首次刊布。
四曰专
作为陵墓雕塑全集,其首要的当然是雕塑精品的收集,但这绝非一般的照片汇编。
如果说,雕塑的遴选是主编专业水平的隐形表现,那么每卷前面主编操刀的总论即可视为对迄今古代雕塑发现研究的一次全方位梳理、完善,甚至重建。《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前,主编汤池先生撰2万字之《西汉陵墓雕塑艺术概述》,副主编林通雁撰4.3万字(不包括注释)之《论西汉长安的陵墓雕塑艺术》。“东汉三国卷” 主编林通雁更撰近10万字之《东汉三国陵墓雕塑艺术概论》。滔滔宏论,甚至超过许多雕塑史专著的相关章节,令人叹为观止。论文对此间陵墓雕塑每一个门类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一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收集,这是对全集图版局限性的有力补充。然后条分缕析,新意迭出。如林先生在《东汉三国陵墓雕塑艺术概论》的上篇《东汉陵园墓地大型石雕艺术试论》中有“神道石柱”一节,其下又从秦君神道石柱的意义、神道石柱上的束竹纹和画像、神道柱的顶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洋洋数千言,足为一个完整的研究个案。近来人们常常谈论所谓的T型人才,对比全集三篇总论的宏大与专深,我们不禁联想学术研究中也有T型论文啊!
说到两部全集的“专”,我们还看到,许多词条的编写者是著名博物馆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这也是保证全集专业的有力组成部分。但如果说全集目前看有何不足,那么,很多图片说明仅仅对雕塑进行了一般外在形态的描述,而没有把描述的雕塑放在当时、甚至整个古代雕塑的框架中加以观照,这对于雕塑、考古专家以外的人士使用、欣赏这些雕塑,有时会造成困难。
但是,瑕不掩瑜,高水平、高质量的《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卷” 和“东汉三国卷”的出版,其学术和文化意义都是重大的。可喜,可贺!
(责任编辑:韩钊 樊波)
我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各种专业
学术活动
2010年4月30日至5月21日,赵力光、王金青、张云、陈根远、杨晔等专业人员先后10多次在陕西都市广播《长安忆事》栏目、西安新闻广播《家庭港湾》等栏目中为听众介绍了我馆新石刻馆建设及其文物陈列等情况,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5月24日,我馆副研究员陈根远先生应邀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做题为《道在瓦甓———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学术讲座。陈根远先生从不同时代瓦当的规制、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及真伪鉴定方法等方面层层剖析,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件件难得的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珍品,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恒久魅力。
7月15日,我馆王其研究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实习生做《西安碑林———中国碑刻文化的坐标》专题讲座。
这些专业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既提升了西安碑林的知名度,又拓展了专业人员的视野,无疑是博物馆对外宣传工作的有益尝试。
(碑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