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国风·鄘风·墙有茨》
【解题】卫国人民对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揭露。
【注释】
1 茨(音词):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2 中冓(音够):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道:说。
3 所:若。
4 襄:除去。
5 详:借作“扬”,传扬。
6 束:捆走。
7 读:诵也。
【植物档案】
蒺藜,蒺藜科,一年生草本,茎平卧,无毛或披毛。古代军旅模仿蒺藜果实,制成“铁蒺藜”,置于敌阵之前用来防守。
“道傍布地而生, 或伏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的蒺藜,无艳姿,无柳影,是天地万物中间,属于草根型的植物。但它随天候变换,在物尽天则的选择中,渐渐果生暗刺,长出了和世界对话的犄角。
春夏时,蒺藜是不着眼的微草,秋来时,随吹落枯叶的寒风,一分五裂,跌落在风给予它缘来的地方,刺入那些闲歇的肉股,粘附在奔波疾走的脚底,扎进草丛和绿叶间探究生活的手掌心里。在这种完全没有料想,却突然到来的使人拧眉咬牙却又无法言说清楚的刺痛里,蒺藜便和跳动的经脉,暗流的血液,撕裂的筋肉,有了撕扯不断的关联。
蒺藜的影子里没有喜悦,它让人更深的看到被认识之幕层层遮蔽背后那个脆弱的自己,让人想到不洁之念,隐隐滴血的暗疼,生命里无时无刻不有的伤口,在光洁如玉的幸福里见到隐忍内心苦心经营的瓷器上的细微裂纹。渐渐在这些不着之味里,使人懂得一点对生命艰辛的怜悯,从而有反照万物的自省。
《鄘风·墙有茨》里的“茨”,是蒺藜在古老先民的文字里出现过的地方。它说的是皇宫大院,华美裘服和道貌岸然遮盖着的,阳光找不到的阴暗世界里的丑态。其实,漂浮在欲望之海的人们,不管宫墙高隔的皇家内院,还是泥盆瓦砾的百姓院落,哪里有绝对干净的地方?只不过,百姓之苦,是人世变换中,身心上承受苦中之最苦,记述喑哑的乐人和使人的历史得以传吟不熄的游吟诗人,在这些愤懑歌调和指斥文字里,为这些天下最苦之人内心的不满找到让内心的悲苦和愤懑得以流淌的出口,这或许是此诗深藏的另一层深意,也是让治世者听到民有怨声的另一种表达。
坚硬的灰白色蒺藜,一果分成对称的五个分瓣,每个分果瓣上,有长短棘刺各一对,在武林的仿生学里,是武术家生出暗器榜上“蒺藜子”的源头。一见到武侠小说里有蒺藜子出现,其后,总是一帮陪衬的短命的人就要登场。
古人说: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这样的话,更进一步的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但世间事,总是后知后觉者多,关于“遍布桃李,下自成溪”,恶怨之心向人,必然暗伏蒺藜铺就的惊路,这样的道理,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读到一篇祭母文,看到一个儿子,写到早年丧夫的母亲,手拉背扛一双儿女,含辛茹苦的养护成人,而母亲却韶华逝去,孤独一生,到儿子懂得母亲的这颗心,想去抚慰挚爱的母亲时,母亲却已不再,那种心上遍布的悔恨之痛,连同母亲生时所受的蒺藜之痛,在儿子的心上,如电击般穿过。看的人底眉叹息。蒺藜无影的钻心,是生者面对死者无法还馈的永生之痛。
秋实的一粒蒺藜上,尖刺暗指的气息,萦绕的,是一幅幅人心跳动,却又让人感觉生命不在空处的画面。所谓生命自责幽怨的哀痛美感,或许该是蒺藜身上藏着的水墨画面里的那点意吧。
不喜欢自然里的蒺藜,但它总是在某个让人不经意的痛楚里引导我,让我把这种不喜欢转变成一种默视,并能在浑浊里有点点的清醒。
后补:蒺藜子微火炒黄至香,可泡茶,谓之蒺藜茶。可明目养肝。深秋走山野时,见到蒺藜干果,可随手摘来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