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国风·卫风·芄兰》
【解题】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朱东润认为是恋歌,其《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
【注释】
1 芄(wán丸)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支:借作“枝”。
2 觿(xī西):象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也可为装饰品。成人佩饰。
3 能:宁,岂。知:智,一说“接”
4 容:佩刀。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悠闲之貌。
5 悸:带摆动貌。
6 韘(shè社):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7 甲:借作“狎”,亲昵。一说长也。
【植物档案】
萝藦,萝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具乳汁,茎下部木质化。叶膜质,对生,卵状心形,聚伞花絮,花冠白色,蓇葖果叉形成纺锤状。
《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多种被解读的图画。第一个画面里,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懂,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我心吗?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可能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在这些带着音律的诗里,一个皱着眉,跺着脚,鲁着嘴的幸福姑娘,青春可爱,眼神灵动。用阶级概念解读,说这首诗是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文学多这样的解读,就意味着生命河床在逐渐干枯,生活当中轻灵柔和之水逐渐被利益和欲望的诡异裂缝吸收怠尽;第三种解读法则有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指的是那些老而无能,又心绪难平的人。暗地里借这首诗来嘲笑年幼于自己的顶头上司。
这首诗一咏一叹的长短音节里藏着《诗经》之所以流传千古,生命力依然如雪山流泉一样的神秘力量,面对传神、素朴、简洁的文字,生命会因某种感知的眼神和理解而展现怅茫和笑脸。
开启这首诗音律的最初音是芄兰。“芄兰”这个词,把它从实指的意义中抽离出来,单纯来吟读,有一种轻滑快捷的余香留在舌尖上;而年轻的男女在一起,若是感到“吹气如兰”,情事的生发,就已经快到物我两忘,身心相融的地步。这让人觉得芄兰是个极神秘的词,神秘在它的音,它的味。
植物世界里的芄兰,则有如心般的绿叶,延续生命姿态的是蔓生的柔韧躯体——植物学里,它属于藤本,又有叫“萝藦”的充满了禅意的名字。芄兰在深林山地上,缭绕于迷雾中间,它攀延褐色的岩石,缠绕入云的古柏,使古冷生硬的自然变得柔和。它开出粉绒白花的花蕊间有点点细碎的紫色斑点,这紫斑夹在忽隐忽现的白色里,似乎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因为和蜂蝶相恋而生。子实状如羊角,是无数朵花在生死寻觅之后笑在藤蔓上的留存物,微风吹过,会把一种深藏的决绝和自傲的身影隐藏在绿叶间。
战国时燕王喜之女芄兰(历史上又叫莞兰)公主,是人间传奇中作为植物世界里的芄兰最性灵的一个对应物,她以身诱荆珂,后来又全身心爱上荆珂,荆珂赴秦刺王,她为不旺这场爱情,以身殉情,是个让人惊诧又心里发热的形象。这样的故事,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又作为伤悲的传奇,被搬上娱乐众人的舞台。而芄兰之心,似乎已经闷上灰尘,在淤泥厚积的池塘里沉的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