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国风·王风·扬之水》
【解题】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周平王母家申国邻楚,数被侵伐,因遣戍守申,使人民家室离散,国人作诗讽之。
【注释】
1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2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3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4 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5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6 曷:何。
7 束楚:成捆的荆条。
8 甫:甫国,即吕国。
9 蒲:蒲柳。
10 许:许国。
【植物档案】
香蒲,香蒲科,多年泽生草本,地下茎白色,粗壮,有节。叶基部有长鞘包围茎部,圆柱形穗状花絮。叶子可编成蒲席、蒲扇、蒲团等。香蒲是湿地的重要指标植物。
诗中束薪、束楚、束蒲,指的是捆扎起来的柴禾,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俗名蒲草;一种解释为蒲柳,多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在这篇文章里,我以蒲草为准,来记述诗性和自然流转在人心上的变化。以蒲草为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篇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磐石不移,蒲韧如丝,这份情意,是能真正打动人性,触动时间的情意。
诗经中的《扬之水》,表露的是一个男人的心意,在文字的表象后面,是一双爱意深沉,顾念家人的男子的忧伤眼睛。用“扬之水”来隐喻一个人存世的一种姿态,悠扬、激荡,又有似水柔情,“扬之水”的音节滑过唇舌,一个人的心会发生丝微的变化,仿佛某种生命激情被牵引起来。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日轮星瀚的日子里,远离妻子儿女,固守边戎,夕阳西下时,站在河边,看流水浮波,蒲草渐沉,思念孤守空房的女子,在夜晚霜月里不尽愁眠,随水色草叶流转,关于思念叹息越发深沉了。越是读《诗经》,越是感觉到一种反复咏叹的音律,就越是觉得,《诗经》除了诵读,更是适合吟唱的,和现代的流行歌曲相比,《诗经》的起兴,连接着自然和人最质朴的内在,这种内心情感的表露,含蓄、空茫、旷远,其中藏了千年、万年都说不尽的生命滋味,有人存于世、其心相于的真情和无奈。可惜的是,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唱在山野庙堂的歌,历经岁月沉浮变迁,已将它的音节敲击破碎,难以再有悠扬率真粗旷的音色痕迹了。能够让《诗经》象原初的那样传唱起来,这或许是现代史学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在纸张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记述史料的材料除了动物胛骨、竹简之外,还有其形如剑,质地柔韧的蒲草。蒲草上刻字,然后卷起来,装入竹筒,作为远送传递密函的文书,蒲草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或许是扮演了竹简时代和纸质时代一个中间替代物的角色。蒲草在民间真正的作用,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指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礼记》中记载,周代就有用莞编织的莞席(莞即蒲草),蒲草织品有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汉代至盛唐,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现代人的生活中,有蒲草的茶托,蒲草的笔筒,蒲草的果篮,以及蒲草编织出来的抽象艺术品。这些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蒲草物件,不仅仅单纯是自然和人发生的物质联系,还有一些从内心的想象开始,连接人的秉性和思考的潜在物。传说伏魔鬼王钟馗是用菖蒲剑来捉鬼的,端午门眉上挂艾草和菖蒲,能够有驱邪避灾的功用。而在《孔雀东南飞》里,朱英台的早期形象刘兰芝对性情柔弱但痴爱不改的夫君说。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在这样传诵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促漏》一诗中有“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的佳句,说的是幽会男女,别离后,看蒲草暗结,鸳鸯戏水,月下孤影徘徊,来日悠悠,触景伤情。悲喜交加的人生,正是因为在其中渗入了柔韧之性,才能让我们对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的自己,以及心里感怀的人和事,有顾念和寄情。这是所有诗作得以展开的底色。而柔韧如丝的蒲草,正是陪伴我们到达一个又一个人生接点的中间物,它在无声无息之间,表达着一种真挚坚韧的希望之情。
怀抱希望,人生便会总有遇到让人感到温暖的笑脸。就蒲草,说这些,也就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