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07

第7章 改变教学观念(1)

课堂教学要讲进退之道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隋炀帝对他的大臣杨素夸耀自己说,朕的文才也是满朝第一。于是,隋王朝在文学史上是一张白纸。陈子昂登幽州台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针对这种文学断层而言。皇帝爱文学,对文学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大不幸事。”读到这里,不由得将隋炀帝与文人的关系,同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类比起来。于是不难得出同样结论:教师擅长学科知识,对学生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极其不幸之事。教师掌握足够多的学科知识,但并不必然因此而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演员的荣耀,这是他的学生最大的幸运;如果这位教师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去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演员的智慧,而不是教育者的荣耀,这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

学科教师往往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对学科教师而言,要么从相应学科的大学院系毕业,或者个人对所教学科有独到的见解,之所以在学校承担这门课程,也正是因为有此学科资本。今天学校的数学教师往往是数学系毕业的,英语教师往往是英语系毕业的,与从来没有接触过该门学科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上的差异是必然的。可是,教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对教师本人来说,自然学科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很难得出定论。

在某省级重点高中听了一堂数学课,这位数学教师出身名门(某重点大学数学系毕业),讲解起数学题目来是滔滔不绝。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但在他的谦和之中仍然掩盖不了对自己解题能力的“自负”之情。当我悄悄地问身旁的同学是否听懂时,同学很是幽默地回答道:“每种方法我都听懂了三分之一。”我想,如果这位同学在考场遇上了这道题,他肯定无法像他老师这样自信。记得我在一次考试结束之后,就曾受到一位教师的责备,说他至少在上课时用三种方法解答过这道题,为什么就一种也没有掌握。原来我也只是掌握了每种方法的三分之一,但这并不足以让我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有一位高中化学老师,他只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生,甚至高中是否毕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心十足,但对于学科知识的信心并不是很强。每次上课讲完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方法,他就问我们是否还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最先我们还以为他在卖“关子”,可慢慢就发现他还真是“黔驴技穷”了。于是,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比老师更有学问,当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聪明,就通过各种途径来探寻解题方法。尽管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方法,但我们却真正地掌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哪怕我们真的很笨,但至少我们掌握了教师在课堂讲解的那种“最笨的”方法。正是这位看起来最笨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最没有炫耀资本的教师,却让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化学,让我们学会了去思考化学,自然应付化学考试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课堂就是一个人生的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如果教师做这个舞台上的主人公,那么学生就必须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学生做这个舞台上的主人公,那么教师就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以学科知识的多与少来论英雄,那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应该做这个主人公?

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认为教学偏“教”而轻“学”,那么教师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如果认为教学偏“学”而轻“教”,那么学生就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已,因此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自我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可后者,即教学偏“学”而轻“教”,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至少高考与中考的考场总是学生面临的。但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们不自觉地按照前者行事,即教学偏“教”而轻“学”。道理很简单,如果将教学定位为偏“教”而轻“学”,那么教学工作就更容易表现自己的学科价值,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更容易体现个人价值。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个人才华时,这时的教师无疑是幸福的,问题在于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还是一位演员的幸福?

演员的幸福在于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成龙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演技是我们学不会的,周杰伦的成功在于他的唱功是我们练不到的。教育者的幸福在于自己能够教会别人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甚至能够帮助别人做到自己所不能做到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拥有高于他人的语文水平,而是他拥有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甚至有让学生超过自己语文水平的能力。教师要追求演员的幸福是容易的,因为教师天然地拥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观众,但演员的幸福并不能取代教育者的幸福,当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的时候,教师离学生就越来越远了,学生的学习离教师的教学也就越来越远了。正如当隋炀帝说自己是一流的文人时,不但它离文人越来越远了,就连他统治的整个帝国也离文学越来越远了。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论述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学生“前进”的空间。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学科知识优势而占据这个空间,那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自己的老师,将教师当作一名自己无法企及的演员,从而让自己在学习这条路上不思“进”取。这听起来只是讲些日常道理,可在课堂教学中却表现得实实在在。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自己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就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下课铃响时,这堂课也就“曲终人散”了,留给教师的是“一地掌声”,留给学生的是“为教师拍了一地掌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的成功。

虽然我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退”出来,但并不等同于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表现得“无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的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缺位”与“越位”,不但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专业价值,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位”时,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进位”的地方表现为“缺位”,比如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演时,学生就会缺少在课堂中的自主参与,课堂就会少了些生动和趣味;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位”时,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退位”的地方表现为“越位”,比如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规范不到位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格外调皮,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得过了分,乱成“一锅粥”。

总之,教师只有明白进退之道,正确给自己定位,才能换来课堂的有序、活力和效率。

课堂管理要宽严有度

课堂能否生动有趣,与教师的课堂管理密不可分。

课堂管理是实现教育目的、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的高低和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好坏。在我们的课堂管理中,有人“严”字当头,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专心致志,一点一滴必须按老师说的去做;有人“放”在首位,管理松散,允许学生上课随便做什么,只要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妨害他人的学习、不影响课堂纪律……显然,不同的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严格与宽松之度。要打破传统管理局面——使自己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在教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改变管理方法引发质变,要使学生不因自己管理的宽严过度走向一个极端而发生质变,就需要自己把自己管理的宽严置于一定之度。宽严有度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舒畅,学生学得快乐。

课堂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课堂管理应该是双方共同参与,课堂管理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做到宽严有度,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广泛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管理上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课堂管理不科学?何愁课堂不会生动有趣?

“爱必严,严即爱”,严并不等于简单的看、管、卡、压,它是管理经验的沉积,是管理艺术的结晶,更是爱的具体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循循善诱,符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的严格,才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并遵循。如果过于严格,反而会给学生心理上、行为上、情感上造成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欲行则难,行中有怨。“师道尊严”这个“力度”的把握,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的一种必备的能力。

让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写的教育案例:

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云南剑川人赵藩于1902年题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白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执法严谨,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宽严结合的施政方针,也针砭了作者所处时代四川的时政。我认为,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向学生施教时,也宜借鉴这副对联,把握好“宽”与“严”的度。 太宽,易流于空泛,导致放任自流;过严,则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走进死胡同。宽严有度,才能使工作大有起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把握好这个“度”,却并非易事。我初出茅庐、刚登讲台时,信奉“严师出高徒”,因而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虽然我严以律己,作出行为表率,但终究收效甚微,纪律、行为规范,还容易收到良好效果,学习成绩,距离期望值就较远了,欲速则不达,尝尽了拔苗助长的苦头。经过深入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我明白了,对某些学生,要他们完全掌握教材知识,确实是困难的,于是我把学生分类,区别对待。对学习好的学生,仍然从高从严要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降低要求,这样一来,反而师生都轻松了。降低了要求的学生,他们也体验到取得成绩的快乐,享受到老师表扬的喜悦,因而学习更用功了,成绩自然有了提高。

即使课堂纪律,也宜宽严有度地把握。不严,难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学生整堂课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收效一定不会好。曾经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男生举手,我问什么事,他答要去上厕所,本来我们有规定,上课时不准去大小便,但我考虑到,他刚才很遵守纪律,看他的表情,似实情,不像捣蛋,我批准了,下课后,他主动问了我上厕所期间没听到的内容。以后的课,我特别留意这个学生,发现他非常专注,且笔记十分认真,课外他对我也礼貌周全。所以,对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何不宽点呢?宽后,他自己会严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和机会。当然,学生出了错,我们作为老师的,仍然要给予教育,使他改正,我们在引导其改正错误时,应从严要求,从宽处理,这样,学生才会口服心服。

宽严有度,一定能使你成为一个受学生敬重的老师。

通过这个案例可能看出:案例中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了课堂管理的“宽”与“严”的度。

如何有效把握课堂的宽与严,这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严于律己,对学生要求近于苛刻,很容易造成师生间的隔膜,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教师觉察不出学生的想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意义障碍,造成物极必反的局面,但充分给予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也会造成难以管理的局面。

案例中这位老师的课堂从不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通过这个实例,我们知道只有广泛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老师、学生的教和学才能一张一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课堂要求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同时,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中去。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自诩连续七年教六年级数学的我闭着眼也能将书从头教到尾,自诩在学校教书水平还可以,好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我的门下,没想到这次我却“栽”在一个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