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懂心理学
8617500000013

第13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中的心理学(2)

不想让孩子吃苦的父母,大多是因为自己生在穷困中,长在穷困中,深知吃苦、受穷的滋味,所以不管怎样都不能让孩子再重复自己。另外,现在的社会贫富不均,富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于是贫家的父母虽然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孩子被别人比下去,甚至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其实,父母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小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吃点苦,自己不就是在吃苦中长大的吗?现在不是过得很好吗?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吃苦还能磨砺孩子坚强的意志,让孩子知道在家境不好的情况下不该乱花钱。

让孩子吃点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得好:欲保小儿安,须有三分饥与寒。饥与寒就是让孩子吃点苦,如果孩子连一分饥与寒都体验不到的话,如同温室的花朵娇嫩、脆弱,势必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带着心爱的小马在一片肥美、浓绿的草地上生活。小马驹似乎过腻了现在这种幸福的生活。一天,肥胖、慵懒的小马对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很难受。是这片草地的环境不好,让我受到了伤害。三叶草没有香味;水中混有泥沙;空气影响了我的呼吸。总之,除非我们离开这里,寻找新的草地,不然我会死在这里。”

老马为了让小马受点苦,于是带着儿子出发,去寻找新的家园。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小马又累又饿,已经前腿拖不动后腿了。

于是,老马又把它带回到原来的那片草地上。小马这才知道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从许多方面来看,现在的孩子生活比蜜还甜,但这样也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不是吃苦的时间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艰苦生活中能自然而然形成的毅力、自理能力、责任感和技能,现在的孩子却并不容易养成。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就是要创造一些时机,帮助他们培养这些特质。日本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是生存教育,受苦教育。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吃苦、学会忍,方能开创更大的生存空间。

古语道:“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父母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与纠缠,但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育子点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父母不管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都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习惯,如果以为多给孩子方便,少让孩子吃苦,就是爱孩子,那么只会过早地抹杀了孩子的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少吃零食

让孩子吃点苦,可以让孩子“饿”一点。饿一点就是少吃零食。现在孩子的营养够丰富了,父母能吃到的,孩子要吃到;父母不能吃到的,孩子也要吃到。无论到哪,孩子手里总有吃的东西、玩的东西。要知道养尊处优,必后患无穷。

2.让孩子穿着朴素

让孩子吃点苦,就是让孩子穿得朴素点儿。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穿着上养成干净朴素的好习惯。不要让孩子染上那种穿名牌、用名牌的攀比习惯,不然,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和高人一等的偏见心态,不利于同其他孩子的合作与交流。

3.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

参加“吃苦”夏令营,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夏令营中让孩子们离开父母的保护与照顾,独自面对艰苦的奋争与跋涉,经历无情的坎坷与挫折,有助于培养孩子团结、合作、为别人着想的理念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4.让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

许多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亲临过农村,也不知道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劳动,体验艰苦生活,这或许是“吃苦”教育中最值得提倡的一个教育方法。

【教育箴言】

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成创业者、接班人,而非败家子、寄生虫。创业都是艰辛的,吃点苦也是利多弊少,人生无坦途,不敢保证生活永远如此富足,养尊处优惯了的孩子们又将如何面临逆境、应对不测呢?为了孩子的将来,让他们吃点苦吧!

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就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去生活。我们必须懂得,这也是所有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生存,那么你就将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

儿子18岁了,父亲在一家饭店里为儿子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成人仪式。用过餐后,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孩子,这是最后一顿免费晚餐。你已经18岁了,从明天开始,你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

儿子一下怔住了。曾经父亲说过只养他到18岁,可他以为不过是父亲在吓唬他,所以一直没有当真,因为他不相信父亲真能不管他,真的要他自立门户。父亲的话让儿子既惊讶又不知所措。

看到儿子一脸的惊恐不安,父亲鼓励他说:“你可以出去找工作,能吃饱饭就行,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有困难可以来找我,不过别提钱,借也不行。”

面对父亲的行为,有人说他做事太绝、太无情。

当媒体报道了他让儿子18岁后独立生存的事后,他走在路上,有人认出他来,就在背后指责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亲戚也纷纷从各地打来电话,说他是在拿儿子当道具做电视表演秀。他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对于各种评论,他总是这样回答:“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自私、冷酷、另类、偏执的父亲。对于这样的指责与评价,我与其为自己辩解,还不如一笑了之。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只尊崇主流教育,只赞同和称颂父母所谓的‘无私’奉献,而任何与此不符的行为与做法都会遭到批判和谴责。我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群奴隶之中,他们一直跪在自己的儿孙脚下,爷爷奶奶跪得最虔诚,爸爸妈妈跪得最忘我,只有我在开始逃离。”

也许我们还是不理解这位父亲为何对儿子如此“绝情”,那就再来看看狐狸界的生存法则吧。

在寒冷的冬天,一对狐狸真诚地相爱了。母狐狸生了五只小狐狸,它们在山下的洞穴中建起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们快快长大,狐狸爸爸和妈妈日夜奔忙着寻找食物。

后来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最幼小的一只狐狸双目失明;梅雨季节孩子们饥饿的叫声,使狐狸爸爸和妈妈冒着生命危险去农人家里偷鸡,狐狸妈妈不幸被夹子打中,腿被夹断,在痛苦的呻吟中,狐狸妈妈因伤口感染而离开了丈夫和孩子们。

狐狸妈妈死后,狐狸爸爸担负起了养育孩子的重任。

它没有像母鸡保护小鸡那样把孩子们搂在身下,而是让它们出去自己寻找食物。

它严厉地教育孩子,教给它们猎取食物的技法,逃避危险的智慧,带着它们去学习、实践。当小狐狸已经能独自捕食的时候,它们还想任性地在爸爸身边撒娇,但狐狸爸爸已经决定把它们赶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狐狸爸爸把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的全部赶到洞外。

小狐狸们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叫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堵在洞口的狐狸爸爸咬出去了。

那些被狐狸爸爸咬伤并赶走的小狐狸们,眼中充满着哀痛和委屈,然而狐狸爸爸却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

虽然那只最幼小狐狸的双眼已经瞎了,但是狐狸爸爸并没有给它特殊的照顾,同样把它赶得远远的。因为狐狸爸爸知道,没有谁能养它一辈子。小狐狸们从这一天起便长大了,那只瞎眼的小狐狸也终于学会靠嗅觉来寻找食物。

当狐狸爸爸再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尽管五只小狐狸中只剩下两只,但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的健康强壮。

狐狸特别重视培育后代的独立生存能力。小狐狸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猎捕食物,等它们学会捕食本领后,老狐狸就不再允许它们留在身边,而是无情地把小狐狸驱赶出去,迫使它们去独立生活,去开拓新的生存领域。即使那些不能,或不愿独立生活的小狐狸跑回来哀求留下时,老狐狸们也是毫不留情地又把它们赶走。

是的,如果不知道怎样去生存,那么就只有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如果孩子总是依靠在父母身边,那么当有一天他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就将无所适从。

据说小鹰长到差不多大以后,老鹰会让它们在悬崖壁上站成一排,然后将它们一个个地推下悬崖。会飞的适者生存,不会飞的物竞天择,即使摔下去粉身碎骨,坚决的老鹰父母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狐狸和老鹰让我们知道了生命应该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这个世界上。动物是靠本能来实现它对下一代的教育,虽然有些残酷,但这就是动物为了其后代继续生存的天然法则。就像进化论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我们的父母有时不如狐狸和老鹰。不但对孩子大包大揽负责任,还没完没了地尽义务,孩子过了18岁已经能独立了,可父母坚持要抚养到大学毕业,甚至结婚生子。有一些考试族,高考的、考研的,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两次考不上就考三次,反正有父母供着,只管考就是了。在父母眼里,孩子只要没找到工作、没结婚生子,那就还是孩子,是孩子爹妈就该养着。结果,这些孩子成了永远长不大的“侏儒”。

【育子点拨】

作为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习惯,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1.让孩子动手做

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2.要花钱,自己挣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要花钱,自己挣!”在国外,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让他们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此外还可以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父母们要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3.让孩子做勤工俭学

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是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教育箴言】

在正确的教育观念中,18岁是一个人独立生存的倒计时转折刻度;教育如果完不成这个使命,我们做父母的有足够理由另辟蹊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驰马,易放难收。”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对自己的管理,攫取成功只能成为一种白日梦。

一个人能不能管理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帕瑞克博士曾经说过:“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总是教孩子怎样去管理他人和事物,却很少教育孩子如何去管理自己。自我管理在管理界十分受重视对于孩子来说,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学会管理自己。

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这个小男孩钉了2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所钉钉子的数量减少了。因为他发现比起在墙上钉下那些钉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更加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小男孩再也不会因没有耐性而乱发脾气了,他把这些告诉了父亲。

他的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自己能够控制乱发脾气时,就拔出一颗钉子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小男孩告诉他的父亲,所有的钉子都被他给拔出来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的墙边说:你做得非常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墙上的那些洞,他们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就如同你生气时所说的那些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在别人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疤痕。

遇到不如意或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孩子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不是喜怒无常,就是做事容易冲动。这时他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打架、说脏话。他们虽然知道打架、说脏话是不对的,而且每次,与人打架,或者说过脏话之后也表现出非常的后悔,但是由于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总无法控制住自己。而作为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从而杜绝不文明的语言与行为。

管理自己不仅仅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让孩子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班级的事情、甚至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人生选择,等等。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能力逐渐地提高,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大,他们会意识到需要做好自我管理,也就是管理好自己,可是,太多的孩子缺少管理自己的经验,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所以在自我管理上表现得一塌糊涂。有关研究表明,有些孩子的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言行自己约束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做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如果父母能什么事都不替孩子做选择,而是把决策权交给了孩子,那么孩子今后的生活必然是幸福的,事业必然是成功的。

【育子点拨】

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盲目地加以控制,以为“管”着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而应该给孩子管理自己的机会。

1.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孩子的一切事情全给处理得妥妥帖帖,从而剥夺了孩子管理自己的权利。做父母的应该多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孩子玩完的玩具要让他放进箱子里,写完作业后收拾书包等,时间长了,他就学会约束、控制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2.让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上学后,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爱护、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教给孩子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同学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怎样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如何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一旦学习与其他方面产生矛盾时,孩子应该怎样处理,等等。孩子爱上课外读物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重点放在复习功课或做作业上;当孩子是班干部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习为主,管人为辅。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学会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