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有很多情绪,孩子也不例外。每一种情绪,在孩子实现理想的路上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面对问题时,父母要教孩子保持冷静,平和自己的心态,然后再想如何解决问题,只有让孩子通过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他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己,因为情绪可以控制一个的人思想、行为,使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很多时候,都会因此而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
4.让孩子管理自己的行为
一个孩子倘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就会做事冲动、盲目,不会做好任何事情。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了这个标准,孩子就能够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对人说话、做事要有礼貌;去别人家要先敲门;未经别人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乘公共汽车要按秩序排队,等等,这都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5.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现在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很多,尤其是不健康网站和不健康图书,对孩子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同时又会腐蚀孩子的心灵。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有害的,让孩子懂得如何去鉴别,并能够远离不健康的东西。此外,还要告诉孩子不与陌生人说话,对陌生人问路,或寻找东西请求帮助之类的事情,不要轻易相信,以免上当受骗。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危险事件,父母要从小教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教育箴言】
一个不能管理自己的人,总是需要别人来管他的,而一个不需要别人管理的人,一定会成为管理别人的人!
谁对命运不诚,命运就将对他不信。对个人而言,“诚信”能给人带来尊重、实惠;对企业和国家而言,“诚信”能带来财富、声誉和尊严。
培养诚实的品德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狼来了”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关于诚实的教育范例。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而孩子们也都知道不应该说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不愿意与不诚实、说谎的人打交道,因为这种人无法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当我们说到教孩子讲诚信的时候,是否感到疑惑:孩子生来就是诚实又讲信用的,又何须教?是的,这话不错。人们常说:“童言无忌”,说的就是孩子先天诚实,不会说假话,有一说一。然而为什么长大后就变了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孩子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学会了说谎和不守信。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的身边做起,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教孩子保持住这与生俱来的诚实、信用。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无奈,曾子妻子只好哄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一听便不哭了,高兴地回家去了。
曾子的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便马上要捉猪准备杀掉它,他的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大人怎样做,他们也就学着怎样做。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说完,曾子就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曾子的做法,虽然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曾子杀猪”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人所尊敬。
在日本,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从孩子刚刚懂事时就开始了。
守信的“基础”是诚实,所以日本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比如三四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如果他勇于承认错误,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编造谎话甚至嫁祸于人,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做赔偿。奖惩如此分明,使得孩子从懂事起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
等孩子稍大些,开始有了自己的“约定”,父母会给予格外的关注和尊重。如当全家兴致勃勃准备周末外出游玩时,若是孩子提出已与小伙伴有约在先,那么日本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约定”,不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的安排而轻易违约。
即便是玩扑克牌之类的家庭游戏,诚信教育也渗透其中。许许多多的日本父母把儿童游戏视作“人生游戏”的“序曲”,认为这是锻炼孩子的最好课堂。父母不仅以身作则保证游戏公正,也会要求孩子在游戏中不能作弊。
在孩子上学后,要求孩子按时交作业、考试不作弊、不涂改成绩单等则成为诚信教育的继续和发展。
诚信是一种美德,他会帮助我们保持一颗高尚的心。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信的美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的人,是会遭人唾骂的。因为诚信是一种社会公德,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只刻了一个词“诚实”。在这里,诚实远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在哈佛大学,入校新生学的第一课就是诚信教育,也就是说,诚信比什么都重要!美国的教育家认为,诚实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就如同一幢大厦的地基。他们的看法,和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做人原则不谋而合。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让这种高尚的美德蒙上阴影呢?作为担负着未来中国重任的孩子们,岂能轻易地丢失这种美德呢?
【育子点拨】
作为父母仅仅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要付诸行动。
1.鼓励孩子讲真话
孩子小,做事往往不会考虑后果,一旦做错事时,父母不要急于打骂,而是要鼓励孩子讲出事情的原委。如果父母见孩子惹出祸来就打,孩子势必要编造谎言、逃避责任。因此,父母平时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给予赞扬和鼓励的话,孩子就不会说谎了。
2.及时纠正孩子的第一次说谎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编谎话骗人了,一定要及时教育孩子,要他知道说了谎,以后就没人再相信他的话,也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了。当孩子明白了说谎等于孤立自己,他就不会说谎了。父母绝对不能任孩子说谎而不以为然,那样以后想让他改正都难了。
3.父母不要对孩子随便许诺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吵闹,就欺骗孩子说,给他买好吃的、好玩儿的,结果却什么都没有给孩子买。如果我们父母经常对孩子不履行自己的诺言,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承诺并不重要,也不一定非要去履行。于是孩子也学会了经常对别人许诺,却从不兑现。
4.父母不能教孩子说谎
如有的父母不愿意给人帮忙,于是对孩子说:“假如有人来找我们,或打来电话,你就说爸爸妈妈不在家。”结果大人避免了麻烦,可孩子却学会了说谎,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要想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就要做孩子的榜样。
【教育箴言】
有一天你失去一种美德,会使你在众人的鄙视中黯然无光,到处碰壁,到处受冷落;如果有一天你拥有这种美德,你会发现你有了万能通行证,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里随时可以找到伙伴,可以寻到盟友,你的活动范围随即扩大,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古人说:“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从未停过,始终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一个人不管做多么难的事情,只要有耐心,那么不管他的能力大小,当他努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获得成功。
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知道,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心理活动中的耐心问题。孩子是否有耐心,对其长大后学习、工作的成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童第周小时候有着特别强的好奇心,遇到不懂的事总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发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感到奇怪,观察半天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跑去问父亲,父亲说:“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怎么可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呢?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长此以往,一滴一滴不停地敲,就会敲出坑来。这叫滴水穿石。”童第周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忙,童第周不想上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水滴只要长年坚持不懈,就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耐心还不如水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有耐心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他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童第周长大了,他的哥哥将他送入了师范学校读书,希望童第周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回家乡帮助哥哥办学。已经开阔眼界的童第周此时心中已另有志向,要进当时省内着名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大哥为小弟有志向而感到高兴,又为小弟感到担心。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哥哥们:“滴水可以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学习,就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后来,童第周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终于考取了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童第周又想起了“滴水穿石”的故事,终于由倒数第一上升为正数第一。
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还有助于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更好的心理优势。可事实是,很多孩子缺少耐心。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拿在手里,想做的事情立刻就要实行,不然就哭闹不止,直到他们的要求被满足。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耐心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一定要不为所动,以训练孩子的耐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育子点拨】
耐心对孩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1.父母有耐心,孩子有耐心
很多孩子缺少耐心,是因为父母自己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必须要耐心做完每一件事。这就要求父母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写完作业,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作业写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2.给孩子设置点障碍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艰难的条件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好。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做事有耐心的良好习惯。
3.要教育孩子学会“迟延满足”
现如今生活富足了,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又爱子心切,因此,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总能迅速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导致孩子缺乏耐心等待和自我努力的意识,从而错过许多培养耐性的机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立刻给予满足,最好是让孩子通过努力来取得。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能抵御周围的一些诱惑而坚持把事情做完。
4.不要打断孩子做事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去打断,比如孩子在画画时;在看某一部动画片时;在拼图时,你不能因为出发点为孩子好,让他去吃东西,就堂而皇之去打断他,更不能要求他去再做其他的事,这都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教育箴言】
所谓人生就是背着沉重的行李去赶一条长长的路,着急是绝对不行的。因此,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
美好的东西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有个农夫快要辞别人世时,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们,便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们都去寻找我埋藏在葡萄园里的东西,把它们统统都找出来吧!”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了金银财宝。父亲去世后,他们把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也没找到,却使葡萄园的地很好地耕作了一番,所以这年比以往结了更多的葡萄。
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劳动是最好的宝物,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收获不到丰硕的果实。同样,没有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不到人生的成功,更不会拥有无比幸福的生活。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然而,当前有些父母忽视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孩子的劳动,功课好就是劳动好。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甚至自我服务的劳动也由父母包办,担心劳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但不能代替体力劳动。有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从没想过要热爱劳动,甚至有的人避“劳动”唯恐不及。
快放学了,老师询问该哪一组学生打扫教室,问第一遍没有人回答,第二遍仍没有人回答,第三遍老师让愿意打扫卫生的同学举手。等了好半天,40多名学生竟无一人举手。老师愤怒、无奈之下想出一个主意:“放学时,后五名离开教室的同学留下来打扫教室卫生!”
老师话刚说完,放学铃声响了起来。只见学生们一窝蜂似的涌向教室的门口,其中一个女孩被挤倒了,后面的同学全然不顾那个女孩的哭喊,依旧拼命往门外挤……纸篓踩碎了,靠门的桌子倒了,被踩的女孩大声地哭喊:“我的腿断了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惊呆了,大声阻止却无济于事,学生纷纷逃离教室,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下发呆的老师和痛哭的女孩。
学生竟为了逃避劳动,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一幕,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劳动意识哪儿去了?真的是学生自私自利?还是教育的不得体?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老师、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他们的言行、态度、做法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比如:有的老师会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你再不听话,今天就罚你打扫教室。”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扫马路”这些话无形中表明了老师、父母对劳动的态度,暗示孩子劳动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是要被人耻笑的,这无形中在学校、家庭内对孩子造成了误导。
另外就是孩子缺乏劳动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一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再加上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没有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这就需要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