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阿拉伯的大沙漠中,有两个亲密的朋友在旅行。有一天他们因一点小事儿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人打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那个人感到非常屈辱,什么都没有讲,只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被好朋友打了一巴掌。”然后他们继续沙漠之旅。就这样一直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来暂作休息,被打巴掌的那个人感到口渴难忍,便向河边走去,结果不小心掉进河里差点淹死,幸好朋友及时跑过来把他从河里救上来。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在一边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你的时候,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我救了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着回答说:“当被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把它抚平;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时,我们要把它刻在心上,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把它吹平。”
是的,朋友间的伤害大多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挚的,作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他才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育子点拨】
许多研究显示,一个仅仅学业优异的孩子,其人生未必成功,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还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其实,现代生活中,成功者往往都具备“极佳的人际关系、极强的工作能力”这两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上,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1.教孩子学会谅解朋友
孩子们在一起,发生误会和摩擦在所难免,而且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当孩子愤愤不平时,父母不要跟着大吵大闹,长孩子威风,而是要让孩子稳定一下情绪,然后告诉孩子要学会宽容与谅解。也许朋友真的有难处,或者真的不是有意的,宽容和理解他人也是给别人一次反省和改过的机会。更何况做人要大度些,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2.教孩子主动关心和帮助朋友
朋友总会遭遇一些困难或疾病,这时父母要让孩子去主动关心和帮助朋友,这样不但巩固了彼此间的友谊,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相互关心和帮助的网络,营造一个愉快和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这将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孩子学会相互信任
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过来,只有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朋友之间有了意见与分歧,不要在内心里相互猜疑、相互抱怨,而是要把想法讲出来,与朋友及时交换意见,这样才能消除误会,增进友谊。
【教育箴言】
和好人交友,必然会受到好的陶冶;和恶人为伍,必然也要受到恶的熏染,风吹过香物以后,必然也会发出馨香;风吹过臭物之后,必然就要发出臭味。
——伊本·穆加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年复一年地耕耘在三尺讲台,倾注自己的热血和智慧,培养教育人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文明的使者,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这也是给予文明以应有的尊严。
我们知道,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可以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听话的学生和难管教的学生……同样,在学生心目中呢,老师也有个按等级排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比较喜欢的老师,没什么感觉的老师,不太喜欢的老师等,这都是正常的。对老师的不喜欢绝不是对老师的冒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害怕或讨厌与老师相处及交流,那问题肯定出在孩子自己身上。
经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就会喜欢上哪门课,那门课程成绩就好;若是与哪个老师的关系不好也会殃及到那门课程,也许这就叫“爱屋及乌”。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必然要与老师交往,于是交往中就会出现难以避免的磕磕绊绊,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老师对他们的不理解。
有一位男孩因为英语特别好,就被老师任命为英语课代表。因为一次误会,英语老师严厉批评了他。他想站起来对老师做些解释,老师却生冷地说:“你不用辩解,这件事我心里清楚。”于是,他只有带着一肚子委屈和不满坐在位子上,从此,他对英语老师有些反感了,逐渐地,连英语课也不愿意上,有了疑问更不想主动问英语老师。
期末考试,他的英语成绩明显下降了,从原来班里的第三名一下子滑到了三十多名。英语变成了他的弱项,还有2个月就要高考了,他焦急似火,没白天没黑夜地补习英语,最后自己都觉得没有希望了,跑到学校后面的树林里大哭了一场。高考分数发榜,他由于英语分数太低只能上个专科学校。
由此可见,意气用事不可取。只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却导致孩子拿自己的前途去和老师赌气,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其实,世界上除了父母,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只希望学生在人生旅途中走的更加顺利,在老师的眼里永远只有“学生”这个概念,甚至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因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自己,也给老师一个机会,多沟通,多交流。师生之间往往在一些善意的批评和被批评中产生了摩擦,产生了误解,孩子觉得老师太严厉,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老师们又觉得孩子太不懂事,怎么就是不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呢?
因此,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育子点拨】
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与老师相处呢?
1.教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
因为孩子如果不主动与老师沟通,那么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缠绕自己的困惑。只有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好途径。有些孩子不喜欢某一科老师,于是就不愿意上他的课,作业不愿意写,上课不听讲,结果师生关系恶化,孩子的学习成绩严重滑坡。
2.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礼貌地打招呼。上课要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孩子,父母要教孩子保持理解的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恰当。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做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到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教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有的孩子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却拒不认错,与老师的关系搞得很紧张。
这时父母要教育孩子,错了就是错了,要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上课讲话,有一次违反了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而且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教育箴言】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
在全球化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及工作。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但有的孩子害怕见生人,甚至和熟人讲话时也会表现出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去。有时还会口齿不清、说话语无伦次、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淘气。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过错而遭到大人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是体罚,于是孩子心里便产生恐惧。他们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一位男孩,曾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在学校里他也算是知名人士。但是他平时话语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极少和别人讲话,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一次,学校组织数学竞赛,要他发言。他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紧张得不知所措,语无伦次、不停地出汗。台下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对他的不满,他回过头来看到校长也是一脸失望的表情,于是更加说不出话来。散会后,他看到班主任被校长叫去办公室。班主任老师回来后叫他第二天把家长请到学校,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请过家长,这次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感觉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回到家里,爸爸和妈妈又把他狠批了一顿,说他没出息。
后来与人相处时,他总是担心面对尴尬的场面,而尽可能地逃避与人交往。他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他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很不友善。再后来他无论见到谁都会害怕,甚至和陌生人走个照面,他也会紧张不安,完全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了。
社交恐惧通常起源于学龄期。有社交恐惧的孩子常常拒绝与他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生活与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同时也危害着身心健康的发展。研究发现,社交恐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能够损伤人的心理功能。
社交恐惧的原因主要是社交动机。如果孩子的社交动机是希望在别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时,他的恐惧就会明显;社交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交技能的缺乏。一些父母或教师仅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们社交技能的培养。再者,现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缺乏同龄伙伴的校外接触,长大之后,很容易养成依赖、害羞、胆怯、孤僻的个性。社交恐惧者几乎都是年轻人,一般在12到16岁左右出现,中年后渐减至消失。
此外,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更加惧怕与人交往,严重的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因此,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社交恐惧。
【育子点拨】
孩子患了社交恐惧,就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1.消除孩子的自卑
父母要让孩子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过于自信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好处。父母要告诉孩子,他并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很多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所以,没有必要贬低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那就无所不能,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2.改善孩子的性格
害怕社交的人多是较内向的人,父母应注意锻炼和改善孩子的性格。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文娱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尝试主动与同伴、陌生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教孩子学习社交知识
我们尽管都知道人生活在世上社交意义重大,但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艺术等却从没有教给孩子。所以父母应全面地教孩子学习有关社交的知识,让孩子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社交恐怖这一心病是有好处的。
4.对孩子进行脱敏疗法
先用轻微较弱的刺激对孩子进行刺激,然后再逐渐增强,使孩子逐渐适应,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矫正行为失常的目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戚朋友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脱敏,通过表扬、奖励,使这一结果得到巩固。
【教育箴言】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站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