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危局
8623000000006

第6章 马云:被夸大的神话(5)

从“马云宝典”到“马云讲话”

2010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送给了马云一份厚礼:一本署名阿里巴巴集团选编的《马云内部讲话》,由颇具官方权威的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早年,它是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文选的指定出版社,具有一言九鼎的政治权威。

据媒体报道,“6万册《马云内部讲话》甫一上架,就遭到了市场疯狂的追捧,出版社不得不再次加印10万册”。

马云终于从各种报纸杂志和眼花缭乱的屏幕上华丽转身,以这样一本书的形式,为自己上半生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他也把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神话和他那些看上去怪异的想法,通过这样一种盖棺定论的颇具官方色彩的方式来为自己正名,从而也完成了自己走向神坛的法理论述,从马云宝典变成马云讲话,从马云经验变成马云思想。这本书的副标题则是这样写道:关键时,马云说了什么。

马云完成了惊险一跃。

正如他在无数次重要场合一直重复的这句话:Ifnotnow?

when?!Ifnotme?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然而历史总是如此的诡异,就在马云借助一本书声誉再次重返神坛两个月后,阿里巴巴的第三次重大人事震动再次跌破人们眼镜。

在阿里巴巴股市表现整体不佳的背景下,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B2B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的请求,原B2B公司人事资深副总裁邓康明引咎辞去集团CPO,降级另用。B2B董事会任命陆兆禧兼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集团任命彭蕾兼任集团CPO。近100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公司的认证措施以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

“引咎辞职”、“降职另用”,这些官方重大人事变动中才会出现的用语,再次罕见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外界一直忽略的是,马云选择2月21日,这看似一个平常的日子,但马云想必是意有所指。

从记者当年调出的摄影录像日期中不难发现,正是12年前的这一天,马云在湖畔花园自己家里召开了阿里巴巴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代会”,2月21日,其实才是阿里巴巴真正的诞生日。

马云创始人身份再次得以彰显。

随后马云在一封给员工内部邮件里称: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

分析马云的大淘宝布局中不难发现:大淘宝执行计划中的关键角色,牢牢地控制在他可以信任的人手中。这也是马云手中唯一将来可以和大股东雅虎谈判的筹码。毕竟任何的恩怨都是围绕着自身利益展开的。

马云在这封邮件中宣称:阿里巴巴从成立第一天起就从没以追逐利润为第一目标,我们决不想把公司变成一家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我们一直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

这项人事一公布,马云再次成为焦点。单凭以价值观为依据,并不足以让卫哲下台。卫哲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用一贯的宣扬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斩立决,并不能够为诚信提供任何保证,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体系与认证制度。这个责任并不应该由卫哲承担,而是马云自己本人。

现如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众所周知,从股价看,自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时缩水超过60%,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缩水幅度仍接近一半。电子商务领域观察家认为,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市场导向不明确。

而阿里巴巴B2B如何突破真正的天花板,或许才是马云面临的最大挑战。

卫哲是典型的新商人,温文尔雅但逐利而为,他以天价的年薪和不菲的股权代价,完成了阿里巴巴的自身使命后,便黯然出局。作为主席的马云热情易激动,而卫哲则慎重且有条不紊。他们两人一个负责台前,而另一个则居于幕后。从资本市场选项来看,卫哲更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个创始人。这本质上的差异,也为二人上演了一场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最后的曲终人散的职场悲歌。

卫哲的离去,无疑为马云因资本市场和股东带来的压力解了套。这一次的人事布局,可谓一石三鸟。

但坊间并没有停止对马云的质疑,马云究竟想干什么?难道他不需要承担管理责任而同样“引咎辞职”?

2005年马云在深圳与网商交流时,曾这样说道:只有两个情况下你是CEO,第一你做决定的时候你是CEO,平时你不是CEO;第二个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你是CEO,你说这是我的错。

而不是说成功的时候是我,失败的时候是你们执行不力,你的组成团队不好。

就是这个人,你很难从他的表演和演讲中严格区分开来。

当然,在他正常逻辑行为的背后,表演似乎也是他的天赋。

除了那封已经付诸各大媒体内部邮件,那个曾经能说会道的马云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激情退去过后的裸泳者

无可否认,马云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奇迹。他想用自己的激情打造这个世界一家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分享、更加责任,也更为全球化的公司。放在10年前,这个时代需要马云。

但是当他走向神坛的那一天起,放在互联网经过10年深刻洗礼的今天,那个真正的马云已经离我们远去。

马云苦心经营的不是一个企业的理想国,而是他一心想借助于企业这个平台成立的一个虚拟的集权世界。在这里,他成为这里的最高裁判者。

2008年4月17日,他在欢迎蒙牛集团来访的欢迎会上这样说道:我觉得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公司。当然,国家是不能随便成立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成立国家,那就是虚拟的网络上。

在这个丛林生存法则的网络世界里,在这场博弈场上的参与者,过去是,现在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明又愚蠢,他们都是——但永远只是个普通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云真正的悲剧,是他试图在开放的互联网世界里,建立起一家拥有国家高度集中的权威体系的江湖,有市场自由竞争的价值,也有享受国家层面的话语系统。而他希望自己成为风中骑士的那个将军。这注定是无法兼顾的一个乌托邦的美好愿景。

马云说他欣赏的人是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最高境界是杀人于无形之中。但马云似乎忘记了这一点,风清扬只是众人意念中的一个影子、侠客梦想中的一段神话。

不可否认,马云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激情的创业者,但是他也是个交织着现实与商业的功利主义者。他是个对自己充满清醒认识的自信者,但他更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自卑者,当过度的自信与自卑媾和在一起,便是一种走向狭隘和危险的自恋和固执。历史已经证明:世界上所有的神话都来源于自身过度的透支不安全感的条件反射。

如果放眼于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从来就不缺乏过神话,当初的神坛几乎最后都走向了历史的祭场。当初的浮华,不过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缕细沙。

套用马云喜欢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只有等到退潮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事实上,马云比谁都明白,他交杂在这矛盾之中。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后不久,马云向自己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最近一下子名气大了起来,一下子别人都觉得阿里巴巴这么厉害,马云这么厉害,特别是上市以后,人们看我的眼光也不对了。媒体也跟着起哄,我们可能自己会忘记自己。

这应该是马云内心里最为真实的写照:在看似清醒的告诫中透着暗暗自恋。

这个有着政治情怀的企业领袖终究没有走出中国历史的窠臼,以激情的理想开端,短暂辉煌过后,以反理想灰飞烟灭终场。这一切,深深地耕植于现实的土壤里。

马云曾说:互联网公司的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么是脑子发热,要么是脑子不热。他还说:这是一个好时代,这是一个谁都不愿错过的时代!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能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中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还属于马云吗?

在这个丛林生存法则的网络世界里,在这场博弈场上的参与者,过去是,现在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明又愚蠢,他们都是——但永远只是个普通人。

同时马云在内部邮件里这样说道:如果今天我们没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毒的勇气,阿里将不再是阿里,坚持10年的梦想和使命就成了一句空话和笑话。

许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记者还在上海浦东的一座普通公寓里看到央视的《书生马云》时,被这个小个子的男人感动得一夜未眠。那时相信中国一定会出一家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许多年后,当再次重温那一段画面时,这个男人的身影已日渐遥远。

不过12年的光景,一切都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