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要培养在现实生活中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勇敢地尝试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日常生活中要多尝试或帮助他人做点儿“小事”,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2.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受点儿“苦和累”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我们成功的每一步。有意识地让自己受点儿“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自己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样就可以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3.想要做什么就立即行动
阻碍我们行动和成功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我们的惰性和怯懦。只要克服自己的惰性,想到要做什么就立即行动;克服自己的怯懦,想要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做,那么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冯两努
在没有掌握使自己成功的模式之前,我们自己所发明的方法效果通常是有限的,我们的想法如果行之有效,在他人那里通常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生活中,我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交流,尤其是与成功者的交流,使得我们无法了解他们的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运用一些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的方法让自己更快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多年努力的人会有这个感叹:在他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只是在接近事业成功的几年做对了事情。其实所谓的创新,其中绝大部分是他人的经验,只有少量是适宜自己的创造。更何况,这种创造很多时候来自其他领域的借鉴或者新的组合。在向成功者学习时,我们也在同时分享他们失败的教训,让自己避免了那些错误。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令人感觉沉闷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支持你还是对你漠不关心,都关系到你的前途和命运。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股巨大的潜能,能够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事情也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可能是一句格言,可能是一次讲演,可能是一则故事,也可能是一本书,或者是朋友的一句鼓励……贝尔28岁时去拜访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与其谈论有关“多路电报”的试验,亨利对此并不感兴趣。贝尔又说到他在试验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把包着绝缘材料的铜线缠成螺旋状,有间隔地通电,就能听到线圈上的嚓嚓声。这时,亨利有精神了,他感悟到,这个年轻人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他要亲眼看贝尔做这个试验。那天,外面寒风凛冽,老亨利打算乘坐马车到贝尔的住所去。贝尔怕老人受不了,便把仪器带到了老亨利家里。
他们听到了电流通过铜线圈发出的声音。贝尔认为,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电报线传递人的声音,但是想到自己缺乏足够的电学知识,不知道是否该把这一设想公之于众,让电学专家参与进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亨利听后鼓励他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电学知识,那就去掌握它。你有发明的天分,好好干吧!”
后来,贝尔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我简直无法向你们描述这两句话是怎样地鼓舞了我……要知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电报线传递声音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费时间去考虑。”几年后,贝尔又说:“如果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可能发明不了电话。”
别人的成功很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报纸上、新闻上或其他地方遇到成功人士,听到别人成功的事迹,在心里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我也要有这一天!”于是,你就会带着明确的目标、崭新的想法、百倍的信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据调查发现,很多年轻的乡村企业家开始创业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当他们有机会拜访或参观一些大企业后,感触很深,获得了巨大的动力,最终取得成功。比如,一位年轻的乡村医生参观了大城市的医院后,更加坚定了在医学界出人头地的信念。学生听完教授的演讲,心中可能会燃起万丈豪情。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运动员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世界级明星的一次会面,也许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可以说,是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刺激了他们的进取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功者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同样成功的人士,他们可以交流经验,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失败者的圈子里也都是失败的人,因为他们的不幸使得他们互相吸引,共同哀叹。正所谓成功者与成功者为伍,失败者与失败者为伍。
印第安人生活的部落中,大部分的部落是些乐天知命的安逸人群,他们的文化程度非常低,所以,从部落中出来的印第安人小孩个个憨态可掬、害羞腼腆。可是当他们中的一些人大学毕业后,他们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器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能做一番大事业的样子。而一旦他们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将刚刚激发的潜能再度催眠。可见身边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
因此,在你的一生中,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多接触成功人士,多阅读他们的成功传记,这对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
成功有方
多数时候,你身边人的高度就决定了你的高度。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你想成为富人,就应该与富人为伍。同理,如果你想成为成功者,就多与成功者交往吧!
1.努力去结交一些成功者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普普通通,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结交那些成功人士。其实,只要想办法,机会总是会有的。例如,你可以通过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牵线去认识他们。
2.用成功者的思维想事情
成功者的思维与平庸者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他们有胆识、有魄力,敢冒险,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因此,如果你也想成为成功者,就应该多与成功者交流,用成功者的思维思考事情。
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罗曼·罗丹
真正促进我们的成功与进步,使我们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不是优裕和顺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我们于死地的打击、挫折和敌人;那些与我们时时竞争的对手。
挪威着名的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就把自己的敌人,即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桌子上。他不是天天怒视着它,折磨它,而是一边写作,一边看着画像,从而激励自己进行创作。易卜生说:“他是我的死对头,但我不去伤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让他看我写作。”
据说,易卜生就是在“死对头”目光的注视下,完成了《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就像狼和鹿的关系一样,没有了狼的追捕,鹿群就会一天天萎缩下去。只有朝夕生活在狼的威胁下,鹿群才会重新焕发活力。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像一只狼,他们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我们稍不留神就有被吃掉的危险。于是,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水平,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很强大了。
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恐惧。其实,对手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养成“感谢竞争对手”的习惯,坦然接受挑战,积极提高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所谓成功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巅峰的人,就是敢于面对,敢于接受各种竞争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挑战和竞争不是坏事,它们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能使人体充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想象丰富。
科学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人只能发挥自身潜能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而在竞争过程中,人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发挥。竞争中的成功者增强了信心树立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失败者通过总结经验,调整目标语行动方式,为进一步取胜打好基础。
当然,竞争并不是一定要追求一方赢,一方输,更不是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大多是双赢,是竞合。
罗西的家族从他的爷爷开始便一直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生活,他们家在这个小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从他的爷爷手里一直传到了他的手里,罗西家的杂货店货真价实,买卖很好。他家的杂货店对镇上的人来说,就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缺少。而且,罗西的儿子很快便要接手杂货店了。
就在老罗西准备退休,他的儿子准备正式接手杂货店时,他们家的对面来了一家外乡人,并且整日叮叮当当地在里面装修,看样子也是要开一家杂货店。罗西很是恼火,于是他在店铺前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纸条:“此店铺于100年前开张。”人们看了后,都掩口而笑。
在新店开张的前一天,罗西苦恼地坐在店门口,他的太太走过来对他说:“亲爱的,你现在对这家新店有什么想法吗?”“是的,我想放一把火把它烧掉。”罗西恨恨地说。“不,亲爱的,你应该做的是明天去祝贺这家新店的开张。要知道,我最爱你的地方就是你的老实厚道。一个好人怎么可以心存恶念呢?”
虽然妻子这么说,罗西口头上也答应了。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里去祝福这家新店的开张。不过,第二天罗西还是准时地去了。那天人很多,当人们看到罗西也来了时都很吃惊,主动地让出了一条道,只见罗西大步走过去,对他的对手说:“外乡老弟,恭喜你开业,祝你给全镇人带来便利!”
罗西的话刚落,全镇的人就围上来,对他欢呼着,并说他是镇子的骄傲。那个外乡人也笑眯眯地握着罗西的手,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一对多年的老朋友。
那家新店开张,罗西的生意并未受到影响,因为乡亲们欣赏他的大度和宽容。
任何人都喜欢和宽容、大度的人打交道,纵观历史和当代,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莫不是有着宽广的胸怀,能容纳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伙伴。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一定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他们为你设定了一个可以超越的目标,甚至,你们还可以成为朋友,从互相交流中共同发展。
竞争不一定是件坏事,通过互信互谅、有效沟通,就可以出现合作共赢、皆大欢喜的局面。
成功有方
没有竞争,我们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没有竞争,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获得的是怎样的成就;而有了竞争,我们肯定会看到成功希望。所以,感谢你生命中的竞争,以及竞争的对手吧!
1.感谢你的对手
没有磨炼就没有成长,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竞争对手,是他们使我们在努力提升着自己,充实着自己,以至于我们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
2.不要与对手成为“死对头”
如果相互之间排挤、仇恨,那是对任何一方都不利的。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就会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把对手当作朋友,就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3.与对手追求共赢
在两虎相争中,几乎从来没有胜者,没有赢家,有的只是大者伤,小者死,从而被“渔翁”得利。可见,互相拆台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只有追求共赢,才能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