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企的最佳持股比例
一家上市公司国企的最佳持股比例不要超过30%,这是从管理架构、管理体系、激励薪酬、市场化程度等等角度来考虑的。
华润一直是支持万科发展的。但是如果华润希望未来将华润置地的资产并入万科的话,我们还是建议华润对万科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华润置地有商业物业,有人觉得这是强强联手,万科可以同时拥有住宅和出租物业,业务可以更全面,抗风险能力更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明确,即使华润置地要跟万科合并,我们也会建议在合并后把这块出租资产卖掉,因为,万科只是一家专注做住宅的公司。
——2007年7月24日,王石在J.P.摩根CEO论坛上如是说
背景分析
万科和控股股东华润之间的关系,外人看,总是有点微妙。
2001年5月底,宁高宁宣布收购万科的新方案:华润将持有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了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置,北置控股华远地产的股权架构。按照这个方案,宁高宁实现了绝对控股万科的心愿,王石不但保住了万科这块金字招牌,而且还能一举将华润在内地全部地产业务收入囊中。这个方案与4个月前的方案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一直处于被收购地位的万科变为真正的主角,北京置地和北京华远地产则成为下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业绩”:2000年,北京置地赢利仅9700万港币,万科赢利则高达3.09亿元。面对万科这个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华润终于不再执拗于自己的地产帝国梦。
这深深地刺激了被晾在一边的任志强。2001年7月,个性倔强的任志强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不玩了。他宣布卖掉自己所持有华远地产18%的股份,从华润手里收回华远地产品牌,成立新的华远地产。任志强的这个决定对京城地产界来说,不亚于一场地震。
2001年11月,原来被华润控股的华远改名为华润置地。华润“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惊醒了地产帝国梦,连在北京的老本都得重整山河。
2002年3月,华润万科事件中春风得意的郭均辞去华润置地总经理一职。2002年10月,华润独自投资40亿元港币开工建设深圳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华润中心。假如当初华润整合万科成功,也许此项目会由万科来开发了。
华润与万科分分合合,它们的未来耐人寻味。华润仍然执著于自己的地产帝国梦,选择其控制50.3%的华润置地实现全国开发战略,目前已经成立北京、上海、成都3家公司。
业界一直有人预测,华润和万科之间难免会有一场整合。只是至今四五年过去,还没有这个迹象。
行动指南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有国企股东作为较大股东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类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宜绝对控股,也不宜相对控股。
7月2日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万科的坚持
我们坐在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都要多了。
看来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还真大,基金对房地产股票已经完全没有兴趣了。没有关系,贵在坚持。
——1997年4月7日下午5点40分,王石在香港文华酒店对董事会秘书肖莉如是说
背景分析
当天下午,“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96年度业绩推介会”刚刚结束。自1993年起,万科每年两次从深圳到香港举办机构投资者推介会,从会议的筹备、资料的准备,到会议的召集,加上董事长和管理层亲临现场,所花费的时间和心力可想而知,如此冷清的场面却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同年8月15日,1997年度中期报告公告后,肖莉一度设想,是否临时停止一次在香港的推介会呢?但是,她小心翼翼的提议被当时分管董事会工作的郁亮否决了,理由很简单,万科从1993年发行B股开始,就坚持按香港的通行做法,每年举办两次业绩推介会,从来没有懈怠过。尽管那时的B股由于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问津者寥寥。但万科一直坚持着,只要还有一个投资者出席,这个会议就没有取消的理由。可见,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是当时的市场中少有的,而王石在投资者关系上甚至带着一点儿诚惶诚恐,他把这种态度传递给了管理层团队,正是这种态度,成就了万科今天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7月3日
对自己苛刻一点的股权激励计划
在信息时代,对“人”的作用,万科也要重新认识。不仅仅是改善工作环境,还要在员工激励、保障机制方面创新。
——王石、缪川,《道路与梦想》,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
背景分析
2006年被投资者反复讨论的“万科股权激励计划”,其实已经是万科在股权激励上的第二次尝试。1993年万科发行B股的时候,郁亮已经在负责股权激励计划项目了:计划从1993年做到2001年,长达9年,以3年为单位分成三个阶段,并在当时获得了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批准。项目计划万科员工以约定的价格全员持股,3年后交钱拿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但是,这个计划在第一期发完之后,证监会成立并明令叫停。一停就是13年。
做股权分置方案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股权分置方案的首批获批者也将获得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机会。所以,万科在做股权分置方案的时候,同时做股权激励计划。郁亮不愿意重蹈13年前的覆辙,他明确告诉方案的工作小组,“股权激励计划的核心不是‘能拿到多少’,而是‘能获得通过’。”
让投资者支持你很重要,因为“股权激励”是股东奖励你。所以,郁亮们想得很清楚:“我们做这个方案的时候,第一要考虑的是股东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股东当然要求公司增长。那管理层就要从增长里面分,不要从原来基数里面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股东会担心管理层乱圈钱摊薄利润,所以股东关心定向回报率。这个指标不能定低了,定行业平均标准7%~8%就是没追求的标准,万科平均是10.5%~11%,最高一次超过12%,那这个指标就定12%。另外,股东会关心每股赢利,我们保证每股赢利每年增长10%以上。这样,我们定了三个基本指标,作为管理层获得股权激励的条件。”
在这三个要求之外,万科还有一个最高的要求:第二年的股票均价比上年高才可以得到股权。有些投资者觉得这么做不合理,比如大盘下挫严重,万科只是小跌,那也是不错的成绩了。但股票均价比上一年低,说明投资者套牢了。那凭什么万科管理层可以欢乐过年呢?万科凭什么旱涝保收呢?在现在中国投资者对价格还特别敏感的时候,管理层应该表现出和投资者同甘共苦的决心。
行动指南
中国的上市公司或者希望上市的公司,要善用股权激励方式来善待员工,激励士气。同时,也要学会按照牌理出牌,使这些激励制度得到政府的确认和背书。
7月4日
股份制公司是什么性质?
万科股份制改革后,企业就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性质变了,自然营业执照也要变。这次万科又给工商局出难题了:当时营业执照上的性质这一栏,工商局的选项没有“股份制”这个词。最后,想了个万全之策:把全民、外资、集体、个人等性质全写上,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恐怕这本营业执照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了。
——1994年,王石在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当年,万科提出的股份制改革方案是扩股2800万。万科原来为百分之百国有,净资产1300万元。扩股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的持股比例一下子降到30%出头,但还是第一大股东。
1991年1月万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交易,1993年4月又发行4500万B股。此后万科多次扩股融资,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所占股份一降再降。王石就曾戏言,股份制改革上市的过程,就是给万科松绑起飞的过程。当然,真正脱离上级主管公司,那还得到上市10年之后华润入主成为大股东才完成这一转化,这恐怕是当初参与这事情的各方都没有想到的。对于换了几任老总的主管公司来说,没想到王石毅力这么顽强,在公司做大之余,终于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王石来说,恐怕也没有想到,这一场股权拉锯战,竟然成为他生命的黄金10年中经常挥之不去的阴影。
行动指南
几乎所有伟大的行动,都有一个可笑的开始。而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哪怕一开始显得多么荒诞不经,只要坚持做好,结果往往是令人宽慰的。
7月5日
第一份面对股东的招股通函
所谓的股份制改革,有两大难点,一是文件的起草,二是招股。先说文件起草。万科选择的方式是在公开媒介上刊登招股通函。招股通函国内从无先例,怎么写?万科当时的年轻人们参考了大量的海外资料,在香港顾问新鸿基证券的指导下,经过了17次修改才最后定稿。
而准备在《深圳特区报》刊出招股通函的时候,万科又遇到了难题。在党报上刊登介绍一家企业详细情况的材料,在国内从无先例。报社不敢做主,上报市委宣传部和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市委副书记秦文俊批准,最后还报到省新闻出版局审批,总之是把所有能够遇到的问题都忙乎了一遍。
——1997年,王石在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起草文件之后招股是万科股改的第二个难题。
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移民社会来讲,他们熟悉黄土滚滚的大工地,清楚各种进口批文的含金量,也晓得了土地的商业价值,但对股票是什么却仍然懵懵懂懂。
1987年12月22日,深圳特区内新创立了深圳发展银行,同时通过私募的形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为了表示对股份制改革创新的支持,李灏书记号召市委机关大院的干部认购,自己带头将多年的储蓄款取出认购了股票。但响应李书记的认购者寥寥,摇旗呐喊是一回事,真金白银掏自己的钱包就是另一回事了。
1988年的12月,同一年前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社会公众连股票为何物都不清楚,更何况万科还是一家没有多少名气的小公司。即使万科是通过公募的形式,特区党报摇旗呐喊,企业、市民仍不买账。
1988年在深圳会堂第一届股东大会上,主持会议的王石曾出示两万股(1元/每股)的凭证,表示对万科的业务前景有信心,自己也掏钱来认购了。此举博得股东掌声回应。
不过,还是有识货之人。在当年10月首次召开外商认股发布会上,万科录像机的合作伙伴,也是万科的第一位老师——著名的日本索尼公司购进40万元股票,当次万科1000万元外资股被认购一空。
在王石亲任总指挥之下,万科以后来销售住宅的大无畏精神,终于将2800万出货完毕。
行动指南
企业的起步,大都是筚路蓝缕。虽然磕磕碰碰,但是企业家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专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才是出路。
7月6日
进退维谷的大股东
万科发行股票没有半年就遇到北京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经济走势偏软,一些股东沉不住气,低价出售万科股票。一年之后,深圳柜台交易的股势发生微妙变化,一路追涨不停。当时股票交易的规则还比较粗糙,交割的方法还是背书式的手工操作,但有一条是现在深沪两地股市想做却做不到的:个人股、法人股、国有股都一视同仁,可以自由挂牌买卖。
——1997年,王石在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能在深圳证券公司柜台挂牌的就只有几只股票,僧多粥少,所以一旦民间游资涌入,带来的就是股票狂涨!万科股票从一元零几分攀升到38元,柜台外交易(黑市)则接近50元。投资也就是一年多的工夫,就有百分之几千的利润啊,此时不出货待到何时?
万科最大的股东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当时拥有800万股,按平均每股25元计算也值2亿元。在母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里,王石热情鼓动王新民总经理趁昂扬的行情抛售股票,回笼资金。被资金短缺所困的老总苦笑着:公司是政府所有,企业股也是国有资产,变卖等同国有资产流失,谁敢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