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多元的时尚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时尚一定是和激情、新锐、年轻有关,这三者是不可分的,是青春的事情。
但我后来又发觉,时尚又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是那么单一,不应从狭窄的文化层面理解时尚。时尚的前提是财富和成功;其次是修养,这和年龄有关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时尚又和休闲、消费有关系,而不单是年轻人的事。它是新潮的,与传统不一样,它反映人们的某种生活状态、品位、财富的聚积和追求。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时尚。
比如“文革”时讲究穿绿军装,那是带有革命时代意义的象征。而现在这个时代的时尚,必然会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迹。文化修养、品位、文化的交流,这都与年龄有关系。而反过来,年轻只是反映了一个层面——它甚至只是一个表象。所以,时尚并不是人们表层理解的时尚。
——2004年,王石在接受《时尚·Esquire》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革命军人家庭长大、当过兵又做过锅炉房工人的人来说,时尚是个比较遥远的词。但是,对有着这样背景的王石而言,他倒是慢慢开始对时尚问题侃侃而谈了。
或者,这一切与2004年有关。这一年,是万科20周年,也是万科的业绩大踏步飞跃的一年。这一年,万科在上海的高档别墅项目也开始风光销售。出于对万科品牌的推广,又有可能是对个人情怀的抒发。总之,王石开始出现在时尚派对和时尚杂志之上。
行动指南
作为一个为都市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家,适当与时尚接触,把握消费者心理趋势的变化,非常有必要。
10月2日
男人的趣味
男人的生活可以非常趣味盎然,如雪茄、英国的马术、品酒,都是这种趣味的表现,也反映出男人对生活的审视、感受,通过时尚话题的传播,去共同分享,是主流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4年,王石在接受《时尚·Esquire》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全球著名奢侈品品牌正准备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3月14日以《时尚品牌的亚洲年》为题报道说,全球著名奢侈品公司都把2008年标定为亚洲扩张年,其中很大程度上以中国为主。路易·威登首席执行官甚至表示:“中国每一个省级城市都有需求。”
德国《明镜》周刊称:“最让人惊讶的就是中国人决定购买的速度,中国人决定购买的时间比欧洲人短得多。甚至可以说在逛商场的一瞬间,就马上掏出信用卡购买一辆宝马汽车回家。”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奢侈品品牌消费力迅速爆发的阶段。而所谓的事业成功男性,也需要用雪茄烟、名酒以及特殊的运动来进行自己的身份确认,界定自己的品位。
行动指南
商界中有品位的企业家不常见。能够选择与众不同的兴趣的企业家,更能在主流社会中凸显自己。
10月3日
不能欣赏别人,损失的是自己
改革开放28年了,中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精神、所走过的道路值得后来者、年轻人学习、借鉴。老王欣赏的何止数十个?玉溪褚时健的“烟田是第一车间”质量控制法、海尔张锐敏的“质量控制法和客户维护系统”、华为任正非的“狼群战术”、万向鲁冠球的“专业国际化”、平安马明哲的“人才国际化”、招商银行马蔚华的现代银行制度、搜狐张朝阳的“中西合璧”、中粮宁高宁的“资源整合”、长实李嘉诚的“审时度势”、邵氏邵逸夫的“通变渐进”……
由衷地欣赏、由衷地学习能少走很多弯路。
不能欣赏别人,损失的是自己。
——2006年11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中国不缺企业家,不缺对资源要素有效率的支配者,缺的是让这样一个群体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体制和环境。
目前,影响企业家诞生和成长最糟糕的是官本位思想和平均主义文化,我国企业家的选择机制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对企业家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企业家成长的条件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企业家需要进行职业化和市场化,但现实是市场选择非常难。在过去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任命为主,任命的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任命不担风险,表现不出企业家的冒险性等特征,因而,政府任命制很难产生真正的企业家。
如何保证企业家掌握企业的命运?一是在产权制度上,要让他们持股;二是在治理结构上更多地强调他们的作用;三是在企业文化上,体现企业家是一种人力资本。
行动指南
在中国经营环境中,优秀的企业家产生殊为不易,因此,要学会互相欣赏。
10月4日
分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稀缺元素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理想,还是温良恭俭让的私人美德,都产生于专制集权,其核心也还是专制集权,与现代的分享原则相去甚远。
中国人传统的分配理想是平均主义,孔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就难以建立财富积累的意识和机制,人们不去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财富,就谈不上分享。滋生平均主义的最好土壤是贫穷,但历史告诉我们,平均主义的本质不是贫穷,而是欺骗。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分享作为一种分配原则,和平等文化、契约精神一样,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稀缺元素。
分享并不仅仅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话题。任何人群,要建立凝聚力和可持续性,分享都是必要的原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除了员工,这些人群还包括:参与分享产品价值的客户、参与分享回报的股东、参与分享成长的合作伙伴,以及参与分享未来的所有人。
——2007年底,王石在接受《万科》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分享经济理论是经济学家马丁·L.魏茨曼于1984年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不是在生产,而是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特别是雇员报酬分配制度不合理。分享工资制度主张雇员工资与企业利润挂钩,因为当企业利润减少时,雇员工资不变,工资水平则下降;而且随着工人规模的增加,工资继续下降,即单位劳动成本随就业量增加而下降,边际劳动成本低于平均劳动成本。因此,实行利润分享的企业倾向于多雇佣工人,从而稳定就业,减少失业。
基于上述原因,魏茨曼认为,必须对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把工资经济改为分享经济。魏茨曼首先将雇员的报酬制度划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就分为工资经济与分享经济。工资制度指的是“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同厂商经营甚至同厂商所做或所能做的一切无关的外在的核算单位(例如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相联系”;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例如厂商收入或利润)相联系”。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再是规定每小时多少工资的合同,而是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分享制度可能是“单纯”的,即雇员的工资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业绩;也可能是“混合”的,即雇员的工资由有保障的工资和利润(或收入)分享基金两部分构成。大多数实际运行的分享制度,都是把以时间为基础的保障工资和某些形式的利润分享结合起来。工资中的“分享”部分通常采取年终由管理部门宣布红利的形式反映出来。另一种不常见的形式是,雇员有权享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
行动指南
让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公司发展的收益,这是时下中国优秀企业需要端正的认识。
10月5日
分享≠平均
分享的第一要义是分享发展;第二是分享依据契约,而非等级;第三,平等而非平均,是分享的前提。关于后两点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据说古罗马两个士兵分一个饼,由一个人来切,由另一个人先挑。在这里,分享是通过契约(规则)来安排实现的,并且体现了公平和效率。而这种契约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人与人的平等。
——2007年底,王石在接受《万科》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分享源自培训,却高于培训,它是在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以谋求共同发展。”麦肯锡经验同样适用于一切面向未来的企业。
对今日的企业而言:“分享”要远远比两个罗马士兵分饼复杂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第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分享;第二,付出劳作,获得报酬与奖励,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第三,分享的深意在于平等:在市场环境中,按照贡献的多少,分享收获与未来,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
组织之所以成为组织,最关键的指标:一是凝聚力,二是可持续性。“绝对平均主义”造就的组织缺少凝聚力,也没有持续的活力。“让梨”式的美德可以换回一时的凝聚力,却也缺乏可持续性。分享的原则满足了凝聚力与可持续性的要求,建立在此原则之上的企业,才有可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
行动指南
积极推行分享,同时坚决打破平均主义。
10月6日
很多人都在犯同样的低级错误
中国的企业家很多人都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没有积累也没有总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犯同样的低级错误。万科犯过很多错误,万科开放,是希望别人不要再犯万科的错误。中国的企业都很自信,认为你会犯的错误,我不会犯,我是谁呀,别人的话听不进去,万科所走过的路、所犯过的错误,以及纠偏的过程,如果能够引起同行和非同行的关注,总结成为案例,要比万科本身提供的产品对社会更有价值,这个价值可以避免整个社会的很多损失,这个是很重要的。
——王石、缪川,《道路与梦想》,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
背景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公司一定会犯错误,而且必须犯错误,中国的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停在原地不动,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犯错误没关系,关键在于总结我们对各种各样错误的反思,为明天跑得更好作准备,错误还得犯,关键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企业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不是企业愿意犯错误,而是企业没有一套机制保证错误不重犯。昨天的成功和前天的失败都没有记录在案,也许结果记录在案了,但过程和原因并没有记录在案,这样连当事人都没有对成败有深刻的认识,谁还敢指望他人能够吸取成败底层的原因呢?
行动指南
公司要积极面对自身和他人的错误,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
10月7日
可持续的公益事业
2007年,美国的各个基金会总共捐出了430亿美元的公益基金,比2006年整整多出40亿美元,创下历年来的新高。为什么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公益基金会还能如此慷慨解囊呢?
2007年,美国公益基金会的总资产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总额达到大约6695亿美元。这些资产中除了有个人、家庭和公司的捐款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投资回报。大部分的基金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持比较保守的立场,特别在对股市、对冲基金等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投资时,都非常谨慎,这也是基金会不太受股市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金会通常把它们的资产看成是公共资产,因为这些资产是不用上税的。由于这些钱最终要用在公众身上,所以基金会不愿冒太大的风险去投资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宁可投资在一些风险较小但是保证资金能够持续增长的项目上。
基金会把资金集中于某个特定领域中,不过资助的范围却更加国际化了。休利特基金会2007年聚焦于促进教育和保护环境方面,在美国国内推动教育和环保事业外,还在国际发展和国际人口问题上增加公益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