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女子的麻辣江湖
8630600000014

第14章 问情 (4)

当然,灵魂之美丽和才华并不画等号,一个女人,再是才华盖世,若不懂得正确地爱自己,最后也难免落得个凄凉收场。

那些缓慢而优美的爱情哪儿去了--献给李文秀和她的守护者

相对于其他武侠小说的文白相杂,《白马啸西风》纯用白话写就,但全篇却弥漫着一股古风。随着白马的脚步和天铃鸟的歌唱,我们似乎被带到了遥远的中世纪。那个年代时光还很悠闲,光阴慢悠悠地流过,阳光中满是懒洋洋的味道。草原的风中传来了一个姑娘婉转的歌声,她用她天铃鸟的歌喉,吟唱着对意中人的爱慕。这爱慕历经数年而从不更改。

《白马啸西风》中的爱情,正具有中世纪的特质,缓慢而优美,弥漫着一股韵味悠长的古意。

故事一开始,驮着小阿秀来到大漠中的白马无比神勇,故事的最后,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带着她回到江南。十余年的时光翩跹而过,白马上的少女仍如当初那么孤单。白马再神勇,也不能带来心目中的王子。

初读《白马》时,我和很多金迷一样,深深地为最后一段话所打动。而再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最能打动我心的却是文中的一段话:

鸡毛般的大雪一片片地飘下来,落在三匹马上,落在三人的身上。苏普和阿曼笑语正浓,浑没在意;李文秀却是没有觉得。雪花在三人的头发上堆积起来,三人的头发都白了。

几十年之后,当三个人的头发真的都白了,是不是苏普和阿曼仍然这般言笑晏晏,李文秀仍然这般寂寞孤单?她仍是记着别人,别人的心中却早没了一丝她的影子?

……

我不知道几十年之后,李文秀是不是还会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我只知道,此时距小阿秀遇见苏普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她仍然多么期望,把那个和苏普言笑晏晏的女子,换成她自己。

很多人对《白马》中李文秀的结局感到可惜,觉得有些爱情不值得坚持,尤其是这种旷日持久的单相思。但我觉得,《白马》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而且,非常符合整个故事的节奏。

在那个缓慢的年代,一切都很缓慢,空气流动是缓慢的,人类行动是缓慢的,心灵的靠近和远离,也是缓慢的。

缓慢,正是《白马》中爱情动人心魄的原因之一。情窦初开的小阿秀,对少年苏普的爱慕之情,就是被光阴之手慢慢雕琢而成的。

阿秀和苏普初相识的那段时光,总会让我想起小王子和玫瑰的故事来。小王子对花园里的五千朵玫瑰说道:“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正如狐狸所说的那样:“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李文秀为何对苏普如此念念不忘,因为她已经被苏普“驯服”了。苏普曾和她一起亲昵地有说有笑,曾耐着性子听她讲一些幼稚的故事,曾和她一起对付大灰狼,曾将第一张捕获的狼皮送给她……少女阿秀的心,正是这样缓缓地、慢慢地被驯服了。

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李文秀能够像殷离那样拿得起放得下。殷离只是爱上了一个虚幻的影子,李文秀却是爱上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要把这个人的影子从心底抹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慢慢爱上的人,需要时间慢慢去遗忘。

也许有一天,等李文秀忘得差不多了,她也会遇上需要她去驯服的人。就像小王子离开了玫瑰之后,又遇上了狐狸。

《白马》中的爱和恨一样旷日持久,李文秀对苏普十年难忘一往情深,守在她身旁的“计老人”马家骏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连那个大坏人瓦尔拉齐对雅丽仙也是至死都难以忘怀。

那样缓慢悠长的爱情,恐怕只存在于远古时代吧。那时候的人,还保持着或农耕或游牧的生活方式,生活相对休闲,脚步相对缓慢,心灵相对柔软。说到这,我不禁又想起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来,两人在青年时被迫分开。几十年以后,陆游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在路过沈园时仍然满怀深情地追忆唐婉,写下了“伤心桥下碧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一晃眼,人类已从农耕时代进化到了后工业时代,那些缓慢的东西迅速被快捷所代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失恋和恋爱的速度一样迅捷,甚至连女子梳妆的时间都越来越短,时尚杂志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五分钟化妆法”、“一分钟洗脸法”等等。就是在争分夺秒化妆的时候,等待的男伴也焦躁难耐,又想你光鲜亮丽又不愿花费时间枯等,至于帮你画眉抹胭脂,想都不用想!

伴随着古典时光一起失去的,还有爱情的优雅和从容。

《白马》之荡气回肠,还在于其寻常性。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说它是悲剧中的悲剧,“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王国维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作了脍炙人口的分析:“贾母爱宝钗之婉娴,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己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一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而《白马》此篇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的产物,而金庸恰恰又以寻常之语娓娓道来,所以,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个悲剧不同于有一恶人构成其祸的人为悲剧如《连城诀》,也不同于冥冥中无形力量造成的命运悲剧如《天龙八部》,而是我们人生中常不得不面临的无奈困境。

套用王国维的分析方法,苏普克对汉人有一种深刻的排斥感,所以必远阿秀而后快;计老人马家骏本来就对阿秀有种微妙的情愫,自然不可能去撮合她和苏普;苏普对阿秀本是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感,后来爱上阿曼也是无可厚非的;阿秀是书中最善良的人,自然不忍苏普为己受父亲鞭笞,故意疏远苏普也是可以想象的。

由此种种之原因,则苏曼以之合,苏秀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白马》正是以寻常之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寻常的故事。

此书已初有“反武侠”的风格,虽然名为武侠小说,实是大旨谈情,书中既无惊心动魄的江湖风云,也缺乏一流高手和绝顶武功。李文秀的善良,也是正常老百姓式的善良,和行侠仗义、侠骨柔肠啥的扯不上关系。全书既无可观之武,也无可颂之侠,的确称不上是一篇武侠小说了。

照这样看来,从《白马》中,我们倒可以隐隐看出《鹿鼎记》的先兆来。二者的共通之处是,你可以说它们不是一部好的武侠小说,但你不能不说它是一部好的小说。

在金庸的小说中,李文秀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武功最高的,但却有无数金迷将她看做是最喜欢的金庸女主人公。我想,可能是因为阿秀和我们的生活更接近,从她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很容易就悲哀着她的悲哀,失意着她的失意了。

是的,李文秀就像寻常女子一样,会爱上某个并不怎么出类拔萃的男子,会因为意中人和其他女子说笑而心中泛酸,甚至,她还会失恋。

在金庸的小说中,失恋的女主角可真不多。除却霍青桐、阿青之外,可能就只有李文秀了。

前面两位女主是没办法,谁叫她们遇上的对手美得天仙化人呢。而李文秀就不同了,她遇见的对手,虽说有个外号叫做“草原上的一朵花”,照金庸写来,却不见得比她美,更不见得比她有魅力。

这又是在重复我们大多数女子常常遇到的悲剧了。其实真正的悲剧并不是,当你深深爱着的人,爱上了一个比自己更优秀更出色的人。而是,当你深深爱着的人,爱上了一个并不比自己美丽并不比自己出色的人。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你大可以花大银子去整容去进修,把自己整得外表内心都美丽,好去和情敌一较高下。但是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呢?

到最后,怕也只能黯然离去吧。

李文秀最后离开的那段心理独白,也很像我们失恋时的想法。女人一失恋,总是会有点赌气的想法。我有个闺蜜,每次失恋的时候都无比伤感,整天祥林嫂似的向人倾诉说,甩她的那个男友多么多么地与众不同卓尔不凡,总之这辈子就断了嫁的心了。可时隔不久,新的男人一出现,照样屁颠屁颠地扑上去了。

当然,古典女子李文秀和现代辣妹的作风肯定不同。但我想,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天长地久的,也许她也会慢慢忘了苏普的。

我总在想,草原上的天铃鸟,到了现代如果还是照样爱唱歌,她最爱的歌,会不会是刘若英的《成全》呢:

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

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

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

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

她需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

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

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

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

……

当然,情况稍有不同,苏普毕竟和阿秀没有正式开始过,算不得移情别恋。

但对于阿秀来说,如果离开能换回她下半生的碧海蓝天,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谁不曾为情肝肠寸断,哭红不经世事无辜的眼。幸好,阿秀也好,我们也好,都还年轻,纵然受过伤流过泪,伤口也终会在漫漫岁月中渐渐愈合,直至平整如新。

在金著女子的感情态度中,李文秀代表的是执著,有时候我想,是不是人只有在很年轻的时候,才会像她一样较真,像她一样执迷不悔呢?

不管怎么样,我希望阿秀能够在江南遇上对眼的人,就像小王子一样,在漫漫旅途中遇上了他的狐狸。

关于李文秀和殷离,我突然发现,这两个女子都是在极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一个少年,可惜的是,此少年长大后,对她们只有怜惜,而无情意。

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少女通常要较少男早熟,所以当少女动了心的时候,少男还懵然不知吧。

白马驮着阿秀到了大漠,又驮着她回到了江南。行行重行行,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的过程,阿秀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背上的行囊越来越重了,使它变重的玩意儿,叫做回忆。

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回忆,才变得丰富、质感而独一无二。

《冰河世纪》中有句台词我很不赞同,那就是:如果想拥有未来,就要抛弃过去。

我觉得,不如背着回忆继续出发吧。醉生梦死那坛酒,还是留给电影中的人喝好了。

素素的倾城之恋

题记: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亲爱的,你是不是就会握紧我的手,永不放开?有时候,人的力量是如此微薄,所以我们的爱情需要外界环境的成全。就算是郝思嘉这样的佳人,也要烽火乱世才能成全她的风华与爱情。

我不知道金庸是不是也曾读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素素的境遇,却常常让我想起若干年后的那个民国女子白流苏。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点真心”。

殷素素和张翠山这一对倾心相爱的男女,在浩瀚大海中被命运神奇地联系在一起,终于挣脱了世俗道德的束缚,得以十载相守。

兵荒马乱中,“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他”(《倾城之恋》)。

茫茫大海里,“天上地下,人间海底,咱俩都在一起。”(《倚天》)

冰火岛之于素素,多么类似沦陷的香港之于白流苏的意义。如果承载着素素和翠山的冰舸不是一路向北,而是漂回中原大地,那么还会有洞房春暖的那一幕发生么?同理,如果香港没有沦陷,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灰姑娘终究等不来王子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