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是如何理解文人书画的?
答:文人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和人群。《辞源》对“文人”的解释是:一、有文德的人;二、擅长文章的人。“文人”这个概念在我国经典中很早就有。《诗·大雅·江汉》有云:“告于文人。”据考,《大雅·江汉》为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期的作品。《诗经·毛传》解释:“文人,文德之人也。”后来文人逐渐扩展为“读书能文之士、擅长文章之人”的通称。总之,所谓文人,是指品德高尚而且擅长做诗能文之人,与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相通。文人既然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和人群,更是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文化精英,他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情趣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传统、风格和个性,书画更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从起源上考察,写书作画本来就是文人所为,但写书作画包括做诗著文,后来已为全社会各阶层人所效仿,泛而滥化。但仔细考辨,从学理和审美上考察,无论历史如何演变,社会形态如何不同,文人书画自有其传承不息的神脉。如果要让我来概括,我是这样理解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乃文人书画之风骨;独抒性灵,以笔写心,为文人书画形式上之追求。换一个角度看,文人的书法绘画,包括文人的诗文,与官员的诗文书画在思想和趣味上是截然不同的,与商人、与匠人之所为,也是一眼就能看出分野的。这就是文与野、雅与俗、细与粗、高与下之分别与分野。何也?文人有其独有的精神和形式追求。
问:历史上,有“文人画”这样的提法,而“文人书法”似乎还没有这样提到,你是如何理解文人书法的?
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我对文人书法的理解。一、一个社会是由很多个阶层的人群构成的,而这不同阶层的人群,表现在生活方式上,特别是在人的内在精神上,在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上,既有人之所为人的共通的东西,也一定有其不一样的地方,有他们相区别和相分野的地方。比如商人的做派和真正文人(这里说真正文人,是因为有伪文人)的做派一定是不一样的。二、文人写书法,是为了独抒性灵,传达自由意志,所以,他们在表现形式上,既尊传统,讲法度,也不拘一定程式,重个性,识变通,求创新。因而,文人书法既有章法可循,又各有各的面貌。三、从历史发展看,古代文人是文化全人格的文人。王维不仅诗文做得好,书画也精到,水墨画就是他创造的,还精于音乐,能演奏。苏轼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文、书、画样样精到。这些人,文也做得,官也做得;能善其身,也能济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十分细致的社会,人也片面发展起来,所谓“单向度的人”;现代文人也有片面发展、单向度发展的倾向。但总起来看,文人的修为还是全面的,知识结构合理,修养高,视野阔,境界自然不同。你什么时候见过真正的文人为人书写“福”呀“寿”呀“恭喜发财”呀一类的话语?他们所写的内容,多是表达其志趣的高洁,对自然、社会与历史的感悟,而且多是自己体验到、意识到的人生和历史感悟,很少书写人云亦云的东西,大而无当的东西。四、在古代,书法家一般都是文人,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现在提“文人书法”这个概念,有其现实必要性。一个概念的提出,一定有它的社会原因与文化背景。当今社会,相当多的文人不擅书法甚至不懂书法,相当多的书法家也达不到文人的要求,书与文脱节。我理解中的文人书法,不是一个降格以求的为文人自己开脱的说法,不是说一个文人,因为他著了书立了说,甚至名气很大,却不大会书法,但他用毛笔写字,就冠以文人书法的名号。我心目中的文人书法,是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这一类人,他们是文化全人格的文人。
问:请你介绍一下丈人书画展的筹备情况。
答:白鹿书院首届中国文人书画邀请展,今年3月开始筹划并工作。迄今全国已有280余位作家、学者和书画家参加,收到参展书画作品300余件。其中外省市文人及作品占85%以上。这次书画展得到了西安亮宝楼的大力支持,亮宝楼为主办单位之一。得到西安思源学院以及贵报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协办单位。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白鹿书院依托西安思源学院而建,书院和大学的文化联姻,对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学新人有积极意义,对西安思源学院着力打造人文学科建设、提升大学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大学人文氛围也非常有益。
问:参展的文人书画家有什么特点?
答:几乎全是国内知名甚至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书画家。有小说家马识途、孟伟哉、熊召政、张贤亮等;有诗人兼剧作家邹静之等;有散文家周涛、赵丽宏、王充闾等;有文学评论家李国涛等;有文博专家郑欣淼等;有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怀沙、霍松林等;有书画艺术家江文湛、刘正成、吴善璋、钟明善、茹桂、高莽等;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的张铁林等,共计280余人的300余件作品参展。
问:作为中国文人书画邀请展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你预期中国文人书画邀请展将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答:国内280余位名家的300余幅作品汇集一堂,大家可能会对文人书画有一个感性的也是比较理性的认识。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一般观众可能会从诸家书品中一睹书者风采,有思考的观众在观展后可能会对“文人”以及“文人精神”进行深入探究。重提“文人”这个概念和重新重视“文人精神”,对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我认为是有所裨益的。
文人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下困惑
——白鹿书院首届文人书法论坛纪要
兰玉
编者按:
2006年6月17日,白鹿书院成立周年之际,陈忠实院长在全国范围,邀请作家、学者中有书画造诣者和书画家中有文字撰述者,作书绘画,以诗文致友,以书画会友,举办首届中国丈人书画展览暨首届文人书法论坛。将近三百位作家、学者和书画家联袂献艺,堪称当代艺坛盛事,古都文化大观。
白鹿书院首倡“文人书法”,首届文人书法论坛上,作家、学者及书画家深入探讨了文人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下困惑。所谓文人,是指品德高尚而且擅长做诗能文之人,与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相通。文人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和人群,更是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文化精英,他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情趣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传统、风格和个性,书法更是如此。
文人除了论学传道,还是一个兴趣极其广泛和高雅的群体,琴棋书画是传统文人的基本雅好。诗言志,文以载道,其实书法也具有言志传情的功能。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乃文人书法之风骨;独抒性灵,以笔写心,为文人书法形式上之追求。
我们在这里刊发这次论坛部分嘉宾的发言纪要,为的是引发更多有识之士对“文人书法”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关注和思考。
明清文人手札中的学术信息
文人手札是最直接、最能体现文人书法精神的。我们可以通过手札去了解一个名人,这往往超过野史的描绘、杜撰和戏说。
我在收藏明清文人手札的过程中有一个体会,在看到这些私人信件的过程中,以往被我们所神话了的名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此人跃然于纸上了。
能写手札的人,往往都有家学渊源,学识渊博,而且都有很好的写字功底,通过手札可以体现最真实、最细腻、最自然的书法精神,能见出许多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信息。由于我个人的偏好,我常常认为通过手札是最能够了解书法家或者文人书法家的。文人写的毛笔字,真正能够反映出书法精神。
张铁林(国际书协副主席,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解构与重构: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
我们探讨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有如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性的选择。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而文字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同时是历史的重要分界线。有文字的时代称为“历史”,无文字的时代称为“史前”。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中国书法伴随着文字的发生与发展,也有近万年的书法艺术发生与发展史。中国文字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危机,是上世纪初古汉语向白话文转换的时期。可以说,这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万年文字历史中最大的一次危机。直到王选先生发明五笔字形电脑录入法以后,才真正化解了这个危机。
书法最大的改变,是它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变。几千年在士人——文人手中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迅速变成接近全民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这种通俗化的进程,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原有的精英文化与艺术的危机。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在急速地通俗化,特别是由晋唐以来一千七百多年所发展构筑的人类艺术的高峰——文人书法这种精英文化的前途,面临着巨大的生命拷问:“活着,还是死去?”
第二,历史的经验:两次划时代的解构与重构模式。
中国书法自魏晋时代成熟以来,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革。当代书法正处在第二次变革之中。
钟繇与王羲之确立了文人书法传统。汉末至东晋是中国书法经历了漫长的篆书、隶书阶段而成熟于楷书的时期。这个成熟期的代表人物是钟繇与王羲之。钟繇是楷书的开创者,王羲之是楷书的完成者。这个过程在书法史上称为从古隶到今隶的成熟过程,即楷书书体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成了书法艺术史上的分水岭。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魏晋书法,是对此前几千年书法艺术的重大解构,它导致构成了经典作品在书法史上的选择标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关注聚焦于知名书法家本身及其作品上。以王羲之、王献之及其以后的颜、柳、苏、米等为代表的经典书家与书作,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化谱系。
从魏晋到清末这一千七百年漫长的文人社会历史,造就了中国书法历代辉煌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身份,书法艺术始终处于实用与审美的双向追求之中。
康有为以“帖学衰落”为口实而尊碑,他以“神、妙、精、能”诸“品”的风格价值作审美选择,完全排斥了对创作主体的行为观照。这是对晋唐以来一千七百年文人书法的解构与颠覆。
当代印刷术空前的普及、书法家与书法家创作交流的空前频繁,使书法技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但这种高度的技术性失去其文化内涵后,书法实际上处在一种亚文化的范畴内。这种朝亚文化方向的发展,确实构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危机。
第三,文人化书法——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
自清末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对经典书法的解构后,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重构,重构什么?我们在批判现实的过程中,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线索,去实现当代书法的历史性发展。
首先,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后现代选择视野:其次,重构文人化书法,吸取当代艺术的精髓。当代艺术的精髓,即是消解艺术与艺术的界限、追求作品与行为的同一性;最后,“艺术书法”与“文化书法”的悖论。
综上所述,书法的审美心理尺度是喜新厌旧;创新是主调;技法是基础;曲高和寡,崇高是目标。
刘正成(国际书协主席)
书法文化与文人书法
所谓文人书法,就是文人个性综合表现的书法。文人书法有三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特征。第一,生命的修为;第二,对生命极限的冲击;第三,内容的独创。
文人书法一方面被西方现代化彻底中断了,另一方面是自毁前程。
最高的文人境界是“文以载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古人在15岁就能理解的,现在,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文人书法的境界很高,信息综合、喜欢独创,同时和生命紧密相关。中国书法目前处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书法史分为前现代和后现代。前现代是传统的书法,即以文人为主的书法史。后现代书法出现诸多流派,这些流派都跟着西方的理念走。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文化书法。文化书法有三大危机,第一是笔墨危机。第二是书法创作主题的雷同。第三是与西方艺术的雷同。
文化书法包括四方面的意思:第一,文化书法是一种理论的思考和理论的反省,主要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载体。第二,文化书法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第三,文化是对身份的改造。有些书法家作品很不错,一旦名声有污,就会被马上把字取下来。第四,文化艺术是全盘西化的艺术。东方的艺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诗文,西方也具有。唯有书法,是东方所独有的。
中国是三和文化,对天下而言是和平的,对国内而言是和谐的,对家庭则是和睦的,这三和文化我们应该鼓足勇气慢慢向西方宣说。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授)
暧昧的书法
——关于当下书法运动的简明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的运作模式始终没有改变过,这对书法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书法与政治格局基本相同,领袖人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至今日的书法,其操控和运作方式始终是政治化而非学术化的。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周志高时代、刘正成时代、刘炳森时代三个阶段。
周志高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书法》杂志和举办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大赛。意义在于确立了书法的“群众性运动”的特点,模糊了知识阶层与非知识阶层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