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8674600000066

第66章 综述(2)

白鹿书院成立后,陈忠实以白鹿书院院长身份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记者问:您创办白鹿书院的初衷是什么?陈忠实答:创办这个书院,一是要探讨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今天的意义;二是关注、研究当代人文化心理新的发展趋向;三是想做点实事。比如,现在不是出书难吗?没有名气就出不了书,我们想帮助新人出书。记者问陈忠实,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陈忠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太丰富了,最重要的是,它们不仅属于我们一个民族,也属于各个民族,它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淳朴”等观念,对当代社会和现代人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陈忠实说:我有一个观点,历史不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它更深的层面是旧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记者问:一个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上能起什么作用?陈忠实说:一个书院能有多大影响?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上,起更重要作用的还是教育部门。我曾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建议: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生课本中的比例。记者问:如何让现在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似乎更大。陈忠实答:我不会上网,对它不了解,但昨天晚上我接待一批保加利亚作家时,连他们都说,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我想对学生说,多接触传统文化,有时还要沉浸其中,吸收其精华。以传统文化作为学问垫底,内心会有自信。记者问:现在中国有四个书院,您觉得白鹿书院的个性是什么?陈忠实答:白鹿书院现在才成立一个礼拜,还在探索它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过几年我才有发言权吧。记者问:在创作上,您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理念:在观念上,又弘扬传统文化,您是否担心会被一些年轻作家称为“复古”?陈忠实答:我不担心,文学本来就是每人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行创作的,谁都不可能类同于另一个人,否则两个人都没有意义。

白鹿书院创立的社会文化意义

中国书院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院名称始见于唐,盛于宋。宋代形成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特定的书院教育形式,对教育层面的扩大、思想自由的推进、学术的探讨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此背景下,书院这种传统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逐渐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一些文化名人开始创办书院。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学者在北京办起了中国文化书院,作家张炜在山东办起了万松浦书院,作家冯骥才在天津办起了北洋书院。现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与西安思源学院联手又在古长安的白鹿原上办起了白鹿书院。传统书院在近代渐趋衰落,历经近百年的沉默,现代意识观照下的现代格局的书院又悄然兴起。这说明,书院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惦记,是中国文化人所向往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文化名人特别是大作家办书院,是当今创办书院的一个特点。张炜说,书院体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综观历史,国势兴,则教育兴、学术兴,书院起源于繁荣的唐代,到了宋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承续和发展作出过无可比拟的贡献。书院的繁荣,是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曾经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陈忠实创办的白鹿书院的成立,使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传统书院的“复活”和现代书院的创立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再度引起关注和讨论。学界人物从不同角度对白鹿书院的观察和讨论,使人们对书院文化及其精神有了多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书院的创办,是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以书院这种形式来实践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再度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遭遇到的断裂处境,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及文化人士开始思考用书院这种方式,来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文化“对接”。万松浦书院创办者、作家张炜说,“现代书院不再依赖于一种学术思潮和少数人的思想,而应该是主动与大学教育进行高端对接”。万松浦书院创办之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等5所大学,都被纳入了共同创办单位之中。同时,它还实行了自己的“院士制”,从国内外聘请了50名一流学者担任“院士”,组成“万松浦书院院士委员会”。与大学合作成为现代书院文化“对接”的一种普遍方式。日前刚刚成立的白鹿书院,也是作家陈忠实联合西安思源学院等有关现代教育机构共同创建,而且,它直接作为西安思源学院的文学院。此举用意,用作家陈忠实的话来说,就是要“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结晶能够薪火相传。

白鹿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文学艺术及相关文化研究和培训的组织,书院成立后,陈忠实邀请文人雅士,于白鹿原上习文研艺,游学讲学。

在南方,有着千年传统的岳麓书院近年来也是通过与湖南大学合作,而备受关注。

在现代书院中,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接”,中国文化书院是一位先行者。1984年,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在北京创立中国文化书院时,就吸纳了大批海内外学者加盟,而且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建立合作机制,集中名家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出版了《神州文化集成》(50本)、《国学举要》、《中国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丛书》、《远近丛书》、《跨文化对话》等煌煌巨著,泽被深远。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书院是以民间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和文化的关注。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睢阳、嵩阳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今天兴盛的“书院现象”,虽然与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不可同日而语,但它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传统文化书院一脉相承。

位于山东龙口的万松浦书院,面朝渤海,背靠万松浦,红砖青瓦,松树万棵。此地不仅常常有鸿儒名家来习文研艺,游学讲学,重要的是,还有躬身劳作等生活体验。一位曾在此习艺的文化学者描述道,在那里学习的人们每人都有草帽、锄头,而且每天都要干活。他们吃的蔬菜、鸡蛋及部分粮食,都来自他们耕种的收获。据介绍说,“长期呆在这里的作家张炜一人能顶数人使用,脑力体力都是好样的。”去年夏天,一位新加坡文化学者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博士造访这里,惊讶于这里每天的劳动情景时,也被这种文化体验方式深深地感动着,于是,两人很快也参加到种芦笋和玉米的劳动中。

张炜说:“当天下的读书人都被科举制度吸引到功名利禄上面去的时候,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聚徒讲学,以传播儒家文化和道统为己任,独立承担起文化延续精神传承的使命,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传统!”

在日渐世俗化的当前精神处境中,虽然也面临一些责难,有时候,甚至还遭遇一些市场经济中生存面临的巨大困难,两年来,万松浦书院还是吸引了大批的支持者。不仅传统文化议题在这里得到了激烈的讨论,而诸如“现代书院与当代文化”研讨会、“应试教育”研讨会等各类当前社会及文化问题,也常常进入到书院这种民间方式的关注之中。

张炜说,独立的院产,讲学、游学、藏书和研修的功能,稳定和清晰的学术品格,传播和弘扬文化的恒久决心和抱负,是书院的基本要素和功能。

这一点,在刚刚建立的白鹿书院中也有清晰的体现。陈忠实说:“创办白鹿书院,一是要探讨传统文化精华对今天的意义;二是关注当代人文化心理新的发展趋向;三就是想做点实事。”据介绍,为体现这一精神旨意,白鹿书院将定期举行“白鹿论坛”,并考虑申请设立“白鹿文学奖”等,与国内外文学界、学术界进行高层对话,意图将书院建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一方重地。

针对中国传统书院在今天的再度出现,历史文化学者、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对之是肯定的,他说:“其实它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现代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努力,中国书院无疑是对现有教育机制的补充。”袁伟时教授说:“20世纪最后20年来,特别是中国文化书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中国不能自由办学等诸多限制下,它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方面,以启蒙为内容,兼容了传统文化,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做了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第二个书院能与之相提并论。”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书院举办了“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宗教”、“中国的近代化”等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具有影响力的书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书院在传统和启蒙方面“为往圣继绝学”,出版了《神州文化集成》(50本)、《国学举要》、《20世纪西方哲学输入中国史》、《中国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丛书》、《远近丛书》(中法文对照)、《跨文化对话》(中法文对照)等,影响巨大。近20年来,包括中国文化书院在内的许多书院相继建立,袁伟时认为:“这体现了各个知识阶层派别从各自角度或爱好出发,或传习传统文化经典,或以西方文化为启蒙,都无可厚非。”他说:“只要不是将书院变成一个封闭的堡垒,传习传统文化只要不是将之变成民族主义的东西,都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它们构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事实。”实际上,中国书院的重要意义正是它对今天教育机制及无法自由办学的补充功能。

对于书院的兴起,有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革命及运动的“全面否定”,今天,人们又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书院正是象征性地对当今的现代教育制度进行反拨。有人甚至认为:“书院的重新出现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一个基本事实。”袁伟时认为:“现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文化信心开始增强了,中国怎样发展,很多人开始面向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去那里寻求资源。”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也认为,现代书院的创办,显示了中国作家、学者自觉的文化使命感和积极的文化创造姿态,对于我国的文化体制,也是一种创新和探索。

学界对白鹿书院创立的多角度观察与讨论

关于书院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学界也有不同的讨论和看法。有人问:书院到底是重现的传统还是一种幻象?论者说,书院,这个曾经充满精神瞻仰意义的指引性符号,今天再度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万松浦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中国文化书院”已日渐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中东南西北四大格局。“守住中国文化的根”,让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这是白鹿书院的宗旨。但面对今天复杂的文化处境,白鹿书院创办者、陕西作家陈忠实却不得不承认,改变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处境,书院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他提出的一条解决之道,就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课本中的比例。“实际上,起更大作用的还是教育部门”,陈忠实说。

《中国青年报》7月18日以《学界审读现代书院是非》为题综述了学界一些人物对现代书院的看法。该文说,日前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创办的“白鹿书院”挂匾成立。“书院”这个似乎已经离公众越来越远的事物,由此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书院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历时近千年。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岳麓书院,是学界较为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中,岳麓书院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成立有中国文化书院、万松浦书院,加上新近成立的白鹿书院,书院,就像传统中国留给现代的一个背影,让人们不禁打量起它们的现代命运。

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为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制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1901年“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就这样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精华并没有随之终结,而是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