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8680200000030

第30章 谁都会做的心理狡辩——人际博弈中的心灵推脱(1)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为了使自己尽量逃避责任,人们往往会为自己做一番狡辩和推脱。但是,这种狡辩和推脱却总是很难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长此以往,还可能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习惯。因此,做人需要有担当,该承担的时候还是要承担的,敢作敢当,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认可。

一个爱干净的小女孩儿,连续几天醒来都在擦拭自己卧室的窗户,可是不管她怎么用力,不管她使用什么办法,有一个黑点总是擦不下来,因为这个黑点,她觉得整个窗户的玻璃都是脏的。

当她为此苦恼不已的时候,她的妈妈走了进来,小女孩儿便把事情的缘由讲给她听,最后说:“那块脏东西太顽固了。”妈妈笑了,她一面取下小女孩儿的近视眼镜,一面说:“傻孩子,你仔细看看黑点在哪里?”原来,小女孩儿并不知道黑点在眼镜上,她不禁为自己一直埋怨黑点顽固而惭愧不已。

一只鸽子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它把自己的第一个家收拾得干净漂亮。可不久后,它发现窝内不时发出强烈的臭味,这股臭味实在让它难以忍受,不得已它只有重建一个家。可如此几回,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它非常苦恼。于是,它去找一只聪明的、年长的、有经验的鸽子倾诉、抱怨。年长的鸽子听了它的抱怨之后说:“你总是换巢,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让你不能忍受的臭味不是来自你的巢,而是来自你自己。”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产生的不好后果归因于他物、他人,很少会从自身找问题。其实,这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一种归因效应,所谓归因是指观察者依据外在行为,对一个活动者或他的内在状态进行推论。

通常,人们在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怎样的解释?不同人对同一行为的解释是否相同?众人遵循的规律是否一样?不同的原因是否会对不同的人以后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话题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心理学家们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形成了归因理论的框架。

一般来讲,人们常常把某种行为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对于行为的实施者来说,他们常常把产生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而旁观者或是其他人,则常常会指出该行为形成的内部原因。例如:

一次考试过后,妈妈责怪小明的考试成绩太差。而此时小明可能会辩解说:“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了”,“我时间不够用”,“考试的那个知识点我正好没有复习到”。但小明的妈妈很可能就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是不用心,没有好好学习。”

妻子在洗碗,突然“砰”的一声,盘子被摔碎了。对此,妻子对丈夫抱怨说:“盘子上的油太多了,太滑了。”丈夫会开玩笑地说:“我看八成是你又毛手毛脚了吧。”

这些事例,在生活中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但根据这点,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高速公路上,一辆小汽车中途抛锚,司机挥舞着手,希望路过的人能够帮他一把,但是却没有一辆车停下来。对此,路过人解释:“我觉得其他人肯定会帮他的,所以也就没有在意。”一句话,就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工作的时候,老板责怪计划表做得不够充分,同事之间相互推脱责任,谁都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不是自己。

其实,客观世界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得了的,但是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可以掌控和左右。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问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再适度地去考虑外在原因。如此,事情才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困难也会退避三舍。

不是教你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一个业余的心理学家,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然而,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而很少考虑自身的原因。所以对自己很难有正确的认识。

宋代着名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故事中的苏小妹揭示了投射的心理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例如个性、好恶、欲望、情绪、意志、观念等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心理特征。例如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喜欢旅游;而一个喜欢看韩剧的人,也总是认为身边的人也都喜欢看韩剧;一个偏爱说谎的人,总是会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骗他;而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总觉得这个世界上都是好人。所以说,因为透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揣测这个人的真实意图所在;而且,结论往往十分准确。

一个编辑部的选题讨论会上,编辑部主任发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选题是:

一个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的编辑,所报的选题是《写毕业论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个儿子正在高三就读的编辑,所报的选题是《给高三学生的心理调适书》;另一个编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他报的选题是《中国足球为什么一直踢不出亚洲》;还有一个女编辑刚刚进入热恋期,她报的选题是《好女人也要懂得使“坏”》

;最后一个编辑的老婆怀孕已经好几个月了,他报的选题是《准妈妈最关心的100个问题》。

讨论会开得热火朝天,每个编辑都坚持认为自己的选题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到时候销售量肯定会不错。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这些编辑一样,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就一定会喜欢;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别人也一定用得着;对于恋爱中的一些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看上的,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一定看得上,也一定会喜欢,为此,他们甚至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工作,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于是就不顾孩子的想法去给他们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所以,难怪会有一些胸怀狭隘的小人,按照自己肮脏的想法去揣度君子的内心了,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上面的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极为常见的,很多时候,透射效应会对我们的感情、想法、意向等做出错误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些错误,使我们在判断别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偏差。我们不能否认,因为人们存在着许多的共性,所以也就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根据这点,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推测常常比较正确,但人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以己度人就难免会出错。

所以说,克服透射的心理效应是非常必要的,而要克服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问题是要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所在,找到了差异,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另外,一定要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不是教你诈

很多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总是喜欢从一己的角度来判断和分析,总是以为自己喜欢的别人就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就讨厌。这是不正确的。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强求于人,才会跳出圈子,看到生活的全貌。

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对不起,总经理,今天路上堵车,所以就迟到了”、“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可为什么还不能达到您的要求呢”、“我真的想和你约会,但是今天实在是太忙了,下次怎么样”、“那个客户真的是太挑剔了,怎么做都不能使他满足,我实在无能为力”??

类似这样的借口,数不胜数。因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麻烦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挖空心思来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替自己掩饰,说白了,就是找借口来推脱、掩盖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借口心理”。不可否认,借口有时候也是一种“阿Q精神”,能够让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得到慰藉,减少痛苦。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总是喜欢为自己的失意或者失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借口虽然能够让我们暂时逃避问题和责任,但对于解决问题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而且,为了这个借口,你可能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因为当你挖空心思去寻找借口来掩盖自己已经犯下的错误时,解决问题的机会可能就会悄悄地溜走了。

网上很流行这样一篇文章:《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讲的就是西点军校的故事。说是西点军校的任何学员,对长官的问话回答只有四种:“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因为西点军校的军官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长篇大论的辩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每位学员要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的任务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非常合理的借口。事实也证明,在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中,有很多人都是“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的最完美的执行者和诠释者,也正是秉持这一伟大的理念,西点军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伟人和英才。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呢,迟到了,我们会说“堵车”、“有事”、“闹钟不响了”等;完不成工作,我们会认为是“任务太重了”、“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时间太紧了”等;销售业绩不高,我们会说“那位客户太挑剔了”、“咱们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忍受不了客户嚣张的气焰”等;梦想没有实现,我们会说“目标定得太高了”、“我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没有想到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等。

总之,不管遭受了什么样的打击和失败,我们总能够为自己找到辩解的借口和理由。找到借口,自己似乎就觉得心安理得了,“不是我不想做,是我实在做不到”。事实上,借口就是一面原谅自己、敷衍别人的“挡箭牌”,就是一台推卸责任、掩饰自己的“万能器”,是一剂麻木心灵、催生安逸的“安抚药”。

我们之所以认为事情很难,是因为我们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是因为我们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所以,遇到问题,遭到失败的时候,先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你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竭尽全力?世界上并没有“天大的问题”,也没有“天大的难题”,有的只是不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而许多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借口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更没有“我办不到”几个字。

不是教你诈

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都是毫无用处的,与其把诸多时间枉费在寻找借口上面,尚不如主动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当你渐渐把借口心理克服的时候,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当苏联经济病入膏肓的时候,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也屡屡失败。一次,一群记者围着他非要他解释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无奈之下,对记者说了一个笑话:

“有一个总统有100个情妇,其中有一个得了艾滋病,不幸的是,他找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拥有100个保镖,其中有一个是恐怖分子,但同样不幸的是,他也不知道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顿了顿,向记者自嘲地说:“而我的难题就是,我有100名经济学家,其中一个是正确的,但同样不幸的是,我也分不清楚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用一个笑话解释了改革屡次失败的原因,因为可参考的政策太多了,100个经济学家给自己出主意,但是到底哪一个正确却是很难分清楚的。这就说明,可供参考的选项越多,我们越会无所适从,越难以做出选择。这个原理其实来自“手表定律”。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无所适从。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可供参考的意见太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大,反而并不是什么好事,它常常会使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或者从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大多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在最后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做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做购买决定的10倍。

如果不是买果酱这样的简单消费,而是投资这类可以使人们获得较大收益的事件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并没有好太多。过多的选择使人们变得更加保守,不愿意为极有可能获得的收益冒一些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简化策略,要么随便选一种,要么什么都不选。

美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的研究。在美国,由于有政策的支持,选择参与这样的基金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参加就相当于把到手的钱白白扔掉。

研究者考察了647个公司中共80万名员工的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当公司提供选择的退休基金只有2种的时候,有75%的员工选择了参与;而选择有59种时,参加的比例就只有60%了。选择多了,反而会使人们在更有利的事情上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可以说是手表定律的一次典型表现。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做事有两个原则,那么必定是无法将事情做好的。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最高的价值取向,这样在不同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就可以做出取舍。就像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有若干个领导,每个领导都持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那么在他们的管理下,公司可能很难正常运作,因为员工往往会不知道该听谁的,不知道谁说的才是对的。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统一思想,态度一致,如果一人一个态度,一人一种思想,那么孩子就会无所适从,这样也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因此,在面对矛盾选择时,我们要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一个最高的价值取向或指导原则,这样来进行选择,才不会因为受到过多影响而不知所措。否则,我们可参考的意见越多,越会失去主张。

不是教你诈

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会使你难以取舍,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当遭遇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统一思想,或者寻找出一个最高的价值取向或指导原则,否则在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是很难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