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愿生命从容
8681200000008

第8章 自由的心灵(2)

整座宫殿占地2.6万平方米,稍逊于法国的凡尔赛宫。宫内共有1400个房间,其中44间是以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装修,纤巧华美;此外,还有以东方古典样式装修的厅堂,镶嵌了紫檀和象牙。在琳琅满目的陶瓷摆设中,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彩瓷大盘和描花古瓶最为珍贵。宫内有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设宴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现在奥地利政府仍在那里举行舞会或款待各国外交使节。

玛利亚·特丽莎开始的时候是皇后,她在18岁时就和德国皇帝法兰兹一世结婚,不断地怀孕、分娩,哺育了16个孩子,家务事并没有把她拖住,她常常一身戎装,是一个英勇绝伦的女皇帝。据说曾经有一次打仗时,玛利亚·特丽莎已经怀胎八个月。

敌国的军队已经打到维也纳城外,奥匈帝国的军队开始有些退缩,有人甚至请求皇帝去投降。玛利亚·特丽莎牵着马走到大军面前,说:“你们看,我不过是个女人,而且腹中有个八个月大的孩子,我还能骑马去到前线,你们可是军人啊!”说着就翻身上马向前线冲去。军人们士气顿时大振,为了荣誉和尊严奋勇作战,赢得了胜利。

或许中国历史上的武则天可以与她有许多的共同语言,都是美貌而精力旺盛的女皇帝。玛利亚·特丽莎完成了奥地利的统一,在内政、外交上都很活跃。在美泉宫里,有玛利亚·特丽莎加冕大典时使用的鎏金马车,豪华无比。

长廊上,挂满了哈布斯堡王朝历代皇帝的肖像和记录他们生活场景的图画。据说神童莫扎特曾经在这里表演过精彩绝伦的才艺,玛利亚·特丽莎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一把就把他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历史长河里那些闪耀的明星,竟然汇聚在了这所宫殿里。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的波旁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玛利亚·特丽莎的女儿玛丽·安东涅特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六国王。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被送上断头台。当拿破仑两次成功攻打维也纳后,奥匈帝国不得不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这个新任的法国国王。他们生下的孩子一直住在了美泉宫里。那个房间里有一只金色的笼子,那是那个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没有自由的锦衣玉食,只是一场笼子里的人生。

美泉宫,美丽与哀愁相伴,意志与胜利同在。王子公主,不过是一场童话,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容颜又如何。那些在宫殿里华服下被束缚的痛苦灵魂,该多么羡慕如今的人们那平凡的真正的爱情——在迷宫里互相追逐,在青草茵茵的山坡上,握着亲爱的人的手坐看云起,等待日落。

远处的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夕阳和喷泉勾勒出雕塑金色的轮廓,鸭子在湖面上斜斜地划出波纹。与心爱的人携手相伴,才是一场夏日童话。

和贝多芬一起听摇滚

我手里拿着“音乐之夜”的节目单,穿梭在夜晚的维也纳。这个晚上,从六点开始,直到深夜,直到凌晨,维也纳各种各样的音乐厅、艺术厅、酒吧、教堂里,灯火不熄,音乐不停。几百场音乐会在街头巷尾同时举行,买一张门票,就可以享受所有的音乐节目,前提是体力足够,耐力足够。这一场音乐盛宴无止无尽,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在不同的地方被演奏,让人如痴如醉,直到日出之前。

“音乐之夜”里的节目丰富得超出人们的想象。最符合对古典音乐想象的自然是传统的演奏:着名的教堂里演奏着巴赫和莫扎特,传统的地点,传统的经典音乐。管风琴的好是只能在教堂里体会的。悠扬与宏伟可以结合得如此完美,音乐在哥特式教堂里阵阵激荡,久久徘徊。巨大的空间里,人们尽情聆听,音乐如宇宙般浩渺无垠,那渺小的自我在着音乐里渐渐消弭。早早离场的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匆匆赶去下一个地点。

维也纳市政府的文化部门组织了“音乐之夜”。为了让人们可以尽多地享受音乐会,并且尽快地赶到下一个目的地,这个晚上有无数辆“音乐之夜专车”在城市里穿梭。文化部门和公交系统合作,在这个晚上开辟了四条专门的线路,每隔一刻钟就有一辆专车在指定地点出发。人们不必乘地铁再转车才能去到心仪的音乐会。每辆音乐之夜专车上都有志愿者,他们回答着人们的问题,提醒着大家下一站是哪个音乐厅,可以欣赏什么音乐。每辆车上都有一个巨大的收音机,播放着爵士或者摇滚乐——即使坐车,音乐依然无间断。

贝多芬音乐厅是维也纳重要的艺术场所。我以为可以听到一场充满激情的古典音乐会,踏进音乐厅的门的时候,立即错愕,而后惊喜。台上没有穿着正经西服的演出团,而是两个穿着黑衣黑裙的女孩子,她们把眼睛和嘴唇也涂成了深黑色,一身哥特式打扮。她们站在台上,摆弄着电脑,大屏幕上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波纹图像,整个坐满人的音乐厅里回荡着后现代的电子摇滚。节奏强烈,视觉效果更是让人迷离。才坐定了一分钟,我的心脏就开始随着鼓点咚咚咚猛跳,前排有个女孩兴奋地站了起来开始摇头晃脑地跳舞。一曲完毕,全场掌声轰鸣。我抚抚胸口还在怦怦跳的心,走了出来透透气。厅外是一座贝多芬的头像,他的头像很少不是一脸愤怒的模样。我是没有能够明白刚才那电子摇滚的妙处,尽管我的心脏很有反应。贝多芬先生,你也这样玩音乐的么?

重要的不是听懂或者没有听懂音乐,重要的是在维也纳,电子摇滚也可以在平日古典严肃的音乐厅里演出。打破一切演出樊篱和禁忌,才能让音乐继续蓬勃发展。

和贝多芬一起听了摇滚之后,晚上十二点,去到维也纳中央大教堂,看到的是一场捉迷藏的歌剧。节目单上写着,该教堂晚上演出《费加罗的婚礼》,可是这个教堂里没有舞台,甚至没有正常的照明!自始至终,人们只能听到歌声,没能看见演员。整个演出过程就像捉迷藏,只听得到歌声,却看不见演员。偶尔手电筒一晃,才刚刚辨认出唱歌的脸庞,一瞬间手电筒的光又消失了,只剩下飘在空中的歌声。

这样演出,真是节约道具和服装。那些看不见的演员躲在了教堂的两侧,用手电筒一边晃观众,一边唱着歌。没有人知道下一秒钟歌声会在哪里响起,手电筒的光束会照到谁的身上。有个听众打算悄悄退场了,突然几束手电筒的光束就一起照在了他的身上,照了他一路,直到他关上教堂的门。大家都笑了起来,歌唱演员和观众在开玩笑呢。音乐就是可以这样玩的。

这个城市的人们并不只爱古典,这个“音乐之夜”并不专属于交响乐团。各种音乐都有自己的舞台,各种音乐都拥有自己的听众,在这个音乐之夜,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张望一下别人的爱好,贝多芬也可以听听摇滚乐,庞克少年也坐在了大剧院里,他高高竖起的绿色头发的戏剧性远胜舞台上任何一顶假发。

的确在维也纳有不少以古典音乐吸引游客的音乐会。打扮成18世纪绅士的推销员们会在街头彬彬有礼地询问路人(特别是貌似游客的亚洲人),有没有兴趣去观赏音乐会。他们通常英俊挺拔,戴着白色的假发,努力描述着音乐会里的节目如何精彩,然后眯着眼睛微笑地看着你,让人觉得拒绝这样的邀请很对不起对方。这种音乐会往往是某种音乐大杂烩,演出者的技艺自然是好的,可就是一般的商业演出。演出到一半,为了满足听众们的好奇心,会有人上台跳一段芭蕾舞,让人看得一额冷汗。能把古典音乐会办得又古典又正经又荒诞的,也只有维也纳吧。

这些欢乐的大杂烩音乐会完全建立在游客们对维也纳的音乐想象上,是为了迎合游客们的需求而制造出的“旅游产品”,就好像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们被拉去一个高档的剧院看中国杂技,这当然是对传统的宣扬,可对音乐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只是大大发展了旅游经济。音乐真正的发展,依然来自于音乐人的创作和努力。每一代都向前一代致敬,每一代都创造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奥地利的歌星Falco有首向莫扎特致敬的歌,叫做《Rock me Amadeus》。莫扎特在他的MTV里就是个庞克一样的顽童,我行我素无视社会习俗,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偏偏就是那样受欢迎。

香港歌手黄耀明也有一首精彩的中文《Rock me Amadeus》,他向Falco和顾家辉致敬,里面唱道“天才早死,遗产处处飞。短命也可生存世间”。这话不假,这维也纳音乐之夜的演出还真的都是那些音乐天才们的遗产。

歌里还唱道:“音乐靠玩歌颂着世间”,“不在乎长命百岁颁奖礼有奖杯,只在乎玩得起”。在教堂里用手电筒和听众玩捉迷藏的高音歌手们,在贝多芬音乐厅玩电子摇滚的哥特女孩们,在大剧院燕尾服丛林里从容自如的庞克少年们,是他们带给音乐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玩得起的,才是好音乐。音乐之夜,来,让我们玩得尽情尽兴。

生活可以不拘一格,古典音乐会可以办得又古典又正经又荒诞,人可以活得又传统又前卫,可以一边烤蛋糕一边吃烧饼,都是人间美味,可以上身古典下身休闲,混搭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正是这些越界的尝试,才能打通生活,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无限可能。

读读书,跳跳舞

在德国除了各种国立的大学和大专之外,私人开办的学校也很多。许多私人舞蹈学校有针对真正的舞者开设的课程,也有专门给普通大众的课程。这个学习节上所提倡的学习,是指在国家的学院之外的课余学习。他们提倡的理念就是:读读书,跳跳舞。波恩所有着名的课余学校都在这一天到广场上摆出摊位,发放传单和各种资料,宣传自己的学校理念和有趣的课程。

“这位小姐来德国多久啦,我们这里有极好的德语课程,上的是小课,周末还组织各种活动,要不要来看一看?”

“对拉丁舞有兴趣么,第一堂课可以免费试听,有兴趣的话请在这里登记。”

“想亲手给自己的家人制作艺术品么?陶艺课,您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杯子。我们提供材料,而您的上课费用只比直接买一个茶杯多一点点。”

“周末无聊么?需要有人陪着玩么?有没有考虑过参加我们的厨艺培训课。您可以学习美味的亚洲菜肴,并且有同好与您一同分享。”

这和菜市场的区别并不很大,大家都在努力兜售,兜售的内容从缤纷的水果变成了缤纷的课程。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动人。

为了加深大家对舞蹈学校的印象,这个招生大会的组织者在广场中央搭起了一个舞台,让舞蹈学校的学员来现场演出。

肥嘟嘟的姑娘们穿着露腰露腿的舞台装上台了。音乐响起,她们快乐地扭动了起来。腰上的赘肉有点显眼,脚步偶尔忘记节拍,请忽略这一切,她们扭得开心快活,这就是舞蹈的意义。如果在舞台上的是电视上常常能够看见的职业演出,说不定根本没有那么多人观看。恰恰是因为那些姑娘和小伙子根本就是普通的邻家孩子,他们在舞台上的快乐和自如更有说服力:来吧来跳舞吧,一起快乐吧。舞蹈属于所有人,不必因为自己的身材没有那么曼妙就放弃了随着音乐舞动的权利。不完美的身材未必因为舞蹈完美起来,却一定因为舞蹈自信起来。

把学校的招生宣传大会搬到市民的生活空间中去,是个多赢的策略。这些私立学校得到了最大的宣传,走过路过的人们得到了最大的娱乐。那些舞蹈学校的学术因此得到了演出的机会和表演的快感,更多的人因为这热烈的气氛导致头脑一晕或者胸口一热就直接登记报名。大家都因此更愉快。

大学生们自然继续在大学里读着书,可不是所有人都想埋头在图书馆里看枯燥的学术书。如果市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却依然想给生活加点调料,总是去酒吧有些无聊,一个人看电影实在孤独,那么这样的私立学校是不错的选择。课程时间可以灵活掌握,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供聊天。

在市民的生活空间中存在的不是这一天的学习节,而是每天都可以有无数可以选择的学习去处。每年学期开始,不同私立学校都会到处分发自己厚厚的课程设置,来上课的都是正规的老师。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这些私立学校给人一个不为任何目的单纯读书的选择。这样读书也不会很紧张,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学到学成时候的快乐。

作为正规大学之外的学业结构补充,德国的私立学校的丰富多彩,很好地补充了大学之外大众的知识需求。业余私立学校的存在就像每个周末的菜市场。虽然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超市买生活用品和各种食物,但是菜市场上的热烈和新鲜,始终都是无可替代的。那是让人想念的水果香味,让人兴致勃勃的讨价还价。

学习节那天是早春的天气,观众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台上的姑娘们看上去却好像在热带,舞得忘我忘情。拉丁舞之后的高潮是在波恩比较有名的青年乐队的演出。可能这些小伙子也在哪所夜校里上过基础的音乐课程,学过吉他或者贝司,如今已经在不同的酒吧和饭店里有了固定的演出。聚在观众席上的年轻人不少都认出了他们,十分配合地鼓掌和吹口哨。他们可能也曾经是观众席上的一员。

波恩是贝多芬的出生地,那片广场上有贝多芬的铜像,历来都是游客们到此一游的拍照处。在那一天的学习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那片响着音乐的舞台上。贝多芬先生只能默默地给个背影,暗暗寂寞去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对话:

“其实你可以这样做蛋糕,可以更有效率。”

“我为什么要有效率呢?”

“有了效率就可以更快地干完手上的事情,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可我有了时间就想烤蛋糕啊。我不想更快地结束这件事情。”

世界上有不同种类的学习,有一种是目的性非常强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学习,托福、GRE,分数就是指标,一切都看着最后的成果。有一种是非功利的学习,纯粹为了让自己高兴,比如学跳舞,学烤蛋糕,学插花,学唱歌,没有人因为学了这些而提高了工资,或者有了更好的职业机会,但是他们的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维度和欢乐。

德国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协会”的国度。有任何的共同爱好,他们就会兴冲冲地去成立一个协会,招募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共度闲暇时光。在周末坐火车的时候,总是能碰到德国各个城市的骑游队。他们带着自己的自行车相约坐火车去到一个附近的城市,一同骑游一天。他们非常节约,往往自带干粮。对他们而言,去一个饭店吃一顿大餐的快乐远远及不上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间。火车厢里常常因为这样的骑游队热闹非凡,他们分享着带在身边的干粮和水果,往往是切块的奶酪,全麦面包,香蕉和苹果。到了天色将晚时,再一同坐火车回家,一路讲着见闻和各种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