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聚春医生明白,那是钱学森在安慰他,让他不要担心。在钱学森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每况愈下,301医院发现钱学森患“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确定的一种病症,是指有的人在睡眠时突发呼吸障碍,反复出现短时间停止呼吸,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防止钱学森在睡眠时突然停止呼吸,301医院决定给钱学森配置呼吸机进行治疗。当然,戴着氧气面罩进行呼吸,是很不舒服的。为了能够说服钱学森接受治疗,知道钱学森听力不好,儿子钱永刚特地画了呼吸机的草图。经过钱永刚和医生的耐心说明,钱学森点头了。这样,钱学森每天有2~3小时戴着面罩,呼吸机给他输入高浓度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钱学森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不过,钱学森毕竟已经九十有八,身体越来越虚弱。
万众送别科学巨星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走完他漫长的98年的人生道路,离开了人世。
我请赵聚春医生详细回忆钱学森病逝的经过。赵聚春医生说,钱学森去世前夕,他自己正在306医院住院,钱学森的保健工作临时交给陈静舟医生。
那是2009年10月28日,钱学森发生呕吐,陈静舟医生接到钱学森亲属电话,马上赶到钱学森家中。经过陈静舟医生检査,给钱学森开了药。当时,钱学森的体温37T。
10月29日上午,钱学森又发生呕吐。陈静舟医生立即报告301医院领导。当时正是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爆发的时候,301医院担心钱学森染上了,派了医生带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快速测定仪来到钱学森家。经过检测,并不是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不过,301医院生怕快速测定仪的检测结果不准确,又带回样品到医院进行正规测定,最后排除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可能性。
考虑到钱学森接连发生呕吐,而且体温37T,陈静舟医生认为钱学森必须住院治疗。征得钱学森亲属同意之后,301医院派出呼吸科主任乘救护车到钱学森家,钱永刚也陪同父亲一起来到301医院。301医院对钱学森的肺部进行CT检査,发现有阴影,表明患吸入性肺炎。大夫给钱学森戴上面罩,用呼吸机供氧。经过治疗,钱学森的病情一度稳定。
得知钱学森住院,10月30日赵聚春医生从306医院赶到301医院看望钱学森。当时,钱学森戴着氧气面罩,表情平静。呼吸、血压都正常。不过,赵聚春医生在检査导尿管时,发现了异常:前半段的尿液无色透明,但是后面的尿液颜色却像酱油一样深。这无疑是一个凶兆,表明钱学森从肺功能衰竭演变到肾脏功能衰竭。虽然301医院大夫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无奈钱学森已经气若游丝。
当天晚上,钱学森血压下降,处于病危状态。301医院大夫对钱学森实行紧急抢救。无奈,已经回天无术。10月31日凌晨,钱学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他没有留下遗言。
关于钱学森的离世,钱永刚是这么说的:
10月29日吃晚饭时,父亲突然吐了一下。父亲是一位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一旦有变化,我们就必须特别当心,这也是我们多年照顾他的经验。马上测体温,发现父亲体温有点高,当时就决定赶快送医院。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父亲就被送往附近的解放军总医院。
这次与以前不同,一进去就报病危。医生很快给我的父亲进行检查,发现巳是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之前巳经出现了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他自已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适,别人也没有特别细心地观测到,等送到医院时,炎症已扩散到肺部。唉,还是有点晚了。
医院很努力,已经尽心了。父亲的肺部出现大面积感染,肺表面只有一部分能供氧,造成身体多个器官因缺氧而怠工,后来血压测不到了,呼吸衰竭,人进入了休克状态。
最后走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痛苦。可以说,父亲走得很安详,这也是我感到些许安慰的地方。
钱永刚还说:
父亲看书看到最后一天,一直到入院前几个小时都在看报纸,看文件。那天晚上出现呕吐症状后,他虽然还能说话,但精神状态变差了,到医院后处于休克状态。
赵聚春医生回忆说,钱学森故后,301医院有人提议对遗体进行解剖,以査明死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领导得知,说道:“饶了我们的大科学家吧!”因为在总装备部领导看来,钱学森死于年老体衰,瓜熟蒂落,死因是明摆着的,不必再査了。
钱学森是坚强的人。在晚年,钱学森被“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锁在轮椅上,被“腰椎楔形骨折”锁在病床上,即便如此,他仍以一颗不停思索的脑袋,以顽强的意志力,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关注着时代的步伐。正因为这样,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向温家宝总理发出了震撼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病逝之后3小时,2009年10月31日上午11时,新华社发布了新闻:“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消息传出,全国震惊。深秋的北京满地落叶。众多北京市民涌向北京的航天大院,悼念这位中国的科学巨星。人们惊讶地发现,钱学森从I960年10月搬到这里,49年过去,依然住在这幢早已陈旧的老式公寓里。
钱永刚说对于父亲的离去,我有两个意外:一是没想到,父亲走得这么突然,我们这些年积累的应对疾病的经验用不上了;二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家里吊唁,让我很感动。前两天下雪,我们在外面搭了个4间大棚,放大家送来的花圈,原以为4间怎么都够用了,没想到1天半就放满了。”
在前往钱学森家灵堂悼念的人群中,40位排着整齐队伍的中学生格外醒目。他们是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班”的代表。这所中学出于对钱学森的敬仰和深情,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以钱学森名字命名的班级。钱学森的精神激励着中国的年轻一代。“钱学森班”的一位同学在悼念时说:“钱爷爷的离开让我们感到非常悲痛,虽然我从没有见过钱爷爷,但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成长,从跨进‘钱学森班’的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像钱爷爷一样报效祖国。”
2009年11月6日上午,钱学森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全部到齐,前往八宝山送别钱学森。
钱学森的校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以及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也赶往八宝山吊唁。上万民众自发来到八宝山,为钱学森送最后一程。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说:“获知伯父钱学森去世的消息后,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悲伤。但由于预先的工作安排难以改变,所以今天不能来北京参加伯父的追悼会,为此承感到很难过。”虽然出生在美国的他未曾与伯父钱学森谋面,但他对自己的这位科学家伯父非常感兴趣,伯父的诸多成就和事迹,他都十分了解,更深刻地意识到钱学森对整个中国的重要性。
钱永健的兄长、美国科学院院士钱永佑写长文表达追思。
钱永佑说:
“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当时我和我的家人离开了中国,但一直以来,我们都跟国内的亲人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跟世界上很多人一样,我和我的兄弟们都十分崇拜我的伯父,尤其是他的科学成就和不重名利的高贵品格。”
“即使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思维都非常敏捷。我曾经也通过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朋友转达过对他的问候,他非常宫从”
“我的伯父一家都十分友善,对我们全家都很好。我女儿钱向民现在在中国,我伯父一家一直都很照顾她。”
“我母亲说,‘二战’后,伯祖父(钱学森的父亲)作为家中的大家长为整个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伯袓父的鼎力协助,我才能和母亲一道从中国赶去美国与父亲团聚。而在母亲和我去了美国后,伯袓父还代我们照顾家乡的奶奶,这让我们十分感动。所以,我们兄弟都十分感激伯父一家,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对我们十分重要。”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钱学森追悼会之后,直接从八宝山乘车前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1月6日上午9时许,温家宝总理乘坐的专机从北京飞往埃及。
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的中国新闻社记者张朔,写下当时专机上的见闻:
以往经历告诉记者,专机飞稳后总理就会来记者舱看望记者。很快,温总理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像往常一样,与每个记者亲切握手,见到熟悉的面孔,都能叫出名字。但这次总理没在记者席坐下来,而是把我们请到他在前舱的临时“办公室”。
温总理神情凝重地说:“这两天,我的心情特别不好。”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我今天早上去了八宝山给钱老(钱学森)送别,然后直接赶来机场的。”
温总理说:“我是第一时间得知钱老去世消息的。钱老是我的老师,我们是忘年交。我非常怀念他。这些天,我一直在翻阅往日与他的通信和写的日记。”
温总理动情地回忆起与钱老长谈如何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探讨能否开发地球深处能源等问题。在钱学森晚年,教育则是他们最主要的话题。温总理动情地说:“今年8月,尽管钱老说话已很不清楚,由于我们交往时间久了,他的每一句话我都能听懂,我还给他当‘翻译’……”
钱学森的追悼会没有悼词,但是就在追悼会举行的那天,新华社发表了相当于悼词的长达六千字的《钱学森同志生平》。《钱学森同志生平》称赞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生平》用十一个“第一”概括了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牧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资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资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在结束这本《钱学森传》的时候,我不由得记起他出自肺腑的话: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巳。”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