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生水起交好运
8733600000021

第21章 风水科学 (1)

1.堪舆术、六壬式盘与制图学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阜阳汉汝阴侯墓发掘出土了一件西汉初期的拭盘。(图68)盘由上下两层同轴叠成。上者圆形像天,称作天盘,下者方形法地,称作地盘。天盘正中央是北斗七星,周围有两圈篆文,内圈是一年之间的十二个月份,外圈则是二十八宿。地盘四周是三层篆文:内层为八干(壬癸、甲乙、丙丁、庚辛)四维(天、地、人、鬼),中层为十二地支,外层为二十八宿。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汉代拭盘称为六壬式盘,原因是许多文献资料表明此种拭盘曾被广泛应用于六壬占术。这里,六壬一谓源于五行之说:五行(水、火、木、金、土)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皆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名“六壬”。以六壬为坐标系而推算天时和方位吉凶,即为六壬术。然而五行之中木为东方,而东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中位居首位,十天干中,甲、乙皆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舍阴取阳,故得甲,六十甲子中,甲有六个,故得“六甲”,以六甲为坐标系而推算吉凶,即为六甲术。所以,将汉代拭盘定名为六壬式盘,未免有点以偏概全。其实将汉代拭盘称作六甲式盘也未尝不可。

作为堪舆家相地择日的主要工具,拭盘的应用范围很广,《唐六典》卷十四将之概括为九个方面:“一日嫁聚,二日生产,三日历法,四日屋宇,五曰禄命,六日得官,七日祠祭,八日发病,九日殡葬。”总之,举凡一切阴阳之事,都要用到此盘。

古人认为,时间和方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合则吉,相悖则凶。具体说来:“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气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气在辰、巽,死气在戍、乾;六月生气在已、丙,死气在亥、壬;七月生气在午、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在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气在戊、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已、丙。”

这种时空对应关系,正是汉代拭盘的设计原理。

对于六壬式盘在相宅活动中的具体使用细则,《黄帝宅经》所载录的阴阳二宅图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本书第二章引用了其中的阳宅图(图30)可以参考。

围绕着堪舆和六壬式盘,我信笔走马,谈了不少问题,现在,还是让我们回过来探讨一下它们到底和制图学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西晋时人裴秀(223-271)任职地官时,曾主持编绘过《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在为该图所写的序言中,他明确提出了“制图之体有六”,从而对我国传统制图理论的建树做出了贡献。影响所及,直到清代。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一日分率,所以辨广轮广度也”,就是说首先要为绘制地图定出比例尺;“二日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是说其次要画出矩形网络,以确定地物彼此间的方位关系;“三日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是说第三要知道两地之间的人行距离;“四日高下,五日方邪,六日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后面三条的意义分别是测量高低、测量直角和锐角、测量曲线和直线,它们应根据地形性质分别加以采用,以校正丘陵、陡崖地区的距离误差。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里,李约瑟对裴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裴秀虽然在他所用的制图法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明确的说明,但他所绘的地图却一份也没有保存下来。有一些现代学者曾试图重绘裴秀的地图,例如赫尔曼就曾经做过这种尝试,他以为裴秀是完全可以和托勒密相提并论的。早在1697年胡渭在他所著《禹贡锥指》中,就已经做过这样的重绘。在比胡渭稍晚的一些学者中,曾经有过一种传统看法,以为裴秀的地图是按2寸等于1000里的比例尺绘制的,但这不一定很可靠。他们都充分认识到,矩形网络制图法,至少在裴秀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然而,裴秀是由何而想出这种坐标系统的呢?对此,李约瑟做了几种推测,其中之一便是认为裴秀曾受惠于卜卦盘即六壬式盘:

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虽然肯定是一种符号或图式表现方法,但是在卜卦盘和规矩镜上的这种标识一定和汉代人对宇宙的看法有关,因而不大可能不为张衡和裴秀所知。此外,古代的卜卦方法是把一些像棋子那样的东西掷在,卦盘上,因此,拭本身很可能又和另外一种古老的坐标系统(即乘法表)有联系。

如果李约瑟的这一推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由栻衍化而来的矩形网络坐标系统,也可以算是堪舆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种间接贡献吧。

2.指南针的发明究在何时?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其祖型为司南和栻盘。司南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其样子像一只勺,底圆,可以在乎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图69)。司南大约出现于我国战国时期,如《韩非子·有度篇》就记载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谋篇》也记载说,郑国的人到远处采玉,就带了司南去,以防迷失方向。关于司南的最初发明者现在已无可查考,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司南是我国古代的堪舆家在长期的观天测地、相度阴阳的实践中所积淀的一种集体心智。

由于天然磁石在琢制过程中,不容易找出准确的极向,而且也容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因而成品率低。同时也因为这样琢制出来的司南磁性比较弱,而且在和地盘的接触的时候转动摩擦阻力比较大,效果不很好,因此这种司南未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后来,由于人们终于发现了人工磁化的方法,这样就产生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指南针(图70、图71)。

在近几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的著作中,一般都认为指南针技术的突破与磁偏角的发现都是在北宋初年,其文献大都依据沈括的《梦溪笔谈》:“方家(即堪舆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但是,近来笔者在研读风水典籍《雪心赋》时,却发现早在唐代,风水先生就已掌握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技术和知识。

《雪心赋》原系唐人卜应天所著。卜氏字则巍,号昆仑子,生卒年月不详。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该书在道家中极有影响。《道藏·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就认为:“堪舆论峦头者,《雪心赋》、《葬经》等书言之备矣;论星气者,《催官篇》、《玉尺经》等书言之备矣,更复何赘!”在这里,《雪心赋》居然被置于风水经典——《葬经》之先,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和大多数的风水著作,如《葬经》、《青鸟经》、《干枝》、《倒杖十二法》、《疑龙经》、《撼龙经》、《地理发微》等有所区别,《雪心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惯常的散文加歌诀的体例,采用了“赋”的形式,比兴兼用,文辞优美,一气呵成,摇曳多姿,既可研读以学术数,又适赏玩以悦心境。所以,虽未录入《唐书·艺文志》,可是却深得形家之厚爱,历代不乏为其作注详解者。清宛陵(今安徽宣城)人孟浩,字天其,所作《雪心赋正解》就是其中较好的一个注本。

《雪心赋》卷之二有言:“立向辨方,应以子午针为正;作当依法,须求年月日之良”(着重号为引者加)。这里,据孟浩《详解》说:“子午针,正针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乾为金,坤为土,针秉先天之金气,于乾为同体,于坤为金母,此针所以首南而尾北也。至汉张子房只用十二支,至唐一行除戊已二干居中,只用八干,添乾坤艮巽,分作二十四位,以天地四正中分之,嗣后遂有正针、中针、锋针之说。子午正针,二十四位,分定二十四方之阴阳五行,乃后天方位之五行,名曰地盘;子午中针,二十四位,乃历家分月令之气候,名曰天盘;子午锋针,二十四位,乃历家分太阳中气过宫之月令,名曰人盘。各有所用,故立向辨方,当以子午针为正也。”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起先,其刻度只有八个方位;到了汉朝,增加到12个方位;至唐朝,更增加到24位,并且已有正针、中针、锋针三套坐标系统(图72)。其中,子午正针是指以磁针确定的地磁南北极为轴向的坐标系统;子午锋针是指以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为轴向的坐标系统;而子午中针则是指以北极星确定的天文南北极为轴向的坐标系统。子午正针与子午锋针之间的夹角,即为磁偏角(图73)。由此,我们断定,早在唐代指南针的技术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也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只不过由于这些发明和发现被记录在风水著作中,长期以来秘而不闻,因此未能引起科技史家的注意罢了。

虽然磁现象的发现和指南针的发明,其专利权属于堪舆家,然而一旦公之于众,就成了全人类的一项共同财富。14世纪后欧洲航海事业与探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中国堪舆家所发明的指南针(图74)。对此,马克思曾生动地做过描绘,他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3.最先发现氧气:堪舆家

我国古书的种类和数量之多,简直无法计算。不但历代印行的典籍浩如烟海,而且传世的各种原写本和传抄本也难以计数。其中有些孤本甚至早已流传到国外,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一直没有见过,这里面包括了一部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在内,不能不令人惋惜。

《平龙认》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发现这本书的是一位德国的学者,名叫朱利斯·克拉普罗特。他是19世纪初期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于中国的汉、蒙、藏几种文字都有研究,并且写了许多有关中国语言和历史的著作。他在1802年看见了一本64页的汉文抄本,书名是《平龙认》,作者是马和,著作的年代是至德元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都用过至德的年号: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陈后主,他用至德这个年号是在公元583-586年这四年间;另一个是唐肃宗,他用至德这个年号是在公元756-757年这两年间。根据朱利斯·克拉普罗特1807年在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学术讨论会上所宣读的论文——《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的名称判断,这本《平龙认》应当成书于唐代,此时,正是五姓图宅式微,新的风水学说——以“藏风聚气”,寻找龙脉为理论要点——已取而代之的历史时期。

关于《平龙认》,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在其论文中曾扼要介绍了其中的一节,标题是《霞升气》,大意说:空气中有阴阳二气,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能产生阴气;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分解。这里所说的阴气,原来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氧气。欧洲人到18世纪以后才知道空气和水里有氧气存在,而中国人知道有氧气并且能够分解它,却比欧洲人早了1000多年,这不能不使外国的科学家感到极大的惊奇。

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编的《普通化学教程》中记述了这个事实。他写道:“在8世纪时,中国学者马和的著作中,就已明确指出了空气组成的复杂性,提出了制备氧气(‘阴’)的方法,并发展了燃烧的假设,这假设实质上和近代的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