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答说:“我研究堪舆之学已有数十年了,遍行天下,所看之地也够多了,可是还没有看到过这样一种阴宅:富可百万,而又人丁绝嗣。”看坟人听到这话,赶快派人报告主人。不一会儿,主人到。姚为他指画龙脉怎样主富,怎样主绝,以及万年所遇吉凶征兆。主人听后,大为信服,请姚某至其家,替他相地。姚某从此便成了“堪舆先生”,每天和主人一同坐轿进出。看遍了近郊各处,无一合意。等到了埋土龙的地方,姚佯装惊异,说:“终于找到了,此为眠龙之地,不惟子孙繁衍,而且科第鼎盛。”后来,黄氏打听到此地为邻村某店主所有,于是托人说情,以千金购入。姚即为他卜日迁葬。于是店主得到千金,而姚某亦可续留店内。
案例2:清朝末年,河南洛阳有一富人名叫陈虞,平生耽溺风水,凡遇精通此道者,不分远近,一定将其延请到家,好吃好喝好招待。故此,门下食客济济如云。
有一天,一个操南方口音的人登门求见,他自称姓许,祖居苏州,世精斯术,并说曾国藩、李鸿章的祖穴都是由他父亲相看的。陈闻听大喜,以三千金相赠。许某在陈家住了三个月,为陈择地于嵩山之阴,嘱咐说:“葬此,子孙必位极三公。只不过地脉稍寒,葬枯骨无效。若将活人埋之,则妙难言喻。”陈点头称是,第二天,召集家人,交代后事,然后执带自缢。猛然想起此种死法跟病死差不多,一样难得温暖之气,于是便命雇工速去掘墓。及成,陈整齐衣冠,卧入穴内,喊人掩埋。儿子不忍,陈发怒说:“听从父命,方为孝子,违抗我教,即非我子,有何迟疑!”其子不得已,号泣从之,须臾墓成,陈死穴中。其荒唐稀奇,可真应了那位谋杀犯许某的“妙难言喻”的说法了。
案例3:1934年秋,信阳城北门外鲁家台汪光裕家被阴阳先生诈骗。汪广裕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铁路上做工,他同大儿子在家喂了两头牛,种了几亩菜园,盖了一栋新房,给大儿子也娶了亲。但在不到两年内,儿媳产后去世,两头牛也死去。这个消息传到一个游方的风水先生熊某耳里,他就赶到鲁家台,在汪家新房子前后转来转去。汪广裕怪而问之:先生,你看我这房子盖的咋样?熊某自称系罗山堪舆家,是应本地有名的书法家潘岱钟的邀请来相宅基的,路过这里,看到这个房子盖得不吉利,“新屋压了太岁头,连着要死两头牛,儿媳归阴犹祸存,如若不治还要愁。”汪老头祈赐方术。熊说:需银洋二十元,购朱砂,赤黄、金丹等药物,在北斗星朗时,升符念咒,以正太岁之位;需金戒指一对,作镇压邪祟之宝物,包在画有符咒的黄表纸内,放在供桌上的香炉底下,镇压七七四十九天,百事大吉。汪老头对熊某的摆布,百说百依。等过了49天去收金戒指,已纸空物杳。原来,熊氏置放时伺机掉包。旧社会医疗条件差,人畜死亡是常事。汪老头轻信邪说,致遭诈骗。
从以上三个案例不难看出,这些冒牌的风水先生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即(1)皆以诈骗钱财为目的,属故意性犯罪;(2)皆为游方之徒,到处流窜,捞一把就溜。因此,今后对付这类所谓的“风水先生”,就不是什么批判不批判的问题,而是应当捉拿归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5条绳之以法。
9.继承什么?
笼统而言,凡能满足现代人的理性和情感需要,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切蕴藏在风水信仰、风水活动和风水理论中的精华,都应该发扬光大之,故而,可继承的东西很多。不过,其中的四个方面,即人地谐和论、环境保护论、工艺合一论和形势兼备论对当代社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在这里择要对它们做一论述。
1、人地谐和论
一位国内知名学者曾经指出:在西方近代,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之一,它历史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是像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创造新物。但是就在这时,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马克思,便已注意到在控制征服自然的同时,有一个人与自然相渗透、相转化、相依存的巨大课题,即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天理”与“人欲”……在多种层次上相互交融合一的问题,这个问题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破损自然、毁坏生态的关系,而是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对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的关系,而更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古老的风水文化恰恰具有现实意义。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这就是两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以贯之的主张。风水术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阳宅和阴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山水,通过建筑这个中介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谐和为一体。在这种谐和关系中,既不存在人格神对人的绝对主宰,也不存在人对自然物(大地)的征服改造。因而,对于矫正西方文明的人地对立论肯定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环境保护论
风水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主要是山水地貌)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通过风水先生的服务)有形地教导世人应该怎么办;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通过民俗禁忌)无形地教导世人不应该怎么办。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不该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不该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在古代,“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虽说出之于保护风水,然而其客观效果实际上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大自然。
例如广州虎门捍山——石砺山,四周环海,磅礴中流,形家以此山为南海捍门,控制内外,险若金汤,故筑城置堠,以为御寇重地。后有人开山取石,伤了风水。为此作为一方绅士的清代学者屈大均不得不主持“公益”,自定“公揭”(公开告示),以卫风水。其文曰:“粤省灵秀全注于胖舸巨溟。所恃狮石、虎门、南岗头诸山,屹然横峙,以峻外防,而留旺气,所谓水口之重关,海门之金锁也。乃有亡命奸徒,凿石网利,岁致金以十万计,潜导番夷,阴藏剧盗,……灵石泄藏,兆官民之灾诊;下关崩陷,致形势之不完。长此不止,势必丘陵大小尽平,高者即下,下者岂能复高?风水既伤,渊数未已,其为全粤祸患,何可胜言!万历、崇祯间,屡行封禁。今复公然盗凿,群豪虎视,莫可谁何,痛心疾首,其谁同此隐忧也哉!”
如果说,以上“公揭”只是一份环境保护公约或呼吁书,其兑现与否,尚不得而知,那么,京东第一峰——雾灵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之所以能保护得那么好,使其至今以睡美人般的魅力,给人以神秘和朦胧的美感,则完全应当归功于风水信仰和风水学说。
雾灵山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最高2116米。她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阻挡着北来的高原冷风,南来的渤海云雨,使这里形成了一种云雾蒙蒙、时雨时晴的特殊北方气候。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将遵化县马兰峪划为“皇东陵”,又将其周围800里划为“风水禁地”,六里坪山前为“前龙”,六里坪山后雾灵山为“后龙”,从此雾灵山也称为“五龙山”。自禁以后,208年间曾“禁民行居携垦”。这里遂为林木茂密、禽兽聚居之地。
但是到了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因朝廷财政困难,遂将东陵范围内的风水地开放,允许清兵开垦,每兵7亩,以代军饷。雾灵山开始遭受破坏。特别是民国四年(1915年),北京丰益绸缎庄经理蔡介芝在兴隆山设丰益镇基局,总揽林区采伐。于是各地木商云聚。开始了掠夺式砍伐。同时又准予开禁垦荒,大量贫苦农民蜂拥而至,雾灵山大片森林被砍倒烧毁,森林分布逐渐向顶部收缩,农业区域上移,原始景观屡遭破坏。一直到1984年,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并于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人为的破坏活动才告结束。即便破坏如此强烈,残存的雾灵山景观对于缺乏绿色、缺乏清泉的现代人来说,仍然不失为一处“世外桃源”:
雾灵山凝绿叠翠,是个绿色的世界。浅绿、深绿、墨绿,一层层加重,一层层变化。随着山势的升高,可以明显看出树种在变化……
每年5月到8月,雾灵山又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开放着色彩缤纷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蓝的,像云锦铺地,像花神赶会。清风吹过,荡起阵阵花香,令人陶醉。水是山的精灵。这里的山泉水清凉得没有一丝杂质,就是捧起来喝生水也不会闹肚子,山里人用铁壶烧水,壶底从来不留水垢。若细细品味,还会觉出水中有一股中草药的清香。所以到这里来的外地人,总要背几壶水回去。
在北方千万个童山秃岭中,雾灵山能独秀一方,是因为当年被皇家列为“风水禁地”;而今,要想使这方秀山秀水永不褪色,还得靠国家加以保护。以小见大,从雾灵山的兴衰史中,我们似乎不难体味出以追求生气、保存生气为特色的古代风水文化和现代的环境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3、术艺合一论
在二十四史里,堪舆家著作通常被收录在《艺文志》或《艺术志》中,而堪舆家则见之于《艺文传》或《艺术传》。这种将堪舆家与堪舆学归类于艺术和艺术家的做法,是否有欠准确?其实,这正反映了中国风水文化的高妙之处:术艺合一。这里,术是科学、技术、生产,艺是美学、艺术、设计。由于风水文化本质上将科学与美学统一在一起,将技术与艺术结合为一体,因而自有‘番不同于单一科学(技术)或单一美学(艺术)的魅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评价风水理论和风水现象时,就不能单独以科学技术为参照系,将其中不合乎科学技术规律(但是却可能合乎美学艺术规律)的东西一概斥之为迷信。
4、形势兼备论
堪舆家又名形家。审视地形、地貌,是堪舆家的天职。然而,如果他们像后来的地貌学家那样,仅限于审视地形、地貌,那么,虽则可以从后世的科技史家那里捞个科学家的头衔玩玩(假如可能的话),却肯定不能见容于同时代人,并会被视作是一个低能的蹩脚的乡野术士。因为,风水术不仅是一种视形之法,更是一种视势之法,有时,视势比视形更为重要。其关系恰似文学上的“形神”关系。
风水视势之法主要发生在相地四部曲的序曲——“觅龙”部分,只有当堪舆家们的心灵皈依并向往的绝对理念——神——至善、至吉和至美——“图腾”——龙,同自然地形的每一个细节、空间的每一种形态,在阴阳两个层次上达到极度和合而中庸不倚时,审视者的生气便与自然的生气贯通了,于是,龙脉之势随审视者灵感移迁而孕藉生成。在这里,审视者的机遇、天分、慧悟以及所付出的精力决定了他与“龙脉”的缘分,决定着龙脉的层次和位置。风水上将“视势”称作“看龙脉”,实在传神地反映了中国的建筑意境和中国精神——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10.结语
总之,今后我们对于“民之所好”的堪舆之学,似不宜徒用“江湖术数”和“封建迷信”一类的话,一味予以否定,而应当从学术(哲、数、科、艺)的立场,多方面进行剖析。破除其虚妄缺失,找出其可信性与可行性,有堵有截,有疏有导,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否则,你批你的“迷信”,他看他的风水,永远各行其道(不管正与误),了无交会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