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简单而又简单的东西,却赢得了从儒家、道家、阴阳家,到巫师、武师、风水师的普遍青睐,并且历几千年而不衰,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太极(图90)。
什么是太极?从古至今,有许多说法。《易经·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北宋张载认为太极即气,如说:“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正蒙·太易》)明王廷相也把“太极”看做“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混沌清虚之气也”(《太极辨》)。到近代,孙中山先生则用“太极”来译西语的“以太”:“元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文学说》)不难看出,以上各家关于太极的说法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指的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即元气。舍此,别无他义。
然而,为什么要把“派生万物的本原即元气”称作“太极”呢?其名为“太”,与“太平之太”有何关系?它的原型即原始意象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常人尽可以不理会,但治学者则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否则,将何以面对当代和后世、中土和域外读者那追寻的目光!
1.高妙绝伦的中国古胚胎学
18世纪以前,由于受机械唯物论的影响,西方在胚胎学上流行的是一种预成说,根据这个学说,胚胎的发育是预先形成的微小动物的扩大,在胚胎中没有任何分化或者增加的新部分。在他们看来,上帝创造的第一代物种中,就已经包含了以后的子孙万代。甚至有人宣称,在卵子或精子中看到完整的微小动物的形状。
一直到18世纪中叶,在机械唯物论并不那么流行的德国,自然哲学家沃尔弗(1733-1794)才提出了一种与预成说相互对立的渐成说。其理论根据是,如果生物在卵子或精子中已经形成,那就应该在胚胎中看到成年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其后,在和预成说的论战中,在用实验的办法研究胚胎怎样发展成生物个体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的胚胎学。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的胚胎学知识则要早熟和高明得多。这尤其体现在人体胚胎学方面。
宋朝医学家陈自明认为:早在上古黄帝时代,就“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寿夭,世所相传,遂有少小方焉。”据《颅囟经》称:“一月为胎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脏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精关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其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气足,万象成也。”这里,我们且不管《颅囱经》对各个月份胚胎的性状的描述是否那样准确和精到,单就它所说的由胎胞而胚、而魂、而魄、而五脏、而六腑、再到七窍,元神和宫室这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育过程来看,无疑已是道道地地的渐成说了。
《颅囟经》是黄帝时代的作品还是后人的伪托,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但胚胎渐成说早在汉朝以前就已形成则是毋庸置疑的。据汉朝许慎《说文解文》讲:“臊”(音某)是妇始孕,胚兆也”;“胚”(即胚)是“妇孕一月也”;“胎”则是“妇孕三月也”。而现代胚胎学也认为,第一个月,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着床成为一团胚芽,胎儿不过一厘米长,这时,孕妇一般不会有什么感觉。因此,用“月”(即肉)字旁加“不”字来形容这种可想象却又摸不到的肉体——胎儿,是再传神不过了。在第三个月,胎儿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15克。此时胎盘形成,它是供养胎儿营养的基地。此后胎儿生长日渐加速,羊水也明显增加,胎儿就在水中嬉戏生活。因此,用胎字来标示这个关键时期,也是十分准确的。
从第四个月开始,胎儿进入孕中期和孕后期,这反映到汉字上,就形成包(胞)字。根据《说文解字》,“包像人怀妊。已在中,像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为子十月而生。”“胞,儿生怀也,从肉从包。”包即是胎衣本义,包加肉旁便是会意兼拼音。今俗语同胞,原为包。此外,“孕”、“妊”、“娠”等字也都是表示怀孕过程的古汉字。总之,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怀孕是一种由小到大,由不成形到成形的渐进过程。正是经过由臊而胚、而胎、而胞、而娠等若干具体的发育阶段后,“为子”才“十月而生”。
“生”是胚胎的终结和极致。对此,我们的先人们也有着独到的观察和记录。
根据《说文解字》,“子”像一个两臂弯曲向上而并足于襁褓之中的胎儿。相反,“云”(音突)是“不顺忽出也。从倒子。”“云”加月(肉)字成“生育”之“育”字。在甲骨文中,“育”字写作“毓”,它“像婴儿出母腹形,”描写得正是分娩时的那般情景,而且是“头位分娩”,即“倒子”——胎头最先露出。
鉴于此,所以,称中国古代胚胎学为“高妙绝伦”,并不为过。
2.台——胎——始
在《说文》里,“台”被训为“说也”。而“说”在古代汉语里与“悦”相通。如《礼记·学记》:“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中的“说”,就当解作“悦”。因此,所谓“台”,可以理解为叫悦也”。而我们知道,“悦”即为喜,喜即为“悦”,有悦即为“有喜”,而“有喜”乃是怀孕之代名词,因此,所谓“台”者,实际上就成了怀孕的隐用语。再加上个月字傍,就明明白白成了个“胎”——“胎”乃“妇孕三月也”,如果说,这之前主要是器官形成,那么,这以后则主要是组织发育;长到这份上,胎儿已比较安定,流产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因此,怎能不让那些祈求人丁兴旺的原始人为之而“说也”?
胎者,人之初也。一般来讲,胎儿已具有初步的思维,感觉和记忆能力,因此教育就应当自胎儿始,在中国,胎教一说,由来已久了。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大戴礼记·保傅》中就有不少关于胎教的记载:“周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肢,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置……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看来,这位周后是很懂得些胎教之法的。后来,周成王所以那么聪明,那么有才能,也许与他未出生前就受到如此良好的“感化”不无关系。
胚胎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唯因如此,所以许慎才把“始”字训为“女之初也。”这里,“女之初也”可有两种解释,即初交和初孕,但实质上二者是一回事。因为初交当然“悦”人,“悦”人则可能“有喜”,因此,所谓始者,即指胎也。总之,台、胎、始三字可以相互通假。
3.“否极泰来”与“泰极而否”
否()与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音皮)象征否定、闭塞、黑暗;泰象征亨通、泰平、吉祥。《易经·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但是,“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