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后,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苏维埃号召人们参加伟大的卫国之战。尽管独生子女是可以免征入伍的,但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却坚决要把儿子送上前线。她流着泪对劝说她的人讲:“我的丈夫为建立苏维埃而战死,我的儿子要为保卫她而战,因为苏维埃是我自己的政权!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把我送进医院;当我饥饿的时候,她给我黑面包;当我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她给我房子;当我没钱送儿子读书时,她给我们助学金。现在,当她需要人去保卫的时候,我要把我最好的献给她!”
饱受困苦的人民懂得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珍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们不会因生活的贫困而放弃作为公民的职责,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巧遇的启示
人的价值惟有与他人相照,才能衡量出来。
——尼采
伦博朗以前常为很多事情而忧虑。可是,1934年春的某一天,伦博朗正走在韦伯镇的街上,有一幕景象使他以后永远不再感到忧虑。事情发生的前后只有10秒钟,可是在那10秒钟里,他学到的关于如何生活的事情,比他过去10年里所学到的还要多。
伦博朗在韦伯城开过两年的杂货店,他不单是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借了债,花了七年的时间才还清。他的杂货店刚在前一礼拜六关门,当时他正准备到工矿银行去借点钱,以便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当时伦博朗像一个一败涂地的人那样在路上走着,完全丧失了斗志和信心。突然之间,他看见迎面走来了一个没有腿的人,坐在一个小小的木头平台上,下面装着从旱冰鞋上卸下来的轮子,他两手各抓着一片木头,撑着让自己滑过街来。伦博朗看到他的时候,他刚好已经过了街,正准备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上到人行道上来,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头车子翘起来的时候,两人的眼光遇个正着,他对伦博朗咧嘴笑了一笑。“你早啊,先生,早上天气真好,是不是?”他很开心地说,当伦博朗站在那里看着他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自己有两条腿,能走路。伦博朗顿时对自己的自怜感到羞耻。
伦博朗对自己说,如果他缺了两腿还能够这么快活,这么高兴,这么充满自信,自己这有两条腿的人当然也可以。顿觉得自己的胸膛已经挺了起来。本来伦博朗只是想去向工矿银行借100美金的,可是现在勇气鼓励他去向他们借了200美金。本来告诉朋友自己打算到堪萨斯城去试试看能否找份差事的。可是现在他能够自信地告诉他们说,自己要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此后,伦博朗借到了那笔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
“生活陷于困境”只是悲观、沮丧的人失去斗志的时想法,心态的改变总能令人焕然一新。心理优势常常会使人们变得开朗而自信,生活也因此充满生机。
耶鲁卖花女
尊重人的尊严,是一件很干净、很美好的事!
——萨特宁
如果你是耶鲁的学生,或许你不认识这所长春藤大学的校长,但你一定认识她——耶鲁的卖花姑娘。
不管你是耶鲁哪个学院的学生,只要你在耶鲁的校园里走过,就肯定跟这位卖花姑娘打过交道。这位名叫安妮特的黑人女士,与“耶鲁-哈佛橄榄球赛”一样,成了耶鲁校园著名的风景。
“小妹妹,你要一朵花吗?这位兄弟,给你的女朋友买一朵花吗?我的朋友!今天怎么样呀?要不要来一朵花呀?一块钱一朵。”走在耶鲁校园中心的埃尔姆街上,老远就能听到安妮特的叫卖声。她一般都站在校园的中心要道埃尔姆与约克街的十字路口,拿着一大捧生机勃勃的康乃馨向路人推销。有人真买花,但大部分人摇摇头,她也不纠缠,仍然热情地祝他们过得快乐。她似乎认识很多过路人,也有不少人停下来与她搭话。
丽莎大一时就认识安妮特了。那时她卖的不是康乃馨,而是小菊花,用普通白纸或报纸包着,花朵也蔫蔫的。纽黑文有许多路边的“社区花园”,丽莎猜想她的花大概是从某个社区花园摘来的。那时,她每天出没在耶鲁校园的街道上,向过路人卖花。所谓“卖花”,其实是一种变相乞讨。但安妮特的花很受欢迎,许多人都停下来买她的花,有人虽然不买花,可仍然微笑着与她打招呼,这与耶鲁学生们对无家可归者惯有的冷淡态度大不相同。也许因为安妮特永远笑脸迎人。
丽莎的朋友格蕾丝每次碰见安妮特都会买一朵花,尽管她走开后就会把花扔掉,但下一次仍照买不误。“我愿意把钱给她,她不像其他乞丐,她至少还在尝试着工作,并不只是指望别人施舍。我想鼓励这种行为。”格蕾丝说。“我喜欢她向你说‘你好’时的那种恳切。在耶鲁的路上见到陌生人谁都不答理谁,只有她向你说你好。”另一位朋友说。之后,丽莎也开始偶尔在她那里买一枝小花,慢慢地,丽莎成了熟悉安妮特的耶鲁学生之一。
从继续的谈话中,丽莎了解到安妮特曾经当过建筑工人、油漆工人和食品店助理。她在耶鲁卖花已经快十年了。她从不避讳谈自己的问题:曾经吸毒,并且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她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住在纽黑文,由她的父亲和继母抚养。“我有很多问题,可我现在戒毒了,也在看心理医生。我不在意自己无家可归。耶鲁就是我的家。”安妮特说。
在丽莎大三那年的秋天,《耶鲁每日新闻》突然在头版登出大幅文章,标题是《安妮特不能卖花了》。原来,纽黑文的警察因安妮特无照卖花,以“扰乱秩序”罪名起诉了她,如果罪名成立,安妮特就得被关进监狱。
卖花执照要两百元钱,安妮特负担不起。不卖花的安妮特开始愁眉苦脸地站在路边,一边小声地问路人要钱,一边担心地回头张望在一旁注意着她的警察。“其实我以前也是在乞讨,”安妮特对《耶鲁每日新闻》记者说,“只是以前我可以给你一朵花作为回报,现在,我只能向你乞讨。”这篇文章在耶鲁社区引起巨大反响,同学们对安妮特的喜爱和关心远远超过了丽莎的想象,许多人写信给警察局提出抗议。有位热心的耶鲁学生马上着手组织一场音乐会,入场的门票全部捐给安妮特作为申请卖花执照的费用;许多耶鲁学生给逮捕她的校警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抗议他们对安妮特的不公正待遇;安妮特的朋友们还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就在安妮特经常卖花的埃尔姆街上,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这场游行;在安妮特出庭的那天,许多学生手拿一朵鲜花,举着“花之力量”的抗议牌在法庭上旁听。
这个故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尾。警方放弃了对安妮特的起诉,安妮特拿到了卖花执照。之后,她不再卖蔫头蔫脑的菊花了,改成了新鲜水灵的康乃馨。现在,丽莎每天都能在路边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欢快的大嗓门。
春夏秋冬轮流光临耶鲁,而安妮特是耶鲁所有季节里不变的风景。
生命从不因卑微而放弃尊严。自食其力的人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人们有权选择生存的形态,尽管社会的管理者们总在朝着统一意识形态的方向努力着。
永恒的美德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谢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写下了广受赞誉的小说《俄亥俄州瓦恩堡镇》,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1919年,一个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了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他经常和安德森一起散步,和安德森谈文学、人生以及写作技巧。这个年轻人是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才感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世的观点更深地影响了他。
后来年轻人离开了芝加哥,安德森也搬到了新奥尔良。几乎和上次一样,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他,还把他介绍给自己所认识的出版商,帮助他出现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许多年过去了,安德森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考利称赞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有必要补充一下前面那两个年轻人的情况。第一个年轻人在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品的名字是《太阳照样升起》,这个年轻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个年轻人在安德森帮助他的几年后写出了享誉全美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他的名字叫福克纳。
许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安德森如此慷慨,愿意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写作技巧传给年轻人。也许答案在这里:安德森曾受教于另一个前辈作家——伟大的德莱塞。
正是因为那些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授给需要它的人,人类文明才得以在一代代人中传承与发展。人类这种无私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玫瑰天使
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维尔玛在杂货店里随意地闲逛着。她的肚子不饿,也并不想买什么东西。失去丈夫的伤痛仍然锥心刺骨,到杂货店来只是想重温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记忆。
以前丈夫卢迪经常会与维尔玛到这里来,而且几乎每一次他都在她挑选东西的时候走开片刻,再回来时手中会握着三枝黄色的玫瑰。丈夫知道她喜欢黄玫瑰。
本以为来此寻找一些旧时的记忆会使自己略感宽慰,谁知心中的伤感却愈加弥漫开来。因此维尔玛只想给自己拿些吃的东西,就快快离开这个珍藏着自己太多往事的地方。
站在肉类食品的冰柜前,维尔玛想找一块小些的牛排,心中不禁又记起卢迪生前是那样喜欢吃牛排。接着一位女士走到她身边,金黄色的头发,苗条的身材,穿着一身合体的绿色套装。维尔玛看到她拿起一大包排骨放进了购物车里,犹豫了一下,又将排骨放回了冰柜中。转身走出了几步,她又回过头来看冰柜中的那包排骨,同时也看到了维尔玛注视她的眼神。她笑了笑,说:“我丈夫特别喜欢吃排骨,可说实话这价钱有点贵。”
维尔玛尽力平静自己的心绪,望着她淡蓝色的眼睛说:“八天前我丈夫去世了,他才刚刚三十七岁。”抑制了一下自己颤抖的声音,维尔玛继续说道:“把排骨买回去吧,好好珍惜你们共度的时光。”
她摇了摇头,还是推着购物车走了,但那一刻维尔玛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感动。
接着维尔玛又挑选了一些乳制品,便向付款台走去。那一身合体的绿色套装又映入她的眼帘,她意识到是那位美丽的女士正向自己走来。维尔玛注意到她的购物车中放上了那一大包排骨,同时手中还拿着一包东西,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而当她走近,维尔玛看清她手中所拿的东西时,泪水涌满了维尔玛的双眼。
“这是送给你的。”她说着,将三支美丽的黄玫瑰放到了维尔玛的手中,并在她的脸颊上轻吻了一下。
维尔玛想要告诉她这玫瑰对自己的特殊意义,想要感谢她的馈赠,然而还没有等她的话说出口,她便在维尔玛泪眼朦胧的视线中消失了。低头看着自己手中在绿色包装纸衬托下娇艳欲滴的玫瑰,感觉自己好似在梦境中一样,她怎么正好会送黄色的玫瑰给自己呢?
突然之间,维尔玛找到了答案,丈夫卢迪并没有离开她,他一直在自己的身边,而那位美丽的女士就是他的玫瑰天使。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与人之间的帮助、理解,其实就是通过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这种简单的表达却能够给予受益者无限的温暖与关怀,甚至可以影响到他的人生。
“现在”就去
发现你的存在是生命的开始,于是,每一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每一时刻都带来新的欢乐。
——奥修
安东尼·吉娜是美国纽约百老汇中最负盛名的年轻演员。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在一次校际演讲比赛中,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为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百老汇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