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健康红绿灯
8770400000009

第9章 婴幼儿防病的96盏绿灯

1.宜预防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

宜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治早产、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胎位,提高助产技术、正确施行各种助产手术,严密观察产程,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缺氧,对早产、难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和维生素C等,均是预防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孕妇要做好产前保健工作,细致地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处理孕妇的各种疾病以避免早产及难产的发生。对于早产儿、难产儿、手术产及产时有窒息的新生儿应细心护理,力争早期采取防治措施,并应注射维生素K等以预防出血。分娩过程中,不要滥用催产药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严格掌握各种助产手术的适应证,也是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根本保证之一。

室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5℃以上,早产儿则不应低于30℃。新生儿要包裹好,注意喂养,补充热能及水分,增强宝宝的抗寒能力,防止感染。同时,鼓励早期给新生儿喂母乳,以保证足够的热能供给。

妈妈应学会检查出生1周内新生儿的皮下脂肪的软硬程度,以便早期发现硬肿,及时治疗。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之发生硬肿症。

2.宜预防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呼吸道防护功能差,因而容易发病。新生儿肺炎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点,因而常易被忽略或误诊。

为了预防新生儿肺炎,一定要做好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应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尽可能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吸净口鼻腔分泌物。有异常分娩或临产感染史者,新生儿应隔离观察,必要时应早用抗生素。此外,要加强新生儿保健,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并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

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缺氧。母亲在怀孕期间定期做产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怀孕末期,可以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的问题,产科医生会采取相应的监护和治疗措施,以尽量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对于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炎,从母亲怀孕期间就应该开始预防。怀孕的母亲要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更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宝宝出生后,要给宝宝布置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空间,宝宝所用的衣被、尿布应柔软、干净,哺乳用具应消毒。父母和其他接触宝宝的亲属在护理新生儿时注意洗手。

特别要强调的是,患感冒的成年人要尽量避免接触新生儿。宝宝出院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者要避免进入宝宝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宝宝。每天将宝宝的房间通风1~2次,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宝宝受凉,冬天洗澡时室温应升到26℃~28℃,水温38℃~40℃,以大人胳膊肘试水温为宜,洗完后用预先准备好的干燥的大毛巾被包起来轻轻擦干。

3.宜预防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病原大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亦可致病。

(1)预防新生儿脓疱疮主要是加强护理,接触新生儿人员的手要常用肥皂及水洗净,注意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更换衣服及尿布,大便后应清洗外阴。

(2)家里有未满月的产妇,应减少亲友访视,产妇也要根据气候经常更换内衣,那种1个月不能洗澡的办法是不科学的,母亲的感染也会传染给新生儿。

(3)母婴用品要分开,发现新生儿有异常时要立即去医院。

(4)对皮肤已有感染的患儿要积极治疗。

(5)加强检查婴儿是否有脓疱疮皮损,一经发现患本病的婴儿,应及时隔离治疗。

(6)加强检查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并治疗,以杜绝传染源。

(7)应对患儿的衣服、尿布、玩具、卧具、换药用具、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必要时关闭该婴儿室,待重新消毒后再予开放。

4.宜预防新生儿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和一部分小肠内容物在消化道内逆行而上,自口腔排出的反射性动作,是消化道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

(1)合理喂养:争取母乳喂养并以正确方法喂养,人工喂养避免一次喂奶过多或吞咽过快过多吞入空气等,喂奶完毕拍背排出吞入的空气,并要头高侧卧,以防吐奶。

(2)防止感染:做好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脐部的护理,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的感染和败血症等,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根据原发疾病病因的不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病情迁延,影响小儿正常发育,甚至引起并发症。

(3)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呕吐频繁进药有困难者,可将中药液体浓缩,少量多次喂服,或将中药保留灌肠。

5.宜预防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主要是指新生儿生后10天内出现脐轮红肿、脐窝见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有发热、吃奶差等表现。

(1)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关键在于断脐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断脐的用具和结扎脐带的线均要严格消毒。遇有紧急情况,接生时消毒不严,应在数小时内再次重新断脐和严格消毒脐带残端。

(2)在脐残端脱落前后,要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可用75%的医用酒精涂擦脐残端和周围2~3次。如果有结痂形成,涂擦酒精时应将结痂掀起,从内向外涂擦,才能真正起到消毒的作用。

(3)注意不可使用甲紫溶液、红汞等有颜色的药物,因为药物的颜色可影响脐部的观察。亦不要用松花粉、爽身粉等粉状药物,因粉状异物的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不易愈合。

(4)如果发现脐部出现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等脐炎的表现,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6.宜预防新生儿结膜炎

有的宝宝出生后不久,双眼出现很多黄白色分泌物,有人认为这是宝宝“火大”的缘故,于是采取了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婴儿的包被、衣着的做法,甚至对新生儿最好的喂养方式——母乳也有了怀疑。实际上,这是由于新生儿眼部发生了感染。

在预防上,首先应强调诊治孕妇的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患此病父母可口眼红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出生后婴儿用0.5%红霉素或1%四环素眼膏涂结膜可预防新生儿结膜炎或使用眼药水滴眼预防。对已患病婴儿可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常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如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用庆大霉素眼药水。淋球菌感染选用青霉素眼药水。衣原体眼炎用红霉素眼药膏,还可用0.5%金霉素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或0.1%利福平药水滴眼,每天1次亦有效。此外,对这些患儿应注意隔离、加强护理,特别是用过的手巾、手帕要进行消毒。对化脓性结膜炎,红肿明显者均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7.宜预防新生儿红臀

在新生儿的肛门附近的臀部、会阴部等处皮肤发红,有散在斑丘疹或疱疹,称为新生儿红臀,又叫尿布红斑。多发生在出生后3~7日。

红臀时由于皮肤破损,细菌易繁殖造成局部感染,严重时细菌从感染的局部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因此,新生儿尿布疹重在预防,发现臀部发红、糜烂时要及时治疗,保证婴儿健康。

预防新生儿红臀,应鼓励母乳喂养,以免发生消化不良。防止尿布炎的发生,应该以预防为主,要勤换尿布,不要用通气性能不好的物品垫在宝宝臀下,尿布忌用碱水和洗衣粉清洗。每次洗臀部时,要注意将皮肤皱褶处洗干净,擦干后涂少许松花粉或爽身粉,注意不宜过多,过多易受潮结块,造成局部潮湿。

8.宜预防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新生儿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等。低血糖持续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病变,临床上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有些营养不易被吸收的新生儿直至长大后也依然会持续这些症状。

(1)避免可预防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损伤),高危儿定期监测血糖。

(2)生后能进食者宜早期喂养。

(3)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足月适于胎龄儿按每分钟3~5毫克/千克体重,早产适于胎龄儿以每分钟4~6毫克/千克体重,小于胎龄儿以每分钟6~8毫克/千克体重速率输注,可达到近似内源性肝糖原产生率。

(4)孕妇合理进食是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关键措施。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程前后应适当进食,少食多餐,以富含热能的流食、半流食为主,如果汁、藕粉、稀面条、稀粥等。当产妇因情绪紧张、焦虑而缺乏食欲或畏惧进食时,可给予5%~1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剖宫产的新生儿较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低血糖,这与孕妇禁食时间长和术中补盐多于补糖有关。对此,术前给孕妇注射5%~10%葡萄糖液,可提高其产时血糖浓度,有利于改善宝宝对糖的需求。此外,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的产妇都应及早开奶,尽可能在产后30分钟就给宝宝喂奶,同时产妇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尽早进食,以降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9.宜预防新生儿低钙血症

新生儿低血钙主要是由于胎儿钙储存不足,或出生后磷摄入量过高,或因甲状旁腺功能抑制、降钙素增多引起,按照起病时间的早晚分为早期低血钙、晚期低血钙、出生3周后发生的低血钙。

预防新生儿低钙血症关键在于孕母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尤其在妊娠后期,更应该注意补钙,多吃一些含钙多的食品,如鱼、虾、牛奶、骨头汤等,使小儿在母亲体内就得到充足的钙。

10.宜预防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凡妇女Rh阴性而其丈夫Rh阳性者,更需加强计划生育。如果已经怀孕,则要加强产前检查。产前检查如估计抗Rh免疫反应强烈,可能会发生胎儿水肿或死胎时,经选择的适当病例可在适当时候做引产手术。这样可以减少婴儿因溶血病而死亡。

胎儿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使母亲对Rh抗原致敏常发生于分娩时。根据被动免疫可以抑制对相同抗原主动免疫反应,将浓缩的Rh免疫球蛋白G用于Rh阴性的初产妇,可防止孕妇被胎儿的Rh抗原致敏。这种预防性治疗只对第一次Rh免疫、未输过Rh阳性血的初产妇有效。

在妊娠时,如有大量胎盘出血或偶然发生了Rh阳性血的输血,也可以用Rh免疫球蛋白来防止或减轻孕妇的免疫反应。所用剂量为孕妇中每毫升Rh阳性血液Rh免疫球蛋白不少于20微克。在妊娠28周时,再常规注射240~300微克。

11.宜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循环中繁殖,由此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疾病。

要注意保护孕妇健康,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保持脐部卫生状态。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宫内感染。

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及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争取做到100%的无菌接生,注意对脐带的清洁消毒处理。对于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应在其出生后进行预防性治疗。

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黏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禁病人与新生儿接触,母亲发热亦须与小儿适当隔离。新生儿的衣服、被褥、尿布要保持干燥清洁,最好能曝晒或烫洗。注意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用食醋每日熏2次。

12.宜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随着中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其芽孢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无效,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中,当用该菌污染的器械断脐或包扎时破伤风杆菌即进入脐部,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繁殖,其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孕妇应接受破伤风免疫注射。分娩时应采用新法科学接生。在接生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脐带端的清洁处理,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若遇急产而来不及使用消毒接生包,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后使用,并把脐带残端多留4~5厘米,并在24小时之内按严格消毒操作将脐带远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毒结扎。其近端用1:4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再涂以2.5%碘酒。同时,给新生儿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可以预防感染。

此外,为了预防宝宝患破伤风,育龄妇女应接受至少2次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2次间隔时间不能少于4周。已经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的妇女可以使自己3年内不患破伤风,怀孕后胎儿会通过母体得到保护,并且可以持续到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3.宜预防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于摄食不足,或因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出现肌肉萎缩等。

(1)合理喂养:首先应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的情况下可选用牛奶。奶粉冲制牛奶必须按容积1:4或按重量1:8的比例配制。此外,要及时添加辅食,包括鱼、肉、蛋、动物肝、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宝宝的饭菜品种要多样化,避免单打一。烹调食物要结合宝宝的年龄和消化特点,重视色、香、味、形,以促进宝宝消化液的分泌,达到增进食欲的目的。

(2)合理安排生活: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纠正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让宝宝多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和游戏,锻炼身体,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3)预防疾病和矫正先天畸形:宝宝应按时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有唇裂和腭裂的患儿应及时手术矫正。

(4)注意营养:一旦发生营养不良,不要盲目忌口,要逐步调整饮食,注意饮食营养和易于消化。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如多酶片、消化合剂或多潘立酮(吗丁啉)等药物,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使营养不良能及时得到彻底治愈。

14.宜预防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

(1)胎儿期: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3,每日400~800国际单位,或每月5万~10万国际单位,1次或分次口服。或只服1次,15万~20万国际单位,同时口服钙剂。

(2)婴儿期:既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发育有很大影响,而该病又源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所以佝偻病可以预防。

人体皮肤中有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变成胆固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也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日光浴、补充维生素D。婴儿应尽早接触阳光,只要户外气温在18℃以上,风不太大时就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但要避免眼睛直晒,春、夏、秋、冬都应坚持户外活动,每次时间可由短时间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不要久居室内。另外,每100毫升母乳中含维生素D 4~6国际单位,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在小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给予维生素D预防,每日400国际单位。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予维生素D,量也需在前3个月加倍,即每日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一般在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不易发生佝偻病,也无须再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

(3)幼儿期: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季晒太阳,冬季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给20万~30万国际单位1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 20万~30万国际单位1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4)儿童期:5岁以后至儿童期可出现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劳、乏力、双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维生素D预防方法、剂量与幼儿期相同。

(5)预防佝偻病的服药方法:维生素D3(胆维丁)每日5 000~10 000单位,每月连服10日,连服数月或遵医嘱,维磷葡钙(钙素母)片每日2~3片,每月连服10日,连服数月或遵医嘱。此两药应同时服用。初生后第二个月开始,每日服维生素D 400~800单位或遵医嘱,也可用鱼肝油滴剂,每次1滴,每日1~3次。同服钙片,每日3次,每次1~2片或遵医嘱。防治佝偻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晒太阳与服药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5.宜预防小儿手足搐搦症

手足搐搦症是因维生素D缺乏,以致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发生惊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状。

本病的预防与佝偻病相同。另外,在应用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同时,需补充钙剂,以防止血钙降低出现手足搐搦症。同时应及时治疗婴幼儿腹泻。

16.宜预防小儿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长期患腹泻、肝病和传染病的婴儿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

宜增加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摄入,尤其是要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羊肝、牛肝每100克含维生素A约5万国际单位,奶类、黄油、奶酪和蛋类维生素A中等含量,牛肉、羊肉、猪肉中维生素A含量较低,植物性食物中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有南瓜、胡萝卜、深绿色叶子蔬菜、马铃薯、芒果、杏、西红柿等。棕榈油中维生素A含量很高,但在我国食用很少。因为肝中铁的含量也高,维生素A和铁还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和利用。

推荐服用剂量为:小于6个月宝宝,服用1次5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6~12个月宝宝,服用10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 1次;大于12个月的宝宝,每4~6个月服用20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孕妇和哺乳母亲也是易于维生素A缺乏的人群,但由于孕期,尤其孕早期(妊娠3个月以内)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可以使婴儿畸形,因此孕期每日摄入维生素A不宜超过1万国际单位。孕晚期(距分娩8周以内)或哺乳早期可以服用维生素A 20万国际单位。宝宝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可以出现恶心、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强化食品是大多数人经常食用的,并且没有因大量使用这种食品而造成剂量过大的危险。为了保证强化食品的质量,必须集中加工处理,保证经维生素A强化后不影响该食品的形状、颜色、质地和感观性质。常作为强化食品的有小麦、稻米、奶制品、茶、人造黄油、糖等。

17.宜预防小儿维生素B1缺乏症

哺乳的母亲若食用精制细粮,致使母乳中B1含量不足,那么吃奶的宝宝易缺乏维生素B1.此外,以米汤、奶糕和稀饭等为主的人工喂养宝宝,以及偏食蔬菜而少吃肉类的宝宝也容易得此病。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酵母、肝、肉、鱼等食物中,在谷类维生素B1多存在于谷麸中,所以吃精制大米反倒易引起维生素B1缺乏。为了预防维生素B1缺乏症,哺乳的母亲应少食精制米,煮饭时米汤不要弃去,应多吃大豆、赤豆、花生、谷芽、麦麸和酵母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4个月以上的婴儿应逐渐添加蛋黄、菜泥、肝泥、鱼泥等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品。怀孕和哺乳期的母亲应多吃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平时需要量,乳母每日为3~4毫克,1岁以内小儿至少0.5毫克,1~3岁小儿1~2毫克。

18.宜预防小儿维生素B2缺乏症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症系维生素B2供给不足所致,以口角炎、舌炎、结膜炎及皮炎为特征。

预防维生素B2缺乏症,可让宝宝多吃些动物肝、蛋类、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如果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没有疾病的影响,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B2缺乏。进行光疗的新生儿,或接受血液透析疗法、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患儿,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2,以预防医源性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生。

19.宜预防小儿维生素C缺乏症

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应从新生儿做起:新生儿在出生后2~3周起就给予果汁和蔬菜汁等,母乳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故应强调母乳喂养,孕妇和乳母及小儿平日应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鲜枣、猕猴桃、西红柿、橘子、青椒等新鲜蔬菜、水果。

(2)改进烹调方法,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故很不稳定。菜肴加热煮沸时间过长或放置过久,蔬菜被剁、切、挤压后均会有所损失。

(3)及时添加含维生素C的辅助食品:随着宝宝的长大,及时添加橘、柚、柠檬、西红柿和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4)缺乏维生素C的宝宝:可用维生素C丸溶于水加糖口服。孕妇和乳母的需要量更多,可达每日80~100毫克或更多。

20.宜预防小儿厌食症

厌食是宝宝常见的一种杂症,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食欲缺乏、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食。

(1)饮食合理搭配: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要从食物中摄取,但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并不是等量的,有的营养素需要得多,有的需要得少,所以家长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注意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以求均衡饮食。每天不仅吃肉、乳、蛋、豆,还要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每餐要求荤素、粗细、干稀搭配,如果搭配不当,会影响小儿的食欲。如肉、乳、蛋、豆类吃多了,因它们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胃排空的时间就会延长,到吃饭时间却没有食欲。粗粮、蔬菜、水果吃得少,消化道内纤维素少,容易引起便秘。此外,有些水果过量食入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橘子吃多了“上火”,梨吃多了损伤脾胃,柿子吃多了便秘,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食欲。

(2)定时进餐,适当控制零食:所谓定时进餐,就是按顿吃饭。宝宝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后点心和晚餐,三餐一点形成规律,消化系统才能有劳有逸地“工作”,到正餐的时候,就会渴望进食。绝对不让宝宝吃零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零食吃得不能过多,不能排挤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零食不能想吃就吃,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进行,否则会影响食欲。

(3)节制冷饮和甜食:冷饮和甜食口感好,味道香,宝宝都爱吃,但这两类食品均影响食欲。中医学认为冷饮损伤脾胃,西医学认为它会降低消化道功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甜食吃得过多也会伤胃。这两类食品饱腹作用强,影响吃正餐,所以要有节制。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1小时内。

(4)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影响宝宝从多种食物中摄取机体所需要的营养,对身体十分不利。要纠正这一不良的饮食习惯,应该从正面教育入手。①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偏嗜带给宝宝,不要当着宝宝说自己不喜欢吃什么,也不要强迫宝宝吃当时不爱吃的饭菜。②宝宝喜欢吃的饭菜要适当地限制,防止过食损伤脾胃。③经常变换饭菜花样,使宝宝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食欲。

(5)讲究烹调方法:食物经过烹调,食物的结构变了,变得易于消化吸收。但烹制食物,一定要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如断奶后,宝宝消化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就要求饭菜做得细、软、烂。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能力增强了,饭菜加工逐渐趋向于粗、整。4~5岁时,宝宝即可吃成人饭菜。为了促进食欲,烹饪时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这样才能提高宝宝的就餐兴趣。

(6)改善进餐环境:小儿与成年人不同,注意力容易转移。如果进餐时,大人过多地说笑,听广播,看电视,宝宝吃饭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进餐的兴趣随之消失,进餐的动作也就停止了。所以,应该排除各种干扰,让宝宝专心吃饭。宝宝进食是乐事,家长不能过多干涉,更不能强迫宝宝进食。否则,宝宝感到有压力,就会抑制进食要求,应注意保证宝宝有愉快的进餐情绪。有些家庭在进餐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发生激烈的争吵,在这种紧张气氛中,宝宝不可能有好的食欲,所以不要在餐桌上发生矛盾,力求为宝宝创造一个安详、和睦的家庭气氛。另外,尽量让宝宝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7)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睡眠时间充足,宝宝精力旺盛,食欲充足,睡眠感就强。睡眠不足,无精打采,宝宝就不会有食欲,日久还会消瘦。适当的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促进食欲。总之,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

21.宜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宝宝,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宝宝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宝宝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个人预防措施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②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⑤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①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②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

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④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擦拭消毒。

⑤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⑥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⑦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①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②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③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④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⑤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⑥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重者隔离。

⑦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4)预防手足口病处方

①黄芪15克,生薏苡仁,绿豆各10克,先煮黄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苡仁、绿豆,煮粥食用。

②绵茵陈15克,生薏苡仁10克,金银花、大青叶各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用,连续5~7天。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效,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③金银花12克,板蓝根9克,白菊花、竹叶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时健康的儿童。

④黄芪12克,防风、炒白术、蚤休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体弱易感者。

⑤藿香、艾叶、佩兰各10克。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 000毫升在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

22.宜预防小儿风疹

风疹是一种宝宝时期常见的传染病,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疾病。风疹病毒经过空气飞沫从一个病人身上传到另一个病人身上,一般多在冬春季发病,1~5岁的宝宝由于抵抗力低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这一年龄段。

(1)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宝宝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2)风疹的传染性在出疹前7天和皮疹消退后7~8天,对容易得病的宝宝,可肌内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以获得被动免疫,使宝宝即使得了风疹也可以减轻症状,但它的疗效并不确切,通常不用此法预防。

(3)对于15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采取主动免疫的方法,接种风疹减毒疫苗,使宝宝获得抵抗力而不致病,并可使宝宝获得终身免疫。

23.宜预防小儿麻疹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道传染病。过去发病率高,好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但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极少,现在我国已普遍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流行于冬春季初。由于麻疹的治疗没有特效药,麻疹的预防就尤为关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2)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宝宝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毫升,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如果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现在国家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为8月龄初始1针,6岁加强1针。个别地区定为18~24个月时复种1针。另接种剂量为0.5毫升。

(3)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0.1~0.2毫升/千克体重,胎盘球蛋白0.5~1.0毫升/千克体重,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4)在麻疹流行的地区,尽量不要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去,如果要去最好让宝宝戴上口罩。小儿卧室的空气要流通,室内空气要保持一定湿度。宝宝衣着应冷暖适宜,保持口腔、眼、鼻清洁。日常饮食应该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多补充水分。

(5)接触麻疹的易感宝宝应予隔离,不能进入幼托机构,需观察3周。此外,麻疹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要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

(6)可用牛蒡子5克,紫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以预防麻疹。亦可用中药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排毒药煎汤代茶频服。

24.宜预防小儿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于冬春季,6~9岁的宝宝发病率高,90%的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一般通过与水痘患儿直接接触传播,水痘病毒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传染性较强,传染率高达90%。

水痘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疱疹结痂为止。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带状疱疹免疫血浆,以减少发病的危险性。

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曝晒法消毒。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也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毫升/千克体重,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5毫升,可明显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减轻症状。近年来研制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于正常易感儿童预防有效。

尽量避免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患儿后3日内接种仍然有效,故可给予正在进行激素治疗的接触者。保护免疫低下易感儿,可在接触后尽早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2~5毫升,可降低发病率与减轻病情,正在使用激素者,应酌情减少用量或停药。

水痘疫苗自1995年以来被人们用来对抗这种疾病。一些国家要求儿童在进入小学前接种疫苗。但是,疫苗保护不是终身的,在第一次接种疫苗5年后有必要再次接种。

接种疫苗后的通常反应:①注射后42小时发热至38.9℃。②注射后2天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瘙痒。③注射后8~19天在注射部位出现皮疹,有传染性。④注射后5~26天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皮疹。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有传染性。

25.宜预防婴儿玫瑰疹

婴儿玫瑰疹又称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急性良性玫瑰样皮疹,其特征为热退疹出。幼儿急疹可能与病毒相关,尚缺少确切证据。本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幼儿,冬季多见。

大多数婴儿得过玫瑰疹,因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故不须特别严格的预防措施,也没有预防的疫苗。但是,注意增强个人之免疫力,应营养均衡饮食及运动。加强个人卫生,尤其需要勤洗手,并且要确实以肥皂洗手,清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擦手纸擦干,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保持环境的清洁尤其重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及通风。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场所,应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以防感染他人。

婴儿玫瑰疹通常发生在2岁以下,多为6~8个月的小宝宝,男孩女孩均可发生,并无特别的差异。一般估计30%的婴儿有明显的症状,其他均为轻微的发热,亦没有出疹。整年都可发生,但在春秋两季较为明显增多,父母应该注意预防。

26.宜预防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传染病,90%以上发生于1~5岁的小儿。病毒借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率较多,病前有接触史,潜伏期8~30天,一般为2~3周。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儿童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被动免疫: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来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4)药物预防: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27.宜预防小儿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传染的,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吸气声为主要特征。

(1)隔离患儿:早期诊断,早期隔离,以防止本病扩散,隔离期间从起病之日计算7周,从痉咳开始计算4周。对有密切接触的易感儿,检疫3周。

(2)保护易感儿:①自动免疫。目前用百白破三联制剂,对出生后3~6月龄婴儿进行基础免疫,共接种3次,每次间隔1个月。2周岁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次接种0.3毫升。②预防服药。对密切接触易感儿可给予红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③被动免疫。对婴儿及体弱儿接触本病后,可给予免疫球蛋白。

28.宜预防小儿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8岁的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拭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居室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或其他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可用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儿童60万~90万单位,成人120万单位,可保护30天。亦可服用磺胺嘧啶每日1克,或磺胺多辛(周效磺胺)每周0.5克。

29.宜预防小儿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致病菌在侵入部位产生的外毒素,使局部形成灰白色假膜、黏膜充血、肿胀等,主要发生于喉部。同时外毒素可引起全身毒血症,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伴有发热、头晕、呕吐、咽痛、口臭、软弱无力等。

(1)控制传染源:①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②对密切接触者。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素同时注射。③带菌者。给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

(2)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隔离,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苯酚(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

(3)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产生良好免疫力。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白喉预防针3次(0.5、1.0、1.0毫升),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对白喉易感者或体弱多病者可用抗毒素作被动免疫,儿童1 000单位,有效期仅2~3周。

30.宜预防小儿结核病

结核病是危害宝宝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普种卡介苗之后,小儿严重结核病如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是,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全球性回升,我国近600万结核病人中,0~14岁小儿平均感染率为9.6%,宝宝患病率约为172.1/10万。结核菌生长缓慢,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能生存5个月。结核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病灶中有不同生长速度的菌群,其中有繁殖旺盛菌、细胞内菌、繁殖低下菌、休眠菌。结核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结核病的治疗是长期的,治疗不当就会复发。

(1)加强初级保健:要依靠城乡基层医疗网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医生包括农村医生的作用。临床证明,结核的发病与小儿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对麻疹、百日咳的预防等措施。

(2)发现病例及早防治:早期发现是患儿早期治疗的先决条件。定期做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小儿,其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儿显著为高。根据北京儿童医院1962~1965年调查,接触儿童患病率为6.5%,而同时期集体儿童的患病率为0.15%。又根据对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儿平均13年随访观察,其累积患病率为6%。因此,通过接触者检查小儿有无结核感染或患病是早期发现结核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在OT反应呈强阳性的小儿中要特别注意做早期发现工作。结核病虽是一种慢性而极顽固的传染病,但如能及早诊疗,认真随访,是完全可以痊愈的。

(3)进行宣教,重视隔离:进行广泛卫生宣教工作,使群众对结核病有正确的认识。做好结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离工作,保护小儿不受传染。集体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小学校的保育员及教师应定期检查有无结核病,一旦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应隔离并彻底积极进行治疗。家庭内雇用的保姆或聘请的补习教师,应先进行胸部X线透视,保证无结核病。此外,注意其他预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检查、孕期检查、宣传不随地吐痰等。

(4)卡介苗接种:有效保护力为14%~80%。①皮内法。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用0.1毫升卡介苗(内含菌量0.05~0.075毫克)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皮内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个月内的新生儿无结核病接触史者可免做结素试验。接种后6周内应避免小儿与结核病患者接触,以防在未产生免疫力前遭受传染的危险。接种卡介苗后3~4周,接种处可发生坚实的红色丘疹,逐渐形成小脓疱或小溃疡,逐渐干枯结痂,至1~2个月后可愈合。反应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坏死,局部淋巴结可发生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较深溃疡,愈合较慢。②皮上划痕法。用每1毫升内含菌量50~75毫克的卡介苗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缘下端,在皮上划一个各长1~1.5厘米的“井”字划痕,以不出血而呈红痕为宜,划后将菌苗在划痕处轻轻涂匀。待菌苗干后(10分钟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推广,局部反应轻,淋巴结反应较少。③口服法。只限于出生后2个月以内的婴儿。卡氏最初发明卡介苗,即采用新生儿口服法,因为新生儿肠黏膜组织尚未完全发育,卡介苗容易通过而进入肠系膜淋巴系统而发生免疫力。卡介苗口服法现已很少应用。以上3种方法以皮内法和口服法阳转率较高,前者为65.7%~92.8%,后者为88.8%~94.5%。皮上划痕法阳转率较低,为51.3%~81.5%。皮内法阳性持续时间长于皮上划痕法。除2个月以内的婴儿外,接种前应先做皮内结核菌素试验(一般用5个结核菌素单位)。

(5)化学预防:即服用异烟肼预防结核病,在下列情况可考虑:①接触开放性肺结核父母的婴幼儿。②新近结核菌素反应由阴性变为阳性的自然感染儿。③结核菌素呈强阳性反应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④结核菌素阳性并有早期结核中毒症状,但肺部X线检查尚属正常的小儿。⑤结核菌素阳性反应,同时因其他疾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⑥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的小儿患麻疹和百日咳后。预防剂量为每日10毫克/千克体重,疗程6~12个月。化学预防可达到预防儿童活动性结核病、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的效果。

31.宜预防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传染源是家禽或家畜,由蚊虫传播,流行于有蚊虫活动的夏秋季,流行地区以10岁以下者发病最多,尤以2~7岁宝宝的发病率最高。

乙脑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组织培养制成的灭活疫苗,经流行季节试验,保护率可达60%~90%。一般接种2次,间隔7~10日。第二年加强注射1次。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年人也应考虑。接种时应注意:①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报道,乙脑疫苗注射后(约2周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经每日口服泼尼松龙2毫克/千克体重,迅速恢复。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注射后2~3周开始,维持4~6个月,因此疫苗接种须在流行前一个月完成。

32.宜预防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发病急,症状重,较凶险,小儿发病较多。

(1)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坚持做到“三晒一开”,即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该菌就不能生存。同时,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雄黄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6个月至15岁,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因此,必须按当地的免疫接种对象和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一般注射后免疫时间可维持1年以上。注射流脑多糖菌苗可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保护率在80%以上。流脑多糖体菌苗具有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免疫力的特性,因此效果好、毒性小。5岁以前的宝宝都应注射这种疫苗,第二年再注射1次。对预测可能有流脑流行的地区,以6个月至15岁的人群为主进行接种,必要时成年人也可接种。在流行初期,亦可用此菌苗做应急接种,也有预防效果。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时先用缓冲生理盐水将冻干菌苗溶化后,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2毫升(含多糖30微克以上)。凡患有癫疒间……惊厥、脑部疾患及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有急慢性传染病、肾脏病、心脏病、活动性结核者不宜接种。发热及急性疾病也应缓接种。

(3)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症状的流脑“苗头”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对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密切接触者要连续3天服用磺胺嘧啶,以防感染。

(4)在流行期间,家长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可到病家串门或走亲访友。同时,养成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不对人咳嗽、打喷嚏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周围发现流脑病人,可用3‰度米芬(杜灭芬)、2%~3%小檗碱(黄连素)液滴鼻。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3.宜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可由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体外,生活接触及污染食品经口感染为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以脊椎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损明显,可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小儿。本病多散发,常在夏秋季流行。

(1)在本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受凉,不吃蝇虫接触过的食物。

(2)按期服用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糖丸。需要注意的是:①要用凉开水送服(防止水温过高,杀死疫苗)。②喂食后,确认小孩已经吞咽,而不是只含在口内。③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任何食物,包括水。④不能用母乳等乳制品送服。

34.宜预防小儿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各个年龄组的人均可以得病,但小儿更容易得,常在夏、秋季节流行。病菌进入肠道后,经过1~3天的潜伏期发病。

(1)要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要积极彻底地进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喝白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碗筷,以及漱口。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3)切断传播途径,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

(4)保护易感人群,近年来使用志贺菌依链株减毒活菌苗口服,可产生免疫球蛋白,以防止痢疾杆菌菌毛贴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毒素的致泻作用。

35.宜预防小儿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中前者亦称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体有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后者则称毒素性食物中毒,由进食含有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肉毒杆菌等细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1)禁止食用病死禽畜。因伤致死,经检验肉质良好者,食用时应注意弃去内脏,彻底洗净,肉块要小,煮熟、煮透。刀板用后洗净消毒。已变质的肉坚决不食。肉类、乳类在食用前应注意冷藏(6℃以下)。

(2)肉要煮透,接触熟食的一切用具要事先流水洗净,切生鱼生肉的刀板要经清洗消毒才能切熟食。螃蟹要在沸水中充分煮透。吃剩的螃蟹存放超过6小时应再煮一次才能吃。醉蟹、腌蟹不能杀菌,最好不吃。必要时加醋拌浸,可以杀菌。

(3)生鱼生肉和蔬菜应分开存放。剩余饭、菜、粥等要摊开存放于通风阴凉处所,以防变馊,下餐食前须彻底加热。

(4)售卖食品时,切实做到货款分开,以免污染食物。

(5)饭菜按就餐人数做好计划,现做现吃,避免剩饭剩菜。

(6)消灭苍蝇、鼠类、蟑螂和蚊类,不在食堂附近饲养家畜家禽。

(7)沙门菌、葡萄球菌感染者及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工作单位,并予适当治疗。

36.宜预防小儿传染性结膜炎

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

(1)如果发现传染性结膜炎,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传染性结膜炎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37.宜预防小儿蛔虫病

蛔虫病系由主要寄生于小肠内的蛔虫所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虫卵污染的水和食物等而经口感染。

预防本病应教育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此外,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38.宜预防小儿蛲虫病

蛲虫病是因吞入蛲虫卵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确诊为蛲虫病后无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药物治疗。对患儿的家庭成员、所在幼儿园、学校的同学都应该同时检查治疗。由于本病的重复感染力强,所以在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预防,以达到根治,避免重复感染。口服药物加局部用药综合治疗,才能彻底根治蛲虫病。

蛲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肠道内只能生存1~2个月,若能杜绝重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经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是,蛲虫的抵抗力强,很快发育至感染期,不需中间宿主,不离开人体就可再感染。治疗要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要大力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格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碘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39.宜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一些细菌也可致病。常见的有鼻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由于小儿较成年人的抵抗力差,尤其是营养不良和缺乏锻炼的小儿更易被病毒和细菌侵入身体。在气候多变的季节冷暖失调,小儿的抵抗力降低,从而易引起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尚无特效药物,因此搞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如保持婴幼儿的清洁卫生,环境的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适当温度、湿度。较大宝宝应积极锻炼身体,避免与病人接触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40.宜预防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搐等。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

(1)积极锻炼:利用自然因素锻炼体格十分重要,如经常开窗睡眠,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都是积极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经常进行,就能增强体质,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讲卫生,避免发病诱因:衣服穿得过多或过少、室温过高或过低、天气骤变、环境污染和被动吸烟等,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应注意防范。

(3)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患儿后要洗手,必要时穿隔离衣,隔离不但保护邻近小儿,又可减少患儿发生并发症,在一般托幼机构及医院中可以执行,在家庭中成人患者避免与健康儿接触。病房要实行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消毒出院病人的床铺及常备清洁空床,以便随时接收新病人。如有条件,可用紫外线照射病室与污染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菌播散。

(4)药物预防:羟甲淀粉钠(卡慢舒),婴幼儿5毫升,儿童10毫升口服,每日3次,3~6个月为1个疗程。左旋咪唑,每日2.5毫克/千克体重,1周服2天,3个月为1个疗程。中药黄芪,每日6~9克,连服2~3个月。以上药物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应用后可减少复发次数。中药外治疗法如百草琼浆益气贴等,可加强宝宝肺脏功能,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中药加味玉屏风散(生黄芪、生牡蛎、山药各9克,白术、陈皮各6克,防风3克,研成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口服。

(5)注射疫苗:应用减毒病毒疫苗,由鼻腔内滴和(成)雾化吸入,可以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现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抗体的产生,从而增强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大量研究工作指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对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比任何血清抗体更佳。由于肠道病毒和鼻病毒的型别太多,故很难进行疫苗预防。

41.宜预防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常与气管、毛细支气管同时受累,亦可为麻疹、百日咳等小儿急性传染病的一种早期临床表现。

(1)避免感冒,能有效地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急性发作。

(2)有害气体和毒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尘等会使病情加重,家庭中的煤炉散发的煤气能诱发咳喘,厨房居室应注意通风或装排油烟机,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寄生虫、花粉、真菌等能引起支气管的特异性过敏反应,应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污物,消灭过敏源。

42.宜预防小儿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占我国儿科住院患者24.5%~65.2%。多数支气管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尤以肺炎球菌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它也可以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

(1)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婴儿时期应注意营养,及时增添副食,培养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防止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是预防重症肺炎的关键。从小锻炼体格,室内要开窗通风,经常在户外活动或在户外睡眠,使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就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2)防止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尤以弱小婴儿受染后易发展成肺炎。注意防治容易并发严重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百日咳、流感、腺病毒及麻疹等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的患儿更要注意。

(3)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感染:已患肺炎的婴幼儿抵抗力弱,易染他病,应积极预防可能引起严重预后的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等。在病房中应将不同病原的患儿尽量隔离。恢复期及新入院患儿也应尽量分开。

43.宜预防小儿病毒性肺炎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占90%,而病毒感染则以上呼吸道为主,有普通感冒、咽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婴儿疱疹性咽峡炎及流行性胸痛等。引起肺炎的病毒以流行性感冒病毒为常见,其他为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如柯萨奇、埃可等病毒,以及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风疹、麻疹等病毒。婴幼儿还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产生肺炎。病毒性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暴发流行。

病毒感染后抗体出现较迟,对控制感染作用不大。干扰素对易感细胞的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有阻止病情发展和防止其播散作用。细胞免疫对某种病毒有控制作用,如白血病或何杰金病的细胞免疫缺损,很易感疱疹和水痘属病毒,而对其他病毒却无易感性。目前,国内已对婴幼儿广泛接种减毒麻疹活疫苗,现麻疹已极为少见,麻疹肺炎更为罕见。

人体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易感的病人,特别是针对水痘与麻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异性免疫接种对流行性感冒、腺病毒、麻疹等虽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发作。

44.宜预防小儿哮喘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重点在于了解患儿发病原因,找出过敏原因和诱发因素。对每个患儿都应该详细了解每次发病的细节。

(1)尽量避免诱发因素:防止感冒,及时治疗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及龋齿等。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劳、淋雨、奔跑、过热、受凉或精神情绪方面的刺激。在哮喘不发作期间应积极参加适当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如休息日带宝宝到公园游玩。秋季开始用冷水洗脸,提高抗寒力和自身抵抗力。此外,还应加强环境及个人清洁卫生。宝宝卧室不要太潮湿,注意室内清洁通风,减少烟尘等不良刺激,被褥应经常洗晒。

(2)避免接触变应原,找出诱发因素:要详细了解患儿每次发病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情况,详细了解发病前后的每个具体细节,以便找出发病诱因和可疑变应原。找出变应原和诱发因素,并全力避免之,是预防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如患者对某些药物和食物过敏,则以后应避免服食。如发病诱因是感染性疾病(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副鼻窦炎、鼻息肉、扁桃体炎、咽喉炎、龋齿等)或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等,则应治疗感染和寄生虫病,如为季节性花草过敏者,有条件者最好离开此地一段时间。此外,将过敏性花草移开或搬到室外,将房屋前后及房顶上的蒿草拔除,或紧闭门窗在室内工作。为防室内尘螨、真菌等生长繁殖,床上用品应经常洗晒,室内应经常湿式打扫、通风换气,以保持环境干燥,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疯玩,避免大哭大闹、淋雨、受凉等。

(3)调节好患儿的精神情绪: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对哮喘有良好的影响。儿童哮喘反复发作,必然会产生恐病心理,心烦急躁也是很自然的。此时,家属的安慰鼓励,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多做些使患儿心情愉快的事,是很重要的。

(4)锻炼身体:要从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小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呼吸道感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张力,提高机体对温度尤其是低温的适应能力,使病人精神愉快,从而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减少哮喘发作。哮喘病人每天可散步、短程慢跑、游泳、医疗体操、呼吸操等。注意不要做深呼吸,应经常做平稳呼吸锻炼,因为用力呼气,可引起呼吸道关闭而诱发哮喘发作。日本有学者建议,儿童哮喘患者可经常进行以下3种活动,有利于哮喘的康复。①生活起居要规律化,每天外出散步或慢跑,运动量可由小到大逐渐增加。②每天先用冷水摩擦全身,接着再用干布或毛巾摩擦全身至发热。此法应从夏季开始,逐渐适应,直至秋冬季亦坚持下去。③游泳是哮喘患儿很好的锻炼活动,应经常参加。

(5)有条件时可进行脱敏治疗:脱敏治疗是一种特异性免疫疗法,具有病因预防和病因治疗的双重作用,适用于外源性(或过敏性)哮喘。其原理:用小剂量变应原多次注射,使人体内产生阻断抗体免疫球蛋白G,同时减少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产生,并巩固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脱敏治疗方法:将主要变应原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到维持量,每周皮下注射1~2次,一般以15~20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以最大剂量每2~3周注射1次,维持2~3年。此法成年人、小儿均可用,但小儿使用效果比成年人好,一般5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使用此法。因此法起效较慢,在开始治疗后3个月才显效,故季节性哮喘发作病人脱敏治疗应在发作前3个月开始,直到通过发病季节。对终年经常发作的哮喘病人,可进行常年脱敏治疗。

45.宜预防小儿肠炎和急性肠炎

肠炎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因吐泻使大量体液丢失,加之摄入不足,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造成脱水和酸中毒。

(1)任何奶制品和经加工的鱼肉类食物,如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便不宜进食。

(2)要注意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中心的温度够热才可进食。微波本身没有杀菌的能力。

(3)不要进食怀疑不符合卫生的食物。在外地旅行时更应注意,因为细菌的本种不同,肠道的抵抗能力会低一些。

(4)冷藏的熟肉应当充分煮熟后才吃。

(5)如果发现罐头食物的容器有所损坏,或其中的食物有异,即应丢弃。

(6)奶类食品的有效日期不能不看。

(7)不可吃马铃薯的嫩芽。

(8)如果家中有幼儿,盛有化学品的瓶子都要放在他们拿不到的地方。

急性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

天气变冷,人们的抵抗力会变差,消化能力也会减弱,因此要小心照顾好肠胃,吃火锅要小心,别因贪吃未涮熟的食物而引发肠炎。另外,冬季人的食欲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如果人体又受冷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肠胃的免疫功能会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容易趁虚而入。所以,预防腹泻的关键是注意食品卫生,保养脾胃,把住“病从口入”关。值得注意的是,伤风感冒也可能引起腹泻,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严重时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

46.宜预防小儿轮状病毒肠胃炎

3~5岁以下的幼儿一到秋冬季节,常发生上吐下泻的症状,这种情形大多是病毒在作怪,而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轮状病毒引起的肠胃炎。

小儿病毒性肠炎,多因感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这些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当小儿抵抗力下降时,肠道病毒就会趁虚而入,通过消化道经血液循环侵袭心肌,干扰心肌新陈代谢,影响心肌血液供应,造成心肌炎症性损害,诱发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占各类心肌炎的首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病前1~4周往往有发热、疲乏、食欲缺乏、呕吐、腹痛、解稀水样大便等病症。心肌炎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检查可见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结果。严重者出现面部水肿、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等,甚至因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最好的方法。在我国首个轮状病毒口服活疫苗于2000年获得正式生产批准,可对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让2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口服免疫球蛋白。

47.宜预防小儿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一般把超过2个月的腹泻称为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多与营养不良和急性期未彻底治疗有关,以人工喂养儿多见。

如果小儿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一般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不能认为有病。在腹泻期间,服用妈咪爱也可缩短腹泻病程。妈咪爱是一种益生菌,是调理胃肠道系统的。若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腹泻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宝宝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0.5~1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宝宝哺乳。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果胶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肠道致病细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泻制菌食物。胡萝卜汤制作方法如下,将胡萝卜洗净,切开去茎,切成小块,加水煮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 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次100~150毫升,每日2~3次,腹泻好转后停用。

48.宜预防小儿慢性胃炎

小儿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持续反复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多发生于成年人,可是近年在儿科门诊发现慢性胃炎的患儿并不少见,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较多见。

3~6岁的宝宝模仿力强,易受他人的影响,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阶段。因此,家长的饮食起居行为要以身作则,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睡懒觉,逐渐给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在进餐时谈话和训斥宝宝等,使宝宝在安静、舒适的气氛中专心进餐,稍大的宝宝应为其安排一个固定的用餐位置。

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为了防止胃炎的传染,必须做到:①家庭中最好实行分餐制,大人不可口对口喂哺小孩。②要坚持口腔清洁卫生,勤刷牙,清除藏在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③改掉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定量、不偏食、挑食。④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注意营养搭配。⑤避免情绪、劳累等因素,减少压力,保证睡眠,减少发病诱因。

49.宜预防小儿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近年来,小儿病例逐渐增多。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胃及十二指肠黏液-黏膜屏障受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遗传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精神因素对它的发病也起一定的作用。

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不偏食,不让宝宝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合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

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宝宝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对有出血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具体有:①冷流质饮食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在临床上,如呕血不止或休克的患儿可禁食外,其他均可采用多次少量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凉藕粉、凉稀糊等。②开始少量给予,避免胃的饥饿性收缩。③止血2天后,改用半流质饮食。

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食用黄绿色蔬菜。

溃疡病活动期的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因为进食可中和胃酸,另一方面刺激胃,使胃酸分泌增多。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对消化性溃疡患儿要强调饮食“个体化”,按宝宝的习惯和耐受程度给予其喜欢的食品,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也很重要。

50.宜预防小儿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又称肠痉挛或肠绞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突发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发病前患儿往往有腹部受凉史,也可由于进食生冷食物引起。

宝宝再发性腹痛是可以预防的,除用中药防治外,首先应预防宝宝便秘。许多患儿都由便秘诱发腹痛,用开塞露排便后腹痛可立即缓解。因此,一定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其次,调整患儿的饮食,一定要保证定时定量进餐,餐前餐后要保证患儿稍加休息。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的进餐方式,更不可边走边吃,边玩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在餐桌上不要批评甚至恐吓宝宝。多吃蔬菜、粗粮、水果等多纤维素的食品,少吃甜食,宝宝不宜饮用易产气的碳酸饮料。再者,宝宝再发性腹痛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父母离异、意外事故、入学前后、考试前后等。故应对患儿及其家长做多方心理安慰,尤其在宝宝入学、考试阶段,要多做些心理治疗。

51.宜预防小儿便秘

一些小儿3~4天才有一次大便,大便硬结,排便困难,大便时哭闹不止,有时肛裂出血,这种情况称之为小儿便秘。

宝宝便秘要重预防,应该合理饮食,自小培养宝宝按时排便的习惯,这是预防便秘最主要的手段。宝宝的胃容量小,粗糙、大块或过量的食物,都容易让宝宝的肠胃阻塞,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宝宝吃饭时,家长应给宝宝准备一小份饭,一般约为成人量的1/3或1/4.这样,宝宝就不会有永远吃不完的感觉,吃完之后还会有成就感。

虽然宝宝的胃容量小,每次吃不了太多的食物,但其精力充沛,活动量大,几乎每3~4小时就需要给其补充饮食。所以,宝宝的饮食应坚持少量多餐。家长可以把宝宝每日所需的营养,分成三顿正餐和两顿加餐来供给。至于加餐,可以选择一些富含营养的食品,如白木耳、杏仁、蜂蜜等。这些食物不仅含有优质蛋白质及脂质,还有软便润肠的作用,是宝宝最佳的活力补给来源。家长可将白木耳煮软剁碎做成甜羹给宝宝食用,也可将杏仁磨碎加点燕麦、葡萄干,用水冲泡给宝宝当饮料喝;或将蜂蜜浇在水果或蛋糕上给宝宝食用。

如果宝宝平时讨厌吃蔬菜、水果,可以让其多吃木耳、海苔、海带、干果等食物,以增加其纤维质的摄入,从而促进其排便。

便秘的宝宝平时可以多进食瓜类水果,如西瓜、香瓜、哈密瓜等,以消除其体内的燥热。如果宝宝不喜欢这类水果的味道,可以在水果上加点炼乳、酸奶或冰淇淋,让香浓的甜奶味盖过瓜味。此外,家长还应经常为宝宝熬点绿豆薏苡仁粥吃,也能起到解热通便的作用。

平时,家长应鼓励宝宝多参加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可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家长也可在宝宝临睡前,以其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其腹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的肠蠕动,还有助于其入眠。另外,在宝宝进食后1小时轻按以下两处穴位,也可促进排便:①足三里穴。此穴位位于髌骨下缘3寸,胫骨外侧1寸处。可连续按压1~2分钟。②支沟穴。此穴位位于手腕背部横纹上3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可连续按压1~2分钟。

不按时排便是导致许多宝宝便秘的原因之一。3~7岁的儿童,其腹部及盆腔的肌肉正处在发育阶段,排便反射的功能尚不成熟。他们还不知道有便意就该如厕,经常需要家长的提醒。因此,家长可以把早餐后1小时作为宝宝固定的排便时间。开始时,家长可以陪伴宝宝排便,每次10分钟左右,渐渐帮助宝宝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如厕前可给宝宝喝杯果汁或温蜂蜜水润润肠。

宝宝的口腔卫生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宝宝牙齿不好会变得挑食、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这自然会影响排便。因此,家长平常除了注意让宝宝餐后正确刷牙外,还应定期(每3个月)带其到牙医诊所做一下检查。

52.宜预防小儿脂肪肝

小儿脂肪肝是肝脏对脂肪不能正确及时处理,使脂肪在肝脏堆积而导致的一种病症。脂肪堆积会阻碍肝脏发挥正常的功能,增加肝脏的负担,出现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等症状,严重的脂肪堆积会使肝细胞相互挤压,导致肝细胞缺氧、破裂而死亡,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伤。

预防宝宝脂肪肝应以合理调整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为主,在膳食结构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可食牛奶、鱼类、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尽量少吃猪肉、牛肉,以保护和促使已损伤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②限制饮食总热能,主要控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因为这些营养物质超过代谢需要时,就会变成脂肪贮存在体内。③注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多吃含糖量低的新鲜蔬菜、瓜果,如芹菜、菠菜、小白菜、黄瓜、冬瓜、竹笋、西红柿等。对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在寻找和消除病因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结构改善,保证合理营养及热能。

53.宜预防小儿食物过敏

食物虽能供给人体养料,但是也会引起人体过敏。食物过敏已成为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0.5%~3.8%,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若在宝宝出生后就开始预防食物过敏,那么儿童乃至成年后的食物过敏将会明显减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母乳喂养:只有母乳喂养才能满足6个月以内宝宝全部营养,而且可大大降低过敏的发生率。因此,对有过敏体质的宝宝,都应将哺乳时间坚持到宝宝对食物过敏的自发消失期,即在10~12个月。

(2)添加辅食训练:宝宝进食不仅可摄取更多营养,而且还有锻炼进食能力,提高食物适应能力之作用,是预防厌食和偏食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宝宝3个月后,就可着手进行添加辅食的训练。须知,小儿在试食一种新食物时,常有拒食、不合作表现,这是宝宝的防御本能,不能看作是过敏反应,不必着急。正确做法是,如宝宝拒食,可停喂2~3天,在宝宝饿后再试喂,连喂几天,使宝宝适应并产生喜食后,再换新的食物。如在这过程中,宝宝反复出现同一症状,停喂后症状好转,应怀疑宝宝对该食物有过敏,可去医院做诊断。另外,提醒家长注意,有食物过敏的宝宝往往脾气急躁,对食物耐受性差,家长切忌采取粗暴逼食手段,这会加重宝宝厌食心理,甚至造成吞咽困难。

(3)科学添加辅食:给宝宝添加辅食要掌握先素后荤,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的渐进原则。水果、蔬菜、大米,小儿能耐受,应作为试食首选食物,素食安排在4~5个月进行。在宝宝6~7个月,辅食重点是试食鱼、肉、荤,为断乳期做准备,以合理营养代替母乳,确保营养平衡。对小儿添加食物应经试食-适应-喜欢这一过程后,再转入新食物的试食,这样可以发现小儿有无食物过敏,减少盲目性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新食物的试食量开始要少(5~10毫升),主要观察宝宝有无过敏,以后可逐渐增大食量至30~40毫升。但同一食物一次不要喂得太多,过量的进食单一食物也是诱发食物过敏的原因之一。需特别强调的是,过量的糖类、脂肪、化学添加剂、食盐、味精对宝宝均有百害无一利,通常牛奶中含钠较高,应进行脱钠处理才能喂宝宝。因此,宝宝辅食绝对不要加食盐和味精等调味品,而应尽量选用高钾低钠的食物作为宝宝的营养补充。

54.宜预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部分患者在心肌瘢痕明显形成后,留有后遗症表现: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持续异常。

预防宝宝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在于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各种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保持营养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增强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就能大大地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要彻底治愈流感、水痘、风疹等原发疾病,对各种病毒感染进行预防注射,并减少受凉、发热等不良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家长不要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如电影院、市场等,并根据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减少忽冷忽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新生儿期的预防要从孕妇预防病毒感染做起。对长叹气、乏力、胸闷的儿童要提高警惕,应该尽早去医院检查。患了心肌炎也不必惊慌,只要按照医师的要求,配合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经数周或数月即可痊愈。但其中有个别遗留有心电图的改变而无临床症状,这些患儿应定期去医院检查。

55.宜预防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用。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及人造瓣膜的患儿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在做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机械操作,低位胃肠道、胆囊、泌尿生殖道的手术或操作,以及涉及感染的其他外科手术,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56.宜预防小儿急性肾炎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而致的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渗出性、增生性炎症病变。

根本的预防是防治链球菌感染。平时应加强锻炼,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以减少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如一旦感染则应及时彻底治疗,感染后2~3周时应查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57.宜预防小儿泌尿系感染

膀胱、肾盂或肾实质的感染统称为泌尿系感染。小儿泌尿系感染以女孩多见,这与女性尿道短、与肛门邻近容易被污染有关。

预防小儿泌尿系感染要注意宝宝的外阴部清洁,及时更换尿布,以防粪便浸泡外阴,每次大便后应清洗臀部。女孩应特别注意。清洗时先由前至后地洗外阴,然后再洗肛门。婴幼儿所用毛巾及面盆应与成年人的分开。还应注意尽早穿满裆裤。此外,让婴幼儿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水浴和日光浴锻炼,增强体质,也有助于预防婴幼儿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58.宜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

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母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或及早在食物中加铁,呼吁食品部门进行工业化生产,制造强化铁的婴幼儿食品,可在牛奶、谷类、面粉中加入硫酸亚铁。如在1 000毫升牛奶中加硫酸亚铁0.06克等于纯铁12毫克,就能满足婴儿的需要。铁的吸收若按10%计算,则小儿时期的推荐供给量为每日10~15毫克。

关于加用强化铁的饮食,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最简单的方法即在奶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对母乳喂养儿每日加入1~2次含铁谷类。尚可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每日不超过1毫克/千克体重,早产儿每日不超过2毫克/千克体重。每日最大剂量为15毫克,在家庭使用最多不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

人工喂养儿在6个月以后,若喂不加铁的牛奶,总量不可超过750毫升,否则就挤掉了含铁饮食的入量。最好在每斤面粉中加铁13~16毫克。我国农村以谷类、淀粉类饮食为主,有些地方钩虫病流行,必须引起重视,同时应注意尽量增加动物饮食,因即使在谷类中加铁,其吸收量亦不如动物食品。

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以便早期治疗轻症患儿。对于血红蛋白在110克/升的正常低限的婴儿,亦应给予铁剂每日3毫克/千克体重,共服3个月。试验证明,其中部分婴儿应用铁剂后血红蛋白轻度上升,说明这类婴儿中亦有存在轻度缺铁现象的,必须给予纠正。

59.宜预防小儿白血病

小儿白血病发病率近十年来有所上升,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各年龄均可发病,3~7岁较多,约占小儿病例50%。一般发病率为3~5人/10万人,高发区可达6.6人/10万人。小儿白血病的类型与成年人白血病有所不同,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95%~97%,其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占60%~70%。其次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预防白血病的关键是要保护比较容易患白血病的儿童,了解白血病的一些早期征象,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1)要多带宝宝到空气清新的公园、绿地等处做户外运动,以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免疫力。农村儿童则应避免直接接触农药、化肥等物品。

(2)儿童偶发小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现在药品超市越来越多,处方药、非处方药随时随地都可买到,用药风险同时存在。例如,头痛感冒吃含有苯环类的抗生素,会对儿童血液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把好儿童用药关,莫因小病酿大疾。

(3)要减少家庭室内环境污染,保持儿童居室空气流通。家庭装修要选择绿色环保材料,且在装修半年内避免儿童入住。

(4)让儿童远离微波辐射,尽量减少与手机、电脑、电视等有微波的电器的接触时间,避免因儿童免疫力低下造成其基因突变,从而诱发血液类疾病。

(5)要注意食品安全,禁止儿童食用防腐剂、添加剂超标的劣质小食品。蔬菜水果中残存的农药、预防禽类发病的抗生素等,均可导致儿童白血病增多。因此,家长应选择绿色食品,防范餐桌二次污染。

总之,白血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如果家长们注意了以上方面,是一定可以减少白血病发病率的。

60.宜预防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又称为克汀病或呆小症,是由于先天因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分泌减少,导致患儿生长障碍,智能落后。

应由政府大力推行碘化食盐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亦随之消灭。孕妇妊娠末3~4个月可加服碘化钾(1%溶液每日10~12滴),或肌内注射碘油1次(2毫升)。多吃含碘食物。对地方性克汀病应早期诊治,有甲状腺功能减低表现者应自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补充甲状腺激素,原则同散发性克汀病。

61.宜预防小儿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般认为,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刺激、感染等应激状态是本病的常见诱因,而家族遗传也有一定关系。甲亢好发于青年女性,近来发现宝宝也可患甲亢,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亢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素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含碘激素,对人体代谢、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甲状腺素水平过高可引起全身各脏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此病的发生。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发病主要是自体免疫反应所致,其诱因可能为遗传、精神刺激等各种应激因素。

注意预防感冒,保持个人卫生清洁,防止发生各类传染病。避免精神刺激或创伤,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陶冶情操,平衡心理。不吃含碘高的食物、药物,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导致甲状腺炎伴甲亢。

62.宜预防小儿高热惊厥

惊厥是小儿的常见病症,通常起因有高热、感染、低钙、颅内出血及癫疒间等。惊厥发生前,小儿先有烦躁不安、睡眠不深或惊跳发慌等;接着突然两眼凝视上翻,神志不清,面部肌肉抽动或牙关紧闭,口吐泡沫,四肢出现抖动或强直,有的甚至颈项也发生强直,若惊厥时间长,大脑常会受损,影响宝宝的智力。

在小儿发热初期及时采取降温、镇静措施就能预防惊厥的发生。高热惊厥频繁发作的宝宝,约有20%可转为癫疒间……13.6%的高热惊厥患者可留下不同程度的智能落后。因此,对经常发生高热惊厥的宝宝,尤其是有癫疒间家族史或家族中有高热惊厥病变的宝宝,应该长期用药物来预防发作。

有过高热惊厥的小儿,当患感冒或热性病初期,应预先给口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及镇静药(如苯巴比妥),或采用物理降温,以防体温突然升高。

对既往曾有多次发作者,有的医生主张长期服用苯巴比妥以预防复发。当存在高热惊厥转为癫疒间的危险因素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长期服药。

63.宜预防小儿癫疒间

癫疒间……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疒间发作,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

只有做到优生优育,才能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癫疒间患者择偶时,应避免与有癫疒间家族史的人结婚,禁止近亲结婚,禁止男女双方均有原发性癫疒间病史的患者结婚。因为,他们结婚大大提高了癫疒间的发病率。癫疒间病人所生第一胎为癫疒间患儿,不要生第二胎,女性患者如果有明确的遗传史,应尽量禁止生育,做到上述几点会使癫疒间发病率大大降低。

妇女怀孕后不要盲目服药,如果患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有致畸作用,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药物的致畸作用尤为突出。不要过多接触射线,各种射线(包括X线,γ线及家用电器、电视、电脑向外辐射的射线)对胎儿均有引起先天发育缺陷的可能,故孕期妇女尽量避免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生活。此外,要防止孕期各种病毒、细菌感染,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果B超检查发现胎儿发育明显异常,应及时终止妊娠。如发现胎儿脐带绕颈,应及时行剖宫产。分娩时尽量减少胎儿缺氧、窒息、产伤,尽量避免使用产钳、胎儿吸引器,这些助产器常会导致婴儿颅内出血、脑损伤,遗留导致癫疒间的隐患。

应避免宝宝感冒、扁桃体炎、肺炎及惊吓导致的发热,如体温超过正常3℃左右,应及时对症处理,避免发生热性惊厥,因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可造成脑组织缺氧,产生继发性脑损伤,这是癫疒间发生的病理基础。据国内报道,热性惊厥转为癫疒间的发生率为3.8%~20%,所以如果宝宝发热体温超过38.0℃,家长一定注意及时处理,及时就医。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上述疾病导致大脑皮质炎症和水肿,引起癫疒间发作。后遗症期由于脑实质内瘢痕形成和脑膜粘连,也能导致癫疒间发作。所以,颅内感染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

64.宜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脑发育不全、产伤或脑炎后遗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脑损伤综合征。

(1)宝宝出生前的预防:①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②孕妇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药、镇静药等药物。③孕妇应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④孕妇应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2)分娩过程中的预防: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预防早产、难产。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置。

(3)胎儿出生后的预防:1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4)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①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②近亲结婚。③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④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疒间……脑瘫及其他遗传病史。如果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应尽早终止妊娠。

65.宜预防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叫多发性抽动症,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点,可见头部、躯干、上下肢的小抽动,喉部发出奇特声音,个别音节、字或句子不清楚,或说骂人的话。

对于本病的预防是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措施可防止患儿出生。

66.宜预防小儿孤独症

宝宝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其可能因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影响大脑功能而致病。

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因为妊娠期和围产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大脑损伤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个月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从而致儿童孤独症,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损害患儿中枢神经而致病。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要注意不要感染病毒,在分娩时如遇难产应尽量避免婴幼儿窒息,以免造成脑损害。在婴儿早期也要注意避免高热、惊厥,多次的高热惊厥也会造成脑损害。

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无机盐,有益于宝宝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内pH值的相对稳定,使各种代谢功能协调,从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防治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让宝宝多参加各种锻炼,多参与集体活动,切勿让宝宝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宝宝终身。一旦发现宝宝出现类似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应及时请教医生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在了解宝宝有这方面的倾向时,家长越早发现、越早对其进行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因为这些宝宝若没有及时地接受特殊的教育训练,他们将成为终身残障,若他们能得到合理的教育和训练,绝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宝宝可能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67.宜预防小儿白色糠疹

民间通常称宝宝脸上长的癣为“米汤癣”或“桃花癣”,医学上称为“单纯糠疹”或“白色糠疹”。

预防白色糠疹主要是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纠正宝宝偏食,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多吃蔬菜、水果等。

68.宜预防小儿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异位性皮肤炎,俗称“婴儿奶癣”,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宝宝脸颊部,经常两颊泛红、水肿或长小水疱,而且有黏液性分泌物,随后出现结痂、脱屑。多发于出生2~24个月的宝宝,因为这是以母乳或乳制品为主要食物的年龄。

(1)为了防止婴儿湿疹的发生,母亲在孕期、哺乳期应少吃或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采用食物排除法寻找确定过敏的食物,哺乳的母亲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因为有些饮食中过敏物质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2)在给宝宝试用某一食物时,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其胃肠慢慢适应。如在哺喂中发现牛奶等食品引起过敏,可将牛奶多煮沸几次,或改喂其他代乳品。如喂鸡蛋过敏,可单给蛋黄。对已患湿疹的宝宝,应给予清淡少盐的饮食,可减少患处渗出液。同时,还应在饮食中添加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的食物,如绿叶菜汁、胡萝卜汁和西红柿汁等。

(3)稍大的幼儿发生湿疹,在日常饮食中应选择一些具有清热、利尿、凉血的食品。例如,黄瓜有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芹菜清热利湿,茭白清热除烦,丝瓜清热凉血,冬瓜清利水湿,藕凉血利尿等。在夏季发生湿疹,可食用黄瓜、丝瓜、芹菜、冬瓜、西瓜、藕等。如果在冬季发病,那么大白菜就是理想的食品。

(4)不要用热水、香皂、肥皂、药皂清洗婴儿皮肤。婴儿衣着应宽大松软、吸湿性好、舒适。棉织品最合适,合成纤维、毛织品或深色衣着对皮肤有时有刺激,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婴儿内衣要勤换,婴儿所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婴儿的生活要有规律,有充足睡眠,切忌搔抓、摩擦皮肤,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增加感染和过敏的机会。

(5)剪短患儿手指甲,用干净手套将患儿两手套住,避免直接搔抓患部。用纱布包扎患部,防止摩擦刺激。

(6)湿疹婴儿的衣着包被不可太厚过暖,室内湿度亦不应太高,勿穿丝毛或人造纤维织物的内衣裤。

(7)预防尿布皮炎,要注意保持臀部、会阴部清洁干燥,尿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及肛门周围。勤换尿布,不要在尿布外加用塑料布,腹泻小儿尽量用一次性尿布。

69.宜预防小儿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又称晒伤。小儿在强烈的日光照射后皮肤会出现急性红斑、水疱,重者可出现皮肤肿胀,穿衣摩擦时引起疼痛。皮肤白皙的小儿更易晒伤。

一天中光线最强的时间为10~14点,这个时段内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最为强烈,危害最大。因此,春夏季节这段时间内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需采取遮阳措施。外用防晒霜或二氧化钛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以总结一下皮炎发生是否与接触的食物、化妆品、药品等物质有关,如发现其中有关联,最好能避免接触。亦可到医院皮肤科,通过斑贴试验和光斑试验,请医生帮助寻找致敏物质。

70.宜预防小儿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散在性、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丘疹性荨麻疹,可发生在皮肤任何部位且剧痒。

要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限制过量蛋白摄入。治疗胃肠道寄生虫。防止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后避免搔抓,及时处理。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几率。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不要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免接触。生活规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患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在临床上,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黏霉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等。

荨麻疹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能导致荨麻疹的疾病较多,寄生虫感染如肠蛔虫、蛲虫等;细菌性感染如龋牙、牙槽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手足癣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经紊乱,甚至体内潜在的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某些中药,如何首乌、枸杞子、人参、黄芪、灵芝、大枣、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黄精、淮山药、党参等,具有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功能,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71.宜预防小儿痱子

在炎热潮湿的夏季,过多的汗液可使小儿皮肤表皮细胞肿胀,将汗孔或汗腺导管堵塞,使汗液渗入邻近组织、潴留在皮内便生成痱子。

(1)保持室内凉爽通风,降低室温。尽量让宝宝保持安静,少出汗。

(2)勤洗澡,水温要温和,沐浴露要用刺激性小的,切忌用热水和冷水。洗完澡要立即擦干,洒上痱子粉或爽身粉。

(3)衣服要宽大,便于吸汗。小婴儿要经常翻身。

(4)把宝宝的头发尽量剃短些。

(5)为防止皮肤被抓破,要给宝宝勤剪指甲。一旦出现脓疱,用75%的酒精擦破,涂上1%的甲紫溶液,以防感染扩散。

(6)平时,还可以给宝宝吃些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72.宜预防小儿冻疮

冻疮发生于寒冷季节,好发于四肢远端,以手背、手指、足缘、足跟、足趾、趾端、小腿、面颊、耳垂、耳轮等处多见。发生冻疮时先在受损部位出现暗红色斑,肿胀明显,感觉麻木,遇暖后发胀,有灼烧样痒感。以后局部变为暗紫色,肿胀加重,出现水疱或肿块,疱破后可形成糜烂面或溃疡,有时出现渗透液及结痂,伴有疼痛感,病程较长,直到天暖后才好转。多数一到冬季就复发。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宝宝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通常,冻疮愈合得很慢,一直等到天气暖和时才能好转。因此,当宝宝要去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给宝宝保暖,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的部位可适当地涂抹护肤油以保护皮肤。

73.宜预防小儿热疖

热疖是由于葡萄球菌侵入小汗腺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宝宝发病较多。夏天出汗多,汗水刺激汗腺口的皮肤,或皮肤上的污垢堵塞了汗腺口,使汗液排不出。造成皮肤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而发生汗腺周围炎(即热疖)。

(1)要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2)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亦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3)要保证每天7~8小时的良好睡眠。

(4)要调整好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宜。

(5)要多喝水,以凉开水和淡茶水为宜。

(6)要勤洗澡,注意用弱酸性肥皂或洗浴液。温水洗澡,不要冲冷水,避免刺激皮肤。特别是洗澡时不要把皮肤搓得通红,这样会使皮肤遭受感染。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即可。

(7)要穿透气吸汗宽松的棉质衣服,一旦被汗湿透要及时更换。

74.宜预防小儿凉席性皮炎

有些幼儿在凉席上睡觉之后,身体接触凉席的部位会出现红肿、刺痒、疼痛,并起一些小红疙瘩。这些小红疙瘩多集中在背部、腰部、腿部。由于这种皮肤病是睡凉席引起的,故称为凉席性皮炎。因为幼儿皮肤比较娇嫩,夏季又爱出汗,所以发病率高。

预防小儿患凉席性皮炎,应在多方面加以注意。首先,幼儿尽量少铺新凉席,最好铺旧凉席,也可在新席上铺一层布,使皮肤不接触凉席。有些幼儿对草席过敏,可改用竹凉席。其次,对螨虫等引起的凉席性皮炎要及时进行防治。除用湿布经常擦洗凉席外,还要用杀虫药物“消杀灭”或“杀虫威”等喷洒。

喷洒后过2小时,再用湿布把药液擦干净,防止凉席上的残留药物影响皮肤健康。肥胖幼儿爱出汗,睡前应在凉席上垫一层吸汗的棉布,防止出汗后汗液浸渍皮肤。对于睡凉席引起的皮肤炎症,要用温水将患处清洗、擦干,洒上痱子粉或抹上皮炎平软膏,病情严重的要请医师治疗。

75.宜预防小儿胆道蛔虫症

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上腹剧痛,或持续性上腹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剧痛时患儿坐卧不安,甚至在床上滚翻叫喊。腹部剧痛时多伴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少数可有黄疸。腹痛缓解或不剧烈时,剑突下有固定深压痛,无肌紧张。并发胆道感染或剧痛时,剑突下有明显肌紧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患儿,而肠蛔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肠道有蛔虫的患儿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76.宜预防小儿胆石症

宝宝患胆结石并不少见,以往因检查设备落后,临床大夫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致使不少小儿胆石症被误诊、漏诊。B超的普遍使用,使该病的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

胆石症重在预防,一要使宝宝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等。二要在宝宝感染蛔虫病后,进行及时、彻底的驱虫治疗。三要倡导宝宝多活动、少静坐、不过量进食动物性脂肪和糖类,少食精制食品,鼓励宝宝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和粗粮。

77.宜预防小儿包皮龟头炎

包皮龟头炎就是指包皮、龟头发生炎症反应,引起发炎的原因会因年龄而有所不同。婴幼儿的包皮龟头炎多因尿布包裹而不透气,或粪便污染而引起的,主要是尿液、粪便内的细菌释出,加上高温、湿热及绝大多数婴幼儿包皮都过长,细菌、尿液、包皮垢,过长的包皮在这三者作用下使得包皮龟头产生红肿热痛。

预防小儿包皮龟头炎,平日应穿着较宽松的裤子,保持局部的清洁与卫生,包皮过长的小朋友在洗澡时应该将包皮翻开、后褪,把包皮垢清除。

包皮及龟头也应用清水轻轻冲洗,遇到反复的包皮龟头感染,应该考虑包皮环切,遇有过敏体质,尤其是四环素或某些磺胺药可能引起过敏性包皮龟头炎时,更应事先告知医生。

小小的包皮,没有好好照顾可能会引来无穷的麻烦,包皮、龟头发炎并不难治疗,只要有正确的认知,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和及早就医,治疗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78.宜预防小儿麦粒肿

麦粒肿又叫“针眼”、睑腺炎,是眼睑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在开始的时候,局部会有红肿、疼痛,随后眼睑会隆起一个比米粒小的疱,触压时感到疼痛。红肿后经过一段时间会化脓,数天后会穿破出脓。

(1)要保持眼部清洁,不随意揉眼。

(2)平日热敷眼皮,防止皮脂腺开口被阻塞。

(3)用不刺激眼睛的婴儿洗发精,以1:20的比例用冷开水稀释,清洗睫毛上的油脂,防止皮脂阻塞。

(4)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79.宜预防小儿沙眼

沙眼是常见病,往往不为人们重视,以致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沙眼病程少则几年多达数十年,可导致眼睑下垂、倒睫、睑内翻、睑球粘连、角膜混浊、溃疡及眼干燥症等后遗症,严重者失明。

要预防沙眼,首先要切断传染途径。沙眼是由眼分泌物传播的,可通过“眼-手”或“物-眼”方式传播。首先要自幼培养宝宝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睛,只用自己的手帕、毛巾,不合用脸盆,最好用流动水洗脸、洗手。对托幼、小学等集体生活的宝宝,除培养宝宝的卫生习惯外,还应做好环境卫生,如水龙头要定期消毒,定期为宝宝查体,并把眼睛的检查列为常项,以便及时发现各种眼疾,利于及时隔离和治疗。托幼机构的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具,除应做到每人一份外,还应定期消毒。沙眼极易重复感染,故在治疗中也应定期消毒。

80.宜预防小儿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是宝宝时期的多发病,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过敏性结膜炎有几种类型,其中的季节性过敏结膜炎就是对花粉、青草引起的过敏反应,造成眼睛发痒、流泪及红肿等症状,结膜呈现乳头隆起及红肿,严重的会连带眼睑都肿起来,所幸不会波及角膜,也不引发眼球内反应,因此不会造成视力上的困扰,更不会传染给他人。

如果一时不能确定过敏原,那么,首先要改善生活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或居室内温度,使过敏原的影响减轻。其次要注意营养和锻炼,生活作息规律,增强体质。因为身体健康状态的改善,能使身体对抗过敏发作的潜能提高,并减少、减缓过敏发作。再者可采用眼睛局部冷敷或冰敷方法,以减轻不适症状,可用人工泪液局部点眼,也可用冲洗来大幅降低过敏原及致炎因子浓度,改善症状。

81.宜预防小儿角膜炎

角膜炎的发病情况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眼病,重者会形成角膜溃疡,在眼角膜上留下白色瘢痕,从而影响宝宝的视力。

(1)要避免用手揉眼睛。

(2)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3)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公共游泳池去游泳。

(4)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随时注意清洁,常用肥皂洗手,并保持干燥。

(5)避免与病人握手及接触他人使用过的毛巾、肥皂、寝具及门把、水龙头等。

(6)病人痊愈后,其用过的被子、毛巾应洗净,并经太阳曝晒。

82.宜预防小儿斜视

正常情况下,人们看东西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看,两眼的动作总是协调一致的。例如,看左侧的目标时,双眼都向左转,要看右侧的目标时,双眼都向右转。可是,当负责两眼协调运动的某条眼肌的力量过强或过弱时,上述的协调运动便失灵了。这时会出现两眼视线不一致的情况,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这就是斜视。

(1)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即使从外观上看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师进行验光检查,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矫正。

(2)在婴幼儿发热、出疹、断奶时,家人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观察其双眼的协调功能,看眼位有无异常。

(3)要经常留心观察宝宝的用眼卫生,灯光照明要适度,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读写姿势要端正。

(4)在3~4岁时,应去医院做一次较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底、有无斜视,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双眼视力不等或差别较大的儿童应立即进行散瞳验光,以明确有无屈光不正,以便及时矫正。只要父母真正关心宝宝,儿童斜视是可以预防的。

83.宜预防小儿近视

近视眼是儿童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眼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因而它的预防越来越显得重要。从4岁起家长就要定期给宝宝查视力,注意宝宝视力是否正常,有无近视、斜视、弱视,发现问题及时诊治。

视力保健需从幼儿开始。防止近视可从抱小孩的方式着手,若将小孩背在胸前让他们往后看可增加小孩看远处的机会,防止近视。近年来,小朋友看电视、漫画书,以及玩电脑的时间增多,近视每年增加100度也不足为奇。

除了营养均衡之外,应避免摄取含有精糖的食物,如白米、白糖等。精糖中所含的铬成分非常的少,而铬又对眼睛的调节有相当大的益处。因此,缺乏铬时近视可能会产生。摄取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硒、铬、钙及多吃水果、深绿色的青菜等都可以增加眼睛健康。特别强调的是,在食物中的维生素非常容易流失。青菜要现炒现吃才能保住大部分的营养。

减轻个人的压力可能是预防近视的关键之一,如:①平常应多运动,多走向郊外。②多深呼吸。③冥想。④多与家长、小朋友沟通,聊天也是减轻压力的好方法。⑤家长应多给予小孩正面的赞美及鼓励。⑥减少杂念或是避免与别人家的小孩比较,也是放松的好方法。

84.宜预防小儿弱视

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能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9者均为弱视,可以发生于一眼或两眼。弱视中最重要的为斜视性弱视,半数以上的弱视与斜视有关,从症状上来看,斜视为眼位异常,弱视是视力异常,两者关系如马车的两个轮子,屈光不正则像车轴,它连接着两个车轮。

预防弱视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弱视的疾病,消除隐患。应注意发现小儿视力异常的表现,如经常眯着眼看东西;看近物时容易皱眉头;歪头、斜眼看东西;看书、写字、看电视时距离近等。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对3岁以上小儿,应定期监测视力,一般3~6个月应检查1次。对已发现的斜视、各种屈光不正、上眼睑下垂及白内障等,应及时治疗。

从小培养小儿良好的用眼习惯,视物距离不要过近。走路、坐车时不看书。儿童看电视半小时左右就要休息5~10分钟,眼与荧光屏距离应为屏幕对角线的5~7倍。注意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使小儿的体质得到全面增强。

85.宜预防小儿中耳炎

中耳炎是宝宝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有些宝宝得了中耳炎后经常会复发,从耳朵里流出脓来,令家长们焦虑不安。中耳炎反复发作,医学上称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仅会致使鼓膜穿孔,而且还会影响听力,甚至致聋。因此,家长应重视对宝宝中耳炎的防治。

(1)哺乳时:给婴儿哺乳时,母亲应取坐位,小儿取半卧位,同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奶汁进入耳朵。发现奶汁进入耳朵应及时擦去。

(2)感冒时:宝宝患感冒应及时治疗。鼻涕多时,应及时排出。擤鼻涕时手不要同时捏两侧鼻翼,而应只将一侧鼻翼捏紧擤鼻涕,并同时滴一些抗生素滴鼻液消炎。

(3)洗头、洗澡时:给宝宝洗头、洗澡时要用棉花球或耳塞将耳道堵住,以防脏水进入耳内。若发生脏水流入耳朵时应及时用棉签轻轻拭干。有中耳炎的宝宝不能去游泳池游泳。

86.宜预防小儿药物性耳聋

药物中毒性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为了避免或减少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发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医师要了解药物的性能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时要注意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以免给病人造成耳聋,尤其是小儿。

(2)家长要有自我保健意识,要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请教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采取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当小儿患病时,不要随便用药。小儿用药种类、药物的剂量、浓度都与成年人有不同之处,所以应到医院就诊,按医师的处方用药。

87.宜预防小儿鼻窦炎

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黏膜发炎统称为鼻窦炎。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宝宝鼻窦炎较为常见,以往因重视不够容易误诊。

(1)平时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擤鼻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黏膜。

(3)炎症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4)遵医嘱及时用药。

(5)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6)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

(7)平时可常给小儿做鼻部按摩。

(8)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黏膜的抗病能力。

(9)游泳时姿势要正确,尽量做到头部露出水面。

88.宜预防小儿鼻出血

小儿鼻出血是常见的现象。在夏天气候炎热和冬天室内干燥的季节,小儿鼻出血的现象更多,特别是有的小儿经常在夜间流鼻血,不少家长不能不为此而担忧。

鼻出血的预防要从内在因素、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当小儿患鼻炎、鼻窦炎时要及时治疗鼻腔黏膜的肿胀、充血,以减少鼻黏膜毛细血管的扩张而避免鼻出血的发生。当小儿发热、咳嗽时,可因高体温导致鼻黏膜充血及毛细血管扩张,加之咳嗽震动,极易诱发鼻出血,应及时给予降温、止咳药物。一些不良习惯如抠鼻子可造成鼻黏膜的损伤而引起出血,此时应教育宝宝尽快改掉坏习惯。有的宝宝偏食、挑食,可因维生素缺乏而致鼻出血,应教育小宝宝不要偏食、挑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同时,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要预防,夏天气候炎热,或冬季天气干燥,都会因气候原因而导致鼻出血,因此夏季要注意多饮水,室外活动时应避免太阳的暴晒。冬季室内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开窗通风,不要让室温过高,保持空气的湿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对于经常鼻出血的患儿可在鼻腔内涂液体石蜡、薄荷油、金霉素鱼肝油软膏等以保持鼻黏膜湿润。有的宝宝常常晚上鼻子出血,可在睡觉前用棉签蘸上金霉素软膏在鼻腔内涂上薄薄的一层,这样可以防止鼻黏膜干燥,有效地减少鼻出血。当鼻出血量较多,不容易止住血时,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处理。家长们也应学会鼻出血的简单处理方法,以免遇到出血时惊慌失措。

89.宜预防小儿咽后壁脓肿

有些幼儿初起高热、咳嗽,以后诉说咽部不适,不肯吃饭。仔细检查患儿的咽后壁,可见壁的一侧向前凸出肿胀,这往往说明该处有脓肿,医学上称为咽后壁脓肿。

平时要注意增强幼儿抵抗力,特别是体质弱、营养状况不佳、发育不好的婴幼儿,预防感冒和其他急性传染病,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疾病,预防发生咽后壁脓肿。

要注意个人口腔卫生,防止日常生活中咽部异物刺伤或因咽部手术发生感染。

90.宜预防小儿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大多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一部分,常常发生于感冒之后,多见冬春季节。

(1)要努力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加强小儿的体质锻炼,多到户外进行游戏和活动,提高适应环境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寒受热。

(4)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以防传染。

(5)生活要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夜卧早起,避免着凉。在睡眠时,避免吹对流风。

(6)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晨起、饭后和睡前刷牙漱口的习惯。

(7)适当多吃梨、生萝卜、话梅等水果、干果,以增强咽喉的保养作用。

91.宜预防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位于咽部的两侧,扁桃体炎为小儿呼吸道常见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注意保持宝宝冷热适宜,最好不要穿太多的衣服,穿得太多出汗也多,这样反而容易感冒。

(2)宝宝活动出汗之后要及时的脱掉湿衣服,人出汗后毛孔会扩张,凉气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人体了。

(3)小儿生病一定要一次性治愈,否则高热很容易引发感染,从而导致宝宝患上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

(4)均衡膳食,加强营养。宝宝的饮食一定要做到营养均衡,比例合理。特别是要戒掉宝宝爱吃零食的坏习惯,零食大多没有 什么营养,还会使宝宝不好好吃饭,导致营养失调。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宝宝正确表达身体冷热感觉,以便及时增减衣物。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患感冒的几率。

92.宜预防小儿鹅口疮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像一片雪一样,所以又称为雪口病。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是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1)产妇有阴道真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宝宝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与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93.宜预防小儿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可由不同的病菌引起,但以厌氧菌为主。溃疡不仅可发生在舌头上,也可发生在两侧颊黏膜等处。溃疡表面呈灰白色,或粉红色,边界清楚,局部疼痛。患儿会出现流涎、拒食和烦躁等。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即刻漱口的良好习惯,可用盐开水、生理盐水,也可用药物漱口液,以减少口腔细菌,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

(2)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摩擦,少吃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醋、姜、葱、咖喱等。少吃炸鸡腿、炸牛排或其他太粗糙太坚硬的食物。

(3)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易消化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品,不能偏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笋类(冬笋、毛笋、笋干)、腌制品(咸鱼、咸肉、咸菜)、柿子和蟹类等易引起小儿口腔溃疡加重的食物。

(4)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为情绪因素不但影响神经系统,而且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情绪不良,精神紧张。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等,以减少口疮发生的机会。

94.宜预防小儿口角炎

口角炎是宝宝冬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初期,口角周围发红发痒,继而出现疱疹、皲裂,患儿疼痛不已,会持续1~2周,日常饮食要科学安排,尤其要注意维生素的摄取。宝宝每天需维生素B2约1毫克,但一些家庭冬季的蔬菜多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这两种菜所含维生素B2甚微,对于正在发育生长阶段的宝宝来说是不够的,应经常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的维生素B2含量最为丰富,其次是蛋类、牛肉、菠菜、苋菜、油菜、雪里蕻、茴香、花生、黄豆、木耳等食品也都含有相当量的维生素B2.

教育宝宝不偏食、不挑食,平日可吃些粗粮、杂粮,如玉米、小米等。粗杂粮中的胡萝卜素、钙、维生素B2的含量比精细粮高,可使宝宝摄取足量营养。

对肠胃疾病患儿要及时医治,以免影响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进入冬季,如发现小儿常舔口唇,应及时教育纠正,平时多给宝宝喝白开水,可用食用油脂涂抹在宝宝的口唇上。

95.宜预防小儿龋齿

龋齿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失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1)预防龋齿应从病因入手,结合儿童发育特点及饮食、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要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宜采用竖刷法。使用含氟牙膏,或在医院用含氟药物涂布。对窄而深的窝沟,使用窝沟封闭剂,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乳磨牙的封闭时机,以3~4岁为宜。

(3)少吃糖,避免两餐之间吃糖,睡前不吃甜食,吃糖或甜食后应漱口。多食纤维性食物,适量地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及钙、磷等,能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预防龋病的发生。

(4)积极地治疗已发生的龋病。定期带宝宝到综合性医院的口腔科检查。

总之,家长应重视培养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从乳牙萌出开始,就应该用清洁的湿纱布为其清洁牙面。小儿1岁左右,家长可帮其刷牙,逐步地过渡到儿童自己刷牙,家长要经常地检查、督促,一旦发现龋齿,要及时地治疗,那种认为乳牙迟早是要替换的,有了龋齿也不需要治疗的观点是错误的。

96.宜增强宝宝免疫力

6个月以内的宝宝“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妈妈那里获得了天生的免疫力,所以妈妈不用过多担心。6~18个月的宝宝先天的免疫力正逐渐耗尽;18~24个月的宝宝又重新获得免疫力,但成长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3岁宝宝所获得的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力达到成年人的90%。宝宝6~36个月岁是免疫力最脆弱的阶段,此阶段要强化宝宝的免疫力。

研究表明,宝宝在熟睡时的生长速度是清醒时的3倍,而晚上10时到凌晨2时是宝宝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对于宝宝来说,最好听的音乐便是妈妈的心跳声了,妈妈可以像喂奶那样把宝宝抱在怀里,也可以躺下让宝宝趴在自己的胸口上,宝宝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很快就能入睡了。3个月以内的宝宝不能区分昼夜,因此睡觉容易黑白颠倒。这个时候可选些舒缓的古典音乐给宝宝听。宝宝睡觉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这样才不会让宝宝着凉。秋冬天还要注意防干燥,可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挂些湿毛巾、湿衣服等来保持室内的湿度。有些宝宝特敏感,一些轻微的动静就能把他们吵醒,因此宝宝睡觉时要拉上窗帘使室内光线不要太亮,也不要开洗衣机或其他家电,以免噪声吵醒宝宝。如果宝宝没有睡意,闹得厉害,妈妈可以把宝宝抱在怀中,轻轻地拍打宝宝的后背,宝宝会逐渐安静下来并很快进入梦乡。

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宝宝的健康,吃得好身体才会好。当然,吃得好并非一味地摄取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而是指让宝宝均衡地摄取各种营养成分。让宝宝吃好的原则是:①肥腻的肉食或加工食品少吃。②碳酸饮料、甜食和油炸食品少吃。③汉堡包等快餐宝宝少吃。④食盐、酱油等调味料少吃。⑤勿让宝宝囫囵吞枣。

虽说人的体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但同时也受后天的影响。那些先天免疫力较差的宝宝,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也会健康成长。妈妈可给婴儿进行全身抚触。做胸部抚触是从中线做到对侧,四肢抚触则从上臂慢慢向下抚触,脚部抚触则应从脚心到脚跟,脚趾也要揉到,手指也一样。做背部抚触时,则要注意到将宝宝的手臂放到身体两侧,头向侧方,以免发生窒息,从上到下进行抚触,可以用手掌向外轻轻揉宝宝的小屁股。对于那些已能坐一会儿,走一走的幼儿,则可在妈妈的帮助下做做徒手操。

宝宝从妈妈肚子里来到人间,外界的刺激会使宝宝感到有压力,尤其对那些过于敏感的宝宝感受的压力会更大。当感到压力过于强烈时,宝宝就会有痛感,免疫力也会下降,尤其是经常感冒或积食的宝宝。注意不要频繁更换保姆,频频更换保姆会对敏感的宝宝造成压力。在教育宝宝改正错误时,不要拿他与其他宝宝进行对比。这种做法会使宝宝丧失自信,变得颓废不振。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吵架,当看到与自己最亲近的爸爸妈妈发生战争时,宝宝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父母。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就不要妄想把宝宝培养得开朗、健康;相反,如果爸爸妈妈互敬互爱,宝宝就会从中体会到爱。

宝宝只有感受到爱时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宁,才不会觉得有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抱一抱他,经常贴贴他的脸,抚触对宝宝来说是最好的爱的表现方法。在称赞中长大的宝宝会充满自信,善于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向上。因此即使宝宝失败了,也要鼓励他继续努力。只在家中玩耍的宝宝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压力,因此,要多让宝宝到户外活动。那些玩起来很投入,甚至大汗淋漓的宝宝往往在做其他事时也会注意力很集中。压力过大会让宝宝消耗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所以应让宝宝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食盐、糖及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