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忌太胖
有人认为,孩子长得胖胖的就是健康。因此,父母们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多吃些。孩子吃进的热能过多,是患肥胖症的主要原因。肥胖症不是健康的标志,而是一种病态,它有多种危害。孩子患了肥胖症,不仅行动笨拙,外形不美,还会使智力逐渐减退,并且产生严重影响健康的并发症等。
在单纯性肥胖、神经内分泌性肥胖和药物性肥胖这3种肥胖中,单纯性肥胖最多,约占整个肥胖病儿的98%。而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让孩子吃了过多的含糖、油类很高的食物,或吃的主食过多所致。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一定要让孩子吃富有营养价值的食品,注意膳食中营养素的平衡。但对于5岁以下的小儿,每天的总热能1 000千卡(4 186千焦)就够了。具体食物是:糖类食物150克,蔬菜300~500克,瘦肉100克,奶类250克,植物油1匙。1个大鸡蛋或1个小鸭蛋或100克豆腐可替代50克瘦肉。
从婴儿期开始,就给孩子做被动保健操,长大点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可以使孩子锻炼身体,防止长胖,又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劳动的习惯。
不让孩子多看电视,应多做些有益的游戏等,以防止电视肥胖症的发生。
不仅肥胖儿童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孕妇、婴儿、独生子女和青春前期儿童也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例如,肥胖病儿每年可增加体重5~10千克,若2~3个月检查1次,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体重增加,并能早期发现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孕妇吃得过多,生下4 000克以上的超重儿更容易长胖。婴儿正是脂肪细胞数增长期,应定期检查加以控制。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长胖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本人胖,更要预防孩子长胖,因为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有40%~50%的可能肥胖;父母两人均肥胖,则孩子就有70%~80%的可能容易肥胖。
总之,父母只要真正认识到肥胖对孩子健康的危害,并按上述要求进行预防,就会使自己的孩子健康而不肥胖。
2.忌忽视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规定的程序,有计划地对人群接种有关疫苗,在提高个体免疫力的基础上,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每位家长都应该按照计划免疫的程序按时给孩子做预防接种。
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有麻疹、小儿麻痹症、结核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病都比较严重,一旦染上,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威胁生命,或留下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造成负担。计划免疫是预防和控制并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一些大城市还把乙肝疫苗、乙脑疫苗也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给孩子打预防针呢?因为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多年科学实践为依据而制定的,如百白破、小儿麻痹糖丸等,必须注射3次完成基础免疫、乙肝疫苗完成3次才能使儿童体内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还要进行加强免疫。儿童入托、入园、入学要凭有效免疫接种证。由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都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儿童健康,必须有群体免疫力。因此,儿童要凭有效的免疫接种证才能入托、入园和入学。儿童的免疫接种证是证明儿童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了预防接种,对一些传染病已有了免疫力,即使这类传染病出现了,也不易被传染,因为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不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孩子的免疫接种证应妥善保存。
3.忌忽视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就是人工免疫,它是通过将疫苗、抗毒素等抗原、抗体的生物制剂注入人体,使人体获得抗体,产生对相应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预防接种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宋真宗时(公元988~1022年),传说峨眉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鼻痘预防天花见效。所谓鼻痘,即将天花病人的干燥痘疮,吹入健康人鼻内,以预防天花发生。17世初,我国的种痘法传入欧洲。17世纪末期,英国医学家琴纳发明的牛痘疫苗开创了科学预防接种的新纪元。19~20世纪,许多科学家相继研制了多种疫苗,为人类征服传染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防接种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皮下注射法,麻疹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其他还有口服法(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划痕法(如接种卡介苗)、喷雾吸入法(如流感疫苗)。预防接种要注意下列事项。
(1)接种反应:①卡介苗。皮内注射量为0.05毫克。反应较大,接种数周后局部可发生脓痂,甚或形成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直径0.5厘米左右的浅表溃疡,结痂脱落后可留下永久性瘢痕;浅在淋巴结也同时肿大,接种后6~8周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②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已制成三型混合疫苗糖丸,疫苗要低温保存,不怕冷冻,零下20℃保存,有效期为2年;2℃~10℃为5个月;20℃~22℃为10天左右,30℃~32℃只能保存2天;需用冷开水喂服糖丸,勿用热开水或人乳喂服,因两者均可破坏疫苗,服后无异常反应,偶可出现腹泻或皮疹,不需治疗,2~3天可自愈。③百白破三联疫苗。皮下注射不易吸收,采用肌内注射。接种后6~10小时局部有痒痛、轻微红肿硬结,有时硬结需1~2个月才消退,可有微热,均为正常反应。若局部红肿超过5厘米,体温38.5℃以上时可服退热药。④麻疹疫苗。患过麻疹者可终身免疫,不需接种本疫苗。接种注射后,拔针时勿将疫苗沿针眼漏出,不可用酒精棉球压迫针眼;接种后有5%~10%的小儿于第5~14天有低热或一过性皮疹,4~5天可自愈。少数接种者体温高达39.5℃,可对症处理。疫苗不耐热也不耐冻,室温下极易失效,保存和运输的适宜温度为4℃~8℃,可保存2~3个月。正值发热或患结核的小儿应暂缓接种。
(2)接种剂量、次数与间隔时间:①接种剂量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应引起极大重视,接种时做到全程、足量。一般情况下,接种的时间应选择在相应传染病流行前4~6周,以留有充分时间完成机体免疫过程,在相应疾病尚未流行前即获得了个体免疫。②接种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因疫苗种类而异。减毒活疫苗(卡介苗、麻疹病毒)抗原性强,一般接种1次;死疫苗、类毒素、灭活病毒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需加强接种2~3次。多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如一般液状制品(如伤寒、副伤寒、乙型脑炎)为1~2周。同时接种两种死疫苗应间隔2周以上,同时接种两种活疫苗应间隔4周以上。若因故没有完成接种程序,仍可按原来的程序继续进行,不必从头开始。吸收较慢的制品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宜在大腿外侧肌内深部注射,可减少局部反应。腹泻时若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应于腹泻治愈后再补给1次疫苗。1次接种后发热高者,下次接种时宜减少剂量。
(3)禁忌证:接种前应了解儿童有无过敏史及禁忌证。向接种医师了解接种目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近期不良反应。各种生物制品都有接种的禁忌证,其目的在于减少异常反应。禁忌证分为相对禁忌、绝对禁忌和特殊禁忌3种。①相对禁忌证。是指患活动性肺结核、肝病、溃疡病发作期、发热、急性传染病等,待病情缓解,恢复健康后即可接种。②特殊禁忌证。是指某一种生物制品特有的,不是所有生物制品都不能接种,如结核病患儿不能接种卡介苗。③绝对禁忌证。是指任何生物制品都不能接种的,如有明确过敏史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病,以及免疫缺陷病和皮肤病如湿疹等。这类禁忌证如掌握不严,接种后极易发生异常反应,以致发生接种事故。
4.忌忽视加强免疫
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的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病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好后,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这种细菌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抵抗细菌不再患此病。
预防接种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人为地让少量细菌种入人体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不让人患病,从而产生抗病能力。具体做法是:将被特殊处理过的细菌、毒素或病毒制成各种特异的预防针,然后接种到人体内,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为了能在1岁之前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6种传染病,婴儿在第一年内必须按照我国的免疫程序完成“四苗”的接种,使小儿体内对这6种病产生特异性抗体,这就叫“基础免疫”。基础免疫所获得的特异性抗体,在体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待身体内抗体浓度降低时,应再接种1~2次,这就是“加强免疫”。通过再次接种再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抗体维持在足以抵抗病原体的较高水平上。
5.忌打防疫针的小儿
注射防疫针是指向机体内注射抗原,通过抗原的刺激作用促使抗体产生,从而对某些传染病产生免疫力。但是,有些儿童不宜注射防疫针。
(1)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应在治愈后再注射防疫针。
(2)孩子发热时(体温超过37.5℃)不宜注射防疫针。因为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注射防疫针会加重病情。
(3)患有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注射防疫针。
(4)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疒
间
……大脑发育不全等儿童也不宜注射防疫针。
(5)患有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注射防疫针,因为他们体内缺乏制造免疫力的原料,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健全。
(6)大便每天超过4次的儿童不宜服小儿麻痹糖丸。因为腹泻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出,使疫苗失去作用。另外,腹泻如果是病毒感染所致还会干扰疫苗发生作用。
6.忌忽视免疫注射后的异常反应
打防疫针后,个别孩子可能会发生一些异常反应,有的还比较严重,需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打防疫针常见的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
(1)晕厥: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与空腹、疲劳、空气闷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于注射后即刻或几分钟之内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一旦出现晕厥,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位放低,保持安静,喝一杯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就可恢复。严重者应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3~0.5毫升。一般情况下,在孩子注射完疫苗后,不要马上离开诊所或医院,应观察20分钟,特别是在医师有要求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救治。
(2)过敏性皮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有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多见。出现过敏性皮疹可服抗过敏性药物,如苯海拉明、阿司咪唑(息斯敏)等。如果发生出血性皮疹、紫癜、水疱或伴有其他过敏症状时,需及时治疗。
(3)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在注射后1~2天内发生,局部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皮肤发亮,严重者水肿范围可扩大到肘部、腕部。局部热敷及用抗过敏药物治疗,需数日方能消退。
(4)过敏性休克:多于注射后数分钟或10~20分钟内发生,与个人的过敏体质有关。患儿表现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嘴唇发绀、出冷汗、四肢冰冷、脉搏快而细以至于摸不清,恶心、呕吐、腹痛、抽搐、大小便失禁、神志丧失。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对于过敏性休克应尽量进行预防,注射动物血清前应做过敏试验。阴性方能注射,阳性者可做脱敏注射。重复使用动物血清,间隔超过5日必须重做过敏试验,千万不要怕麻烦或存侥幸心理。有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史者不要接种疫苗。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立即平卧,头放低,针刺人中、十宣穴,有条件可注射肾上腺素及输氧、输液,症状好转或病情稳定后送医院救治。
(5)局部反应: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厘米,中度的在2.5~5厘米,超过5厘米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时可涂甲紫药水。
(6)全身反应:首先表现就是发热,轻的37℃~37.5℃,重的37.6℃~38.5℃。39℃以上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热可服用解热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热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注射预防针后要加强护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白开水;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7.新生儿忌忽略接种卡介苗
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就应该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经过人工培养制成的无菌牛型结核杆菌的活菌苗,人接种后会产生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可维持4年之久。在刚接种卡介苗后,应与患活动性肺结核的病人隔离6周,以防止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即受到感染。
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新生儿的内脏器官都比较娇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较差。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至今我国仍有流行。它往往以很隐蔽的形式传播,不少新生儿、婴儿在不知不觉中被传染上,并发展成为很严重的病症,如结核性脑膜炎,不但威胁生命,而且就是存活下来也可能造成痴呆的后遗症。结核菌还能长期隐藏在体内,成为以后发病的隐患。卡介苗是强有力的抵抗结核病的武器,所以一定要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新生儿出生后一般在医院都接种了卡介苗,在家生的孩子也应到保健门诊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1个月后局部出现红肿、化脓,结痂,不需要处理,痂皮脱落后留下瘢痕。接种后是否成功可到保健站或医院检查,不成功者还需要重新接种。在3个月时,到结核病防治站或保健站进行结核菌素试验,48小时或72小时看结果。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直径为0.5~1厘米的红肿硬斑,说明卡介苗接种成功;如注射部位无任何反应,则说明接种失败,需要重新接种。
8.忌接种卡介苗的情况
卡介苗接种对少年儿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忌接种。
(1)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如麻疹等恢复后未满1个月,或有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儿。
(2)患有结核病者。
(3)有发热、腹泻等症状者。
(4)患全身性皮肤病或注射局部有严重湿疹者。
(5)早产儿、难产儿、新生儿体重在2.5千克以下,以及患有其他疾病者。
(6)过敏性疾病。
9.忌忽视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之一,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它的传染源主要是乙肝病人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密切的生活接触及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一种特殊传播途径,是指患乙肝或携带乙肝表现抗原的孕妇在妊娠期或分娩时将乙肝病毒传给胎儿。
乙型肝炎的危害性很大。在我国,人群感染率达8%以上。该病一旦发展为慢性比较容易转为肝硬化或肝癌。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1977年,我国研制出了对乙型肝炎具有预防作用的疫苗。
由于乙肝疫苗使用较晚,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等原因,所以还未列入计划免疫范畴。但该疫苗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年轻母亲,为了不让其子女患乙型肝炎而应自觉地给孩子使用。其使用方法:①第一次接种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满月后接种第二次,6个月时再接种1次,共3次。②每次疫苗剂量均为30微克。③可与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先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1针,2~4周开始注射第一次乙肝疫苗,第二、三次接种间隔时间同上。
国内外大量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孕妇将乙肝病毒传给子代,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①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即宫内传播。②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③产后传播,由于母婴密切接触,使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其子代有40%~50%会感染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孕妇,其子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70%~90%。此外,新生儿的感染率还与孕妇患病的时间有关。孕早期患病,子代感染率较小。中期患病,子代感染率为25%;而孕晚期至产后2个月内发生急性乙肝,子代的感染率可高达70%。这种母婴传播一旦发生,极易形成乙肝病毒终身携带,其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目前对这部分人尚无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对乙肝孕妇所生子女进行计划免疫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根据国家卫生部1991年10月颁发的《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方法如下:①不做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的地区,所有新生儿使用10微克3针免疫接种(即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生后1个月和6个月注射第二针及第三针)。②做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地区(妊娠6~9个月筛查),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第一针可使用剂量30微克,第二、三针用10微克。初步统计,阻断率达90%以上。
10.预防小儿感冒的误区
(1)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天气骤冷,很多家长唯恐孩子感冒,早早就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其实,孩子越捂越娇,抗寒能力差,反倒容易感冒。
(2)不让孩子出门:孩子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如果过度限制他们到室外活动,由于室内温度过高,身上容易出汗,到了室外,在温差很大的情况下,就容易感冒。
(3)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引起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可能是不同的。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能有效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和疫苗,可以说,注射丙种球蛋白也不是仙丹妙药,况且注射丙种球蛋白还存在一定程度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11.女孩防外阴炎忌穿开裆裤
夏季小儿易发外阴炎,女孩占大多数,原因是女孩的阴道外口更邻近肛门、尿道,局部易潮湿,易被细菌感染引发炎症。
外阴炎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有时会有外阴、尿道口、阴道口黏膜的充血、水肿,严重的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如果用手抓,易导致进一步感染。
预防外阴炎要穿满裆裤忌穿开裆裤,以减少外阴被污染的机会;清洗外阴时要用清水;擦拭大便时,应由前向后擦;专用毛巾,每周消毒;内裤要单独清洗,不与其他人衣物混洗。
12.忌给宝宝滥用止咳药
婴儿呼吸系统有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当宝宝咳嗽时,家长往往给宝宝服用止咳药,一种不行再换一种,或者两种药物合用,结果是适得其反,咳嗽久治不愈,个别宝宝甚至咳嗽加剧,病情越来越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咳嗽是人体呼吸道免受外来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动作。例如,吃饭时,饭粒呛入气管内会引起阵阵呛咳,最终把饭粒咳出来。患支气管炎或肺炎时,通过咳嗽,可将气管、支气管、肺泡内的病菌及组织破坏后的产物排出体外,以免这些有害物质在体内继续扩散,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和清洁。因此,这种有痰的咳嗽对人体是有益的,做父母的不必顾虑重重。
然而,有些宝宝的咳嗽是无痰的干咳,这种反复剧烈的干咳会影响宝宝的休息和睡眠,甚至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例如,长期剧烈的干咳能使肺组织撕裂和肺血管破裂,以致发生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咯血和胸痛等,故干咳对患儿是不利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仔细辨别宝宝的咳嗽是属于哪一类。
对于一般的咳嗽应以祛痰为主,不要单纯使用止咳药。当胸膜炎、肺炎等引起频繁而剧烈的刺激性干咳时,才可在短时间内应用可待因糖浆和喷托维林(咳必清)之类的止咳药。如果是有痰的咳嗽,尤其是痰多者,应选择止咳化痰的药物,如氯化铵、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排出。痰液排出后,咳嗽往往也就自行缓解了。
如果盲目使用止咳药,虽然有时能将咳嗽止住,但痰液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及毒素等代谢产物就会长时间的停留在支气管内,一方面阻碍通气,影响气体的交换,使宝宝感到呼吸困难;另一方面,肺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容易吸收毒素,又为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不会有意识地咳痰和吐痰,因而喉咙中总是“呼噜呼噜”的有痰声作响,有时痰到咽部就自动地咽入胃里。
有的宝宝得了肺炎,咳嗽时常会出现呕吐,呕吐物也都是些黏液性物质,实际上这就是痰液。因此,对于这些宝宝更不能用止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