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已经讲到“泛爱众”,广泛爱众人,爱众物、众生。繁体字“愛”是会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那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够很和睦、和乐,不至于常常出现冲突跟纷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谁最重要?人和。与人相处得好,才能人和。那如何赢得人和?当然在生活当中,在待人接物当中,我们要落实《弟子规》中的教诲,《弟子规》提到“己有能,勿自私”,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会得到人和。孟夫子接着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能够获得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会帮助他。诸位朋友,这个“道”是指什么?
《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去看到别人的需要,只有自己。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自私到了极点,连亲朋好友都离你而去,所谓众叛亲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假如处处替人着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天下的人都会感你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你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周文王正是以仁慈之心赢得民心。有一次在工地,有人挖到了一些白骨,就放在旁边,被周文王看到了。周文王诚惶诚恐,马上对这些骨头祭祀后隆重地埋好。旁边的人看了很感动,说:“文王对死人都不敢轻慢,都这么恭敬,想必对于活着的人必然会尽心关怀,爱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而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盛世,绵延了八百年之久。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得道多助?《弟子规》“泛爱众”的教诲事实上也环绕在一个“仁”字。
那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句子:“己有能,勿自私。”就是教育大家为别人尽心尽力提供服务。在宋朝时代,宰相范仲淹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走过去跟这位先生说:“你可不可以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听了很惊讶,说:“你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口气挺大的。”算命先生这么一讲,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来,接着又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也有点奇怪,一开始是说能不能当宰相,现在居然降到当个医生,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两个愿望差那么大?”范仲淹就说:“因为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一个好的宰相把国家的政策调控好,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而医生尽心尽力,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算命先生看他小小年纪处处立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他人,心里很感动,马上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你一定可以当宰相,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
诸位朋友,范仲淹这么小就立志要当宰相,那当他在念书,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他要念出什么?念出治国平天下。其他一般的读书人要念出什么?功名利禄。请问念出来的味道是否一样?见地是否一样?所以诸位朋友,要让孩子早立志,目标一确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
范仲淹在当官的过程中,他的亲族三百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他还筹建了很多的义田,让他们来耕作,这样就可以生活无忧。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嫁丧葬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有舍有得,得了什么?范仲淹的家族绵延八百多年不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心为社会付出。
范仲淹除了在经济方面尽心尽力帮助族人之外,他还盖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孩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进而可以报效国家。范仲淹办的那个学校,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状元就有好几十个,现在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所以“己有能,勿自私”,自然就能天下归心。而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
“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能力就嫉妒毁谤,很有可能好事都被障碍了。而当这件事是众人之事,那我们的罪过就很大,因为障碍了一群人。所以我们应该扩宽心量,随喜他人的才华、能力,一同把好事办好。
“勿谄富,勿骄贫”。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不会轻慢他人,当然也不会去谄媚别人。一次各省的电讯招商会在上海举办,上海人很有钱,但在接待客人时用心不一样,对于一些比较有钱的省份,吃的跟住的比较好;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可能经济实力没那么雄厚的省份就吃差一点的。这就是“谄富”,没有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人,也没有仁慈之心。那些被“特殊”对待的朋友了解实情后,很不高兴,愤愤不平,怎么可以瞧不起我!广东人特别聪明,也很会做生意,马上把这些情绪比较不好的人,安抚到他们安排好的旅馆去住,后来那一次招商会谁招到的生意最多?很明显嘛。
当人都是用金钱去与人交往,这样的情谊稳不稳固?不稳固。你看企业常常在那里挖墙脚,用钱挖来的人,改天又怎么样?被钱挖回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道义、用信义相交。古代一些名臣将相绝对不是用钱请来的。当年商汤发现夏朝有一位很有贤德的人士,叫伊尹,所以就拿着很多的黄金、很多昂贵的衣服去请伊尹。伊尹神态自若,说道:“我岂是这些东西请得动的。”商汤也很有心,屡次去拜请,希望他能出来帮助自己。后来伊尹被他的诚心感动,也了解到商汤确有救国之心。那时候商汤不是要打夏桀,是请伊尹来帮助夏桀,九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但是夏桀已经沉溺于女色之中,沉溺于酒池肉林,所以伊尹的话都没有听进去。
后来商汤不得已,因为夏桀的暴政已经闹得民不聊生了。所以商汤就对天立誓,是为了要吊民伐罪,不得已才发动战事。也因为赢得民心很快就把夏桀打败,之后把夏桀的亲人、后代安顿好,赐给他们封地。所以我们看古代这些仁君万不得已绝不动杀戮,也绝对不伤害无辜的人。而伊尹后来出来帮助商汤,诸位朋友,难道是为了商汤而已吗?他是为了天下苍生。所以我们还是要以道义来待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绝对不是用钱去跟人家打好关系。
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能骄傲、不能轻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都有起起伏伏,我们不能在别人困顿的时候还落井下石,那就没有顺道而行,那就会“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人生可不要搞到这般下场,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勿厌故,勿喜新”。意思就是不要“喜新厌旧”。当我们看到喜新厌旧的人,你会怎么样?可能会摇摇头,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个“古”,是古朴,非常老实,待人厚道,这是古代的人心。俗话说“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相处过程中彼此都有付出,都有恩义、情义,还有道义。我讲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之前讲到的宋弘,虽然有机会可以当光武帝的姐夫,但是他不为所动,还讲了两句话给皇帝听,“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所以古代的人确确实实把信义、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纵使刀架在脖子上了,叫他违背道义,他也宁死不屈。像文天祥,他最后就是从容就义。他在监狱里面写道“鼎镬甘如饴”,对于这些刑具他完全不惧怕,只希望从容就义。这种浩然之气,影响了数百年的读书人,也影响到现在的我们。
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荀巨伯,他去看望他一个朋友。古人去探望朋友,一般都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很长时间。他到了之后,发现他朋友生病了,于是就留下来照顾他的朋友。刚好那个郡有盗贼侵入,烧杀掳掠,所有的人都赶快逃命。他的朋友病重,动作不方便,就跟他说:“你赶快走,我已经走不动了,不要让他们伤害到你。”结果荀巨伯就说:“我假如走了,就没有道义,所以我宁死也不走。”等盗贼进来,荀巨伯就迎上去对他们说:“我朋友已经病重了,你们不要再伤害他,你们要伤害就伤害我好了。”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盗贼头目就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盗贼就都撤走了。
所以一个人的道义,一个人的真心,可以唤醒他人的道义之心。历史上这样的好戏很多,最近这几十年有没有上演?有!但比较少。这也不能怪我们,“人不学,不知义”,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到三代。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现在的人头一个念头大多是为自己。愈为自己,人生的路愈狭窄,而当你有一个仁慈之心,路会愈走愈广。所以对于朋友、对于妻子我们都应该“勿厌故,勿喜新”。
我记得在好多年前,我跟我一个初中的朋友借钱,跟他借了几万块钱。他把钱拿给我后就走了,什么也没问。后来我就问他:“你为什么没有问我要干什么?”他说:“认识这么久了,有什么好问的。”这也流露出对我的性格,对我做人的态度,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所以不用说太多,就可以心心相知相印。
那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喜新厌旧就是不念旧,忘本,是吧?那怎么从根本解决?我们的课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我请教诸位朋友,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这么高?
我讲课经常会讲到一个例子。有一位男士追求一位女士,追求了她三年,三年如一日,几乎是有求必应。晚上这位女士肚子饿了,打通电话给他,他会二话不说,马上买上小吃,赶快送到她的家门口给她喝,喝完之后还会问她:“够不够?不够我再去买。”平常一放假,就赶快打听哪个饭店菜特别好吃,订好位子请她去吃。礼拜天早上,平常都睡到八九点,跟她交往时五六点就起来陪她爬山。但是却从来没陪过父母爬山,也从来没请过父母吃饭。三年之后他跟她求婚,刚好这个女士的一个长辈是这一个男士的邻居,知道他对父母不孝敬,就跟这个女士讲:“他对父母不敬,你自己要考虑清楚。”
我们要了解一个重点,当一个人没有孝,他会忘本,他会没有情义、没有道义、没有恩义。父母对他而言是最大恩德的人,他都生不起这样的态度,那他为什么对这个女士这么好?所以人要冷静一点。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好的没有长,会长什么?你说好的没长,坏的也没长,有这档子事吗?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铁定退。所以当情义、恩义没有建立起来,就会形成另外一个人生态度,叫利害。
诸位朋友,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交往都觉得关系很不稳定?正是因为现在人跟人关系建立在利害的基础上,常常都交往了很多年了,都感觉不到有一份很深的情谊。所以现在很多人谈恋爱,谈了好多年都不敢结婚,总觉得好像不怎么踏实,我们女性又很强调第六感。
有了利害的人生态度,他做事的标准就是利害,当看到对方年轻貌美,又在某某小学当老师,工作又稳定,有利可图,则必然全力以赴。等追到了,结了婚,三年以后,你也帮他生了一个儿子,长得也白白胖胖的。但是因为生了孩子以后很辛劳,母亲要照顾孩子,日也照顾,夜也照顾,所以长了几条皱纹,没有以前那么年轻貌美。突然他在外面又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这个时候你从利变成害。害要怎么办?除掉!
所以你看,没有道义就会做出很薄情的事情。这个动作一做,悲剧就发出了,离婚率上升了。离婚率一上升,孩子因缺乏稳定的家庭照顾,所以犯罪率就上升了。所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对夫妻就是社会一个重要的细胞,夫妻关系不稳固,整个社会必然动乱。
那要让人不薄情,不厌故,不喜新,从哪里教起?所谓“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现在的小孩一定要教。大人呢?要教,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样,小孩还可以用说的,大人要怎么样?要用做的,要用德行来感化他。
当一个人很厚道,不只会对人念恩念情,甚至于对物也会很有感情。比方说这个衣服是母亲亲手帮自己织的,因为对父母有情义,所以看到这件衣服一定会非常爱惜,很可能一件衣穿多少年?几十年。当他能够体谅别人的辛劳,所有亲人买给他的东西,他绝对不会糟蹋。因为他那份孝、那份恭敬已经成了他的存心。可见,对事对物的恭敬,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恭敬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讲,还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义、珍惜恩义。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仁慈之心是处处都在体现,绝对不是挂在嘴上说:“我对人很好,我很有仁慈之心。”但是可能他人跟我们相处都会觉得很难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反省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有这样的体会?小学毕业的时候,同学跟同学之间都会写一本纪念册,我也给每一个同学发一张,结果收回来一看,很多人都写到我“太热心”,热心就好了,还前面加一个“太”。的确,很好心有可能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人不闲,勿事搅”,纵使你要把很多好的东西给他,也要看看他方不方便、有没有空。
当我们打电话给朋友,绝对不能劈里啪啦就一直讲,一定要先问一句:“请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当对方听到我们这样的言语,他的内心也会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真有事,他也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现在刚好有事,要不你什么时候再打过来?”所以礼貌处处体现在生活之中,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有礼就不容易发生尴尬、发生摩擦。除了打电话过去要先问别人是否方便之外,平常吃饭时间尽量也不要打。不然他刚吃一半,你又劈里啪啦一直讲,他到底是要拒绝你还是不吃饭?所以打电话也要处处替对方着想。除了三餐进食时间不要打电话之外,晚上太晚也不要打电话,不然很可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睡眠、作息。
除了打电话之外,当我们要去跟别人商量事情,也要先观察一下对方是不是在忙,等他不忙了,我们再去找他,去跟他讨论。你看很多小孩子,他一想到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拉着大人的衣服在那里劈里啪啦讲,有时候妈妈正在炒菜,他也不管。这个时候都要进行机会教育。
不只小孩,大人也需要。朋友之间互相提醒一下,我们就会提得起这种态度。当然我们提醒大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怡吾色,柔吾声”,保持笑容。纵使是劝他不要抽烟,也要灵活变通:“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
“人不安,勿话扰”。当一个人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他会想静一下。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过去跟他啰里啰唆的,我们要学会察言观色。
但是假如我们的亲人情绪跌到了谷底,甚至于还有可能想要了结生命,这时候我们也不能不闻不问,对不对?有时候很多人做出不可挽回的事,都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这种情况我们也不得不防。这个时候你就端一杯热茶,然后走进他的房间,眼睛不要看他,轻轻地把热茶放在他的桌上,再缓缓地退出房间。你这样做,让他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当他一口气真的撑不住的时候,他会去找谁?一定会去找你好好宣泄一下。人只要感受到有人在关怀他,就不会走上绝路。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谈之中。诸位朋友,课上到目前为止,《弟子规》里面谈到言语的经文多不多?很多。所以说话要不要学?要。“言语”在孔门四科中排在“德行”之后,所以从小孩子讲话的分寸,我们就要多加调教。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不希望。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之前经文也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之前也有提到,有一位朋友说他实在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过失,结果他的师长教他一个方法,看到太太不好,就想到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到儿子不好,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社会很乱,就是我不好,没有捡垃圾给他看,没有扶着老人给他看。所以处处见人的恶都当做是自己的恶、自己没尽好本分,就会努力去修身。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绝对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中心的老师,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叫《捡垃圾》,捡垃圾的故事很多,不要小看捡垃圾这个动作。我们中心的老师有一次去爬长城,走在路上,很自然地一路捡垃圾。有一个外国人对着我们把这个捡的动作拍下来。为什么他们要拍?难得!在中国人待的地方看到有人捡垃圾!
又有一次我跟一位李老师在路上走,后面还有两位老师。我跟李老师一路捡着垃圾。捡的过程中,迎面来了很多初中生,他们都是边吃边丢。后来看到我们在捡,他们就愣住了。当我们走过去以后,其中有一位初中生就说:“少见,难得。”后面的两位老师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就跟他说:“既然少见,既然难得,那你们都一起来捡,那不就不少见、不难得了吗?”这个初中生说:“有道理。”结果他就弯下身来捡起了一个垃圾。可见,我们能“行为世范”,就能唤醒大家的一份善心,一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所以见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要念念想着如何当好榜样去影响他们,不可以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这样很不好。别人错,我们也把它当对的;我们对,也要当错的。别人错为什么对?他没有读《弟子规》,所以才会做错事,“人不学,不知道”。他演出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看,我们要赶快尽心尽力去做、去当榜样。为什么我们对也是错的?你常常在那边说:“我对,你错。”这是在制造对立,制造高下。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常常都说:“我对,你是错的。”这样的人人缘会怎么样?理直气壮压人,不对;应该理直气和,以和为贵,这样才正确。当人能够心气和平,就能够去感染别人,他也会觉得跟你相处、学习,感觉很好。而且说实在的,光找自己的缺点就已经够我们忙的,因为找出来的缺点还没有改过来,突然新的又产生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一节课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