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进入《弟子规》,我们把“总叙”念了一遍。我们也提到了,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子,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
“弟子规,圣人训”。这是圣贤人的教诲,而这句教诲是从孔夫子的教诲当中撷取出来的,我们在《论语》里面可以看到。
“首孝悌”。这个“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在孝道跟悌,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悌”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流露出来。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悌”,相信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朋友,有没有觉得这种说法很夸张?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简单的。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哪个朝代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周朝。享国多少年?八百年。请问为什么周朝可以延续八百年?凭的是什么?孝跟悌。我们把原因找出来,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周朝开国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祖父叫太王。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当初太王看到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觉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圣主之相。但是周文王的父亲排第几?排老三。结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亲看到孙子脸上的喜悦,了解到他的父亲想把王位传给王季,希望往后能传到这位孙子的手上。泰伯很善体父亲的心境,所以他不声不响借着要去帮父亲采药的这个理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约,两个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回来。因为他希望让父亲方便做事,不用顾虑他这个长子,而直接传位给他的三弟王季,继而再传给周文王。
诸位朋友,这个家族什么都能让,天下都能让出来,而这个让天下的动作成就了哪些德行?孝道!善体亲心,能圆满父亲的心意。再来,不只让出了孝道,还让出了什么?兄弟的友爱,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东西兄弟不能相让?除了让出了孝,让出了悌,还让出了什么?让出了忠,忠于天下人民。因为他这么一让,可以让一个圣主领导全国人民,这一让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风。所以孔老夫子对泰伯、仲雍的赞叹是“德之至也”,没有至德绝对做不出这样的行为。
周文王跟他的父亲王季都是早上、中午、晚上一天三次问候,所谓晨昏定省。三次去看父亲,一来看看父亲的气色,再来看看父亲吃饭的情况。假如父亲进食很好,他就非常欣慰;假如父亲吃得很少,他就很担忧。由于有这样的身教,他的儿子武王、周公也学得很好,周武王对周文王也非常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也没有拿下来,足足侍奉他父亲十二天。由于这样的孝心,他父亲的病好起来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哪件事比孩子孝顺更能让父母欢心的?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免疫力就会增强,这有科学根据的。
一家孝,一国就兴孝,当人们看到他们所崇敬的领导人都是这么样的孝顺,他们会很感动,会起而效法。所以《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他们的礼让带动了全国人民的礼让,很多纷争的事自然就减少。
周武王承传了周文王的孝道,周公也承传了他的伯父泰伯、仲雍对兄弟的友爱。有一次周武王生病了,周公就在他们祖宗的庙前(他们那时候叫太庙),写了一篇祈祷文,祈求折掉自己的寿命,让他的兄长可以延寿。我们感受到他不只是对兄弟的友爱,也感受到他希望兄长健康,能够治理好天下。至诚可以感通,周公把祈祷文念完,周武王身体就好转起来,而这篇祈祷文就一直放在太庙里面。
后来周武王去世了,接下来是周成王即位,周公辅助他,因为成王还年轻。周武王生前帮周成王选了几位老师,太师是姜太公,太保就是周公。假如你的孩子有姜太公教,又有周公教,好不好?好!所以,我们要替孩子找好老师。诸位朋友不要急,只要你有这份诚心,一定会有好的因缘进来。今天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老师,它就是《弟子规》,这本经书可以让你的家风有很好的提升,很好的延续。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有这么好的老师提携他,他也能够治理天下。那时候国家有些谣言,都说周公要篡夺天下。周公不等他的侄子说话,就自请到山东去,让他的侄子好做人,不被流言蜚语所影响。周成王走在路上,天空突然出现异象,大白天打雷。以前的人很有反省的态度,看到天空有异象,成王就想:是不是我这个天子做了什么坏事?诸位朋友,这是不是迷信?不是!人心与天地万物是有交感的,人心善就会风调雨顺,人心恶就会灾难连连。现在的人心是善是恶?天灾人祸那么多,所以我们要反观内省,要开始好好地把这颗心守好,让它向善。
周成王看到这个现象,回去就好好反省,就想到,是不是我让我的叔叔离开这件事是不正确的?所以周成王也到太庙去跟祖宗忏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以前的人心很淳朴,都会谨记这些老祖宗的教诲。在周成王忏悔的过程中,看到周公为周武王的祈祷文,看到自己的叔叔为了让他的兄长能够延寿,不惜向天祈求折自己的寿。周成王看了很感动,马上以天子之礼亲自带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请回来。可见,周武王跟周公的兄弟友爱也传给了后代子孙,周朝因为有孝悌,才能够绵延八百年。
一个家庭有孝悌可以绵延多久?中国历史上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孙,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不衰。诸位朋友,假如今天突然你得到一个消息,说你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你会不会觉得今天跟明天绝对不一样?心想我不能丢孔老夫子的脸,然后言语、行为都会很谨慎。
我在厦门讲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上台分享。这位老师一上台,他就说:“这五天的课程,才让我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里说‘夫孝,德之本也’。”他接着又说,他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受。他们整个村落有四十几户人家,都姓吴。他说这四十几户人家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其中有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素质很好。而这第一百零九个是已经考上大学,但是读了两年因某种原因办了休学。
他接着又说,他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一代能这么兴旺。因为他们村里的长者都告诉他们,只要读书、工作一有放假,就要记得回来看看父母。他们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定是陪着父母到寺庙里面去拜拜、去祈福,不做其他的事。除了陪父母以外,还要到邻居家里去跟长辈拜年,挨家挨户地拜。这是做到了什么?尊敬长辈,悌!跟长辈拜完年以后,他们这些差不多年纪的人,就聚在他们村里面的小学,一起讨论今年读书中的收获,工作上的经验,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切磋。这是做到了什么?好学!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这个村下一代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绝对不是说那边是龙穴,风水很好,不是这样。
所以孔老夫子说“首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他会推己及人,看到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对待。所以《弟子规》有教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诸位朋友,我因为以前教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特别喜欢考试,所以这几天我都会考前面讲过的课程。我们求学问有个很重要的态度,要温习,要复习,还要预习。所以还没讲到的《弟子规》,希望大家把它读熟,这样在上课当中提到这些经句,你会很有感觉,这样学习效果一定会特别好。
“次谨信”。“谨”是谨慎,谨言慎行。生活要有规律,不能搞得乱七八糟,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更遑论去承担家庭的重责。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也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很难在社会立足。而孔老夫子的教诲重视四个学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重要位置?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使用言语的频率最高,所以言语很重要,“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
“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广泛地爱众人,这在现代,叫人际关系法,教人如何跟人相处得很和乐。《弟子规》能赶得上时代,很注重人际关系学。
再来是“而亲仁”,亲近仁德之人。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善人,无形当中德行就会提升。“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狐狗党,自己每天的言语、行为都会愈来愈粗俗。所以亲近仁德之人很重要,亲近仁德之人也能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下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
“有余力,则学文”。当我们把这些德行都扎实地学好,还有空余的时间,就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才把它留下来。现在人写文章怎么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管会不会天下大乱,对自己的言行不够谨慎。所以“学文”还是看古圣先贤的文章比较保险,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
诸位朋友,你会不会觉得一天时间很不够用?我们现在很难一天花两个小时来读书,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一些零散的时间好好利用。《弟子规》可以随身带在身上,还有《格言联璧》,我每次都放在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背个一两句,日积月累,滴水可以穿石。不要小看一天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积累,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以上是《弟子规》的总叙,下面我们进入经文第一单元,“入则孝”。
我们来看这个“孝”,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体,就是一个“孝”字。上一代时时念着要好好把下一代教好,现在为人父母者有没有这个态度?我在教书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学历不算高的家长这样流露他的心声,他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为人父母的责任。”他学历不高,可是他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会令我肃然起敬,你看他懂得教育好孩子是他这一生的本分。
父母时时想着要把孩子教好,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中国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章叫《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什么是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这句话把教育的两大主轴抓到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长他什么善,同时要防止,甚至于要导正他哪些过失,因为“苟不教,性乃迁”。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要赶快帮他纠正过来,什么时候纠正?当下!刻不容缓!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是退。
诸位朋友,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有哪些习惯、有哪些行为一定要赶快修正?“顶撞父母”,以前的人是一言九鼎,现在的孩子是一言九“顶”,很会顶嘴。再来,“懒惰”、“叛逆”、“自私”、“敷衍”、“生活没有规律”等等。
我们在海口成立的是国学启蒙中心,很多家长会来跟我们探讨小孩的问题,一看到我就忍不住滔滔不绝,“我的孩子自私,很爱顶嘴又很懒惰……”我怕家长太口渴了,赶快说:“您请坐,我倒杯水给您喝。”等他喝下水去,我就问他:孩子自私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见过孩子一出生,头顶就写着“自私”两个字?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有没有看过哪个小孩子一两岁就动不了的?一两岁都是活蹦乱跳,怎么后来变得那么懒惰?
还有,孩子叛逆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有人说叛逆叫正常,这是误导!请问五十年前,人们有没有听过叛逆两个字?几千年的中国史书上,你有没有看过叛逆两个字?都没有。中国人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没有叛逆,我们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就产生了叛逆,厉不厉害?为什么四千多年来没有产生叛逆的下一代?为什么在几十年当中却快速产生了叛逆的小孩?这不是偶然的!现在的孩子有没有接受中国圣贤教诲?有没有接受孝悌的教导?没有!他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当然言语、行为上对父母就会有冒犯。
我小时候还很慎重地跑去问我妈妈:“妈妈,我有没有叛逆?”我妈妈想了半天,说没有。那时我们对父亲是什么态度?又敬又畏。当我们对父亲敬畏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会叛逆。父亲为什么能让我们产生对他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父亲言行一致,他很孝顺,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以现在的孩子会叛逆,我们做家长的要省思一下,为什么孩子对我们没有恭敬之心?有的家长在那里打麻将,然后跟孩子说“你给我去看书,我数到三”,孩子依依不舍,慢慢离开电视屏幕,靠着墙壁,久久不肯离去。妈妈很生气,最后通牒:“再不走,我棍子就要过去了!”这时孩子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上楼。当他坐在椅子上,请问,他的身体在书桌前,他的心在哪里?电视前,不知道男主角怎么了,女主角怎么了。
当父母没有做出榜样给他看,他的内心服不服气?不服气!你说对你讲话要很有礼貌,你对爷爷奶奶讲话怎么没礼貌?当这些不服气慢慢积累,总有一天会爆发。有一天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跟你一样大,他还要不要听你的?所以叛逆是结果,根源在孩子从小没有对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这个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环境的影响,他去效法那些同学、朋友,到最后叛逆的现象就愈来愈严重。要让叛逆的现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续圣贤教诲,同时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接着看,“自私”是怎么形成的?你要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就能够对症下药,就能很快地把很多情况转成良性的发展。我们回想一下,夫妻俩跟孩子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妈妈夹起第一口菜,给谁吃?这个是普遍现象,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盘菜也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帮谁夹菜?帮孙子夹菜。谁的碗满满的?孙子。所以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孙子最大。这样有没有颠倒?颠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颠倒了!这样合不合理?所有的人都必须服务他,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
请问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么?自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服务他,所以他只会想到自己。俗话又说,“伴君如伴虎”,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当你对他百依百顺,十件事顺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顺他,他会怎么样?会大哭大闹。你又没有原则,他一发脾气你就妥协了,那他就攻城略地,你就节节败退。所以诸位朋友,教孩子从哪里开始?从夹菜开始。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当你夹起菜来给你父亲,“爸爸,多吃一点”。你的孩子看了,会不会因为爸爸没想到他而生气?不会。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学》里面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序对了,道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你菜夹对了,你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了。
我们打开冰箱,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我的父亲把先后顺序搞对了。假如我父亲弄错了,那现在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跟诸位朋友讲课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人说:“蔡老师,有这么严重吗?拿个水果就能影响这么大?”有没有影响?真有。小时候我们看父母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东西都先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很自然就效法、就学习。其实我是很有可能变成败家子的,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给我曾祖母扫墓,那时候三四岁,跪下去头抬起来,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不由得生出一种使命感,以后这个家族的兴衰,我要尽心尽力。假如我的父母宠爱我,爷爷奶奶又宠爱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学习圣贤之学,可能早就不知道到哪里挥霍去了。
现在的家长拿水果出来,不知道有没有给爷爷奶奶先吃?我还听说有些妈妈会买些特别贵的水果,然后先把它藏起来。爷爷奶奶去睡觉了,赶快拿出来,“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儿子吃得很高兴,他也学得很彻底,他以后一有钱,买水果给谁吃?给他儿子吃。你是用好恶,你的孩子就学到好恶,而不是学到情义、恩义。所以,我们还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启发孩子本善之心。
诸位朋友,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来不来得及纠正?你要相信《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听我们课程的,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的人。有个中学生来听课,每一天回去都有很大的进步。她的阿姨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了课有这么大的改变?结果第五天,她的阿姨就跑到我们上课的地点去找我们,不巧我们已经离开了。
她又跟旅馆里面的人问到我们的电话,打过来说:“我的侄女每天上课回去都有很大的进步,不管对父母,或者对家里的人态度都很好。我的孩子一个两岁,一个四岁,可不可以交给你们教?”你看现在的家长,一遇到好的,没想自己先做,先推给老师。我们就跟她说,我们这些老师都从海口、从深圳来,地方太远了。结果这个母亲说:“没关系,我从北京把他们送到深圳去。”
还有一位四十岁的男士,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的时候,他被主办单位安排来当我的保镖,因为来听课的有四五百人。如果我要休息了,他就说:“老师要休息了,现在不方便讲话。”帮我处理这些情况。而且他还学过武术,当武警当了十多年。他听课听到第三天的时候,下完课带我们去吃饭。一路上他就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们确实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感觉他的内心很喜悦。到了餐厅他说:“蔡老师,我现在的心情只能用三岁小孩的言语来代表,就是太好了!”接着他就说:“我活了四十年,终于知道我人生错在哪里!”
其实我们听到他这句话,内心感到很心酸,一个四十岁的硬汉,他不是不愿意学,是没有人教!你看他的态度多好,学了马上就像个赤子一样,很欢喜。他说他终于知道太太为什么跟他离婚,为什么孩子跟他不能沟通,同事跟他很有距离,都很怕他。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跟我说,他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的前妻好好谈一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第四天早上吃饭,他说:“蔡老师,您在这里坐一下,我跟您聊一下。”我就觉得气氛怪怪的,他想干吗?
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下节课再把答案告诉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