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08

第8章 第七讲 解决全部坏习惯的关键点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一位男士四十岁,接受五天圣贤的教诲,内心生起很大的欢喜,有很深的体悟。所以在第四天的时候,他说要跟我坐下来聊一聊。我的感觉就怪怪的,坐下来有点如坐针毡。他走到我面前,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拜父母,只拜老师。”我一看大事不妙,赶快跳起来,确确实实是因为圣贤的教诲让他很感动,我没什么功劳,所以承受不起。结果四十岁的壮汉,一把就把我纤细的双手抓住,让我不知所措。我看他这么有诚意,心也安住了,就成全了他这一份恭敬之心。

我们也感受到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通过我们这些课程能够真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确确实实中国的古圣先贤非常伟大。通过学习他们的教诲,未来21世纪一定能够家庭和乐,社会安定。所以诸位朋友,纵使你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纵使你的孩子已经二十几岁,你都不要害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问我们的道德、学问够不够,绝对不要担心人会不会改变。

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为什么孩子会懒惰?根源在哪里?诸位朋友,孩子懒惰不可能是长大才养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为什么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为一旦养成就不好修正。我记得我外甥小的时候,看到母亲在擦桌子,擦到一半有事先去处理,这个孩子就跑过来拿起抹布,也在那里模仿。后来我姐姐走过来,马上就跟他儿子讲:“伟伟,你怎么这么小就这么懂得孝顺父母?还懂得帮妈妈擦桌子,真乖!”结果他愈擦愈有劲。所以,孩子要通过我们多鼓励,多肯定,潜能才能激发出来。他擦完以后,他母亲又跟他说:“小伟,擦桌子假如边边角角都很仔细地把它擦干净,那你这个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一来肯定他的孝心,二来又教他做事的方法。所以我这个外甥很爱干净,三四岁棉被都是自己叠,看起来就白白净净的。所以,从小给他的态度很重要。

假如这位母亲跑过去气冲冲地说:“哎呀,你搞什么!走开,不要在这里捣乱。”你这只手给他推了两次、推了三次,他以后会不会过来?不会了。所以当父母的要抓住机会教育,不然很多好机会当面错过。等到他已经不再帮你做家事了,那时候你再生气也于事无补。很多家长都说:

“你只要把书给我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别管。”这样好不好?他只会念书,其他事都不做,那他信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就愈不敢去承担工作,不承担工作,会不会有责任心?没有!所以这都是连带关系,我们要深思熟虑。孩子多去活动,对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当中,孩子也会感受到:原来母亲持一个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厅的地就累了,妈妈还要上班,回来还煮饭,还要做那么多事。他一边拖,一边心生感恩。所以俗话说“习劳”,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劳动,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让孩子不劳动,绝对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孩子生活没规律?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今天没吃早餐的举手?”很多,差不多一半都没吃。我接着就问:“妈妈没煮吗?”他们说:“妈妈还在睡觉。”他们的早餐就是几个铜板摆在桌上,上面写着两个字叫“早餐”,家长出钱。请问出钱的家长有没有真正去了解过,那几个铜板有没有转成早餐?没有!转成什么?转成电动玩具,转成含有色素的一大堆零食。这种情况持续半年、一年,体质绝对直线下降。

我为什么知道?当时我教的是六年级,六年级的孩子正值发育,肚子特别容易饿,差不多十点多就咕噜咕噜叫了。所以我的抽屉里面随时都会放着饼干,他们都很爱我的饼干。很多基本上九点多、十点,上课的时候脸色就有点发青了,肚子饿。一了解,他的铜板没有变早餐,拿去花掉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要让孩子生活规律,要让他的三餐正常,我们就要多付出一点,这些付出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诸位朋友,这些坏习惯,你们相不相信只要长了一个善全部都解决?长哪一个善?“百善孝为先”,这句话随着你深入圣贤教诲,你的体会会愈来愈深。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我们来看看,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自私?不会!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个“入则孝”就解决你小孩所有的问题。当他知道“身有伤,贻亲忧”,他会不会生活颠倒?不会!他会不会没责任心?“德有伤,贻亲羞”。他会很勤劳,因为“亲所好,力为具”,希望能让父母欢喜,让父母欣慰。

所以孝心一开,除了对父母孝敬,对兄弟也友爱,因为兄弟发生冲突,谁最难过?父母,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而且,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对其他人的父母也会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广之,他这一份孝、这一份敬会延伸到对一切长辈。那他会不会去欺负别人的孩子?不会。因为他知道当孩子受伤害,父母最痛苦,他这份同理心就会自然而然延伸开来。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是从这个原点,从“父子有亲”扩散开来。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孝,所谓知恩才懂得报恩,所以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一开始我们会说,在两三千年前有位圣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学生走在郊外,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白骨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洁白,一堆颜色比较灰暗。学生也很好学,他们知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懂得学问学问,要懂得发问。佛陀接着就跟他们说,这堆颜色灰暗的是女人的骨头。女人的骨头为什么比较灰暗?因为当母亲的要怀胎十月,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孩子所有的营养都来自母亲的身体。当小孩的钙质不足,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当中提取出来,所以母亲的骨头是灰暗的。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活动,叫孩子们拿一个鸡蛋放在身上,叫“一日护蛋活动”。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天感受一下保护一颗蛋的感觉,只要一天,看能不能把它保护好。”孩子一开始小心翼翼,但差不多过了一两个小时就忘记了,所以就不断听到“啊”。到当天最后一节课,剩下没有破的寥寥无几。老师就引导他们,说:“你们看,你们守一天都守不住,假如妈妈像你们一样,每天蹦蹦跳跳,你们生出来就会这边青一块,那边紫一块。母亲十个月都要很谨慎地保护你,而且你的体重一天比一天重。母亲在怀胎的时候还会有生理反应,会呕吐,吃不下饭,但是母亲吃不下饭的时候,还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诸位小朋友,为什么母亲都没胃口了,还要把食物吃下去?为了让她的身体有营养可以输给你。所以诸位小朋友,你们可不可以偏食?妈妈为了你们,都愿意把食物吃下去,你们也应该回馈妈妈,不要偏食,该吃的、营养的要吃下去,让身体强壮,让妈妈欢喜。”我们这样引导,孩子就会感同身受。

怀胎十月的时候身体很重,走起来都不容易。我们也曾经拿篮球让孩子放在身上,让他去感受,因为很多事情你要去体验才生得起那个感触。接着我又会引导学生,我说:“老师曾经了解到,产房生产的床两边有两条钢柱,很粗,但都弯掉了。诸位小朋友,什么力量让这个钢柱弯了?”小孩就说“痛的力量”。因为母亲生产很痛,所以抓着这些钢柱,日积月累,钢柱都给拉弯了。据证实,生产的痛比癌症还要痛,很多癌症患者为什么自杀?痛得受不了。而母亲居然是承受比癌症还要辛苦的痛。母亲把孩子生下来,第一句话、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孩子健不健康?”母亲对你的疼爱可以让她把这样的疼痛完全抛在脑后,这样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要记在心上。

接着是孩子的养育,那更是辛苦。有一位朋友说她在生孩子以前,常常想赶快把孩子生出来,结果生出来以后,又很想把孩子放回去。所以养育的功劳大过生育,多少的夜晚都要跟孩子“作战”!他假如晚上不睡觉,家里的人就必须怎么样?轮番上阵,搞接力赛。我的外甥不睡觉,我也排过班,但是我接棒差不多二十分钟就撑不下去了,手都快断掉了。我抱着我这个外甥,我就对他说:“以后你对你母亲不孝,我就第一个好好地责罚你。”孩子一定要孝顺父母,因为多少个夜晚都是父母辛劳地带孩子入眠,陪着他熬夜;多少次的生病,都是父母在半夜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多少次不吃饭,都是父母在担心着孩子的营养跟不上怎么办。这些生活的压力,养育的重责,时时都担在父母的身上。

所以佛陀告诉学生,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生是不可能报得了的,我们应该力行孝道。我们跟孩子讲整个父母的辛劳,在讲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也会感动得掉下泪来。我们进一步就跟学生说:“父母的辛劳让我们很感动,掉了眼泪之后要怎么办?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就要起而去做孝顺的事。当你能够做到《弟子规》里面的一条,你就是尽到一份孝心;当你把《弟子规》统统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圆满。”当孩子起了知恩之心,我们进一步引导他要报恩。

从哪里力行孝道?我们来看《弟子规》这一段经文,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而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起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下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份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我这么讲不夸张,《大学》里面有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而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这些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你叫他,他会怎么回答?如果他走过来说:“叔叔,您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对他怎么样?肃然起敬。现在这真是硕果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我说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有些家长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诸位朋友,这样教育孩子的态度对不对?我们现在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结果不都呈现出来了吗?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去:“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时,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就会相互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还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领导呼,应勿缓”。假如你学了这句经文然后去上班,你的领导叫你,你马上跑过去:“经理,您有什么事吗?”你的经理可能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心的力量。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尽心尽力。因为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你不要说蔡老师说对一切人都要恭恭敬敬,所以回去你儿子叫你,你马上跑过去:“儿子,有什么事吗?”那你就学呆了。对孩子,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所以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不可以,要说:“你怎么不过来?”然后他过来再跟他说:“来,我们一起来学《弟子规》。”你不要训斥他,要循循善诱,跟他一起学,他自然在听这些圣哲的故事当中心生效法。

有一位老师,她的孩子有一天在敲她的门,她的婆婆就走过来,可能是要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孙子有点不耐烦,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怎么办?教育要慎于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老师很有敏感度,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这孩子死都不道歉,她的婆婆就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了。”这时候怎么办?这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看孩子不道歉,母亲马上就说了:“妈妈,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您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了。眼泪掉下来代表什么?惭愧。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当儿媳妇的帮婆婆说话,这个婆婆听了以后很感动,然后就走了。之后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因为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知道她的心。

最后妈妈跟孩子说:“你今天晚上要写日记,好好反省一下。”结果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很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那个不善良的跟善良的在那里拔河。诸位朋友,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还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要很敏感,赶快去处理。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是我们家的独子,所以是我去帮我姐夫开门。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中有一个礼仪让我的印象最深刻,就是仪式最后我的姐夫带着我姐姐拜别我的父母。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我的父亲眼泪瞬间就迸出来,一看父亲这样,瞬间我的眼泪也掉出来,我在那个时刻感受到一个父亲的心境。父亲照顾这个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挂念了多少事情,念念都希望孩子长得好,孩子书念得好,孩子能有个好的归宿。所以父亲的眼泪,还有那么一点安慰,今天终于帮女儿找了个好归宿。

而父母对子女,是不是成家了就不操心了?不是,是一辈子的爱护。

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因此我就告诉我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份体会,再看到自己的父亲自然而然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我们要能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就要赶快去做,这个我们用来要求孩子也很管用。你不是说要去洗澡吗?赶快去洗,“父母命,行勿懒”。当你跟孩子有了这个共通语言,一起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你们就能很好地沟通。那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命令、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我们有没有“行勿懒”?我们答应的事情,最容易失信于谁?最亲的父母,跟最亲的先生、太太。跟我们最亲,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们不守信,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父母不守信还可以找找借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对一切人也都要守信用。今天上完这节课,我们要想想,有没有答应父母的事现在还欠着,有的话要赶快去做。

在深圳有位老师听了课,就说:“我前几天回家,看到我爸爸拿一个很不好用的刮胡刀。我就跟他说:‘爸,这个那么旧了,不要用了,我去给您买一个。 ’”然后就把他爸爸的刮胡刀丢到垃圾桶里面去,结果一转身就忘记了去买新的,他爸爸为此已经气了好几天。他听完课才突然想起来,赶快打电话回去跟他爸爸道歉,赶快买了之后寄回去。无独有偶,有另外一位老师,想起答应爸爸要买刮胡刀也没买。所以人确确实实需要被提醒,你身旁有好朋友,你常常能够看经书,就能够常常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古代很多的孝子,不等父母命令,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主动去做。三国有个孝子叫孟宗,他母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汤。可是当时并不是出笋的季节,所以他就走到竹园里面哭泣,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结果他这份孝心,这份真诚心,感动了竹子,长出了竹笋,留下“孟宗哭竹”的典故。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证实,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的念头,水就会结晶得很漂亮;当人有善的念头,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一个互动关系。古代这么多的孝子,为什么能感动竹子,感动很多的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凭的都是什么?孝心!这样的好戏,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这样的好戏,我们应不应该继续演下去?应该!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人生一定可以上演一出一出感人的好戏。孟宗的母亲吃了竹笋煮的汤,病就好了,可见真正的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不要!因为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是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父亲本来火气很大,可能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已经平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像骂儿子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打打圆场。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去,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又说:“爸爸,怎么样?要跟我和解了吗?”不要这么死脑筋,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认可,对你的佩服就会提升,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当然,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你也要视情况而定。比方说他骂你骂得很凶,心脏病已经要发作了,你还站在那里说“父母教,须敬听”,要不要?所以,学问要学得很灵活,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动手,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不过,也要灵活,不能学死板了。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学过“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父亲打,结果父亲用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可能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地接受处罚;“大杖则走”,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赶快跑!不能陷父母于不义。诸位朋友,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我会问学生:“你每次被妈妈爸爸骂完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好衰!被爸爸妈妈看到,下一次一定不要被看到。 ”孩子的心态不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替父母讲话,把他的态度扭转过来。我会跟学生讲:“当你的父母在责罚你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们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几天身体才会恢复正常?要三天左右。有没有人喜欢骂人?没有。你的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份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份关怀、爱护。”

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凶,但同样都是对你的一份爱心,你要能体会。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挨骂要能换得进步。我们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不会觉得很衰,他所记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