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艺术百科-影视文化(科普新课堂)
8821600000006

第6章 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在美国放映后四个月就传入了中国。1926年12月,上海百星大戏院从美国运来特福莱有声短片若干种,试映于虹口新中央大戏院,两天后又在百星大戏院连映六天。试映的电影院还把放映机、影片、扩音器材陈列出来,让观众参观,并有放映技师为之解释发音原理。1928年11月,饶浦生博士来到中国,带特福莱放映机一架,借上海青年会四川路公所的礼堂又一次试映了有声电影。这先后两次试映,就是有声片在中国放映的开始,并引起了中国电影界和观众的注意与兴趣。

中国尝试有声电影的拍摄,始于1930年,经历了蜡盘发音与片上发音两个阶段。

1930年,明星公司与友联公司开始摄制国产有声片。当时有声电影有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种类型。前者成本低,制作简单,但在国外已差不多停止使用了;后者(即现在的有声片)则成本高,制作复杂。当时,中国许多影片公司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人才,不敢轻易冒险。像“明星”、“友联”,也只能从小规模的蜡盘发音着手,开始试制有声片。“明星”的《歌女红牡丹》和“友联”的《虞美人》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主演。故事写一个歌女红牡丹嫁了一个无赖丈夫,她以演出所得供其挥霍,还受其虐待;她对丈夫始终宽厚忍让,甚至在他杀人入狱后,还设法营救,不咎既往,最后,终于感化了丈夫,使之改邪归正。影片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抨击了封建遗少的无耻寄生生活。利用有声条件,影片还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和《拿高登》四个节目的片段。此片由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合作录音摄制。共制了十八张蜡盘,质量并不够好,再加上创作者没有经验,只注意对白,却忽略了音响效果。尽管如此,1931年3月上映时,因能使观众第一次从银幕上听到戏曲唱白,而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

《虞美人》由徐碧波编剧,陈铿然导演,刘亮禅摄影。其内容是以虞姬与项羽的戏为中心,中间穿插了剧中男女演员的后台生活和恋爱纠葛。在配音技术处理上,它与《歌女红牡丹》相反,先在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好了唱片,然后让演员按唱片的发音演戏说话。这虽比“明星”的拍成影片后,再要演员对口配音,技术上少一些困难,但拍戏时,由于无音画同步设备,唱机传出的声速和摄影机的转速,总难取得一致,同样有声、画不能吻合的现象。1931年5月24日,在上海夏令配克影院首次上映,也颇受观众欢迎。

1931年,中国开始试制片上发音的有声电影。最早的有《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都是与外国人合作摄制完成的。

《雨过天青》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合股摄制。他们是利用日本发声映画公司的有声摄影设备制作的。于1931年3月由导演夏赤凤带演员去东京拍摄,同月返回上海。摄影师是美国人K·享利。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名义出品。影片写一少女王爱莲因丈夫陈小英另恋荡妇丽娜而遭抛弃。后几经波折,丈夫痛改前非,夫妻和好。内容陈腐,仍属家庭、恋爱故事的老调。影片上映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因此片利用日本有声片器材摄制,遭到同业和观众的抵制,不承认它是中国有声片,引起一场风波。

《歌场春色》由天一公司摄制。天一拍有声片进行得很早,第一次也采用蜡盘配音,拍了一部短片《钟声》,因摄影场失火,此片被毁未能公映。后来,公司从美国聘请了摄影师凯恩、收音师白立登和札林等人,租借他们的有声器材,拍摄了片上发音的故事片《歌场春色》。剧本由姚苏凤根据“笑舞台”新剧《舞女美姑娘》改编,邵醉翁、李萍倩导演,杨耐梅、宣景琳等主演。它写一个马车夫的儿子,骗得妻子首饰,与一歌女同居,事情被发现后,造成家庭悲剧,妻子被车撞死,他也被判死刑;而歌女则受到良心的谴责。影片穿插了大量歌唱场面和上海阔人的演讲。1931年10月10日影片在“光陆”、“南京”两家影院上映时,相当轰动,在南洋市场更受欢迎。

1932年以后,上海各电影公司,先后开始拍摄片上发音的有声片。经过有声与无声并存的过渡阶段,无声片逐渐被抛弃,而进入有声电影时代。

有声电影的发明,是电影艺术与电影技术最大的革新。它使电影艺术特性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纯视艺术变为视听综合艺术。有声电影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和表达思想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段。有声电影的传入与摄制,向中国电影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掌握的新课题,促进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