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决策艺术
领导决策要做到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并不难,关键是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方向须把准,方向失误则会导致南辕北辙;二是胆识须具备,迟疑与怯懦都是决策的大敌;三是方法须善用,善用各种现代工具和方法可事半功倍。所以,领导者不把握方向何谈度势,领导者无胆略何谈艺高,领导者不善用方法何谈善断。
一、决策艺术:领导艺术的核心
所谓决策,是指对若干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的行为过程。现代决策以科学决策为主,同时包括着决策艺术。这里所讲的决策艺术,就是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决策。
1.决策直接关系领导工作的成败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太行山脚下,在一条南来北往的大道上,两匹骏马拉着豪华的木轮车向北奔驰。忽然,马车停了下来,驾车人遇到了熟识的魏国人季梁。
“我要到楚国去。”驾车人告诉季梁。
“哎呀,楚国是在南方啊!”季梁吃惊地说。
“那怕什么!我的马是最善跑的好马。”
“可是你的路走错了!”
“没关系,我的盘缠很充足!”
“盘缠足也不行,这不是往楚国去的路。”
“别操心啦,我驾车的技术高超得很,我哪儿去不了?”驾车人说罢,长鞭一甩,扬长而去。
季梁望着他的背影,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你的方向搞错了,马越快,路费越多,技术越好,只能离楚国越远啊!”
这个故事令人深思: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一切优越的条件,才会产生有效的结果;方向错了,付出的努力越大,造成的错误反而越大。那么,如何来保证有正确的方向呢?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决策。决策,就是对努力方向的抉择,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行为抉择和行为设计。“南辕北辙”的故事从反面告诫人们,方向性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决策,我国古代就有很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成功实例。《孙子兵法》、《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着作中,都记载了我国古代很多的决策思想和决策方法。三国时期诸葛亮作“隆中对”,结果使刘备建立了蜀国;元末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结果创立了明王朝;李冰父子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妥善解决了分洪、排沙、引水等一系列兴利除害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成功决策的典范。然而,这些古代决策都仅仅是经验决策,即主要依靠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凭直接经验做出的决策,它与今天所说的科学决策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现代决策已经从古代的以经验决策为主发展到以科学决策为主了。
2.现代决策的一般规定性
决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做出最后抉择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搜集信息进行预测,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对多种方案进行选择、拍板,最后根据拍板确定的方案进行规划以及对方案进行追踪反馈等。它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对客观规律及相应条件有所认识,并在掌握其前提与主观意志参与下所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中义的决策是指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和对多种方案进行抉择。狭义的决策是在几种方案中做出抉择,即“拍板定案”。本篇标题中所讲的“决策”是指广义的决策,而本章所要讨论的决策则是中义的决策。
(1)决策的基本特征
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决策是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或任务展开,是为实现一定的远大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
②决策方案必须是能够付诸实施的,不能实施的决策方案是无用的,不准备实施的决策方案也是多余的;
③决策必须是在确定的条件下,寻求优化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不追求优化,决策就失去了意义;
④决策必须是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的选择。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无从选择,也就无所谓决策。
(2)决策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现代决策作不同的分类:
①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依据决策目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与确定全局的发展方向和长远规划有重大关联的决策。战术决策考虑的时间较短,内容具体,战术决策要符合战略决策的要求。
②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低层决策。
依据决策部门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低层决策。愈是高层次决策,涉及面愈广,影响愈大,愈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愈是低层次的决策,愈是涉及更多的日常事务,因而愈有技术性、短期性、流动性。
③常规性决策与非常规性决策。
依据决策有无先例可循,可以分为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常规性决策是指在规范中经常出现的、重复出现的决策。这类决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非常规性决策是指没有先例的,或是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或是用新的方式处理老问题的决策。这类决策需要分析各种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④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依据决策目标达到的程度,可以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优决策是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的决策。最优目标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要付出重大的代价。满意决策是在现实条件下有把握实现决策目标的决策。
⑤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依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指只有一个目标,多目标决策指同时有几个目标。
⑥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依据决策的条件和后果,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供决策选择的各种可行方案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容易比较和选择,并能准确地了解决策的必然结果。风险型决策是指虽然已知各种方案所需要的条件,但是每种方案都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状态,而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是可以估定的。不确定决策主要是指提供决策的各种方案存在几种不同的状态,各种自然状态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概率是不知道的,但是可以估算不同状态下各种方案的结果。
(3)现代科学决策需要遵循的程序
现代科学决策的程序大体上分为以下三步:
①确定决策目标。
确定目标是决策的第一步,也是决策中关键的一步。有了目标,决策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制订达到目标的各种方案才会成为可能。否则,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
领导者要在广泛吸收群众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目标,这个目标通常称为决策目标。
②拟订方案。
即拟订达到目标的方案。如果说确定目标是决定“做什么”的话,那么,拟订方案就是规定“怎么做”的过程。拟订方案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实现一个目标,一般说来可能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其中,必然有一个总体比较最优的方案,决策者就要把这个最优方案找出来。
③审定方案。
审定方案是对方案的综合评价和优选。在提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中,决策者在咨询参谋人员的参与下,根据计算、模拟、试点等获得的数据,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从总体上权衡利弊,进行综合评价。至此,制订过程就算基本完成。
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这就叫做决策修正。如果发现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发现原来的决策有大的错误,还要对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改,进行追踪选择。
以上所述的是一般决策的程序,但是在实际中,有些问题往往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有着极大的随机性,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和完备的情报资料,无法进行定量研究和论证。因而,不能按照严格的决策程序展开决策工作。这种非程序的决策,主要靠领导者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来决断问题。所以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的决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3.领导者决策需要讲求艺术
领导者进行决策,必须讲究科学,即进行科学决策。所谓科学决策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决策。现代科学决策已成为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决策。运用于决策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概率论、规划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然而,在讲求科学技术的同时,决策还要讲究艺术。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的系统,而且这些系统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每一个系统内部又有无数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社会因素。这些子系统之间、社会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从而使社会生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其复杂性,就决定着领导者的决策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程序模型的方法,还需要讲求艺术,即需要依靠在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个人经验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来进行决策活动。所谓决策艺术,就是指决策者个人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高超的工作技巧,即科学地、高度灵活地、创造性地做出最优决策的技巧。
在领导艺术体系中,决策艺术处于核心地位。这是由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既然决策工作规定着其他领导工作的方向,那么,决策艺术与其他领导艺术相比也就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
决策艺术需要洞察力和创造力。决策的本质就是创造。因为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即根据现在决策未来和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决策现在。为了决策的成功、为了把握未来,就必须具有洞察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没有洞察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完成对重大问题的风险决策和非程序的决策。
决策艺术需要灵活性。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决策者就必须要具有敏锐的目光、聪慧的大脑,机动灵活,随机决策。否则,决策仅仅是遵循规范化的程序,也就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决策艺术还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乃至直觉。个人经验和直觉虽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经验都来自于亲身实践,直觉有着很大的真实性和实际操作性。借助于经验,决策时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具有艺术成分。
二、决策艺术的丰富内容
由于决策在领导工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要求各级领导者对决策工作必须十分重视和谨慎,决不能马虎从事。
1.深谋远虑、决胜千里的决策艺术
深谋远虑、决胜千里的决策艺术,是领导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讲求的艺术。战略决策是对某一组织全局的发展方向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的决策,是整个决策体系中的核心,它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前途与命运。
成功的战略决策都具有以下特征:
①总体性。它决定着某一组织的总体发展方向。
②长期性。它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挥作用。
③稳定性。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会频繁变动,当然,它也不是僵死的,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必须相应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补充。
战略决策的核心地位和上述特征,决定着领导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就必须得讲究深谋远虑、决胜千里的决策艺术。讲究这一艺术,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纵观全局,协调一致
依据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战略计划,本组织的战略决策目标要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无论是政府组织对某一地区的战略决策,还是企业组织对某一企业的战略决策,都必须使决策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战略决策时,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社会的远期和近期的发展规划,考虑本地区和本组织的活动在国家总体战略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并且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此,决策者要认真研究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握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发展步骤以及各种限制因素,从而使本地区、本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
(2)深谋远虑,着眼于未来
领导者在作战略决策时要深谋远虑,不拘泥于过去和现在的状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决策通常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在现有的水平上逐步发展;另一种是从长计议,以不断创造新的条件来开辟新的道路。一个精明的领导者在作战略决策时必须优先考虑后一种选择。
(3)深思熟虑,预防不测
领导者在作战略决策时,还要充分地预计战略实施过程中未来情势的变化,多考虑几手,作好应变准备。一般地说,战略决策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影响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因素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各种变化,“时过境迁”之类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要求某项战略决策本身要具有整体弹性,提高其对各种可变因素的适应能力,而且要按照优化顺序,预备几种应变方案。
2.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决策艺术
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决策艺术,强调的是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力、财力、物力量力而行,不制订过高的决策目标,不选择不切实际的决策方案。
实事求是是一条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决策中来,就是立足于现实、量力而行。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决策,无论是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领导者都要讲究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决策艺术。
这一决策艺术,要求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通盘运筹,不能只强调需要,不考虑可能;或只强调有利因素和成功机会,不考虑不利因素和失败风险;更不能脑子发热,以理想代替现实,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制订高标准、高指标的决策方案。为此,需要对决策方案作可行性论证。一个决策方案的草案制订出来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会诊”,看其是否能够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分析这个“方案”的实施需要哪些方面(人、财、物)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或是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的。其次,要考虑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工作变动,领导人员的工作变动等。分析这些客观情况的变化对方案实施所带来的制约作用或影响。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做一些小范围的或局部的试验,以期取得经验。
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决策艺术,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适用的。就政府部门的决策而言,讲求这一决策艺术尤为重要。因为政府部门的决策都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特大工程的重大决策,它将要耗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数额惊人,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一旦决策失败,就会损失惨重。至于中央政府的决策就更是制约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重大决策,对全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发挥着长远的作用。对于这样的重大决策只许成功而不许失败。因此,在这样的决策中必须面对现实,立足于实际,不好大喜功,不以理想代替现实。今天,强调政府部门的规划要讲求量力而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刻意创新、适度冒险的决策艺术
倡导领导者要讲究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决策艺术,然而又要倡导刻意创新、适度冒险的决策艺术。这两种艺术从表面上看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实质上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决策者着眼于未来,而未来总有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就给人们的决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是,人们在这种情况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对事物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特别是发挥科学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以争取对客观事物的驾驭。
决策中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敢冒适度风险,总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那么在事业上就很难有大的成就。因为,守旧的认识不了解新生事物,从而会丧失胜利的机会;害怕风险就必定逃避矛盾,也就不可能有进步和成功。
刻意创新和敢冒适度风险,就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决不要求“完善”和“尽美”的决策条件。若要一味追求“完善”和“尽美”,就会坐失良机。古人说:“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算”原意为筹码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把握,就应当敢于决策,应该有信心去行动、去取胜。从一定意义上讲,风险和利益的大小往往是成正比的。风险大,成功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大,不敢冒一点风险的决策,绝不能算为高明的、卓有成效的决策。
实践证明,决策的时候保持创新精神,敢于冒适度风险,就能够出奇制胜,洞开天地,能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利益。
当然,创新要根据需要,根据条件,不能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敢于冒风险也不是蛮干。领导者要想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刻意创新、适度冒险的决策艺术,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1)领导者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素质
领导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①要有批判精神。
对事物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态度,不相信有任何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绝对完善的模式和经验,不拘于成见,不盲从权威,不把任何一种结论和方法绝对化,因而能从多方面看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②保持高度的敏感。
在创新决策中,领导者的敏感是极端重要的。如果领导者思想迟钝,反应缓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冷漠麻木,就不可能有创新。高度敏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事态新特点的敏感,善于透过新现象抓住新特点,看到新矛盾,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掌握主动权;二是对事态新动向的敏感,能够通过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情况,牢牢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决策意图。
③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决策就是借助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合理的想象,做出决策计划,实现决策目标。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就会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把看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联结到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又好又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④学会超常规思考。
创造性决策往往是由一个人提出一个似乎不合逻辑的新主意而取得成功的,这样的新主意就是超常规思考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脱离人们习惯的思维轨道,打破一般的逻辑程序,因而不同凡响,出奇制胜。
(2)领导者要能够化险为夷
领导者在敢于冒险的同时,还要善于精心运筹,刻意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发挥分析判断能力。
领导者应发挥分析判断能力,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盘考虑。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因素,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高超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把所有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切忌一个方案到底,要预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些偶然性、随机性的影响因素的发生是难以预料和避免的。如果只有一个方案,“一锤子买卖”,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要预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可能出现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断了前路有后路”。阿波罗登月飞行,在全部过程中就有13个预备方案。
③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
决策的风险性,实际上就是指未知因素的不确定性。要减少决策的风险性,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试点实验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利用已有的历史资料,加上决策者可靠的分析与判断,把一些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转化为可以把握的确定因素,从而将风险性决策转化为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决策。
④实施方案要留有保险余地。
既然创新决策具有风险性,那么最后选择的实施方案谁也不能肯定它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就必须给它加上有效的“保险设施”。一方面要在实施方案的各个方面留有可调节的余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实施方案一旦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有善后处理措施。即使决策万一失败,也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最小的限度,并且可以安然地过渡到新的决策方案上去。
领导者作创新和风险性决策时,需要有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决断,最忌利令智昏,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4.机动灵活、随机决断的决策艺术
所谓机动灵活、随机决断,就是指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随时随地根据情况变化的势态,主动、灵活地进行决策。
运用这一决策艺术的必要性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即组织的外部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任何组织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组织与社会环境又总是处于互动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作用于组织,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的决策就要考虑这种变化,因时而动,因地而变,机动灵活,随机决策。
很显然,机动灵活、随机决策的决策艺术,主要适用于战术性的决策或短期性的决策。因为战略决策或长期决策的弹性比较大,目标也不十分具体,并且已经考虑了未来情况的变化。只有战术性或短期性的决策,目标比较具体,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原来的决策目标就难以实现,从而需要重新决策。因此,这一决策艺术主要适用于经济组织的决策,尤其是企业的决策。
5.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是指决策者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对变化了的时间、地点、态势作敏锐、深入的具体分析,抓住新出现的有利于本地区、本组织发展的时机,做出果断决策。这一决策艺术,强调的是三点:第一,审时度势,对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二,抓住新出现的有利时机;第三,果断、及时地做出决策。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主要适用于战术性的决策或短期性的决策,尤其适用于企业组织的战术性的决策。事实上,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是机动灵活、随机决策的决策艺术的派生。后者强调决策中要以变应变,随机决策,而前者强调的是要变得快,变得及时,当机立断。因此,这两个决策艺术,实际上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运用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往往能使决策者出奇制胜。只要对变化了的形势审视得准确,及时抓住时机,决断真正做到“当机”、“及时”,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掌握和运用这一决策艺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审时度势
不仅要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还必须在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的情况下,重新对事物发展的势态作全面、细致的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转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外部环境变化了的情况下,战术性的决策就要随之改变,重新决策,否则,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在重新决策时,首先就要审时度势,对事物发展的新的态势作全面、细致的分析。所谓“审时”就是对发展变化了的时间进行体察审辨;所谓“度势”就是对客观形势进行忖度、估计。这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对事态发展的时间、地点、态势作一番全面而深刻的审视。当机立断的前提是审时度势。只有善于审时度势,才能做到正确的当机立断,没有审时度势作基础的当机立断,就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试举一例来说明这一道理。战国时代,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赵奢。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的边境地区,赵王十分着急,就问属下的将军:“你们认为那个地方是否还有拯救的希望?”将军们回答说,“那个地方不但路途非常遥远,而且非常危险,恐怕没有得救的希望。”但是,赵奢却不赞成他们的说法,他说:“不错,那个地方不但遥远而且危险,可是秦兵也占不到‘路近’和‘安全’的便宜,所以如果双方在那里会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相争,必定是勇敢的一方获胜。”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带领军队马上出发。结果不仅把秦军打败,也解除了该地的危机。在这里,赵王的正确决策依赖于赵奢将军对边境地区情况的正确分析,这种分析就是审时度势。
(2)敏锐地观察时机,及时地抓住时机
所谓时机,是指某种行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利的时间条件,抓住时机,就是要发挥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古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见决策中抓住时机的重要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会。提出的挑战在于:原有的组织所做出的决策不再有效了;提供的机会在于:在新的环境下,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领导者能及时做出新的决策,就定能成功。机会总是有的,就看领导者能否发现和抓住机会。因此,决策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眼观八方,及时地发现机会。成功的领导者,总是能够洞察变化了的环境,为自己提供各种发展机会,根据本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认清有哪些机会经过努力可以利用。一个组织的命运,往往就取决于领导者能否认清形势,发现成功的机会并努力抓住良机。
(3)果断决策,决不迟疑
“当机”的目的是为了“立断”。在出现了新的有利时机的情况下,决策者应该果断决策,切忌犹豫不决。如果优柔寡断,就会坐失良机,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三国”时期的袁绍,曾经是“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实力非常雄厚。但他在三国史册上则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人物,其原因在于他好谋而寡断。以官渡之战为例。当曹操东击刘备,许昌正当空虚时,袁绍不去袭击许昌;而事隔月余,良机已过,又决定要攻打许昌,但此刻曹操已打败刘备,还军官渡。在生死未卜的官渡之战中,当战争发展到谁能控制住对方的军粮,谁就能稳操胜券的时候,袁绍谋士沮授建议遣将蒋奇,屯其乌巢,加强防范;谋士许攸也提出:乘曹操粮草已尽,疾袭许昌。对这一千载难逢、刻不容缓的大好时机,袁绍却没有果断地做出决策,结果,坐失战机,一误再误,给曹操以可乘之机,最终一败涂地。
古人曾以此告诫后人“当机立断,不学袁绍。”
以上三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讲究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艺术,需要领导者要有敏锐的分析形势的能力和勇敢、果断的魄力。然而,敏锐不等于头脑发热,果断不等于莽撞,如何做到适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