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非凡领导艺术是如何炼成的
8841100000005

第5章 运筹定计精心规划——领导者的规划艺术

——领导者的规划艺术

规划艺术是领导决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策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决策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决策任务的落实与检查,都需要经过领导者精心规划才能实现。规划既需要突出重点又需要统筹兼顾,既需要层层落实又需要环环相扣,既要充分可行又要留有余地。这些都需要领导者精心设计和艺术地进行处理。

一、规划:决策的具体化与落实

规划是为实现一个决策所确定的总目标而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以及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而采取的时间上的步骤。对于领导工作来说,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1.规划是决策的具体化与落实

从时间的角度看,规划可分为长远战略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从内容的角度看,可分为政府规划、军事规划、企业规划和文教、卫生事业规划等。无论哪一种规划都是决策的具体化与落实。

(1)规划是决策研究的继续与发展

从理论上来说,决策时间在前,规划时间在后,二者研究的目的、任务都不相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很难截然分开。决策的过程中就有规划的内容,规划中也有决策的成分。同时,二者相互依赖。决策是否可行需要通过规划来得到验证,规划研究是决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2)规划是决策的具体化

决策的根本任务是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总的奋斗目标,即决策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笼统的,它需要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分目标或小目标,这些分目标可称为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是决策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这些有机联系的规划目标,决策目标才能得到体现。

(3)规划是决策的落实

决策主要是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这个总目标如果不通过规划方案来具体落实,那么它连蓝图都称不上,而只能算是领导者在大脑中的想法或主张。只有通过规划,制订出规划方案之后,领导者的这种想法或主张才变成蓝图,但这时还仅仅是蓝图,只有等规划在领导实践中完成之后,蓝图才变为现实决策目标的实现。在规划中,领导者和有关人员将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合理配置,将时间、空间(如土地)进行有效分配,从而使决策目标具体落实下来。

可见,领导者的决策成果必须通过规划才能固定下来和体现出来,没有规划,就不可能有决策目标的实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谈到计划,规划与计划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计划是为工作或行动预先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包括对这些具体内容的定性说明和对步骤的时间规定。而规划是为了实施既定决策目标所设计的具体子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委派和所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它的内容比计划要更广泛和具体。

一个主要的规划往往要求有许多派生的规划。所以人们看到,规划工作中一些重要的规划不是只靠它本身就能够实现的,它常常是一个复杂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如:制订经济规划时,就要相应地考虑科技规划、教育规划、环境规划等。一个规划既依赖于其他规划,又影响其他规划。规划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给规划工作带来困难。由于规划工作的好坏总是由它的薄弱环节来决定的,甚至一个表面看来不重要的程序或规则,如果设计不当,也会使一个重要的规划遭受失败。因此必须使规划工作的各个部分之间彼此协调。为此,领导者需要有高超的规划技能和艺术。

规划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作为一个现代领导者,应对于他所指挥的那个系统的发展前景,心中有一个清晰的蓝图。领导者准备怎样更好地完成大系统赋予本部门的使命,将要把全体下属带到何处去?为实现决策目标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如何配置?在什么时候要实现哪些小目标?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怎样对待?这些都应体现在规划之中。

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决策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规划,决策就只能看做是一个领导者的一个决心、一个意志,而不是一个行动方案。如在1957年,日本由下村治、中山伊知郎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经济发展规划设想,被当时日本首相池田所赞美,因而成立了一个由240位专家组成的规划制订组,经过152次会议反复讨论,终于在1960年11月向政府提交了一份8万字的《国民收入倍增规划》。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这一规划,使经济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工程、企业,领导者都必须抓好规划的制订工作。规划制订得好坏,往往体现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应是上级领导者对其工作情况的一项重要考核。

2.“战略上藐视敌人”与“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战争的战略战术时说: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就是说,在作战略决策时要树立我军必胜的信念,把敌人看做纸老虎;而在战术上,在作具体的战役和战斗规划时,又要重视敌人,把敌人当做真老虎和“铁老虎”。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军事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作好决策规划工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决策要有创新精神,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有“胸怀百万兵”的“大将风度”,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敢于藐视一切困难,大胆构思,大胆设想;然而在具体的规划中,领导者又需要小心谨慎,十分认真地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在规划中领导者要有冷静的头脑,需要对每一个具体方案、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严格论证,细致推敲和反复核算。制订规划时要确定包括具体措施在内的每个步骤,并且能够估计到每一个步骤实施后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规划付诸实施。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规划中不能有创新和大胆的设想。但即使是创新和大胆的设想,也必须是建立在谨慎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的,绝不能是“想当然”。下面举例说明这一问题。

在一次羽毛球汤姆斯杯比赛中,我国羽坛名将韩健对印尼选手林水镜。这是关键的一役。交手后,双方各胜一局,第三局韩健虽以14∶9领先,但这时林水镜孤注一掷,反而显得格外勇猛,把比分追到14平。而后加赛三分,韩健沉着应战,连取两分,取胜就在关键的最后一分了。韩健思索了一番,发了一个小球到对方的左侧,林水镜挑个近网短球,韩健一个箭步扑上去,一拍定局。林水镜被这一扑弄得愣住了。这关键一扑是一个创新的打法,是韩健为对付林水镜而专门设计的。这一创新的打法,绝非偶然,而是韩健绞尽脑汁,观察、思考多年而设计出来的。韩健说:“我多年观察林的打法,发现他接这种球必挑近网球,在整场的比赛中,我仅扑过他一次,使他毫不留意,为的是关键时刻再使出这一招。”

可见,韩健的这一创新的“关键一扑”,是建立在“多年观察”的基础上的,是耐心细致地策划的结果。领导者对待规划要像韩健一样,可以有出奇的“招法”,但是这些“招法”要从严密、细致具体的思考中来。

二、规划艺术的丰富内容

规划需要讲究艺术。对同一个决策,不同的领导者往往绘制出水平高低很不相同的规划蓝图,原因就在于其规划艺术水平高低不同。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规划艺术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规划艺术,强调的是在对决策目标作具体规划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他,主次配合,协调一致,使资源、能源、资金、人力的配置,既有重点,又按比例。

这种规划艺术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在规划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事物的整体中,主要矛盾不能脱离其他矛盾而孤立存在,否则,既无“主要”可言,也无“主导作用”可发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虽然对次要矛盾起着主导作用,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有时这种影响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不仅要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也要以适当的精力去解决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规划艺术,强调的正是如此。领导者在做规划工作时,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决策目标。

具体地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规划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考虑

任何一项规划,无论是经济规划、政治规划,还是文化事业方面的规划,实际上都要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只不过是以某一方面为主。例如,经济规划以经济为主,而同时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领导者在做某一项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做最佳的选择。例如,在规划某一地区的生产布局时,不仅要认真考虑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如何促进该地区的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该地区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同时要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政治稳定。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

任何一项规划都要涉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规划项目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投资的总量,而投资来源于资金的积累。投资过多、积累率过高,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

(3)人力、财力、物力的综合平衡

进行一项规划,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合理的有效配置。在特定的时间里进行某项建设,供其支配的人力、财力、物力总是有限的,将有限的人、财、物进行科学分配,就需要认真地全盘筹划,尽量做到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目标。同时,规划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之间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配置。它们之间具有客观的量的比例关系,必须按照这一量的比例关系来进行综合平衡。

(4)建设与发展的全面安排

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现在的建设,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规划中要把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等一系列内容考虑进去,并作为规划方案中的内容之一。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规划艺术,是规划中要讲求的首要艺术。只有首先讲求这一艺术,统划才有可能成功。

2.环环相扣、逐浪推进的规划艺术

在军事上,曾有“步步为营”的军事战术,与此相类似,在领导规划工作中,也有环环相扣、逐浪推进的规划艺术。所谓环环相扣、逐浪推进,就是指对某一决策的规划,需要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因果相应,前后相继,逐浪推进,最终实现总的决策目标。

为什么要讲求这样的规划艺术?这是因为总的决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万里长征需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积跬步以致千里;重大战役的胜利,必须是每一个小战斗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并且事物的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每一个“小目标”、“小步”、“小战斗”都是“总目标”、“万里长征”、“大战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小环节都与整体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环环相扣。

下面以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为例,来说明“环环相扣、逐浪推进”的规划艺术和具体做法。

在赤壁大战中,孙权与刘备双方经过政治上的审时度势,做出了联合抗曹、决战胜利的决策。但是面对着占绝对优势的曹军,必须精心策划,方可夺得战役胜利。为此,周瑜和诸葛亮在密锣紧鼓的气氛中迭出奇谋,给了曹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逐步地改变战场上的形势,终于造成可乘之机,迎来了转守为攻的日子。战争一开始,“三江口曹操折兵”,周瑜打了一个胜仗,先挫曹军锐气。接着,又在“群英会”上运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深得水军之妙”的水军督都蔡瑁、张允,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弱点。随后,诸葛亮草船借箭,再一次削弱了曹军。根据“曹操水寨,极其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的情况,周瑜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决定实施火攻。但此计急切之间也难实行,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于是,赤胆忠心的黄盖暗献“苦肉计”,诈降曹操,以便就中取事,火烧曹军。但是仅有“苦肉计”,没有人到曹营献诈降书,黄盖的挨打也是白白受苦一场。因而,又有机智大胆的阚泽独往曹营,终于骗取了曹操的信任。最后,足智多谋的庞统又献“连环计”,把曹军的战船锁在一起。至此,实施火攻的条件才初步成熟,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周瑜用人得当,计谋周密,环环相扣,计计得中,充分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指挥才干。

当东风乍起,赤壁的大火燃烧在即,周瑜调兵遣将,采取了一个个有力措施。他兵分六路,有的去烧曹营粮草,有的去烧曹军营寨,有的阻击曹操接应之兵,有的作为各路接应。再看诸葛亮,下得七星坛,乘赵云接应的小船直奔夏口,便升帐坐定,调兵遣将:令赵云到乌林之西埋伏,张飞去葫芦谷口埋伏,关羽到华容道埋伏,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刘琦回武昌,陈兵岸口,捉拿曹操逃兵。可以说,他们是处处堵截,层层设伏,各种情况都在预料之中,时时事事皆有缜密安排,为曹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尽可能地扩大了胜利成果。

军事战役中的规划是如此,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中的规划也是如此。只有规划讲求环环相扣,才能最终实现决策目标。

3.有节有度的规划艺术

有节有度的规划艺术,强调的是在领导规划工作中要讲究分寸,注意火候,抓住时机。这是在规划中不易掌握的艺术之一。

讲究这一规划艺术,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胸中有“数”

胸中有数,就是一定要注意到情况和问题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这是注意“分寸”,防止多跨“一小步”。这里所说的注意“分寸”,就是指在数量上不超过一定的量的界限。我们有些同志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领导者在作规划时,必须要有数量观念,要把握每一项工作的数量界限。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制订和实施正确的决策,才有工作的主动权,才能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起质的变化。而要做到胸中有“数”,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在工作中失利时,倒兢兢业业、如临深渊,注意“分寸”;而在形势大好、胜利捷报频传的时候,头脑就容易膨胀,失去冷静清醒,从而失去了“分寸”,便走出错误的“一小步”。

(2)选取最佳“火候”

最佳“火候”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利于促进事物发展的局势或形势。抓住这一局势,事物的发展就特别顺利。在规划中,选取最佳“火候”,是讲求有节有度的规划艺术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规划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选取最佳“火候”,也就是选取最佳的度,人们常说的“恰到好处”讲的就是最佳“火候”或最佳的度的问题。最佳“火候”需要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总的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比较,才能选准和把握。各种事物都是有其特殊性的,它们的最佳“火候”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佳火候也是不一样的,必须具体分析,不要“一刀切”或凝固化。

(3)把握最佳时机

与最佳“火候”相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最佳时机问题。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把握最佳时机的重要意义。抓住最佳时机,事业的发展就特别顺利。例如,政府在规划物价改革方案时,如果抓住群众对物价涨落有最佳承受能力的时机,改革方案的实施就特别顺利。

4.留有余地的规划艺术

留有余地的规划艺术,强调的是在进行规划时,不是将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全部投入,而要留有余地,作为机动,作为后备。为此,不要将规划中的每个阶段目标和分目标或各项指标订得很高,而要恰如其分,“保守”一些。

为什么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呢?这是因为人们要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真正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总是不那么容易。社会生活极端复杂,客观规律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人们要认识客观规律,不仅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而且受主观条件的限制。这样,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很难一下子就认识得很准确、很深刻。尽管主观上力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但提出的任务、目标,制订出来的计划、办法,也只能大概反映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百分之百的正确是少有的。即使是完全正确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会碰到预料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在规划中,由于我们往往没有准确掌握规划中的各种要素的内在制约关系和它们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在制订规划的各项指标的时候,在制订人、财、物的使用计划时,留有余地就掌握了主动权。为将来的情况变化作必要的准备,留有后路,就不会在将来情况发生变化时显得束手无策。

留有余地的规划艺术,强调规划的“可行”和稳重。不仅强调现在的“可行”,而且强调在未来变化的情况下的“可行”,留有后路,万无一失。不能认为留有余地的规划是“保守”、“消极”的规划。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常常错误地把留有余地看成“保守”、“消极”的东西,把它当做“右倾保守”来批判,用所谓高指标、留缺口的办法来激发人们的干劲。这种做法不仅造成浮夸虚假、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等现象;欲速则不达,也造成生产上不去,高指标达不到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留有余地的规划艺术,目的是使规划建立在扎实、稳固的基础之上,使之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切实可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留有余地的规划艺术,不仅不是“保守的”、“消极的”,而恰恰是“主动的”、“积极的”规划艺术。

5.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规划艺术

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规划艺术,是一种善于利用必要的休整、退却、妥协、通融等策略,最终达到决策目标的规划艺术。常言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在这里,“退”是为了“进”,“迂”是为了“直”。领导者在进行规划工作时,往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地“勇往直前”,而需要采取“迂回战术”,通过“退让”、“迂回”达到前进、实现决策目标的目的。

以退为进、以迂为主的规划艺术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曲折的、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运动。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规划艺术,正是对这一事物发展规律的遵循和运用。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就是运用这一艺术指导战争的。《孙子·军事篇》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所谓知迂直之计,就是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它指表面上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实际却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获利创造了条件。《孙子·军事篇》又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武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迂直之计的重要意义。

以退为进、以迂为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乎于一串圆圈,近乎于螺旋的曲线。”列宁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领导艺术,指导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领导艺术,指导着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作战略大撤退,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延安保卫战中,为了粉碎胡宗南军队的进攻和保卫延安,解放军主动放弃延安。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我们主动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整顿方针。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又进行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治理、整顿,这些都是对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规划艺术的具体运用。

正确地运用这一领导艺术,需要针对各种事物的具体特点,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决不能千篇一律、简单化。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中的以退为进与地方政府规划中的以退为进就大不相同。在企业规划中,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规划艺术往往表现为:在生产规划时,花大力气抓技术研究,抓新产品开发;在销售规划时,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在生产与教育的关系上,花大力气对员工进行培训等。这些做法,虽然使企业眼前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但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发展后劲。

6.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规划艺术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规划艺术,指的是正确认识与处理长与短、利与害的关系,善于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从而实现决策目标。这一规划艺术对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领导规划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早已被广泛地运用。

任何事物都有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就是要发扬优势,避开短处,取得最后的胜利。《孙子·虚实篇》说:“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其避实击虚的本意指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的弱点。也就是说: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领导者的策略应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成功地运用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一领导艺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井冈山时期运用和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在中央根据地及反“围剿”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地消灭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刘伯承同志在军事斗争中提出的“以弱耗强、以强灭弱、以散耗集、以集耗散”的战术,都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领导艺术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正是运用了这一艺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长与短、利与害、优与劣、强与弱都是比较而存在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进行某项活动,可能在总体上是条件不利的,但就某一局部来说又具有优势;或者从全局来说具有优势,而从局部来看又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长与短、利与害、优与劣、强与弱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可以变成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掌握和学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规划艺术,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它们各自存在和转化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和创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具体形式,以便于以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