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如是说
8844100000002

第2章 创业精神:天下事成败都在自己

大凡成功者都有身陷逆境的经历。当身处逆境之时,是把逆境看成不能自拔的深渊,自甘沉沦,还是把逆境当成锤炼心智的熔炉?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李嘉诚所经历的最大的逆境就是童年时因战乱随父母到香港,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父亲去世后,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步入社会打工、创业。李嘉诚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挑战困境的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嘉诚之所以能成就大业,就在于他能效法天体的“刚健”:自强不息,勤勉向上,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愈挫愈坚。

创业者问:

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怎样抓住机遇?

怎样看待商业竞争?

李嘉诚答疑:

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机遇。

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我拼命工作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李嘉诚走上经商这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环境所迫。他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说:“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从儿时的幻想演变到对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的想法,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实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就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博学多知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工作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22岁时,用四处借来的5万港元创办了自己的塑料厂,并将它命名为长江塑料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塑料厂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集团)公司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脱颖而出。

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2006年4月26日《中国证券报》文章《李嘉诚的跳槽史》。

语录解读

李嘉诚的勤奋和敬业是人所共知的,也是人所佩服的。当他回忆初入社会时的辛苦时说:“我17岁就开始做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7个推销员中,我年龄最小、经验最少,但我的推销成绩最好,是第二名成绩的7倍……18岁时我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我又当上了总经理。”

李嘉诚在拥有自己的塑料厂之前,经历了七八年的底层打工生涯,他先后做过许多种工作,他做过茶楼跑堂伙计、钟表店伙计、五金厂推销员、塑料裤带公司推销员等。每换一次工作,对他都是一次挑战,每次挑战他都要自己力求完美,成为同事中的最佳。

他在做茶楼伙计时,每天总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到了茶楼后,他对来喝茶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注意观察,潜心揣摩,根据茶客的外貌、言语去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收入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巧妙地验证。这使他很快对茶楼的每一位顾客的消费习惯了如指掌,被他招待的客人都非常满意,成了茶楼的常客。李嘉诚也因此成为茶楼加薪最快的伙计。

他在做推销员时,每天背着大包四处奔波,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寻找客户,这对于身体并不强壮的他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幸好他在做茶楼跑堂时,每天拎着大茶壶十几个小时楼上楼下地跑,练就了腿功和脚力,也练就了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在与客户交往时,他很快就能根据客户的反应判断成交的可能,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销售额在所有的推销员中遥遥领先,是第二名的7倍。

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李嘉诚对他的创业与成功做了一些真诚的讲解。“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与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访谈中,李嘉诚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料厂在筲箕湾成立。筲箕湾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租金较低。厂房破旧不堪,没有一扇窗户是完好的,房顶到处漏着天光,一到雨天,房里就会哗哗漏水。由于资金匮乏,李嘉诚的长江塑料厂看上去破旧不堪,缺少开业的新气象。整个厂房除了“长江塑料厂”的牌子是新的,其他的东西都十分破旧。但这并没有让李嘉诚感到丝毫的沮丧,他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崭新的事业。他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每天大清早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位置偏远,当他赶到办公地点时,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路远就乘巴士,路近就徒步行走。中午他要匆匆赶回工厂,检查工人们上午的工作情况,然后和工人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尽管他自己身为老板,白天他要充当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和出纳员,晚上他要查数据,收集信息,还要记账,记录销售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李嘉诚以厂为家,事必躬亲。他认真研究行业动态,总在考虑怎样充分挖掘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潜力,创造更大的效益。由于资金有限,李嘉诚采取的是自力更生的办法,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赢得了效益和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大批订单不断涌来,长江塑料厂的规模日益扩大,不断走向辉煌。

最初创业的时候,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勤奋,靠辛苦,靠努力工作。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1981年被香港电台评为“风云人物”的时候,他很谦虚地说那是“时势造英雄”。事隔17年,再次被香港电台采访之时,他坦白地说:“最初创业的时候,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勤奋,靠辛苦,靠努力工作而赚钱。投入工作非常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就一定做得好!对工作投入,才会有好成绩,人生才更有意义。”

1979年10月29日的香港《时代周刊》称李嘉诚是“天之骄子”,认为李嘉诚取得的成就是得之于幸运之神的眷顾。李嘉诚的确很幸运。1957年经营塑料花时,在无人担保的情况下,他就获得了大客户的全额订金;1972年,他将长实集团上市,恰逢股市牛市的大好时机;1977年,他获得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信任,获得在车站盖楼的发展权;1980年,他被委任为汇丰银行董事,成为继包玉刚之后的第二位华人董事;1981年,他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驻英资洋行的华人老板,并在短短10年内赢得10多倍的纯利润。

1986年,李嘉诚就“成功与幸运”这个话题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对于成功,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劳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靠勤劳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第三阶段,当然也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电视节目《杰出华人——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节目中表示:“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若自己的经历能够给年轻人一点启示,那么‘高调’一点亮相电视也是值得。”他还说:“假如有年轻人或失意的人看到我的经历,或许会得到一点鼓励。一个人假若能认真、坚决地去做事,很多有时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其实也是可能做到的。”

李嘉诚从一个食不果腹的少年,经过自己的苦苦打拼,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李嘉诚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只要坚持走正途,总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早在他做推销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几个同事上门去一家旅馆推销铁桶,但屡屡碰壁,老板还出口伤人。但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这笔生意,于是公推业绩不凡的李嘉诚前去“搞定”这位老板。

李嘉诚答应后,并没有急着去见旅馆老板,而是找机会同旅馆的店员套近乎,打听旅馆内的一些情况。一次,从一个店员的口中,了解到一个对他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位老板中年得子,儿子就是他的命根子,他对儿子言听计从,千方百计都要满足儿子的心愿。但目前因为酒店开张在即,千头万绪的事情使他根本无暇顾及儿子想去看赛马的要求。

店员的随口一说,却给李嘉诚带来了机会。他非常兴奋地估计到,这可能就是突破口。他让店员牵线,自己出钱带老板的儿子到快活谷马场看赛马。在跑马场上,老板的儿子非常高兴,回到家里兴奋地告诉了父母白天去赛马场的事。

李嘉诚的举动让旅馆老板非常感动,一时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才好。在李嘉诚的诚恳劝说下,他终于同意从李嘉诚手中购买380只铁桶。

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这是我今天用10亿、100亿也买不来的。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用10亿、100亿也买不来的。”

李嘉诚不管做任何事,从来都是要做最好的,不是单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在出色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往往会注意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做推销员的时候,他就总结出两条成功经验:一要勤勉,二要动脑。他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利用推销的行业特点,在四处推销的过程中,搜集大量的行业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里了解自己推销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经过调研,他把香港划分为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对于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除此之外,他还从推销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他认为,对于有可能争取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对那些根本没有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户,则应当机立断,决不磨蹭。要使推销业务取得成功,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比如,当走进办公室后,假如被客户请到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与客户面对面地谈话,这就意味着,客户有同你谈话的诚意。但这仅仅是商务式的谈话,这时同客户的谈话必须措辞严谨,语言简洁实在,切忌夸夸其谈,引人生厌。如果被请到办公室的沙发落座,则表示该客户有和你长谈的兴致。但如果你根本没有被请坐下,表示你并不是很受欢迎;如果客户请你喝茶,说明他对你的业务有些感兴趣,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他希望谈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茶的工夫。如果在谈话中有电话打来,他安排秘书或别人代接,说明他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并有购买的可能,这时候要抓住机会,向他展示产品的优点。如果他总在接电话,或对进来汇报工作的下属没完没了地做指示,说明他希望你尽快离开。

推销的艺术是在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真正的推销艺术,只能在推销过程中去把握和领悟。李嘉诚通过在销售第一线的实战,充分掌握了市场的动向,对行业的市场前景做了准确的预测,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

2004年11月6日《新闻晚报》文章《中国商人成功探秘》。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做生意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别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李嘉诚于1950年创办长江塑料厂时,香港的塑料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塑料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生产亦步亦趋,没有什么特色。天性不甘平庸的李嘉诚希望能够突破现状,使长江塑料厂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英文版杂志《塑料》上看到一则消息:“意大利某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塑料原料制成的塑料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用塑料花代替植物花卉装饰室内环境,美观大方,又省时省力,必然成为风行全球的大趋势。”

1957年春天,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往意大利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李嘉诚以工薪不及同类工人一半的待遇被招聘进这家公司当勤杂工,他在清理废品废料的过程中,把整个塑料花的生产流程看在眼里,每天收工后就把观察到的记录在本子里。他也有意识地接近某一工序的技术员,请他到中国餐馆吃饭,打听该工序的技术要领。当他离开意大利时,塑料花已推向市场,他买了各种塑料花做样品,满载而归地回到香港,不动声色地宣布,长江塑料厂将以塑料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主打产品,使长江塑料厂更上一层楼。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生产出塑料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后来长江塑料厂的塑料花还远销欧美,塑料花为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利润,长江塑料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因此获得“塑料花大王”的美名。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

2001年12月4日香港理工大学“李嘉诚楼”命名典礼致辞。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致辞中说,“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是否会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当梦境破灭、无力取胜、无力转败为胜时,是否会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锁里?是否会跌进万念俱灰无所期待的沮丧中?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虽然我在事业发展方面一直比较顺利,但和大家一样,我也有达不到的梦想、做不到的事、说不出的话,有愤怒、有不满、伤心的时候,我也会流下眼泪。”

李嘉诚在这次集会上的讲话,说出了自己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梦想。人的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要能够忍受各种委屈和艰辛,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梦想付出行动。

1943年冬,李嘉诚在父亲去世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开始找工作。那时,经济萧条,寒风呼啸,街上行人稀少。李嘉诚的母亲领着他,在街上寻找工作,挨着铺子询问是否需要伙计,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他们毫无收获。李嘉诚的双脚已经红肿,走起路来异常疼痛,并且仅靠早上喝的菜叶稀饭一直挨到傍晚,早已是腹中空空。突然,李嘉诚冒出了一个幼稚的想法——去银行工作。银行有钱,在那里无论是扫地、擦桌子、给人端茶倒水,还是跑腿,干什么都行。然而,等待他的,依然是闭门羹。

求职无门的沮丧,加上遭受的白眼和鄙视,使李嘉诚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这个14岁闯入社会的少年,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李嘉诚并没有被眼前的经历和不幸吓倒,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李嘉诚终于实现了梦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李嘉诚拥有的集团公司,是在香港和海外投资最多的集团公司。他在60岁时,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华人首富;70多岁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亿万富豪。李嘉诚白手起家,经过艰辛打拼,不但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还逐渐成为香港商界骄子。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赫赫有名的渣打爵士由英国初来香港,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发达成巨富,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1971年6月,李嘉诚宣布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精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力争超过置地。李嘉诚的宏愿在当时看起来像天方夜谭。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一,在香港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其业务范围除地产外,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其业务范围以香港为基地,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况且,从地盘物业比,拥有35万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长江实业集团,如何比得上拥有千余万平方英尺的地王香港置地?但李嘉诚认为:“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长江的资金储备不足,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的市镇。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异想天开。他在起步初始,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长期目标,并且在树立目标时他已经把置地的底细摸透了。事实证明,到1979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长江实业集团已拥有楼宇面积达1450万平方英尺,超过了当时拥有1300万平方英尺的“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村屋,最终以量取胜。

在逆境中,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在逆境中,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能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并肯建立良好的信誉。”

李嘉诚童年时遭遇的战乱和贫穷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逆境。他自幼丧父,父亲李云经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任何遗产,相反,给李嘉诚留下的是一副家庭的重担。李云经同时也给李嘉诚留下了终身受益的丰厚遗产,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生活重担和做人的道理,这两份沉甸甸的遗产在李嘉诚今后的商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负责,年仅14岁的李嘉诚作为家里的长子,谢绝了舅父庄静庵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担起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那时候的他一心想的就是要挣钱,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母亲和弟妹。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残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之路。他后来回忆说:“就是在立业之初,自己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从事教育。”

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香港岛,踏入社会。求职期间他的一双脚跑得又肿又疼。他遭受太多的白眼和冷语嘲讽,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他曾听母亲的话去投奔一个同乡长辈,奔跑了一天找到的却是一家倒闭的空店。当他“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李嘉诚非常倔强地拒绝了舅父的好意,立志要靠自身的力量寻找工作。这种独立、自信、永不言败的性格,使李嘉诚从一个打工仔迅速成长为一个工厂主,并在日后的经商道路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险境,最终一步步走向商界的巅峰。

李嘉诚从小便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这使他能够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从他身上依然能体现出诚信的传统美德。这使他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大家风范,他因恪守商业道德赢得了高度的信誉。这种千金难买的信誉回馈给他无数的赞扬和财富。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不一定谁都可以抓住,关键就在于是否敢冒风险。

《李嘉诚为人处世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风险与机遇并存’,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不一定谁都可以抓住,关键就在于是否敢冒风险。”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有的人能够抓住机会促成更大的发展,有的人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自己的身旁溜走,两者的区别在于是不是采取积极的行动。李嘉诚敢冒风险,在机会面前能作出果断的决定,使公司成功开辟北美市场,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1958年,当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占据了欧美市场的半壁江山之后,李嘉诚开始向北美市场进军。对北美市场的开发,李嘉诚采取了新的战略。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设计好后,通过政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打听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邮寄出去。一家销售网络遍及美国和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很快有了回应。李嘉诚在公司的高层会议上立即作出决定:一周之内,将塑料花生产扩大到令这家公司满意的程度。为了敲开北美市场的大门,李嘉诚做了一个果断而冒险的决定。扩大生产规模,意味着需要另外租一套约为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购置新的生产设备和流水线,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招聘并培训工人上岗。

李嘉诚同全体员工一道,奋战六昼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调度指挥。到第7天,当这家贸易公司采购部经理抵达香港时,长江公司最后一台设备刚刚调试完毕。这位经理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后,称赞长江公司完全可以同欧美的同类厂家媲美。而李嘉诚的报价却比欧美同类厂家的报价低了一半。这位经理当即拍板,和李嘉诚签订了长期合同,成为长江塑料厂的大客户,每年的订单都有几百万美元。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机遇。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机遇。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认为,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想抓住时机,就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要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抓住时机的重要因素有四:第一,知己知彼。做任何决定之前,要先清楚自身的条件,然后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要知道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更要看对手的长处。要掌握准确、充足的资料,并作出正确的决定。第二,磨砺眼光。知识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强判断力,有人喜欢凭直觉行事,但直觉并不是可靠的指南针。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的资讯。第三,设定坐标。以和黄为例,集团业务遍布41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全球来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与顾虑。同时,要考虑建立一套灵活的架构,发挥企业精神,确保今日的扩展不会变成明天的包袱。第四,毅力,坚持。市场逆转情况由太多因素引发,成功没有绝对方程式,但失败都有定律:减少一切失败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础。

很多人抱怨环境不好,实际上是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去找机会。

2006年4月8日,内地30位顶尖企业家拜访李嘉诚。

语录解读

2006年4月8日,内地30位顶尖企业家集体拜访李嘉诚,午餐时,汇源集团总经理朱新礼问道:“国外的经济环境与中国有什么区别?”李嘉诚回答说,“很多人抱怨环境不好,实际上是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去找机会。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中国企业家应该好好抓住这些机会。”

李嘉诚从创业开始,总是在认真寻找机会、发掘机会,把他所经营的每一项业务做到最好。从创业开始,他已经勇敢地跨越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由制造业到地产业,再到港口业、电信业,之后又进入零售业,尽管他在每一个行业都属于后来者,但他不断地超越前人和自己,最终成为每一个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李嘉诚自大举进军内地的地产界之后,他的商业触角逐步遍及内地的各行各业。1981年,李嘉诚名下的和记黄埔将屈臣氏收购。李嘉诚看好内地零售业的发展,并开始大力扩充这块业务。从1989年4月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屈臣氏的个人护理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和深圳等核心城市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并准备向二线城市拓展。其目标是到2010年内地的门店数量达1000家。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屈臣氏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美容及保健品零售商。但李嘉诚并不满足屈臣氏集团已经取得的成绩,他的目标是,要把屈臣氏培养成全球零售业的领袖。在零售行业经验并不丰富的李嘉诚,通过对行业特点的深入思考,带动员工拓展思路,开创了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

其一,锁定目标客户群。精确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及成功的品牌经营结构,是屈臣氏成功的不二法门。屈臣氏在中国发展的最初几年,发展并不如意,经过多年的敏锐观察和对市场动向的分析,李嘉诚发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行业,锁定目标客户群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展开强大的资本商业收购计划,推行连锁经营,扩大重点发展区域的门店规模及企业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屈臣氏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多次并购行动。2000年,李嘉诚首次出击,收购了英国Savers连锁店,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欧洲地区。2002年,屈臣氏集团出资收购荷兰Kruidvat集团,2003年收购了菲律宾某知名药品零售企业,扩张了在东南亚的业务。2004年,屈臣氏收购了拉脱维亚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连锁企业——DROGAS公司。2006年,李嘉诚收购了乌克兰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S的65%的股权。这些收购仅是李嘉诚全球收购计划的一部分,李嘉诚通过资本的并购力量,迅速在亚欧全面发展,扩充了企业的规模。

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

2007年3月23日《IT时代周刊》。

语录解读

李嘉诚对请教创业经验的人这样说:“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否则,成功永远不会降临。”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上并没有出过高官富商。

从李氏家族中,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的基因,李嘉诚最终成为一代商界精英,其成功,固然离不开父母的殷切期望,但更多的得益于他个人的后天勤奋。

李嘉诚的祖上都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深得四乡村人尊敬的望族。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最先走的是治学执教之路,执教数年后,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家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因时局动乱,银庄倒闭,李云经重返教坛。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鸿安小学校长。1937年,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

潮州人在海外经商建业致富的故事广为流传。尽管李云经对经商早耳濡目染,也多次尝试弃教经商,但他头脑中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他更热衷的是教育事业。他可以说是众多潮州人中的经商失败者之一。

如果不是时局动荡,李嘉诚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但家境的贫困和香港浓郁的商业气氛改变了李嘉诚的整个人生轨迹。他依靠个人的勤奋努力,在完全没有任何家族背景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在香港苦苦打拼数十年,最终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999年11月10日汕头大学校友会成立典礼上的致辞。

语录解读

在致辞中,李嘉诚借用曾国藩的话鼓励汕大(汕头大学)学子:“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成大事者首先要立志,要有见识,立意高远,同时还要有恒心。这一点对于从少年时期就到香港打拼的李嘉诚来说,感悟最深。

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逃难到香港。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立即意识到,在香港要想有一番成就,首先要能够适应环境,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说,首先要过语言关。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于粤方言,而李嘉诚说的潮州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受英国人统治多年,其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在香港生存必须要掌握的重要语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会。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学习这两种语言,首先是为了立足于香港社会;其次可以直接与国际交流。

李嘉诚遵从父亲的教导,勤学苦练。他拜表妹、表弟为师,跟着他们学习广州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就会说一口流利的标准广州话了。李嘉诚学英语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刚开始他坐在教室里什么也听不懂,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好。于是,每天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时,他怕影响大家睡觉,就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大声朗读会话;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在抱着英语书看。后来他辍学到茶楼当跑堂、到钟表公司当学徒,都在抽空学习英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李嘉诚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英语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长江塑料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为长江塑料厂的起步赢得了宝贵的订单。至于后来在生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开拓的新业务以及大规模的跨国经营,更是离不开对英语的熟练掌握。

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更是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

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李嘉诚实话实说》。

语录解读

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了《亚洲周刊》对李嘉诚的独家专访。在专访中,记者请李嘉诚向全球华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李嘉诚说:“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要融合当地社会、发展得好,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对推动当地社会有益的事要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更是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

1993年李嘉诚在第二届华商大会上留下箴言:“在业务上进取创新。”在这种不断创新的理念下,以地产起家的长江实业集团,与时俱进,不断投资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将科技、管理新元素注入传统企业及传统产业中,并以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开拓新市场。

在看到证券交易巨大的市场潜力后,李嘉诚开始迈出了进军证券交易投资业务的步伐。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于2000年宣布与美国Donaldso Lufkin&Jenrett(DLJ)旗下从事网上证券投资业务的DLJdirect,合组各占五成的合营公司,发展亚洲区的网上投资服务。DLJdirect为合营公司提供财务服务、技术及运作上的专业知识,而和黄则提供品牌、客户网、环球数据中心、电话营业服务中心、WAP电信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DLJdirect是在网上交易所上市的最成功的网上经纪公司。新合营公司首期的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随后在香港推出网上证券交易投资服务,提供港股及美股买卖。随后,合营公司还把服务范围扩展到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法国兴业银行一位分析员说,和黄与DLJdirect的合作相对来说属于较小规模,但胜在和黄能以最少的投资额,投资一个潜力相当大的市场。

一个人假如能认真、坚决地去做事,很多看来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可能做到的。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李嘉诚的成功是与挑战困境和战胜困难分不开的。很多在常人看来办不成,做不到的事,李嘉诚却往往能够做到。他说:“一个人假如能认真、坚决地去做事,很多看来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可能做到的。”

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电视台,即“无线台”和“亚视台”。随着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港府计划建立第二电信网络,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信,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服务,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李嘉诚十分看好有线电视的广阔前景,于是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团组成新财团,准备一举拿下第二电信网经营权。与此同时,和黄、中信、大东合组的亚洲卫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资发射、操作经营第一枚专为亚洲提供电信服务的人造卫星。

1989年初,港府初步选定经营第二电信网的候选人。实力强大的和黄、包玉刚的九龙仓和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合组的新财团同时入选。不幸的是,和黄集团始终在是否在港重点投资的问题上产生疑问,结果,港府转手把牌照给了九龙仓有限传播公司。李嘉诚的如意设想遭到沉重打击后,并没有退出角逐,而是认真分析现状,绕路上山。按照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航天部的原有协议,“亚洲卫星一号”人造卫星,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上天。亚洲卫星一号共24个转发器,原先计划用途是以电话服务为主,李嘉诚大胆创新,把未尽其用的卫星改用在刚刚起步的电视计划上。李氏家族与和记黄埔各占一半股份,成立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开创了卫星电视的新领域。

1990年12月,卫星电视正式获得营业执照,但有两个苛刻条件:一是不可播放粤语节目,二是不得向用户收取费用。李嘉诚非常清楚,第一个条件是无线、亚视、有线3家电视台向港府施加压力的结果,是要置卫视于死地的狠招。因为卫视的主要市场在香港,香港人中,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不许播粤语节目,等于丧失了香港市场。李嘉诚委托一家独立的公关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卫星电视用户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李氏父子将结果回馈给港府,希望能够修改条例。

1992年7月2日,香港政府颁布了新的电视广播条例,宣布卫视从1993年10月底起,可以开播粤语节目。此外,卫视不可独立经营收费电视,但可通过收费电视(即九龙仓有线电视)的频道,经营收费的电视节目。1991年,香港卫星电视公司成立,李嘉诚任主席,马世民、李泽楷任副主席,总投资为4亿港元。李嘉诚面对挫折并不气馁,而是另辟蹊径独创新路,不但在卫星电视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达到了“用他人的钱赚钱”的目的。

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

《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于1950年夏天创办的长江塑料厂,最初专门生产塑料玩具和简单日用品。在创业的最初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变得过于自信,开始急切地扩大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料企业。过快地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料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李嘉诚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料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1950~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每每回想起来都感到心有余悸。这是他创业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它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身处逆境中的李嘉诚在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料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料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塑料厂的“转轨”。价廉物美的塑料花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对多种塑料花品种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料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普遍接受。“长江塑料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一个真正做大事、有远见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计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一个真正做大事、有远见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计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在人为,不能有志无才,你可以夸口说你的志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么摘下吗?所以我说事在人为,靠自己,靠意念,还要有新的知识及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目的。”

李嘉诚在最初经营塑料厂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国一个著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上了解到了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普遍采用的塑料模机多是注射式,即将塑料溶液注入模内。但该杂志介绍说,可以在模内未成形的胶管中注入压缩空气,制成胶瓶或玩具。但这种机器的价格很贵,当时香港还没有一家企业引进这种机器,软胶瓶也没有。李嘉诚决定自行研究这种机器,在试制过程中,他连续36个小时不睡。他先利用工厂的机器制出了一条软而热的胶管,然后便想着造模,购买空气压缩机。他忽然看见身旁的可乐玻璃瓶,他把可乐瓶颈弄断,将胶管放进可乐瓶里,然后在机器的压缩空气口插入喝可乐用的吸管并注入压缩空气,口含吸管一吹,不用3秒,胶管沿着透明的可乐瓶身膨胀,制成品便出现了。自制的机器虽然简陋,但成本便宜,只需要杂志介绍的那种机器十分之一的价钱,便成功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李嘉诚说:“这件事的启示是事在人为。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同时生产塑料花的情况也是非常理想的,应该说这一年较往年的资产增加至少10倍,但这也是因为你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你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天下事成败都在自己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天下事成败都在自己,勤奋者自然有较大成功的把握,懒惰者必然会面临种种失败。”

李嘉诚把“勤奋”二字作为经营管理事业的基础。他认为任何事业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懒惰只会使人一事无成。他说:“在工作方面,我认为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创业之初,李嘉诚非常清楚,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勤奋。长江塑料厂第一批工人,大多是从乡下来的农民,没有什么技术和经验,唯一的塑料师傅就是自己,当时,从机器安装、调试,到生产出产品,都需要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起完成。李嘉诚身为老板,很多事情都是他一手操持。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他对工厂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管理时心中有数。他经常住在工厂,脑子里想的全是怎样把事情做好,几乎把自己“埋”进了工厂。身为老板的他这么勤奋,同时也给全厂员工树立了一个榜样。第一批产品顺利销出后,大量订单纷至沓来。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等,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也增加了工人,工厂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全厂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出货。

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勤奋做事的重要性。他深知要赢得财富,必须以“勤奋”二字来锤炼自己。这种脚踏实地、勤于实干的精神,是实现财富人生的必备精神。1988年第4期香港《星岛经济纵横》这样评价李嘉诚:“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拥有专长、技能、学历、人际网络或经验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确立你与众不同的特质和看世界的角度。

2007年汕头大学学生毕业典礼致辞。

语录解读

在致辞中,李嘉诚告诫即将走上社会的汕大学子,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要做一个比成功更成功的人,拥有专长、技能、学历、人际网络或经验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确立你与众不同的特质和看世界的角度。”李嘉诚鼓励汕大学子要做一个“能够肩负理想,承担抱负、以爱心为原则、热诚投入,活出价值的人”,而不是只满足于终生追求财富和拥有权力。

2005年1月2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巴黎爱丽舍宫授予李嘉诚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章,在致辞中,希拉克总统给予了李嘉诚高度评价,称赞李嘉诚“作为一个企业的领袖,具备了过人的特质。”希拉克总统认为李嘉诚从商业上来说,首先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工商王国,业务十分广泛,包括码头、电信、地产、能源与零售业务,被称为“千禧企业家”。其次,李嘉诚的投资业务遍布全世界,同时也有意在法国投资。最让希拉克充分肯定的是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上的投资,希拉克高度赞扬这是“人道精神和慷慨无私奉献的最佳例子”。

2008年6月26日,在汕头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李嘉诚要求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时常思考和反省,并怀着奉献和关怀的心态处事。要真正懂得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所有人服务,以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敬业的人一定乐业,乐业的人必然成功。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敬业使一个人工作愉快,有活力。它使人乐于工作,尽力把工作做好,从而获得成功和喜悦。敬业的人一定乐业,乐业的人必然成功。”

李嘉诚的成功,印证了卡耐基的一句名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忱。热忱是一种对事物内心的信念,外在表现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有的行为。失败距离成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中间的差距就是是否具有在热忱驱动下的顽强毅力。如果对某一事物达到痴迷的程度,就会想办法、有目标、有方向的前进,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放弃。

李嘉诚就是靠勤奋的工作和对工作的热忱,为自己的辉煌事业奠定基础的。他在最初当推销员的时候,由于他推销的对象都是卖日用杂货的店铺,推销员多,而店铺有限,竞争非常激烈,收效甚微,很难生存。必须另想办法,才能有出路。他在作了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决定迈过经销商,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用直销的方式做推销在当时并不多见。采取直销的方式销售,减少了中间的经销环节,价格自然可以偏低一些,直销是送货上门,方便了客户。

就拿卖铁桶来说,经过分析,李嘉诚发现酒楼是购买铁桶的大户。于是他便集中精力向酒楼旅店推销。这样,一旦联系上一家酒店或者旅馆,一次就能推销出一百多只铁桶,这在推销员中当然是惊人的业绩。

铁桶经久耐用,成交一次,要隔很长的时间才能再次购买。李嘉诚又把销售的对象集中在家庭散户上。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高级住宅区的住户大多使用铝铜,而很少有人购买铁桶。于是他把销售目标锁定在中下层居民区。如果选择上门推销,势必事倍功半。通过观察,他又发现,很多老太太喜欢在住房附近择菜聊天,李嘉诚认为,在老太太中,如果卖掉一只,就等于卖掉一批,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老太太发展为自己的义务推销员。这样,他的销售业绩一路飙升。

正是因为李嘉诚的这种敬业、好钻研的精神,他在推销业务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能够独辟蹊径,使自己在短时间内从推销员中脱颖而出,为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

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节目中,在谈到知识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时,李嘉诚说:“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李嘉诚年轻时在公司打工的时候,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厚厚的一本《辞海》啃,天天如此,把一本《辞海》都啃得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正是靠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为幸运之神的降临创造了条件。假如没有勤奋努力,肯定一事无成。李嘉诚说:“年轻的时候,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的学问日渐提高。”

李嘉诚自幼聪颖好学,他对传统文化抱着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时局动荡,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因为环境改变,贫困使李嘉诚不得不辍学,为了养家糊口而拼命赚钱。李嘉诚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学习,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掌握必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胸怀更大。

李嘉诚对学习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解释:“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与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2000年1月25日香港公开大学设港岛区教学中心捐款仪式。

语录解读

在捐款仪式上,李嘉诚说:“在这创新年代,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我们应积极争取,它不仅是发展专业的工具,更教育年轻新一代了解和透析新的经济结构,知识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次。”

李嘉诚一生中无数次把握住获得财富的机会,每每都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和垂青。究其原因,不过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必然收获。李嘉诚认为,知识并不意味着财富,但是有了知识可以创造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他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新的生活及社会。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自身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

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多元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大型企业必然的选择,在信息时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李嘉诚旗下的公司,无论是多元化还是国际化都非常成功。李嘉诚的业务遍及世界,全球雇员二十多万人,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拥有7500多家散布于中、法、英、俄等国的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集团业务遍及五十多个国家;全球3G移动网络用户超1350万户。在李嘉诚看来,他经营多元化和国际化公司的秘诀,首先源于他的视野和思维的国际化。李嘉诚每天早上,会根据专门为他准备的全球新闻列表,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并借此思考全球经济局势、行业变迁和政策走向等。

李嘉诚坦言,他每天都在思考明天、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这些思考有助于他把握行业先机,赢取投资机会。比如他耗费近300亿美元进军3G领域,卖掉尚在盈利的2G业务时,很多人不理解,但这却基于他对未来的判断。李嘉诚在进军一个新的行业时,总是为决策寻找尽可能多的资讯,即使获得90%的信息,他仍然要坚持找专家了解余下的10%,他认为,未知的10%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商界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最重视的是知识。他深明知识与命运的密切关系,全力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每天睡觉前,他都喜欢看书,往往是在书中入梦,梦中也都是书。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世纪90年代中期,当微软进入千家万户,比尔·盖茨以数百亿美元的家产成为全球热点人物时,亚洲的经济评论家一致认为,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香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等传统行业致富的富豪,将会很快被时代淘汰。然而事实证明,这些经济学家的预言是错误的。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父子三人有着与时俱进的经营观念。在世纪之交,他们靠着网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足足赚了2000亿港元。李氏家族的总资产在世界排行榜中进入了前5名。李氏父子三人俨然成了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

1996年,李嘉诚与女地产商周凯旋再度合作,共出资800万美元,创立了ALXUS公司,它便是Tom。com的前身。1999年,互联网热潮席卷亚洲。2000年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Tom。com发行新股,引发了香港前所未有的抢购热潮。此后,李嘉诚听从了周凯旋的建议,在2000年3月力推Tom网上香港创业板,周凯旋也因此成为香港的热点人物,顿时名气大增。据当时的报道,他们两人合创Tom时,周凯旋仅以30万港元入股,结果上市以后身价飞升至127亿港元,成为亿万富翁。

进入21世纪的李嘉诚,虽然年纪渐长,但是他的经商头脑和精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并没有被社会所淘汰,相反,他在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在经商的道路上,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并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转型,避开了一个又一个商业风险,使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把自己一次次地推上了成功的宝座。他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所涉及的行业,几乎囊括了香港市民生活的必需行业。

光读书不能把事做好,不读书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光读书不能把事做好,不读书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李嘉诚不仅喜欢读书,也善于思考,尤其注重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并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他从茶馆跑堂跳槽到舅舅庄静庵的钟表店里做学徒时,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很快就对钟表市场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成熟的看法。他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很难望其项背。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世界钟表市场就形成了这样的态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由日本人占领,只有中低档表市场是可以开拓的空当。他建议舅舅迅速抢占这一块滩头。事实证明,中低档表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后来发展成为香港钟表行业的巨擘。李嘉诚的建议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嘉诚跳槽离开五金厂时,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了两条建议: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料制品冲突,占领塑料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五金厂老板最初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没过多久,五金厂就奄奄一息,濒临倒闭。而这期间,李嘉诚一直关注五金厂的发展,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行情。一来他是想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感到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槽了,有些愧疚。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竞争。他建议五金厂老板开发系列铁锁,避免跟风带来的竞争。这次,五金厂老板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盈利丰厚,焕发了勃勃生机。

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少年失学,学历不高却成为巨富,这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观点:知识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李嘉诚拥有和管理这个巨大的财富王国,靠的就是知识。

李嘉诚认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没有知识就成不了大事,李嘉诚在少年时期就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在时局动荡、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他必须辛苦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近期目标,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每当李嘉诚回忆少年时期学习知识的“小智慧”,总免不了露出得意的神色,他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太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商业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李嘉诚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对他以后的成功是大有帮助的。比如在做推销员的时候,李嘉诚就意识到,推销并不是单方面的意愿,需要寻找潜在的客户,并且要懂得建立客户群。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于推销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但有了做推销员的人生经历,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不知出入了多少高档场合,在这些场合中,他一定谈锋犀利、滔滔不绝。假如没有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李嘉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要做好一点。就像奥运会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语录解读

2004年6月28日李嘉诚在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题为《奉献的艺术》的演讲中,盛赞富兰克林以自己的行动推动社会变迁。成功后的富兰克林“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就是“Timeismoney,credit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李嘉诚说富兰克林“将时间和诚信作为钱能生钱可量化的投资”。同样,李嘉诚在总结成功的经验的时候,也强调了时间的作用。“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跑,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要做好一点。就像奥运会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早在1957年,李嘉诚在香港洞察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料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步,也并没有因为抢占市场的先机而提高价格。经过成本预算,李嘉诚知道,大批量生产的塑料花,成本并不高。如果将价格定得太高,其他厂再一拥而上,长江塑料厂的市场地位就难以稳定。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适中水平上,才会掀起消费热潮。能够尽快占领市场,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

就在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料花也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集团公司经销。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在香港只有少数富有家庭才消费得起。

而李嘉诚生产的塑料花因为价廉物美,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塑料花在投放市场后短短几周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店中,几乎全都摆满了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李嘉诚的塑料花很快就掀起了香港消费的新浪潮,从此,长江塑料厂在香港商界渐渐有了名气。

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1976年秋,香港地铁公司发出公告,将对香港客流量最大的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楼的兴建权进行招标。此次招标吸引了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财团,其中就有置地公司、太古地产、霍英东集团等大牌企业,长江实业只是一家在市区偏僻地段和荒凉的乡村山地置地建房的中小企业,当时并不被看好。

李嘉诚在研究了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和地铁公司的招标意图后,得出结论:要想在此次招标会上中标,必须以现金支付为先决条件。在投标书上,李嘉诚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想出了两点克敌制胜的招数: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提供现金作为地铁营建的费用;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长江实业和地铁公司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传统,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7年1月14日,招标竞投正式开始。4月4日,香港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嘉诚签订了地铁中环上盖发展物业协议。在当晚的新闻发布会上,唐信告诉记者:“若干家公司均对与地铁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很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实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李嘉诚之所以获胜,在于他的利人利己策略。长实提供资金盖楼,满足了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要,但在利益分享上却只占小头。1978年,长实开发的地铁上盖物业海富中心和环球大厦销售理想,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公开表示:“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将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样板。”

通过此次合作,李嘉诚不但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置地等三十多家强势的竞争对手,而且在商业界获得了的声誉,为日后取得银行的信任、参与其他大型项目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2002年12月19日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演讲《赚钱的艺术》。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演讲中说:“当年,我事业刚起步的时候,除了个人赤手空拳,我没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条件,一点也没有,这包括资金、人脉、市场等。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我们公司快速扩展和垄断市场有关系,其实我个人和公司与一般小公司一样,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成长的。当我整理公司发展资料时,最明显的是我们参与不同行业的时候,市场内已有很强、具实力的竞争对手,担当主导角色,究竟‘老二如何变第一?’或者更正确地说‘老三、老四、老五如何变第一、第二’?”

世纪90年代,房地产竞争日趋白热化。房地产商们不仅在广告宣传、减价促销方面进行竞争,在银行的按揭方式上也有打折优惠。李嘉诚的长实和李兆基的恒基公司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长实和恒基在新界、马鞍山都有大型商局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仅隔一条马路。1994年底,李嘉诚率先减价推出海柏花园,很快卖出800余套,使新港城的看客锐减。1995年7月13日,新港城售价仅为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房款就可以入住。李兆基同时还推出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奖品是十足的黄金。13日晚,当李嘉诚从媒体得知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向各大媒体报出海柏花园的楼价,4040港元/平方英尺。李嘉诚本来没有打算这么快推出新楼,但如果让恒基抢了先,会有一半买家被恒基抢去。16日,恒基的看客如潮,门庭若市,甚至有买家提前排队,连夜排队的人数达到180人。长实见势不妙,立即改变策略。17日夜间,就在排队等候新港城发售的队伍旁拉起一条醒目的横幅:“海柏花园每平方英尺仅售3275港元起!”这大概是房地产竞争最白热化的一次,香港人称之为“顶烂市”,这种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实很罕见。新港城楼市欠佳,李兆基有苦难言,但最终还是沉住气,不再与李嘉诚“顶烂市”。

这次马鞍山之战,李嘉诚总算占得先机。在这场争夺中,出现了互相拆台和顶烂市的局面,这对两位超级富豪来说,显得有些丧失风度。李嘉诚在楼市上一路领先、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受到挑战。在抢夺9号货柜码头的争斗中,李嘉诚败给李兆基,此后在对美丽华的收购战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使李嘉诚再遭失败。如果这次楼市大战中李嘉诚再次败北,势必会影响其形象和声誉,甚至会影响广大股民的信心,后果相当严重。所以,李嘉诚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要打赢这一仗。

李嘉诚非常清楚,商场如战场,要想在残酷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积极主动地抢占先机。

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30岁之前登上财富快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语录解读

李嘉诚慧眼独具,他能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并先人一步,走在前面。在竞争中抢占商机,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1950年,他白手起家创办工厂,短短6年时间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成为百万富翁;1986年,首次登上香港年度财阀宝座;1988年,他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亿万富豪排行榜显示,他排名第19位,净资产124亿美元。李嘉诚成为蜚声世界的亿万富豪。

1957年,当李嘉诚的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时,香港很快就冒出几十家塑料加工厂,随后像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而以长江塑料厂的实力,根本无法保证它在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因此,对李嘉诚来说,最迫切的任务是扩大工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但长江厂作为一家私人企业,势单力薄,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李嘉诚把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上,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质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钱能生钱,借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这是精明的商家会考虑的问题。

李嘉诚在香港市场成功抢滩以后,又把眼光瞄向了前景广阔的欧美市场。当时,要进入欧美市场,一般都要经过香港当地的洋行代理。不愿意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李嘉诚,很快就决定甩开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户交易。他派出得力的营销干将远赴欧美,直接从欧美批发商手中拿订单。这样,价格上双方都能得到实惠,长江塑料厂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占据先手,成为商场竞争中的大赢家。

李嘉诚昔时如金,永远走在时间前面。早在茶楼当跑堂时,他就养成了把手表拨快15分钟的习惯,至今仍然没有改变。这实际上等于他总是比别人早15分钟把握商机并采取行动。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1分钟甚至都会使财富有亿万计的起落,15分钟的价值可想而知。

人生自有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

《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语录解读

李嘉诚从小遭受战乱和贫穷,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1928年7月1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李嘉诚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父母亲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当襁褓中的李嘉诚还依偎在母亲怀里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时,父亲就已经对李嘉诚寄予了深厚的期望,立志将他培养成人,为李氏家族增光。李云经望子成才心切,李嘉诚刚满5岁,他就将儿子送到潮州北门观海寺小学读书。李嘉诚上学的那天,母亲给他做了3道菜:猪肝炒芹菜、豆角炒大葱和鲮鱼。在潮州方言中,“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另外,据说鱼的眼睛特别亮,孩子吃了这3道菜,读书就聪明、勤奋,长大后就能当官,出人头地。孩子在吃完这3道菜后,被家长送进学校,在孔子灵位前供奉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请求孔圣人收为弟子,将来有好的前途。李嘉诚在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母的希望,从现在开始一定勤奋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后来潮州沦陷,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李嘉诚小学未毕业也就失学了。时事纷乱,生活无着,李云经携带一家人四处躲避战乱,李嘉诚的祖母因惊吓、奔波而病逝。1940年冬,李云经带领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日,终于来到当时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香港。当时的香港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也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一片黯淡。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过度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患上严重的肺病,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让家人有好日子过。”

苦难是一笔财富,苦难催人奋进,逆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力,使人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李嘉诚在回忆童年时光时说:“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受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