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离不开人际交往,以何种方式与人交往大有学问。在经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是先接受人再接受产品。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嘉诚在经商过程中,非常注重为人处世之道,并把它看成是经商成功的关键。他强调为人要诚信坦荡,经商要以和为贵,交友要舍得让利。他的经商能力和处事能力完全是融为一体的。
创业者问:
怎样做到诚信?
怎样做一个好商人?
怎样看待“吃亏”二字?
李嘉诚答疑:
一经承诺,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别人。
一件看起来是吃亏的事,往往变成非常有利。
谦虚的心是知识之源
2008年6月26日汕头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题为《自负指数》的讲话。
语录解读
在毕业典礼上,李嘉诚说:“我深信:谦虚的心是知识之源,是通往成长、启悟和快乐之路。在卓越与自负之间,智者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背道而驰的结果,可能是一生成就得之极少,而懊悔却很多,成为你发挥最佳潜能的障碍,降低你主控人生处境的能力。”
李嘉诚成功以后,曾经有记者问道:“您今天拥有如此巨大的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是知识,知识决定了命运。”没有知识就成就不了大事,这是李嘉诚早已意识到的事情。李嘉诚年轻时就喜欢看书,因为不断学习,使他掌握很多信息。他说:“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我自己老想着一直往上爬,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李嘉诚至今还保持着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书的习惯,他常常设定闹钟,提醒自己不要太入迷而读书至凌晨。他通过阅读,掌握了很多新领域的新知识,他把工作中的学习视为事业发展的动力。当记者追问他前一夜看的是什么书时,李嘉诚回答说:“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业比较感兴趣。”
李嘉诚认为在这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年代,离开勤奋学习将会一事无成。他说,“一个真正做大事、有远见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计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在人为,不能有志无才,你可以夸口说你的志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么摘下?所以我说事在人为,靠自己,靠意念,还要有最新的知识及经验积累才能达到。”
一经承诺,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2008年8月4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李嘉诚的教子经》。
语录解读
李嘉诚对子女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他不但自己讲诚信,也常常教育子女在为人处事中要讲诚信,他告诫他的两个孩子:“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到重承诺,在作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李嘉诚非常懂得如何处世,如何赚钱,如何经营。他常说:“做事要守信,做人一定要有‘义’。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李嘉诚曾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我刚做塑料花的时候,常在皇后大道中看到一个行乞的老妇,四五十岁,很斯文的样子。她从不伸手要钱,但我每次都给她钱。一天,我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有同乡干这行,我便让她带同乡来见我,我想帮她做这小生意。在约好的那天,有个客户刚好要到我工厂参观。客户至上,我必须接待。交谈中,我突然说:‘Excuseme!’便匆忙离开。客人以为我上洗手间,其实我跑出工厂,飞车奔向约定地点。途中,违反交通规则的事差不多全做了,但好在没有失约。见到那妇人和她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后,就把钱交给了她。她问我姓名,我没说,只要她答应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钱。事后,我又飞车回工厂,客户正着急,他说:‘为什么洗手间里找不到你。’我笑一笑,这事就过去了。”
身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一贯将传统道德和商业文化融为一体,他能对一个乞丐守约,而且一无所求。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嘉诚是一个懂得把做人的利害关系放在第一位、能够以诚待人的人。他不但精于经商,更善于做人。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做事之术,而在于他的做人之术。从商5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上门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
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
2008年9月11日《首席执行官》文章《富而不奢:李嘉诚先生的君子风范》。
语录解读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没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李嘉诚往往视荣誉为生命,在经商过程中,重操守,讲诚信,逐步扩大业务量和业务范围,积累资金,最终成为亿万富豪。
对于守信和成功的关系,李嘉诚做了这样一个精辟的论述:“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要忠诚、有义气。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做到。当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成功、利润便会随之而来。”
李嘉诚在创业初期,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那段时间,每天他回到家里都强作欢笑,闭口不谈厂里的事。母亲从他日渐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双眼看出了问题,便给他讲了一个诚实做人的故事。李嘉诚听后恍然大悟。第二天回到工厂,就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向员工承认由于自己经营不善造成的失误,并向这段时间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道歉,并表示,一旦厂里有了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以回来上班。李嘉诚的坦诚感动了员工,同时也稳定了员工的情绪,鼓舞了士气。
紧接着,李嘉诚逐一拜访了银行、原料供货商和客户,向他们解释了厂里面临的空前危机,恳切地向他们请教渡过难关的良策,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一定会偿还欠款。李嘉诚的诚恳态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谅解,因为长江塑料厂如果倒闭了,对他们同样不利。因此,银行、原料供货商和客户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让步。
然后,李嘉诚就开始处理库存里的挤压产品。他把产品归为两类,一类是优质产品,完全可以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款式过时,或品质粗劣的。为了挽救工厂,李嘉诚亲自上街,充当街头推销员,先把一部分正品推销出去,对那些质量较差的,则以较低廉的价格,批给专营旧货和残次商品的批发商,在产品的质检卡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签。通过这些办法,李嘉诚收回一部分货款,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后来,李嘉诚在一些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到了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并重新获得了新的订单。这件事的教训是深刻的。李嘉诚认识到,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
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中见不到、但却是价值无限的资产。
2002年12月19日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演讲《赚钱的艺术》。
语录解读
在演讲中,李嘉诚说:“现今世界经济严峻,成功没有魔法,也没有点金术,但人文精神永远是创意的源泉。作为企业领导,他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的眼光,务实创新,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要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中见不到、但却是价值无限的资产。”
刚踏入社会,李嘉诚就经历了一次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那是他在茶楼做跑堂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心非常疲惫。听客人聊天,是李嘉诚最好的排困解乏的方法。有一天,一位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大谈生意经,客人将商场上尔虞我诈、斗志斗力的事讲得绘声绘色,李嘉诚听得如痴如醉,一时间竟忘记给客人倒茶。客人的茶杯空了,他也没有察觉。一位伙计看见后,大声提醒李嘉诚。李嘉诚回过神来,慌慌张张地给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在慌张中,他不小心把开水洒到客人的裤腿上。李嘉诚顿时被吓得脸色煞白,待在一边不知道该如何给茶客赔礼道歉。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堂倌必须把他们当大爷伺候,不敢有任何冒犯。发生这种事情,如果是遇到蛮横的茶客,必定会先甩堂倌两个耳光,然后再去找茶楼老板理论。
李嘉诚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老板跑过来,正要责骂李嘉诚,结果那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不但没有责骂,反而一再为李嘉诚开脱。老板也就乐得顺水推舟,恭恭敬敬给茶客连声道歉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事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洒到客人的裤腿上的,以后做事千万要小心。万一有什么闪失,要赶快给客人赔礼道歉,说不准就能大事化小了。这位客人心善,若是恶点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啊!”
而李嘉诚之所以能躲过这一劫,则是他平时积善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又肯吃苦耐劳,客人和老板都看在眼里,都很喜欢他,自然也就不会难为他。李嘉诚后来对这位茶客念念不忘,多年以后,他对人提起时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李嘉诚从小就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传统道德教育,如“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等。当时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这次“饭碗危机”后,他深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事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在经商的过程中,李嘉诚非常注意建立自己和公司的信誉,同时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乐善好施。他施恩不求图报的行为,为他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做人要尽量保持低调,以免树大招风。
2008年8月4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李嘉诚的教子经》。
语录解读
1993年8月,李嘉诚让儿子李泽楷担任和黄公司总裁,李泽楷没有接受父亲的安排,而是走上一条独立创业发展的道路。对儿子的自立门户,李嘉诚显得很豁达:“年轻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黄管理层有人手,我不会强迫他做。”他送给儿子两句话: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和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当时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他特别忌讳树大招风,他曾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常常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里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被人陷害了,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世纪80年代,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他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在葵涌港坐大。葵涌集装箱港6个码头中,有3个归李嘉诚所有,另外3个码头由其他集团经营。1988年4月,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招标中投得7号码头的经营权,该码头有3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家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该码头有4个泊位。随着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码头越来越难以满足航运业的需求。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工作已经推上了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李嘉诚至少占据地利和人和两方面的因素。论地利,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份额的7/10,是同行业的绝对霸主;论人和,在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守议员中,就有6名是李嘉诚的“幕僚”,他们是长实集团的“特邀”董事,每年可享用不菲的酬金。行政当局通过的决议,港督一般不会否决。1992年,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任香港总督。彭定康上任后,撤换了一批议员,与李嘉诚关系密切的议员被撤,新一届议员上任后,将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由公开招标改为协议招标,9号码头的4个泊位,批给了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兴建经营。
招标结果出来后,舆论界普遍认为,港府确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上的垄断地位。按照国际通则,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五成以上,则可认定处于垄断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则是高度垄断。
李嘉诚面对失利进行了自我反省,“坎坷经历是有的,心酸处亦罄竹难书,一直以来靠意志克服逆境;一般名利不会对内心形成冲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对待;但树大招风,是每日面对之困扰,亦够烦恼,但明白不能避免,唯有学处之泰然的方法。”
在生意场上,最好的担保人就是自己。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提倡诚信经商,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诚信。他说,“在生意场上,最好的担保人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实力能有效地证明自己值得信赖,如果能直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能容易使别人放心地与自己合作。”
世纪50年代末,当长江塑料厂在全力开拓欧美市场的时候,欧洲的一位大批发商看到了长江塑料厂的样品。他认为,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在品种和质量上都已经超过了意大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还不到欧洲市场的一半。他决定和李嘉诚合作做生意。但他对长江塑料厂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有些担心。同时,他从侧面打听到李嘉诚正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保险起见,他同意和李嘉诚的公司做生意,但李嘉诚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经济上的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络遍布西欧和北欧,假如同他结成固定的生意伙伴,这对长江公司的发展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李嘉诚彻夜未眠,他同设计师一道,连夜赶出9款样品。批发商订购的是3种样品,但李嘉诚每种设计了3个款。第二天,当批发商看到这9款样品后赞不绝口,当时就决定同李嘉诚合作做生意。李嘉诚坦言道:“实在找不到实力雄厚的厂商做担保。”并诚恳地向批发商介绍了长江塑料厂白手起家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状况,希望批发商相信他的信誉和能力。批发商听后微笑着说:“你已经替你找了一个担保人,这个担保人就是你自己。”批发商很快就与李嘉诚签订了第一单购销合同,并且一次性付清了货款。
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美国《财富》杂志在介绍李嘉诚的成功时,说他是“靠与友人合作投资和贸易生意发迹。”李嘉诚自己也曾说:“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个信念,就是不投机取巧,而是以诚待人。”
关于如何取得财富,李嘉诚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论:“1957~1958年,我赚到很多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那时候开始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终于想通了,事业上应该赚很多钱,有机会便用钱,这样一生赚钱才有意义。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辛苦。但慢慢的,我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劳,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节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按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杜辉廉是一个证券专家,20世纪70年代,英国唯高达证券公司来香港拓展业务,委任杜辉廉为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李嘉诚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杜辉廉多次谢绝李嘉诚邀请他担任长实董事的好意,但却经常尽心尽力给李嘉诚出谋划策,是长实唯一不支干薪的“客卿”。
1988年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同创办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以报杜辉廉的相助之恩。杜辉廉和梁伯韬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这些富豪也得到过杜辉廉的帮助,在接到李嘉诚的邀请后,便慨然允诺。他们的参与只助其实力,壮其声威,而不干预其政事。
当百富勤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人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就是要让杜、梁二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杜辉廉那里赚取分毫,但他所持的5.1%的股份,仍然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
如何结交朋友?那就是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李嘉诚深谙交友之道,他在生意场上有很多朋友。他对如何结交朋友,如何让朋友给你带来生意,如何与朋友合作做生意等问题,有一套经验。他说:“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会有朋友,这是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一样。”
善待他人,这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商界,很多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这却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
在香港这个功利性很强的商业社会,李嘉诚能做到予人以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这种思想,已融入了他的血液。
1991年秋,李嘉诚收到一位姓丁的英国华侨的来信,在信中,姓丁的华侨向李嘉诚陈述了自己所处的困境,表达了万念俱灰的心境。按说,李嘉诚平时日理万机,有很多重大的事情需要应酬和处理,根本无暇顾及这样的来信。但李嘉诚却亲自复信,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资助。
以下是这封信的内容,足见李嘉诚帮助朋友的诚恳之心。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只是数千年来亿万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地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俗话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好的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最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职业,生活应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500英镑,请你俩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别人。
2007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访谈。
语录解读
在香港,李嘉诚并不喜欢和媒体保持亲密的关系。香港媒体见到关于李嘉诚的新闻报道,大多来自记者招待会,或是“外围”采访。他并不是歧视记者,而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一一应对。但在公共场合,李嘉诚会友好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李嘉诚曾这样说:“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和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跟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代。”
李嘉诚在经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和能力,宽厚待人,坦荡诚信,靠自己的人品给商业注入利润,并把利润回报给社会。他平易近人,对朋友,乃至对下属都关照入微。很多商人往往是在商言商,总是把利益看得很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做人处世放于其次,往往越想做大,越是徒劳无功。李嘉诚说:“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对自己严格,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加拿大著名记者约翰·得蒙特也曾经采访过李嘉诚,他对当年的采访过程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汽车后备箱。后来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关心周到,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预定好了没有,当然,这间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
我喜欢友善交易,这是我的哲学,我曾告诫两子,不要占任何人便宜。
2008年8月4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李嘉诚的教子经》。
语录解读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李嘉诚从小就在“道义”和“金钱”两者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小他就立志,要乐于助人,做正直的人。成年后,他着力培养孩子们这种美德。他常常教育两个儿子,要注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不占任何人的便宜。小儿子李泽楷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
纵观李嘉诚的整个发家史,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的收购扩张史。李嘉诚主持的每一次庞大的收购行动,几乎都是采取“软”收购,并且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这特别表现在收购永高公司、和记黄埔、青洲英泥、港灯等公司上。李嘉诚的收购行动,始终都以股东的利益为前提条件,以冷静、合理、双方皆大欢喜为出发点,而进行友善的收购。
李嘉诚常常感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战败的废墟中通过商业战争而崛起的日本人,特别注重“忍”的哲学。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忍”的修养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家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关头作出冷静的思考,更可以帮助企业家在这种紧要关头,具有宽容的胸襟,善于听取意见,然后沉着处事,作出对企业有利的客观分析,在不利的条件下转败为胜。
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里购得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9000万普通股,获得和黄22.4%的股份,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当时在香港的华商港商中,有人持这样的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而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老牌银行。”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也一再追问汇丰老板沈弼:“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回答说:“长江实业今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
李嘉诚作为和黄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谋利。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众股东推选产生的。董事局为他开出丰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诚表示不接受。他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黄财务上报账。因此,他很快获得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和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自然而然都会信任他。
李嘉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随着和黄公司的盈利日益丰厚,李嘉诚的红利相应增多。同时,他一面又在加紧增购和黄的股份,不断地“鲸吞”和黄。李嘉诚收购和黄的事,在民间流传了一副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从此,李嘉诚“超人”之称,在民间不胫而走。
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就成功了。
2007年12月18日接受《商界》采访。
语录解读
在采访中,李嘉诚说“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单单仁慈还不够,业务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verykind,非常好的一个人,但如果人家欺负到你头上,你不能畏缩,要有能力反抗。”
李嘉诚所创建的商业帝国控制着九大上市公司。九大公司的业务,彼此的相关度颇低。比如,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主营物业发展与投资、地产代理、楼宇治理、控股;和记黄埔(简称和黄),经营物业发展、货柜码头服务、零售业、制造业、电信和电子商务发展、控股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建),主要做运输、能源、基建材料、基建工程;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简称港灯)是发电与电力供给;TOM。com有限公司,包括门户网站、互联网信息、户外媒体、印刷、内容供给、电子商贸及软件开发等;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商品化、市场推广及销售。总体来说,李氏商业帝国经营七项主要业务:港口及相关业务、电信、物业发展及控股、零售生产及其他、能源、基建、财务与投资。
李嘉诚的创业宗旨、投资策略、经营手腕以及用人之道,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个宗旨和三个原则,一个宗旨即“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稳健”,三个原则即“勤奋、信用和不断研究学习”。李嘉诚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并使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模拟出公司的逆境。当他看到其他公司发展的各种报道,就会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然后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他每天晚上都要坚持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且每个阶段都设定一个主题(如宗教等)。他最大的恐惧在于担心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让你的敌人都相信你。
2007年12月18日接受《商界》采访。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有人问我何为做人成功的要诀?我认为做人成功的重要条件是让你的敌人都相信你。要做到这样,第一是诚信。我答应的事,明明吃亏都会做,这样一来,很多商业的事,人家说我答应的事,比签合约还有用。曾经,我有个对手,人家问他,李嘉诚可靠吗?他说,他讲过的话,就算对自己不利,他还是按诺言照做,这是他的优点。答应人家的事,错的还是照做。让敌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将和一家拥有大幅土地的公司进行合作,他们公司有个董事跟其他的同业是好朋友,有利益的关系,就说为什么要跟长江集团合作,不考虑其他的公司?他们主席(指董事长)说,跟李嘉诚合作,合约签好以后你就可以高枕无忧,麻烦就没有,跟其他的人,合约签好后,麻烦才开始。
这是家大公司,公司全部的人包括高级主管都知道,结果没有人反对,所以一次会议就通过了。这个案子,长江集团赚了很多钱,对方也赚了很多钱,是双赢。敌人相信你不单只是诚信,敌人相信你是因为相信你不会伤害他。例如,我是他的竞争者,但他相信我不会伤害他,不会用不恰当的手段来得到任何东西,或是伤害任何一个人。除了诚信,第二是自强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识、准确的信息。
在经商中,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是善待他人,即使对竞争对手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嘉诚对老竞争对手怡和的态度。李嘉诚协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但李嘉诚并没有因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不共戴天的冤家,双方在第一次交手之后,就已经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
商场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无敌人,只有合作而无厮杀,只有礼让而无溃败,李嘉诚堪称商界典范。
跟随李嘉诚二十多年的洪小莲在谈到李嘉诚做事风格的时候说,“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嘉诚一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在生意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赢得了朋友们的由衷爱戴。在生意场上,他的合作伙伴,同样也使他赚得盆满钵满。
世情才是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欢不容易。
2008年8月4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李嘉诚的教子经》。
语录解读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李嘉诚非常注重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方法,他说,“以往我是99%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约1/3谈生意,2/3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欢不容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经是香港富豪中炙手可热的头号人物。但在当时,论实力和声誉,李嘉诚还比不上包玉刚。据海外媒体报道,包玉刚是香港名副其实的第一富豪,他旗下拥有50艘油轮,每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包玉刚不仅实力雄厚,交际面也极广,口碑极佳。在他的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王室成员、社会名流的合影。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而那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或首脑。
1973年石油危机,促使各国开始重新考虑原先的资源利用政策,着重于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随着自身开发的比重加大,航运业务量逐渐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包玉刚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测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会来临。他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首先瞄准的行业就是房地产,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但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玉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于发展他的海上船运;它的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决定将自己手头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玉刚。这样,包玉刚一下子获得九龙仓1000万股票,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李嘉诚把他以10~30港元的市价购得的九龙仓股票,以30多港元脱手给包玉刚,不仅获利数千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包玉刚的牵线搭桥,他可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9000万股票,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就非李嘉诚莫属。
通过这场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交易,两位年轻的华人富豪都如愿以偿坐上了英资洋行老板的宝座。
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语录解读
在经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李嘉诚说:“不管在任何场合,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的股份),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块1千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拿大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此项目50%的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整个建筑费用预计在100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等华商在加拿大的大举扩张,引起当地一些居民的不满。
而当地商会和一些政界名人则在阿伯达省府赫斯基大厦,为李嘉诚一行举行了盛大的酒会。李嘉诚及长子李泽钜,左右手马世民、麦理斯出席了酒会。加拿大的名流和政要,热情洋溢地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地希望彼此间能够合作愉快。随后,李嘉诚先后动用69亿港元全面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继世博会和赫斯基两大重大投资后,李嘉诚在加拿大的投资变得低调起来,尽管当地的民族情绪丝毫不能够干预李嘉诚在加拿大的投资,但也没有必要去针锋相对。
人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语录解读
访谈中,李嘉诚说:“人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经营企业必然会面临很多风险,尤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成熟的企业家往往能够从容地应对危机,并把危机变为“契机”。
1957年,李嘉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刚从“绝境”中走出来,便开始了他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料花。这些塑料花投放市场后,渐渐引起人们注意,“长江塑料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商场如战场,长江塑料厂的红火自然引起同行的忌妒,有人甚至故意要搞垮长江厂。有一天,李嘉诚正在同几名技术工人将设计出来的塑料花进行调色,寻找新的配方时,发现有人在厂门口拍照,要对长江塑料厂作反面宣传。李嘉诚压抑住自己年轻气盛的情绪,平静地要工人们继续干活,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干扰。几天后,这些照片果然刊登在报纸上,照片上的长江塑料厂显得破旧不堪。刊登拍照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置长江塑料厂于死地。李嘉诚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决定将计就计,就让这些报纸给他作免费宣传。
李嘉诚拿上报纸和公司的产品,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代理商,并坦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看,创业之初我们厂是够破的,我这个厂长也显得面容憔悴,衣冠不整,但请看看我们生产的塑料花,有几款是我们自己设计,连欧美市场都见不到的产品。我们的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参观订购。”经销商们看着眼前这位诚实勇敢的年轻人,为他的敬业精神和灵敏的商业智慧所折服,很多人起初还有些怀疑,经过多方了解和到厂里参观后,他们很快被李嘉诚的创意所吸引。李嘉诚的订单越来越多,而且,因为他的价格合理,有些经销商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先付50%的订金。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括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李嘉诚在灾难面前采取了冷静的态度,巧妙地利用竞争对手的负面宣传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有效地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借势扩大了企业的美誉度,反而广泛赢得人心。
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我们更要冷静、和谐。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的招牌,号称“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旧城改造计划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按照李嘉诚的原有构想,要在王府井商业街的顶头,在毗邻长安街的地方建一个高达70米的东方广场,在广场的顶端不仅可以俯视昔日皇宫的一砖一瓦,稍远处的中南海全景也可尽收眼底。但根据北京城市规划中的规定,东方广场的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都超标了。加上东方广场作为过亿美元的项目,在动工前并没有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计委提供可行性报告,申请立项,因此,东方广场被认为严重超出了国家对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在1995年新年刚过时,就被强令停工了。
不久,长实集团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服从中央的决定,李嘉诚同时向外界宣布,长实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只是方案需要修改而已。直到1996年6月,形势终于有了转机,东方广场项目由国家计委报国务院批准,总算可以开工了。到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东方广场终于全面竣工。
李嘉诚喜欢打高尔夫球,他用打高尔夫球的体验阐释在经商过程中应保持的心态:“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里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次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一件看起来是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经常向人谈起他当年做生意时的一段经历,说明只要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做生意要不怕吃亏,一时吃亏,长远来看却往往有利。
李嘉诚22岁时开始自立门户做生意。有一家贸易公司曾向他订购一批玩具输往国外。当时货物已卸船付运,可以向对方收取货款,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来电通知,说外国买家因财政问题,无法收货,但贸易公司愿意赔偿损失。李嘉诚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认为这批玩具很有市场,不愁买家。因此没有接受这家贸易公司的赔偿,目的是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期今后有合作的机会。
当李嘉诚转型做塑料花时,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一位美国商人找到李嘉诚,说经某贸易公司负责人的推荐,认为李嘉诚的工厂是全香港规模最大的塑料花厂,希望能够跟李嘉诚合作。李嘉诚后来才知道,那位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认识这位美国商人,并在这位美国商人的面前说尽了李嘉诚的好话,说他是一位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伙伴。这位美国商人最后同李嘉诚订了6个月订单,日后又成为了永久的客户,他们所需要的塑料花逐渐全部都由李嘉诚供应,使李嘉诚的塑料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对于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些小利润,因为这种满足感失去前行的动力,而要想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
李嘉诚认为,要想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要保持自己的雄心,无论做什么都力争做到最好。李嘉诚表面上看起来性格沉稳,但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在独自创办企业之前,就曾经多次变换工作。每次跳跃,对他来说,都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都是对他自己的一次挑战。每克服一个困境,都是在为他独立创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李嘉诚在五金厂推销镀锌铁桶时,以自己的勤奋用心使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深得老板的器重。但备受器重的李嘉诚却没有就此止步,刚刚打开局面,就准备跳槽离去,老板提出给他加薪,他仍没有回心转意。李嘉诚跳槽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不满足现状。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产品的时候,就敏锐地感到受到塑料制品的巨大威胁。有一次在酒店推销白铁桶时,与推销塑料桶的塑料公司老板不期而遇。尽管酒店曾与李嘉诚有过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但经过比较,酒店更倾向于价廉美观的塑料桶,放弃了与李嘉诚的合作。
李嘉诚知道,起初,塑料制品还属于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大都是富人阶层,但随着技术的普及,生产成本的下降,塑料制品越来越平民化。塑料制品很快就会成为廉价的普及性大众消费品。虽然塑料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点,但它以廉价、轻便、颜色丰富等特点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新兴行业正在取代老的产业。在塑料厂老板的鼓动下,李嘉诚跳槽加盟塑料公司。
对现实永不满足的李嘉诚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毅然再次跳槽,他觉得给别人打工再有成就,也不如自己创业,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正是这种做事永不满足的心态,使李嘉诚摆脱了最初寄人篱下的命运,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富豪。
商道即人道,“做人”与“做生意”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语录解读
李嘉诚一贯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策略,1992年,他在内地的投资终于得到了回报,李嘉诚以其诚心和耐心迎来了内地投资的黄金时期。4月27日至28日,江泽民、李鹏等分别会晤李嘉诚。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他宣布成立第一个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随即,他在深圳、广州、上海、福州、重庆等地开始进行房地产投资。
李嘉诚在内地投资最具争议的项目是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发出信号,表示可以考虑与外商合作王府井旧城区改造工程。一时间,香港大财团蜂拥而至,都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李嘉诚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在内地,土地价格与起楼造价的比例往往是1:10,而香港不少地段正好相反,内地和香港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香港方面的优势是资金雄厚,内地则控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通过双方谈判,李嘉诚获得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土地。据当时香港的一位地产分析员称,谁拥有王府井的一块土地,谁就拥有了一座大金矿。与此同时,李嘉诚与他的好友郭鹤年连手获得王府井旧址发展权,在此新建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东方广场,从而一举奠定了李嘉诚在内地的龙头老大地位。
李嘉诚能够在内地顺利投资,与他的实力雄厚分不开,但也是他多年在内地辛勤耕耘,不断进行捐赠和感情投资的结果。商场上的关系是金钱关系,是利润关系,但同时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商场上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起作用的。商人要想在商场上站得住、立得稳,需要进行一些感情投资。如果看不到存在于商场上的感情因素,不了解感情投资在商场上的巨大作用,只是鼠目寸光,把眼睛盯在眼前的一点“小利”上,有时候甚至会见利忘义,他的生意必然会做不大、走不远。李嘉诚有很多为公司、为国家、为他人不计私利、牺牲私利的“义举”,他能够把眼光放长,目标看远,所以最终他能够获得大利。
个人品牌是无形资产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个人品牌是无形资产,财富是有形资产,如果一个商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要懂得经营和挖掘自己的无形资产,把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李嘉诚特别注重经营和挖掘自己的无形资产,李嘉诚非常重视名气,在他看来,做生意就要先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李嘉诚正是因为经营有方,往往赢得双丰收,不仅有名,而且获利。
李嘉诚认为,“名气就是你店铺的招牌。”李嘉诚的公司取“长江”之名,其中就孕育着一种民族的品牌意识,能够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在经商的过程中,李嘉诚绝不放过任何一次扬名的机会。1973年,当世界危机波及香港的时候,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仍被香港商界传为佳话。香港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塑料原料全部依赖进口,因此受价格的影响也最大。危机爆发前每磅塑料原料的价格是0.65港元,危机爆发后涨到每磅4~5港元。当时李嘉诚由于在塑料业的实力以及在经商过程中的良好声誉,已经是香港潮联塑料制造业商会主席,但他的经营重点已经逐步转移到地产上了,因此,这场塑料危机,对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也有充足的原料储备。
尽管这件事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不大,李嘉诚也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数百家塑料厂入股组建了联合塑料原料公司。原先单个塑料厂家的购货量太小,无法达到交易额度,现在由联合塑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可以直接由国外进口塑料原料,进行交易。所购进的原料,全部按市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也就不攻自破了。致使笼罩全港塑料业达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被消除了。
不但如此,李嘉诚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待料的会员厂家。可以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20万磅配额,以原价优先转让给需求量大的厂家。
在此次危难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余家。李嘉诚因此被称为香港塑料业的“救世主”。李嘉诚救人于危难中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名气和声望一时无二,而名气和声望回馈的无疑是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我觉得全家幸福最重要,生意起跌是小事。
香港电台电视部1998年拍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我觉得全家幸福最重要,生意起跌是小事,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开心最要紧。”
李嘉诚家境贫寒、学历偏低,小学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饱尝世态炎凉。他的表妹庄月明受过良好的教育,是香港大学和日本明治大学的高材生。尽管表兄妹之间从小从两小无猜到心心相印,但门第观念很重的舅舅、舅母则一再要把他们拆散开。直到1963年,当李嘉诚已经35岁,是香港有名的工厂厂主时,舅舅、舅母才点头应允了他们的婚事。婚后,庄月明进入长江工业公司工作,辅佐丈夫拓展事业。在妻子的一贯支持下,李嘉诚心无旁骛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当时,李嘉诚算不上是大富豪,但他不惜借贷,斥资63万港元,“超前消费”给爱妻买了一栋花园洋房,这栋洋房目前的市价已达1亿港元。至今,李嘉诚还住在这栋洋房里面。他们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共同生活了26年,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已经长大成人,并已初露锋芒。但世事难料,1990年元旦,当千家万户正在欢度新年的时候,庄月明则因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年仅58岁。就在前一天,他们还一同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新年酒会。
李嘉诚身为富商巨贾,刚刚60出头,身体健康硬朗,身边自然美女如云,牵线搭桥的人也不绝如缕,但李嘉诚却洁身自好,从不放纵自己,对妻子始终不渝。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有女星上前敬酒或攀谈,他便千方百计躲避,唯恐给人留下谈资。
如果要问李嘉诚是怎样处理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的?李嘉诚会回答说:“家庭、事业之间的冲突是有的,因时间不足,极难兼收并蓄,良好的安排也是重要艺术之一。”在谈及如何看待爱情、亲情、感情这一话题的时候,李嘉诚说,“互相爱恋、情投意合还不够,互相了解、互相体谅、和谐相处才是最重要。亲情是与生俱来,感情是要培养,但亦要讲缘分。”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李嘉诚一心一意打理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尽心尽力地培养自己的儿子,使李氏集团的生意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