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问世界:一个初中女孩的成长记
88512800000006

第6章 生命的倒计时

《安妮日记》书评

安妮的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五十九年后,对那个时代一无所知的我出生了。书中谈论的政治新闻早已成为历史,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遥远。那些目睹自己的同伴被无辜杀害的人,内心的悲痛与罪恶感,是我不可能感受到的。毕竟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几十年前的那个女孩,与我有什么关系?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女孩,与我年龄相仿,性格相似,也与我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幻想与困惑。不同的是,现在的我正在写这篇书评,而安妮,在写完最后一篇日记后,被抓进了集中营,并死在了其中。

仅仅因为她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就应该去死。大街上人潮汹涌,人们低着头,快速地走着,不言不语。我仿佛看见一个女孩正在向四周东张西望,突然一把被母亲捏紧了手,不顾一切地将她向街道的尽头扯去。扛着枪的德国士兵徘徊在街道上,用冷冰冰的眼神扫视路过的人们。安妮一家本过着体面的生活,但在死亡阴影的压迫下,不得不去寻找一个藏身之处。

我在读《安妮日记》之前,便知道了她最后一篇日记的日期。在阅读每一篇日记时,我都会在潜意识中进入倒计时:安妮的生命,还剩多少时间?

这个日记本是安妮的生日礼物,她给它取名为“凯蒂”。在藏身的两年时间里,安妮向“凯蒂”分享了她的秘密。关于亲情,我与安妮有些相似,曾埋怨过自己的家人,而在不久之后又意识到了自己的稚嫩;关于爱情,我们有过一模一样的幻想,安妮对彼得,就如同现在的我,想象着与未来伴侣之间的种种甜蜜,尽管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关于跌宕起伏的情绪,我们都极爱用文字去表达;关于自己,安妮认为她不是一个安妮,而我也觉得有多个问问同时存在。

这是一本普通的日记本,但里面的文字却优美而有力。日记记录下了安妮的日常生活,与她对世界的思考。日记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篇都是在受迫害的恐惧下写成的。我与安妮的文字很容易产生共鸣,或许因为我们都是女孩,又恰逢青春期。但这种神奇的情感共鸣,在最后一篇日记结束时,随着安妮生命终结的钟声突然敲响,戛然而止了。剩下的纸张全是空白。我根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一切都太猝不及防,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好愿望与单纯善良骤然消失了。

我痴痴地望着最后的落款“你的,安妮”发呆,一时说不出心中的感受。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女孩,要遭受这样悲惨的命运?我静下来,揣摩下自己的情感,大概是愤怒夹杂着悲伤。愤怒的是,纳粹军官屠杀了一条条无辜的生命;悲伤的是,安妮恰好就是这样的无辜者。但我的情感不仅仅只是这样。

日记中有两段话让我非常有感触:

“我们仍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要去向何方,我们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我们各不相同却又没什么不同。”

“对于孤单、惊恐、悲伤的人来说,最佳良药就是出去走走,去一个只有天空、自然和上帝的地方,一个无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本来的样子,感受到上帝希望人们在淳朴和自然的美景中幸福快乐。”

安妮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有些困惑。她也曾为犹太人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无奈,却又在这无奈中燃起了希望。这样的感情也许是矛盾的,却是鼓舞着他们活下去的力量。让我感受到战争的不是一组又一组可怕的数据,而是安妮的文字与心。

安妮一家与其他犹太人的藏身之处,“密室”,坐落于一栋大楼的角落里。那是一个拥挤而寂静的角落。小小的“密室”是八个人生活的地方,白天,挪动下桌子,跺跺脚,发出任何一点声响,都会有被发现的危险。“密室”里极其昏暗,除了颤颤巍巍的烛光,唯一的照明就是挂在阴森的墙上的那扇窗。安妮就是透过这扇窗仰望星辰,凝视她所热爱的自然。我不敢去想象安妮的恐惧——在漆黑的夜晚,炸弹从头顶飞过,又在不远处爆炸。在生命受到如此威胁的情况下,她把头轻轻靠在喜欢的男生,彼得的肩上,聊聊生活,谈谈理想,忘记恐惧,希望这幸福的时光凝结。充满灵性的安妮,将无尽的黑暗,染成了斑斓的颜色。

整本日记中,安妮没有咒骂过一次纳粹。但恶,却在一个女孩的成长与对生命的反思中,被暴露得彻彻底底。到底是怎样的态度,才能在被死亡笼罩的角落里,依然坚信人性本善?

我想,安妮把她的生命留在了日记中。乐观的安妮与世界有种奇妙的联系。世界夺走了一些东西,安妮又赠给了世界一些东西。

在仓促的倒计时中,消失殆尽的,从不是生命,而遗留下的,是赋予世界的爱与灵魂。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