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纺织考古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对万历皇帝的墓葬——定陵的发掘。北京昌平天寿山脚下的十三陵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皇陵区,在其方圆四十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着除太祖孝陵之外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以长陵和定陵最为着名。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钧(万历帝)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朱翊钧(公元1563~1568年)年仅十岁时即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御极之初,首辅大学士张居正辅政,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六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二十八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三十年之久。
定陵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主动发掘的帝陵,因此党和政府特别重视。1955年,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六人联名上书政务院(即今国务院),请求发掘永乐帝朱棣所在的长陵。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并组建以赵其昌为队长的考古工作队。发掘委员会经多次会商、勘察,最后确定:在长陵发掘之前,先行试掘定陵。
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位于长陵西南大屿山下的定陵,破土动工的试掘工作正式开始。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采用考古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以总计用工二万余人、耗资四十余万元的代价,终于使这座深藏了三百六十八年的古老幽深的地下玄宫重见天日,出土文物近三千件。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六百四十四件帝后冠服织品。该丝织品主要出自万历帝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棺内,少数置于椁上,其中成卷的匹料和袍料就有一百七十七匹,其花色品种齐全,有锦、绫、罗、缎、纱、绸、绢、绒、改机、缂丝、刺绣十一大类,是定陵出土器物中的首宝。从用途来看,除匹料外,还有很大一批龙袍袍料,主要有柿蒂形的龙云肩通袖龙襕直身袍料,也有四团龙、八团龙补的交领龙袍料及前后方补的圆领龙袍料。定陵出土的成件衣物类文物共计四百六十七件,其中服饰三百八十五件,被褥三十四件,用品四十八件。出土的帝后服饰主要有:衮服五件、龙袍六十七件、折褶袍一件、大袖衬道袍八件、中单四十件、裳一件、蔽膝二件、女衣一百三十四件、裤十一件、裙四十七条、童衣三件、大带、绶各七件、鞋十九双、靴五双、云履毡袜二双、膝袜二十双、袜一百四十一双、卫生巾一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