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8856400000062

第62章 素净莹润的白瓷(1)

由青瓷到白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烧成的。青瓷和白瓷惟一的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其他一切生产工序并无差异。随着对原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胎、釉中铁的含量渐次减少,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白瓷便终于诞生。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新的里程碑。

俗话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如果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白瓷是后来各种彩绘的基础,下面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白瓷的历程及其成就吧!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胎色对于白瓷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其色深浅取决于含铁量的多少,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为了掩盖胎色较暗的缺点,北方陶工学习南方制瓷经验,在胎上施以白色化妆土。可以说,白瓷是各种彩瓷的基础,而且白瓷一出现就与彩连在了一起,如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四系罐和长颈瓶,在釉中施有绿彩,开启了彩瓷的先河。

白瓷最先在北方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北方天气寒冷,冬天一到,则万里雪飘,漫天皆白,素裹大地,气势极为磅礴。这种自然景观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着影响,使人们对白色有着特殊的喜爱。

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更有着“尚白”的习俗,鲜卑族就是其中之一。以后的契丹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均崇尚白色。由是观之,中国白瓷首先出现在北方是有其自然因素和社会根源的。南方则完全不同。南方气候温暖,四季皆青,真是绿水长流,青山长在,因而人们对青色有着特殊的偏爱,这就使得南方陶工一直在探索着如何进一步提高青瓷的生产水平,而很少他顾。如自东汉开始烧造青瓷的越窑,到宋初时已有近千年的烧造历史,其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但他们没有向白瓷方面发展,可以说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已故着名陶瓷学者陈万里先生指出,经南北朝制瓷业的发展,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他的观点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高度的概括。那种认为既然是“北白”,就不应再生产青瓷的观点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近年来在河南安阳范粹墓首次发现了北朝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白瓷。主要有碗、杯、三系缸、四系缸等。这批早期白瓷具有明显的特点: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

这些早期白瓷,不论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特别是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美。

到了隋代,由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取得统一,白瓷取得迅速的发展。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开皇十五年(595年)的白瓷,釉色已经达到了白净莹润的程度,但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说,白瓷的大发展是在唐代。着名的邢、越两窑就是这个时代生产瓷器的主要窑场。邢窑生产白瓷,越窑生产青瓷,真可谓青白瓷器平分秋色。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瓷器最有名,邢窑白瓷多重造型,极少纹饰,釉白而润泽,有时微微泛黄,带一点乳白色。古人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在河北省的内丘县,邢窑白瓷也作为地方特产向唐廷进贡,并且已经天下流行。

唐代除邢窑烧造白瓷外,还有四川大邑窑,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赞美大邑白瓷的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他说的是大邑生产的白瓷,胎质薄而且烧得很好,因此就显得既轻又坚,敲上去的声音像扣美玉一样悦耳,甚至说这种铮铮之声可传遍整个蜀中地区。杜甫又形容这种瓷器的色泽比霜和雪更洁白。可以想象,那种轻巧细致、声音清脆悦耳的雪白瓷器是多么逗人喜爱呀!可惜四川大邑窑的白瓷流传下来的很少。

唐代生产白瓷的窑址不只这两个,现已发现的有河北省曲阳县的定窑,河南省的巩县、密县、登封等窑,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州窑和玉华窑等。唐代白瓷一般来说,胎子较厚,釉层较薄,多数有冰裂纹,往往在聚釉处有闪青色的感觉。

到了宋代,我国各地瓷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时期。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就烧制白瓷,定窑白瓷虽在唐朝已有,但成为全国着名瓷器,地位很高,以致各地纷纷仿造,是从宋朝开始的。

定窑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自唐末、五代以来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在邢窑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在制作风格和装饰方法上却与邢窑完全不同。它不仅胎质细薄、釉色莹润、造型端巧,而且大量运用印花、划花、刻花的纹饰。

定窑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布不乱。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为四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用一枝牡丹,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其构图之严密,线条之工整,透过柔和的釉层,显露出来的画图,给人一种恬静而又充实,幽雅而又瑰丽的美感。

至于画花纹饰,尤为杰出,有些仅简单数笔,即神态盎然,意趣横溢,不论花卉或动物,顺手挥成。如果说定窑印纹是“静”的美,那么定窑划花则以“动”见长。有的定窑白瓷其釉汁下流成泪痕状。还由于瓷釉透底的原因,器面往往出现所谓“竹丝刷纹”的痕迹,这成为定窑白瓷的一种独有的特征。正由于定州白瓷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因此在北宋初期就成了帝王宫廷中的主要用器。

宋代除定窑烧造白瓷外,福建德化、广东广州、江西景德镇和吉安、安徽肖县、陕西耀县,以及河南、山西、江苏等地亦有白瓷窑。不仅在中原地区生产白瓷,而且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生产白瓷。

在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了一种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影青”。

南宋时,更是大量生产白瓷,据记载,当时京城临安(今杭州)就专门开有“青白瓷器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

到了元代,人们通常把元代白釉印花瓷器称做“枢府器”或“卵’

白釉器”。

枢府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卵白釉含钙量低(约为5%),钾、钠成分增多,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晚期器物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趋纯正。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实为明初永乐甜白釉的前身。

枢府器以印花为主,盘、碗等圆器采用压膜印花装饰。印花的题材比较简单,常见有一种双龙纹,另一种常见的纹饰是缠枝花卉,在花卉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两字,枢府器即由此得名。

枢府器常见的为盘、碗、高足碗等小件器皿。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深腹的折腰式样,俗称折腰碗。

枢府器在制作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采用铺沙渣(高岭土和谷壳灰的混合物)的热饼仰烧方法。在底足元釉处,呈现铁质红褐色小斑点,且在边沿粘有沙渣。

这类卵白釉器,不仅民间使用,而且还对外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