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种高温烧胎低温烧釉的多色彩的铅釉陶瓷器。这里所说的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釉色;也不是每件器物上的釉色一定要有三种,有时一件器物上仅有两种釉色,人们也称之为三彩。三彩有釉彩丰富、变化多样的意思。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实,河南巩县窑和陕西铜川黄堡窑大量生产唐三彩,河北邢窑亦有生产。另外,地处祖国东北的渤海王国,也生产三彩器,称之为“渤海三彩”。巩县、黄堡两窑所产三彩的胎质均与当地的瓷胎相同。产品需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件,温度需1050~1150℃。第二次是在素烧坯件上施釉后再烧,俗称釉烧,温度需850~950℃。三彩的种类较多,生活用具有碗、钵、杯、盘、瓶、罐、奁、愎、盒、灯、香炉、枕、埙、铃等;生活用具模型有钱柜、房屋、厕所、仓库、舂、井栏、磨等;人物塑像有文官、武士、贵妇、侍女、胡人、马夫、天王、乐师等;动物雕塑有马、骆驼、驴、狮、虎、羊、狗、兔、鸡、鸭、兽面、镇墓兽等;建筑材料有龙头构件、筒瓦、板瓦、瓦当等;陈设器有山形水池等。过去有的学者认为唐三彩仅是墓葬的随葬品,这是不正确的。但它的迅速发展的确受到了唐代厚葬之风的影响,如洛阳初唐安菩墓随葬三彩器达一百一十一件。根据考古资料,唐三彩从初唐时开始生产,到开元(713~741年)时达到极盛,天宝(742~756年)以后产品数量有所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
唐三彩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型优美,二是色彩绚丽,三是富于装饰性。
唐三彩种类繁多,反映了它对器物造型的重视。如仅瓶一类就有长颈瓶、双耳龙瓶、单耳龙瓶、凤蓖瓶、凤首高瓶、花口瓶、蒜头瓶、葫芦瓶、鱼瓶、双鱼瓶、净瓶、盘口瓶等十余种。可以说它的产品比唐代任何一种手工业的产品都更为丰富。最能反映唐三彩在造型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是其雕塑品。在动物雕塑品中,可以马和骆驼为代表,均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特征突出。三彩马千姿百态,或仰天长啸、或俯首闻骚,或静立、或狂奔,或悠悠漫步、或负重而行,或为武士骑马仰射、或为乐师骑马击鼓。这些马的造型特点是头略显小而颈略显长,两耳竖立,两眼炯炯有神,膘肥体壮,四肢强健,鬃毛梳剪整齐,并配以必要的马具,从整体观之,均显现出生气盎然,给人以威武之感。唐人喜马,是因其劲健有力,能役善战,在军事、农业、交通、体育、札仪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马象征着国力,只因唐朝有着强大的军队与战马,才能够“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人喜马也与其喜好狩猎有关。1972年陕西乾县出土一件骑马狩猎俑。马什立凝视,鬃毛长卷,分披于前额两铡,胸肌突出,体态矫健、刚劲。马背上骑一武士,侧身斜依马颈,回首仰望,左手高举、似在执弓,右手下垂、意在劲射,面部表情刚毅。制陶艺人成功地塑造出马与射手的神态,堪称是一件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影的佳作。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有仰天长啸与俯首闻骚两件马俑。这一仰一俯,不仅把马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一高一低,也颇为和谐,给人以联想:骏马无论在何时都“志在千里”。
骆驼以其善于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人们所称赞。
它适于长途跋涉,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工具,因而被喻为“沙漠之舟”。在唐代它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象征。西安曾出土一载舞乐队驼俑。骆驼长颈挺立,抬头仰望,身躯硕大,肌肉饱满,四肢强劲,背上负载五名舞乐人,看上去并不感到吃力。驼背平台铺的毛毯上装饰着由联珠纹、条状纹组成的波斯图案,四乐俑分坐两侧,二人深目、高鼻、多须、着胡服,另二人似为汉人。所奏乐器一件为鸭梨形,是波斯式四弦曲项琵琶,还有笛子、拍鼓等。中间一长须胡人舞俑,舞姿蹁跹,感情奔放。此雕塑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完成的艺术品,它反映了西域胡商与汉人杂处的情景,说明长安已成为国际都市。
唐三彩人物雕塑更具魅力,其中尤以女俑为佳。善于通过其不同装束与形象,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等级;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出她们各自的性格与思想感情。如有的女俑头梳丫髻,上罩短袄,腰束长裙,双手捧物或交于胸前,面部表情拘谨,将侍女小心翼翼地服侍主人的心情表现无遗;有的女俑头梳双层偏高髻,脸庞丰腴,樱唇粉面,上穿袒胸窄袖襦衫,长裙高柬胸前,端坐于墩座之上,神气十足,又充分地表现了贵妇人娴雅自得的神态。
唐三彩的另一特点是釉色有独特的风格,色彩绚丽。它的多种颜色是因釉中加入了铜、钵、钴、锰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而形成的。如氧化铁可呈黄、褐、黑等色,氧化铜呈绿色和蓝色,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锰呈青黑色等。同时,匠师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呈色效果,还可将呈色剂的比例灵活增减,使釉色更加多样。另外,唐三彩所用铅釉流动性较大,更可形成变幻无穷的色调,使器物表面斑驳多彩。铅还有使釉面光洁的作用,因而色彩更加美丽。唐三彩的施釉方法除用蘸釉法外,还多用涂抹方法,用毛笔或毛刷蘸上不同的釉料,错落有致地刷在器物表面,在窑炉中,随着铅釉的流动,色彩便向四方扩散,从而呈现出浓淡的层次;不同的釉色也会相互漫润,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色彩。
唐三彩的第三个特点是富于装饰性。具体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①由点、线组成多变的几何形图案,如由圆点组成联珠纹或点彩纹;由圆点、斜线。
组成菱形图案和网格纹;由粗细不同的直线组成条状纹或曲折成重叠三角纹;由色釉汁斑描成斑点纹或大块彩斑。②印、刻花填彩。印花填彩是在盘类器物内底印出花卉、流云、飞禽等,然后填以不同的釉彩,由于有线条阻隔,各种色釉互不干扰。这些色釉又与面积较大的底釉形成鲜明的色差,给人以清新之感。刻花填彩与此作法相回,仅是印花改成刻花。③贴花装饰。是将模印贴片粘贴到成形的器物上,然后施釉,并在贴花部位再涂上色釉,使一贴花更为明显突出。④露胎装饰。在施三彩釉的胎体上有规则地点上苏打(碳酸钠),经烧造后,点苏打之处的釉涌向四周,因而形成露胎,这些露胎点就组成了各种图案。这种技法只在盛唐时期使用过,以后就失传了。⑤绞胎装饰。以一层白色胎泥、一层褐色胎泥交叠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贴在已成形的器物表面,或用模子压挤成形,或用拉坯成形,或用这种坯泥雕塑成动物,成形后均施一层透明釉。这样烧制出的纹样与大理石纹或树木年轮纹相似,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纹理变化,极富自然之美。⑥开相工艺。三彩人物的面部不施釉,烧成后涂以白粉,唇上涂殊,以墨画出眉目、髭须、巾帽靴等。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及神态。
唐三彩是大唐盛世的产物,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制造工艺,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域外的文化因素。如许多器物造型模仿外国的金银器,雕塑品中有许多胡商、胡乐俑、胡人牵马俑、牵驼俑,各种器物上的一些图案具有萨珊伊斯兰风格,甚至蓝彩的呈色剂也是从国外进口的钴料。因而也可以说,唐三彩的出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唐三彩一出现,就远销亚非一些国家,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国争相仿制,于是出现了“埃及三彩”“波斯三彩”“奈良三彩”“新罗三彩”等。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是相互影响的。总之,唐三彩以其优美的造型、高超的雕塑技巧、绚丽多彩的釉色和精巧的装饰为世人称赞,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它的艺术魅力长存,时至今日,它的仿制品仍成为千万个家庭中的陈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