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瓷就是在烧好的瓷器的釉面上再经彩绘装饰的瓷器。由于彩色的不断增多,彩饰方法的不断进步,同时又和我国传统的国画艺术密切结合,把大量的国画画面“移植”到瓷器上,丰富了瓷器的艺术内容,又使釉上彩瓷有了飞速发展,成为我国传统陶瓷中重要的一支。我国釉上彩瓷的发展从宋代开始,到明、清两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下面我们谈一谈彩瓷的发展情况和彩瓷的成就。
明代以前,景德镇烧造瓷器的窑场比较分散,虽然瓷器的经营制作已逐渐形成独立的作坊,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生产方式却仍是属于小生产的类型。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专业性强分工细的大型作坊。釉上彩瓷的发展呈现了新的局面。
明、清釉上彩瓷在质量上的高超,除了上述关于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因素外,还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白瓷提供素净细腻晶莹洁白的釉面,就不会衬出美丽生动、色调和谐的图画。
釉上彩瓷的发展到了明代,就和发展得比较成熟的釉下彩青花结合起来了,从广义上可称为斗彩。“斗”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相互斗开,相互衬托,构成比单独釉上彩和釉下彩更为绚丽的图案。这种斗彩是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轮廓,上好白釉烧成青花彩瓷后,再按青花彩的轮廓填上红、黄、绿、紫等应有的色彩,装入烧彩的窑炉,在约8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成。这种斗彩瓷器以明成化时期为最多。它的胎质细腻洁白,莹润如脂,色彩柔和艳美,令人爱不释手。
嘉靖、万历年间,又在斗彩的基础上发展成了着名的“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瓷器的工艺,是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相结合。严格地说,也应该属于斗彩。是成化瓷器发展的产物。但是,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和成化斗彩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并不像成化斗彩那样居于主要地位。在成化斗彩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决定性的主色,以青花勾好图案的轮廓线,釉上色彩按青花规定的范围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画上图案的一半,釉上再着色拼凑成形。有的图案,基本上都由青花表现,釉上只是略加点缀,甚至这种点缀是可有可无的,而青花五彩则在整个图案中,并不以青花作为决定一切的色彩,只是把青花用作构成整个画面中的一种颜色。在清代康熙时期的釉上蓝彩发明以前,瓷器上的蓝色,只能由釉下青花来表现。五彩图案中,有了这种蓝色,就能增加色泽的对比感;没有这种蓝色,就显然减少了鲜艳的程度。
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和成化彩瓷不同,还在于图案画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成化彩器的色彩鲜艳,但整个风格是以高雅取胜。而嘉靖、万历的彩瓷特别是万历彩瓷则以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艳而得名。
它是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主,彩色浓重,尤其突出红色。由于图案花纹几乎布满全器,因而就有浓翠红艳的感受。特别是在万历时期,这种风格发展得更具有典型性了。
彩瓷的发展,到明代正德时期,除了常见的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外,还创制了“素三彩”新品种,这种素三彩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色彩中不用红色,这和明代纯粹釉上五彩以红为主色的情况,截然相反。我国古代,结婚、祝寿等喜庆称荤事,用红色;丧葬等称素事,一般用白、蓝、绿、黄等色。这些非红的色彩,也叫素三色,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来。但它和“五彩”不一定是五种颜色一样。素三彩以黄、绿、紫为主,但也不一定限于这三种颜色。第二个特征是在宣德时期刻填酱釉和在弘治时期刻填绿釉的基础上完善了素瓷胎上直接施色釉的新工艺。
清初,釉上彩瓷在色彩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最突出要算闻名于世的“康熙五彩”了。
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蓝色烧成的色调,其浓艳程度要超过青花,而康熙时期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因此康熙釉上五彩就显得比明代的单纯釉上五彩更娇艳动人,它基本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康熙五彩所有的色彩比明代大大增多,特别是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矾红、霁蓝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往往能起着增加富丽娇艳的效果。
常见的康熙民窑五彩杯、碗、盒、罐及凤尾尊、棒槌瓶与大盘之类的器皿,其图案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到束缚,题材十分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等以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为主题,其中以描绘武士的所谓“刀马人”最为名贵。这些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着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线条简练有力,以蓝、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鲜艳的彩色,给人以一种明朗感。后人把它和雍正时期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就称它为“硬彩”,也叫“古彩”。含铅彩料的发展到这时已是十分完备了。
釉上彩料发展到康熙五彩并没有止步。康熙末期,人们通过实践,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出了一种釉上彩新品种。那就是把含“砷”的玻璃料搀入含铅的彩料中,可以使彩料产生出乳白色的效果。景德镇称这种含砷玻璃料为“玻璃白”。如果以康熙五彩为基础,加入这种玻璃白,彩料的颜色都会变成带粉白的色调,如红色变成粉色,绿色变成粉绿,这样就把釉上彩的色调范围扩大多了,由于这类彩的特点是带有粉的白色调,所以这类彩就称为“粉彩”。色彩带粉有柔和的效果,因此又常称它为“软彩”。粉彩到雍正时期,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的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解放后,不但恢复了历史上有名的“五彩”“粉彩”等传统的彩瓷品种,而且还有了很多创新。同时从颜料加工、研磨、描图、勾线、填色直到烧成,都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这样不仅使生产率成倍提高,而且改善了劳动条件,从而使传统彩瓷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