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应该这样读
88597700000005

第5章 里仁篇

原文

子曰:“里[1]仁为美。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居住。

[2]不处仁:不与仁相处。

[3]焉得知:焉,怎么。知,同“智”,明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喜爱。

[2]恶:憎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某人、憎恶某人。”

原文

子曰:“苟[1]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1]苟: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1]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2]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3]违仁,造次[4]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其道:正当的手段。

[2]恶:哪儿。

[3]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4]造次:仓促。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匆忙时必定如此,颠沛时也必定如此。”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1]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2]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1]尚:超过。

[2]盖:大概。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以复加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一天里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1]党: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过错,就知道仁不仁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晚上死去都值得了。”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求按照道义去做。”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怀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关注法度,小人关注恩惠。”

原文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1]放:同“仿”,依据。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这还有什么困难的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1],患所以立[2];不患莫己知[3],求为可知也。”

【注释】

[1]位:职位。

[2]所以立:能够任职的才能。

[3]己知:“知己”的倒装,即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就好了。”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原文

子曰:“君子喻[1]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1]喻:明白、知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知晓大义,小人只知晓小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1]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1]齐:等同。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轻微、婉转。

[2]劳:忧愁。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也不能怨恨。”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

【注释】

[1]方:一定的去处。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原文

子曰:“三年[1]无改于父之道[2],可谓孝矣。”

【注释】

[1]三年:可以理解成较长的时间,不一定指三年的时间。

[2]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时候是表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若是对他父亲的合理作为长期尊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1]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1]知:记住。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

【注释】

[1]躬:自身。逮:及、做到。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啊!”

原文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矣。”

【注释】

[1]约:节制、约束。

【译文】

孔子说:“因为节制约束自己而失误的人是很少的。”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故事】

介子推重义轻利留美名

在清明节的前两日,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与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

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叫晋国,当时的国君是晋献公,他特别喜爱自己的一位妃子骊姬,于是就想要废掉已立的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的孩子奚齐为太子。申生是一位有仁德的君子,颇有长者之风,非常受国人的爱戴。废掉申生改立奚齐,这在当时的晋国引发了一些纷争。

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就想方设法陷害申生,于是晋献公招几位公子问罪,申生有口难辩,最终被迫自杀。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听说骊姬又要陷害他们,便不辞而别,悄悄地返回封地,后来形势急迫,又被迫逃往国外。

晋献公快死的时候,想把国君之位传给公子奚齐,而且还要尊骊姬为国母。国内很多人反对晋献公的决定。晋献公死后不久,里克、邳郑父等人就聚众作乱,杀死了奚齐。在里克心中,能够继承王位的,重耳是除申生外的第二人选,于是他派遣狐突与重耳相见,想让他回国即位。

但是重耳早已被这些年的腥风血雨吓得畏首畏尾,他甚至怀疑里克的所作所为是一个圈套,认为回国危险,保命第一!里克的好意并没有得到重耳的理解。这个时候秦穆公也紧盯着晋国政局,试图插手,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重耳为君,重耳同样谢绝了秦穆公。在这种情况下,重耳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夷吾成了能够继承王位的人选,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秦嬴为援的条件下,他顺利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怕重耳的仁德威望威胁到自己的王位,便派人追杀他,重耳不得不到处逃亡躲避。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心耿耿,无论遭遇多么困苦的状况都坚定不移。有一年,重耳逃到了卫国,一个叫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他的资粮,逃入了深山。重耳非常饥饿,不得已向农夫乞讨,结果不但没有要来吃的,反而被农夫戏谑了一番。

重耳饿得几乎晕倒,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忍着剧痛偷偷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与采摘来的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喝。重耳填饱肚子后知道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备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当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公子圉继承王位,他就是晋怀公。晋怀公的残暴统治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反对。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国,被众人拥立为君,是为晋文公。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当政时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他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从此开始。

晋文公决定赏赐跟从他一起逃亡的人。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别人一样主动请赏,还谦虚地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这是上天不肯断绝晋国的后嗣,才留下国君主持晋国国政。这其实是上天立他为君,而不是那些请功的人。他们视自己为功臣,不是欺世盗名吗?偷窃别人财物的人被叫作小偷,窃取上天功劳的人算什么?这样的罪过居然还能被人赞美、受到奖励,我实难和他们再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和别人一样也去请求爵位俸禄?”

介子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还效仿,罪过更重。而且我说过,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能不能让国君知道这件事?”

介子推回答说:“言词不过是身上的装饰品。我现在连自己的身体都要隐藏了,为什么还要用言词去装饰它?”

他的母亲说:“那我和你一起隐居吧!”

介子推不愿意接受赏赐,写诗言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在诗中,介子推把自己比作那一条不愿随龙返乡的蛇。邻居解张了解介子推的事迹,为他鸣不平,就在夜里写了一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后,回想起介子推当年割肉让自己充饥的经历,非常后悔和内疚。他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前来受赏,这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寻找介子推。可是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找一个人谈何容易。情急之下,晋文公竟然采纳了一个令他遗憾终生的建议:命人三面举火,只留下一个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但是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

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制成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晋文公命人把介子推葬在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把一个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与此同时,晋文公还下令一个月内全国禁生烟火,只准吃冷食,以此来惩罚自己火烧绵山的过失。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得到以节日被铭记的殊荣:一个是屈原,一个是介子推。

直到现在,绵山当地人还有寒食节做冷食的习惯。在这天,人们会带着冷食,折上一把杨柳的枝条,一家人相互帮扶,沿着当年介子推上山的道路来到介公岭,把柳枝圈成柳帽戴在头上,再插一些在介公墓上,以表达对介子推的缅怀之情。

【评论】

晋献公家国之事处理得混乱不堪,重耳是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需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鄙弃功名利禄,痛恨奸伪欺罔,为君割股,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表现。虽然介子推的言行有些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他“舍身赴义”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