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打击、防范失手的安全策略
抵御打击、防范失手的安全策略攻与防,作为兵家的两大任务,历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即由于忽视了防备战略所导致的。
人生的失败,一般来说不外两个原因,一是被别人给打败,二是被自己给打败;尤其是当二者“联合”起来时,更会令人难以招架,以致兵败如山倒。所以,练好抵御外来打击,防范自身失手的人生兵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他是否能立下战功并回来受赏,勇敢杀敌显然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在刀来枪往中学会保全自己。否则,一旦“光荣”了,那就什么都免谈。所以,在人生的战场上,一个人在努力猎取成功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利用自身和外界的一切条件,干净利落地把射向自己的明枪暗箭统统挡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生的征途平安无事。
1.人生的风险无处不在
有这样一个颇有深意的寓言:
一个生前十分胆小,一辈子担惊受怕的灵魂,来到了万能的上帝面前,请求他给自己一个最安全最快乐的来世之身。
上帝说:“那你就去做人吧。”“做人有风险吗?”灵魂问。“有,勾心斗角,残杀,诽谤,夭折,瘟疫……”上帝答道。“另换一个吧!”“那就做马吧!”“做马有风险吗?”“有,受鞭笞,被宰杀……”他又要求换一个。换成老虎,得知老虎也有风险。“啊,恕我斗胆,看来只有上帝您没风险了,我留下,在你身边吧!”这个灵魂突然请求道。上帝哼了一声:“我也有风险,人世间难免有冤情,我也难免被人责问……”说着,上帝顺手扯过一张鼠皮,包裹了这个魂灵,把他推到下界来:“去吧,你做它正合适。”
这个寓言的含义也许是多维的,但我们首先能从中感到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生命的历程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妄想处于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只能是天外奇谈。
那么,既然如此,对于这种冷冰冰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拿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对策来。
惧怕风险和打击是我们面对社会的一种强大恐惧心理,如果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即被灌输这种恐惧感,那么这种十分不利的心理因素往往将终生陪伴着你,这样,对于风险,你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显然将大大不妙。
而许多站在成功之巅的人则会放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和失败。所谓的外来打击,那只是因为自身太弱小的缘故。
这种说法虽然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毕竟也属于“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对于普通人而言,必须承认风险和打击的客观存在,在人生的征战过程中,既不能因此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也不能目空一切,不加防范。前者将使人一事无成,后者将导致“光荣率”极高。这两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生状况的两种极端表现,都是我们所力求避免的。
2.会低头才不会撞到头
我们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人在力量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可以作为人生兵法中“自我保护条例”的指导性原则。虽然在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然而,我们要说的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在此基础上再需要进一步。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求在能量和力量均不如对方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用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所以,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能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
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练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威信,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
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关系,让那些原准备射向自己的明枪暗箭纷纷掉转方向,从而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这显然称得上是一种极为高明兵法策略。
低头并非没出息,而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进取之法。头昂得太高,容易撞伤;个性太强,总有一天要吃亏。所以当你看到了“矮檐”,请不要“不得不”,而在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
3.不做出头的椽子
生活中有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是一种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同样,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不加选择而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受到伤害。
当然,人要向着胜利的终点奋斗。“显露才华”作为一种必要的进取手段,还是要施行的,但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同时,“露”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容易招致忌妒和猜疑,使得人在进取的道路上平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防碍自身才能的发挥,自身的才能也无法充分“露”出来。另外,“露”是为了做好事,而非显出别人的能力低,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可取。简言之,即态度要端正。
三国时,曹操军营中有个主簿,名叫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但后来却因恃才放旷,最终被曹操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之罪而斩首。
曹操曾建造一个园子,造成后,曹操去看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说:“门里添个‘活’字,就是‘阔’了,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工匠赶紧翻修,又过几日,曹操再来看时,见园门按自己的意思改了,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是杨修把他的意思猜透时,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开始妒忌杨修了。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杨修便是那秀于林之木,然而他“秀”的有些不是地方。他总是在无关重要的地方炫耀自己的才能,以致招来曹操的妒忌。才能用错了地方反而加速了失败。曹操本拟炫耀自己的心计,可是屡次被点破,曹操焉能不怒,怎会容他。于是,推出去,斩!
后人有两句诗叹杨修之死,诗曰:“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两句诗可说是一语道破杨修的死因。老子曾说过一段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也就是说,为人要谦虚诚恳,不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看来,露与不露,关键在“度”,在时机,抓住机遇露一把,就可能一鸣惊人,功成名就。切不可露而无方,否则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顺,倒霉透顶。这一点,杨修的例子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现实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处处咄咄逼人。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有一位分配到某单位的大学生,他下车间伊始,就对单位的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上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都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他的所作所为招来了众多的妒忌和排斥,结果被退回学校再作分配。
作为一个只知锋芒毕露而不知自我防护者的典型,这位大学生由于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斥。这种人往往因锋芒毕露而屡受挫折,不能成功。从人生战场上的“矛盾”兵法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种失策。
4.是非之中要多算计
如果在人生的战场上,一不留神不幸陷入了一个尔虞我诈的“迷魂阵”,那么,此时免除被人暗算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比他多算一步。这是人际智慧较量。就好比下棋,对方能算到第三步将你的军,你能在第四步暗伏一个笨象留作后手,即使不能反败为胜,起码也能先保自己大难不死。
春秋时,楚平王无道,宠信奸臣费无忌,荒废国政,父纳子媳,朝纲不振,法纪荡然。时太子建居于城父(地名),统兵御外,平王又信谗言疑太子谋反,乃召太傅伍奢询问。伍奢说:“大王纳太子妃充实后宫,已经有背人道;又疑太子谋叛,太子是大王骨肉之亲,难道大王竟信谗贼之言,而疏父子之信乎?”平王既惭且怒,就把伍奢囚禁监牢。
费无忌乘机进谗:“启奏大王,伍奢有两个儿子,一名伍尚,一名伍员,皆人中之杰。他们听到父亲被囚,安有坐视之理?必投奔吴国,为大王心腹之患。不如使伍奢函召二子来都,子爱其父,必能应召而来。那时斩尽杀绝,岂不免除后患?”平王大喜,即命伍奢作书如子。伍奢说:“臣长子伍尚,慈温仁厚。臣召之,或可来。次子伍员,为人警惕机智。见臣被囚狱中,安敢前来送死?”平王说:“你但写无妨!”
伍奢只得奉旨作书。平王遣使者至城父,以书示伍尚,备致贺意说:“大王误信人言囚尊翁,得群臣保奏,谓君家三世忠良,宜即开释,大王即刻省悟,即拜尊翁为相国,封君为鸿都侯,封令弟为盖侯。请即上道面君,以慰尊翁之望。”伍尚一点也不怀疑,看完信就转交伍员。
伍员,字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扛鼎拔山之勇。反复拜读父亲的来信后,他觉得其中颇多疑问,说:“平王因我和哥哥在外,不敢加害我父。用父亲的信来诱我二人前往,好一同杀掉,断绝我们报仇的念头。兄看信以为真,则大谬矣。”伍尚以父子之爱,恩从中出,即使同遭大戮,亦无遗憾。伍员则以与父俱诛,无益于事,坚不前往。兄弟二人,遂各行其事,伍尚以殉父为孝,伍员以报仇为孝,于是分道扬镳。伍尚至都城,果与老父伍奢并戮于市;伍员则逃至吴国,佐公子姬光,取得吴国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及楚平王死,其子轸即位,为楚昭王。
伍员在吴,听到楚平王已死,日夜于吴王前请命伐楚。吴王准许之,遂陷楚都郢城,楚昭王出奔。伍员遂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伍子胥能见机识诈是他的高明处,有了多算的这一步,才有了他后来的奇功。伍子胥算高一招后采取的是逃跑的办法,但如果你逃无可逃又当如何?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用一种最笨的做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不是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如此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所以俗语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在是非之境多算计,小则不会轻易被是非缠身,大则能让自己顺利避开明枪暗箭,从而保全己身。
5.尽量别“得罪”小人
也许有人会说,要论“算计”,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算计”不过小人的。真要与他们“勾心斗角”,失败的肯定会是我们。看来,要免除来自小人的暗算伤害,还得想其他的办法。
生活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小人。他们的眼睛总是会牢牢地盯着周围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在对付小人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的“个人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
“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大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到来。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纷纷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小人官员太了解了,因此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惟独对郭子仪没有动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之高明。
所以说,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卑鄙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俗话说“新鞋不踩臭狗屎”,还是躲为上策。
现实中“小人”随处可见,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让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厌恶的态度。厌恶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往往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义之手,揭开他们的面纱,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君子不怕传言,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肯定会对你打击报复。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是在暗处,用的始终是阴暗的手段,而且不会善罢甘休。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你这辈子叫小人盯上了,那么肯定就麻烦大了。小人没有什么事好做,因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琢磨你,并把这当作专业。
“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也有才华,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想像不到。
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将来的成功,必须小心谨慎,处理好与“小人”的关系。
在此,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不得罪他们。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常常比较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尤其不要为了“正义”而去揭发他们,那只会伤害了你自己!
(2)保持距离。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3)小心说话。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整你的资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如果功夫还没练到家,就千万不要想靠近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就如鼻涕那般,黏着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
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小人固然厉害,但我们并不因此而畏惧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甚至会把你拖入泥潭,让你离自己的胜利目标遥不可及,这显然是一件划不来的事。
6.防奸须先识奸
对于正大光明前来挑战的对手,我们只需凭实力去应对就行了,然而对于那些躲在暗处的奸滑小人,防备起来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任何事其实都是防范于未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如若能练就在事前先识别出奸人小人的本领,则可将他们所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东汉末年,刘备和许汜闲谈,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突然说:“陈登这人太没教养,不可结交。”
“你有根据吗?”刘备感到惊异。
“当然有”,许汜说:“前几年,我去拜访他,谁想他一点诚意也没有,不但不理人,而且天天让我睡在房角的小床上。”
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你在外边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当今之世,兵荒马乱,百姓受尽了苦。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卖肥田,谁家卖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样的人,他怎么会同你讲心里话?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湿地上,连床板也不给的。”
刘备的这番话虽然所针对的并不是那种奸诈的敌人,然而他所指出的识人方法值得深思。
一般而言,了解、识别奸人的办法有七种:一是通过某些是非问题来了解其立场;二是追根问底地进行追问以了解其应变、答辩能力;三是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四是告诉危难情况和灾祸来了解其胆量和勇气;五是用酒灌醉后来了解其修养;六是给予其得到财物的机会以观察其是否廉洁;七是嘱托其办事以观察其是否守信用。即识别人要从各个角度进行。
而作为一个负有某种较大责任的人,要想区别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千万不能靠赏赐和加封晋升来达到目的。要知道,赏赐和加官晋爵是小人所追求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不择手段的,往往会伪装成君子的样子。既然君子之志不在于封赏,那么在君子做出业绩之后,你可以用表扬,激励他的方法,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欣赏,这就足够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因为你不提拔他而闹情绪,那么说明他具备了真君子的条件,到那时,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用他。
小人最擅长的是阿谀奉承,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执权者身上得到回报,一旦他们取得执权者的信任或任命,就会很快地使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到那时,他们的真实嘴脸就会暴露出来,说不定会对有知遇之恩的人反咬一口。
所以凡是诚心要干事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身边一味顺着自己的意志说好话的人,切不可因为他说的都是自己爱听的话就重用他,提拔他,那样做无异于养虎为患。
君子本是品格、道德、学问极高之人,且足以为民众之表率。但是若表面伪装得一副道貌岸然,清高的模样,暗地里却做着违反常伦、伤天害理、阴险狡诈的事情,那便是个令人寒心的伪君子。
因为小人之为恶,是明显易知的事,我们可以心存防范之意,而不至于被骗或受到伤害。但是伪君子便不同了。他明里是个君子,使我们信任他,而疏于防范。但他背地里所施行之不义恶行,反而会使我们所受到的伤害更大。因此而言,识奸防奸的必要性,不仅仅在于保障我们猎取成功的行为不受干扰,更在于保障我们最基本的身心安全。一旦连这都成了问题,那其他的一切显然也都会无从谈起。
7.要学会用“拟态”和“保护色”
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一般是指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例如有一种枯叶蝶,当它停在树枝上时,褐色的身体就像一片枯叶那般。“保护色”是指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当它在这个环境里时,它的天敌便不易找出它来。比如蚱蜢好吃农作物,它的身体是绿色的,这颜色便是它的保护色。
因为有“拟态”和“保护色”,所以大自然中一些较弱的生物才能世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
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有“拟态”和“保护色”的行为,最具体的例子便是间谍。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且要避免被人识破,他们所使用的“拟态”和“保护色”就是在角色扮演上尽量和周围人接近,让人分不出他是“外来者”。所以间谍要执行任务时,都要先模拟当地人的生活,穿当地人的衣服,说当地人的话,吃当地的食物,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为的是把自己“变成”当地的人,以免被人辨识出来。这是人类对“拟态”和“保护色”的运用。
当然,我们不是间谍,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当间谍,可是在险象环生的人生征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有所了解,并且好好运用。尤其当我们和周围环境相比较呈现明显的差异时,更应该好好运用这两种能力。
例如:初到一个新单位,应尽量入乡随俗,认同这个单位的文化,随着这个单位的节奏呼吸;也就是说,遵守这个单位的规矩和价值观念。这是寻找“保护色”,避免自己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否则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排挤;如果你一意孤行,自以为是,那么苦日子必定跟着你。当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后,你已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分子,而达到“拟态”的效果。到了这个地步,你起码的生存环境就已经营造好,不致发生问题了。
“拟态”的特色之一是静止不动,有“保护色”,又静止不动,那么谁也奈何不了你。因此在人生征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有时需要遵守“静止不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结党营私,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有些人在家被抢,是因为房子装潢得太漂亮,让人一看就以为是有钱人家;有人半夜遇劫,是因为戴着名贵首饰。这是因为他们不知“拟态”和“保护色”的作用,相形之下,有些大富翁出门一袭粗衣,以计程车代步,了不起开辆小车,这种人就深懂“拟态”和“保护色”的奥妙。
“拟态”和“保护色”的本能是生物演进的结果,“弱者”有,“强者”也有。“弱者”是为了自身安全,“强者”则是为了更好地出击进攻去攫取猎物。大自然的奇妙,其实也一样存在于人性丛林之中,这很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8.注意审视自己的同船之人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事业,都是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完成的。在很多时候,面对着隔岸的目标,要想成功越过中间横亘着的惊涛骇浪,我们必须要有同舟共济之人。
“同舟共济”本来的意思,只是大家同乘一条船过河。而现在的意义则是指在困难面前,彼此能够互相救援,同心协力。在通常情况下,同舟共济之人是应当齐心协力,乘风破浪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同舟”,总有各奔东西的一天。那么,在“同舟”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做呢?事实上,在一些时候,同舟之人未必总能共济,因此,我们有必要多长点心眼儿,予以防备。因为一旦同舟之人对你动手脚,那肯定会是又阴又毒的,甚至能一下置你于死地。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王安石全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所有变法的具体内容,都是根据王安石的想法,由吕惠卿事先写成文及实施细则,交付朝廷颁发推行。
当时,变法所遇到的阻力极大,尽管有神宗的支持,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认为,变法的成败关系到两人的身家性命,并一厢情愿地把吕惠卿当成了自己推行变法的主要助手,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同志”。然而,吕惠卿在千方百计讨好王安石,并且积极地投身于变法的同时,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原来他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当时一些有眼光、有远见的大臣早已洞若观火。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事,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又说:“王安石的确是一名贤相,但他不应该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一个地道的奸邪之辈,他给王安石出谋划策,王安石出面去执行,这样一来,天下之人将王安石和他都看成奸邪了。”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之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进身之阶。”
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觉得吕惠卿对自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般地忠顺,真正能够坚持变法不动摇的,莫过于吕惠卿,便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被厚脸掩盖下的“黑心”马上浮上台面。他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吕惠卿的心肠可谓狠得出奇。当年王安石视他为左膀右臂时,对他无话不谈。一次在讨论一件政事时,因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王安石便写信嘱咐吕惠卿:“这件事先不要让皇上知道。”就在当年“同舟”之时,吕惠卿便有预谋地将这封信留了下来。此时,便以此为把柄,将信交给了皇帝,告王安石一个欺君之罪,他要借皇上的刀,为自己除掉心腹大患。在封建时代,欺君可是一个天大的罪名,轻则贬官削职,重则坐牢杀头。吕惠卿就是希望彻底断送王安石。虽然说最后因宋神宗对王安石还顾念旧情,而没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但毕竟已被吕惠卿背后的刀子刺得伤痕累累。
人际交往中,永远都不乏这样的人,当你得势时,他恭维你、追随你,仿佛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但同时也在暗中窥伺你、算计你,搜寻和积累着你的失言、失行,作为有朝一日打击你、陷害你的秘密武器。公开的、明显的对手,你可以防备他,像这种以心腹、密友的面目出现的对手,实在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同舟者未必共济,与人共事时务必要多留防范心。
9.预先给恶人来个“下马威”
世事纷扰,人心难测。即使我们的防范工作做得再好,一些打击侵害也会让人防不胜防地落到头上来。就像有时候你不去惹是非,是非却偏不放过你一样。怎么办呢?这显然不是通过摇头耸肩就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这样想:要使恶人不敢对你做恶,就要装出比他更恶的样子。在对方要对你下手之前,先以恶拒恶给他来个“下马威”。也许这么一来,他就不敢轻易向你找麻烦。
有一个无赖,他仗着自己练过几天功夫,会耍几手拳脚,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上的鸡,又拿了另一个案上的肉,却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若有谁真向他再讨要时,他便会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此地呆下去。
大家对这样一个无赖都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这个无赖又来到市场上,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点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只好站在那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拢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是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无赖如何横行霸道。
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快点儿。只见这位摊主不紧不慢地应了一声,把磨得雪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上去,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他又催摊主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操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就砍下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块肉齐整整的就被割了下来。
更令人叫绝的是,也就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一点没碴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心中又是一愣。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好之后,并不是像往常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他几把并排。哦,原来这是他的刀板。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便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了称,乖乖地把钱交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摊主在无形之中征服了无赖,让他的侵害行为中途停手了呢?
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把刀,以及摊主熟练的技艺。但更多的还应是摊主那威武不屈的神态和玩刀的技法。虽说摊主并没有说一句,但他却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告诉对方: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很多实例证明,在必要的时候如果能装一回“恶”,以硬对硬,会使欲行不轨的恶人退避三舍,从而使自己逢凶化吉。
俗语说:小鬼怕恶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恶人也要装装恶人。这虽属无奈,但也不失为一个自我保护的好办法。
10.把打击返还给对方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一种神秘的邪门功夫,叫做“吸星大法”。施展此功的人,能够将攻击他的对手,给牢牢地吸住,将他身上的武功内力,尽数吸到自己体内,并且对方愈是高手,攻击他的力度越大,受到此功的“报复”也就越深。
我们当然不可能练会“吸星大法”,但对于对手的打击,除了防备和躲闪之外,我们也应有变被动为主动的想法和技巧。否则,老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未免显得太窝囊了。这个“主动”,就是指要将对手所施加给我们的打击力量,再巧妙地给他返还过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无虞,也可以让对手尝尝被伤害的苦涩滋味。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却没有给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只是想占对方的便宜,如果伙计不能有效地反驳他荒谬的论调,就有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训斥,或者是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无论如何吃亏的人都是他自己,没准儿还会助长老板的嚣张气焰。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无理取闹,意欲蛮横地侵害我们利益的人,也一定要据理力争,巧妙反驳,切不可一味地任其摆布,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反击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让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呢?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的涵养与气量,在气势上镇住对方。然后要冷静考虑对策,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免做出莽撞之举。最后还要选准打击点,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有个叫比尔的人,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一天早上,他坐在门口吃面包,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从远处哼呀哼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杰克逊大爷出于礼貌,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比尔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很得意地一笑。
对比尔这一无礼侮辱,杰克逊大爷十分气愤,却又无法责骂这个无赖。他抓住比尔“我和毛驴说话”的语言破绽,狠狠地进行了反击。
他猛然地转过身,“啪,啪”照准毛驴脸上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就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骂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杰克逊大爷借教训毛驴,来嘲弄无赖已和毛驴建立了“朋友”关系,使他有苦难说,幽默地反击了比尔的挑衅。
总之,对于故意寻衅的敌人,我们一定要学会恰当和巧妙的反击,而不能一味地忍让和宽厚下去,因为那样往往会让他的恶念恶行受到鼓励,进而对我们造成更严重的侵害。为人兼有软硬两手,才是处世自保并争取主动的真理。
11.镇静是最有保护威力的盾牌
有一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不是扔炸弹,也不是运输客人,而是空运一只老虎。这是一只成年老虎,脑门的“王”字极有霸气。它很不服气被关在大铁笼子里,不时地不大不小地吼叫几声。
飞行员觉得很有趣,他在前面开飞机,身后就是老虎的铁笼子。和百兽之王如此长时间地面对面待在一起,这种情况还真是不多见。
飞机在天空飞行着,飞行员在又一次回过头去瞧老虎时,他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儿,“天啦!”他不禁一哆嗦,老虎离他只有几步之遥,正在向他逼近。该死的铁笼子,锁头竟然不知在何时松开了。
但飞行员很快恢复了镇静,他没有大叫也没有乱跑,因为他知道这样只会使情况更糟,他一边沉稳地驾驶着飞机,一边睁大了眼睛,狠狠地和老虎对视着,像一头不怒而威的雄狮。
奇迹出现了,老虎和他对视了一会,竟然自己又走回到笼子里。飞行员于是化险为夷。
必须承认,是飞行员的镇定救了他一命。因为在那种情境之下,他根本找不到第二种“盾牌”来保护自己。
如果你想在任何一次角逐中都赢,那就必须先把来自对手的威胁挡在身后,把潜在的危险化解掉。而在很多时候,镇静是最有保护效力的盾牌。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不能赢得自己,还怎么能赢人呢?
强者总是试图永远保持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显示出真正的人格和心力。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马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
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
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他真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
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下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
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
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他的失败就源于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因为这样就乱了自己的分寸,失去了自己的外在防御措施和内在心理防线。
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1980年,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一次关键的电视辩论中,里根面对的竞选对手是卡特。卡特对里根在当演员时期的“跟女人的暧昧行为”,发起了蓄意攻击。然而里根丝毫没有愤怒的表示,只是微微一笑,诙谐地调侃说:“你又来这一套了。”
一时间引得听众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尴尬的境地,从而为里根赢得了更多选民的信赖和支持。
最终里根获得了大选的胜利。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想必已经明白,你是生活在一个战场式的现实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你有必要时刻要求自己保持镇静。这样,在筑起一道无形而坚固的“防御工事”的同时,也能够做到理智地、客观地处理各种问题。
12.即使是盲人也需要光来走路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移动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说:“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他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动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了一下。”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从来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俗语中有“瞎子点灯白费蜡”之说。这或许在盲人独自静坐时还准确;然而当他一旦上路,在黑暗中行走时,虽然那些静止不变的路况是不需要他去照亮的,但那些在黑暗中匆忙行走,却又并不习惯黑暗的明眼人,却需要给予警示:有人在此,请勿碰撞。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那些盲目的“误打误撞”。因此而言,“盲人挑灯夜行”这一举动本身,实际上就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仔细想一下,在前途永远无法预测的人生征程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盲人”?面对那些也同样盲目施发的外力,手里提个“灯笼”给予提示,显然是一种必不可少而又行之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