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软弱部位暴露出来,即使他所面对的并不是特别强大的对手,也会让自己置于随时都可能被击中的险境。就像一个破绽百出的魔术师,即使他能侥幸登上舞台,也绝对不会再演上第二场。自己将自己的把戏搞穿帮,这显然是扮演小丑的任务。
1.切忌盲目轻敌冒险
本来,杀上人生战场本身就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虽然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步步取得成功,赢得最终的胜利。但同时,为了自身的安全和保障胜利目标的最终实现,我们又必须努力把所有的风险降到最低点。当然,这或许会与奋力猎取成功产生矛盾,但二者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能找到并将它作为自己进与退的立足点,那就几乎等于将人生的进取与自保这一矛盾做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
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风险时可以悠然自若,并且能经由冒险而取得成功呢?原因恐怕正在于他们都有一种正确的风险观:“去冒值得冒的险,然后再设法降低风险。”成功者虽然往往以“成功”作为冒险背后的真正动力,但也绝对不会去轻敌,盲目地冒险,以致让自己陷入被动,弱点暴露无余。
每个人承受风险的限度都不一样,这与个人的条件和个性很有关系。一个人必须主观上愿意承担风险,客观情势也能让他承受风险,风险才不会造成伤害。任何人在承受风险时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风险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或心理造成伤害。因为过度的风险会带来忧虑,忧虑则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健康、工作、家庭生活、交友等。
因此,在每次要出击时,务必先了解可能遭遇的风险,并对每个可能发生的状况,预先设想应变方案,分析盲目冒险的成分有多大,预估成功的几率有多少,且在过程中,需不断地重新评估。
可以这样说,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冒险,但冒险不一定就能成功。冒险一定要冒对的风险。何谓对的风险,就是长期平均而言,具有高报酬的风险。有些人的问题不是缺乏冒险精神,而是冒了不该冒的险。他们不知道冒什么样的险才能回报高于付出,因此置自身于被动的境地,甚至让对手把自己剥得“体无完肤”,以至于只能任他剥夺。
有一种游戏,参加者必须出100元,游戏的结果是:有99.9%的几率你会损失100元,有0.1%的几率你可以获得95000元。那么,你会不会参加这种游戏呢?经过调查,6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玩这种高风险的游戏。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游戏风险固然很高,但就算输了,顶多损失100元;若赢了,就可得到95000元的高报酬。这项游戏,其期望报酬率为负值,就算你赢一次,但是长期玩下来,你必输无疑,这是典型的不值得冒的风险。
你若有机会造访美国的大西洋城等地的赌城,或者是著名的澳门赌城,你将会发现装潢豪华的赌厅竟然看不见窗户,也没有时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赌场要利用大数法则赢你的钱。没有钟也没有窗户的目的,就是想在激发出你本性弱点之后,让你分不清昼夜,玩到忘记了时间。因为你玩得愈久,玩得次数愈多,在赌场输钱的概率就愈大。赌之所以必输,原因就是赌博的期望值为负值。少数几次看不出来,但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期望值逐渐呈现出来,因此赌久了,必输无疑。这就是为什么“十赌九输”、“久赌必输”,这与大数法则的原理不谋而合。所谓的大数法则,是指游戏的次数愈多,报酬率愈接近于该游戏的期望值。赌博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娱乐方式,但绝对赢不了钱,因为它的平均期望报酬率比银行存款利率还低。的确,赌博的最高可能报酬非常惊人,但是它的平均期望报酬都是负值,冒这种风险,最终结果肯定是对自己不利的。
2.别在眼前的诱惑下大失“水准”
在人一生的征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考验:安逸、诱惑、致使人的惰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不断地权衡轻重得失,以保持自己的攻击和防御的正常水准,并且最好能将它们超常发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其后果将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1846年10月,多纳尔家族一行87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被大雪阻隔,他们被困在关口里。40天后,有一半的人陆续死于饥饿和疾病。
最后,终于有两个人决定出去求援。他们在徒步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很快就到达了一个村庄,并带回一个救援队,使其他幸存者得以获救。
你是否觉得好奇,在面临饥饿和死亡的状态下,他们为什么等待了40天,才决定放弃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冒险出去求援?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愿意放弃身边的财产和暂时的安逸。
他们曾试图把马车和财物拖走,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却徒劳无功,只好作罢。就这样任由大雪围困在关口,直到耗尽所有的食物和供给。
想想看,我们是否也经常陷入这种“关卡”,让自己破绽百出呢?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多少人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当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积越多的包袱和负担——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一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何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纳尔关口”的原因。
李自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僚贵族横行霸道,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农民到处流亡,陕北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陷入绝境。1628年,农民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了。李自成参加了起义军,后来投到闯王高迎祥部下。高迎祥牺牲后,因为李自成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在起义军中声望很高,于是众将推他为首领。他带领起义军不断取得胜利,1643年攻占了西安,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接着攻入北京,逼得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被推翻了。
占领北京之后,起义军领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骄傲情绪,那些本能的弱点和意识的落后性就渐渐暴露出来。他们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那么就天下归一,人心归服了。于是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的即位典礼。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则每天不停地迎来送往,遍请同乡好友。其他官员也开始效法起来。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们,则忙于对京城的官僚摊派饷银。李自成则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脱离士卒,对部下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首领们的不义之举,直接影响到士兵,士兵们违纪现象常常发生。
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既没有采取措施肃清明朝的残余势力,也没有防备山海关外清军的进攻。本来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但在带兵进入北京的途中,听说起义军在京城大肆追缴银饷,严刑拷打包括自己的老父亲在内的官员,而且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了。于是他非常愤怒,率部队回师东进,占领山海关后,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仓促率军前去收复山海关,不料战斗失利,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被迫退出北京。以后虽多次打击清军,但已无法扭转不利局势了。
李自成不听劝告,在尚未取得全线胜利的情况下,先立政权,不到享受时先享受,这些违反了做大事者成功之忌的行为,成了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位作家曾以他特有的细致敏感,从他所经历的一件平常之事中感悟到了“成熟”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在他家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这位作家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他又来到这儿。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他脚下的小路。就在他沉醉于这片世界时,他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拳头。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生得非常隐蔽,如果不是他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他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他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他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时候,这只苹果在树上不见了。而是落到了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他把这只苹果捡起来,感觉到有些沉甸甸的。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只苹果被他带回家后,在他的书房里又待了近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他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了。
不过,从那天起,他不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他不再羡慕那些及早就下手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家长。因为在他散步时偶然发现的那只苹果,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虽然这一道理,看上去很“委婉”,然而倘若我们能把它切实“挪用”为自己的人生兵法,就能够发现,那种自然地圆融,在不为功利的“收获”而诱惑的真正成熟,将会使自己的人生进入一个饱满厚重的境界:消弥弱点,不露破绽,在滴水不漏的安全中,迎接最后完美成功的到来。
3.千万别让骄横之心控制了自己
人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前半句我们先不去管它,至于后半句的说法,人们都颇为认同,其原因何在呢?这恐怕是因为人一旦起骄傲之心,必然会导致盛气凌人、凌物,不把任何对手和障碍物放在眼里,掉以轻心,最终使自己进而乏力,退而难防,只能一任对手抓住自己的弱点和破绽,或予以赶超,或给以打击。这么一来,显然会难以有美妙的后果。
三国初期,盘踞汉中地区的汉宁太守张鲁,打算夺取西川,扩大势力,好登上“汉宁王”的宝座。益州牧刘璋急派别驾张松到许都向曹操求援。张松走时,除携带一批准备献给曹操的金银珍宝以外,还暗地藏了一幅西川的地形详图。由于刘璋糊涂而又懦弱,当时川中的有识之士都感到在群雄竞争的形势下,刘璋绝对保不住西川,因此不少人都有另投靠山的打算。张松借出使的机会,带着这幅极有价值的军事地图,就是有这种打算。
张松一行到了许都,住在驿馆里,一直等了三天才得到接见的通知,心中很有些不高兴。而且丞相府的上下侍从都公开索贿,才肯引见,这使得张松更加摇头。
曹操傲慢地接受了张松的拜见礼节,然后责问说:“你的主人刘璋,为什么这几年都不来进贡?”
张松巧妙地解释:“因为道路很难走,贼寇又多,常常拦路抢劫,不能通过。”
曹操大声呵斥说:“我已扫清中原地区,哪里还有什么贼寇!分明是捏造藉口。”
张松是西川有名的人物,生得头尖额翘,鼻低齿露,身高虽还不满五尺,但嗓音洪亮,说话有如铜钟之声。他读书很多,有超人的见解,以富有胆识闻名。自来许都后,发现曹操那样慢待地方来客,心中早已不快;今天又见曹操这般蛮横,便断了向他投奔的念头,决心教训他一番,然后走人。曹操刚讲完话,张松嘿嘿一笑说:“目前江南还有孙权,北方存在张鲁,西面站着刘备,他们中间拥有军队最少的也有十余万人,这算得上太平吗?”
这一段抢白顿时使曹操窘得说不出话来。曹操一开始见到张松,觉得他个子小,面孔怪,猥猥琐琐,已有五分不喜欢,现在又发现他言语冲撞,让人很不高兴,于是一甩袖子,起身转进后堂去了。
张松见情况如此,心中对曹操也就不再抱一丝幻想。他在临离开许都以前,又把曹操给大大讽刺挖苦了一番,尔后就带着那幅十分有价值的西川地图转投刘备去了。
说起来,这位曹丞相也算得上能招贤纳才之人,他一辈子都口口声声要招揽人才,可就是因为一时被自己的骄横之心控制住,慢待了张松,不但使自己失去了得到西川的大好机会,也给一心想要消灭的对手刘备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和助力。
历史上有名的一代枭雄曹操,尚且如此,我们更应以此为戒。在任何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千万不可被骄横之心控制。否则,一旦如此,看似不可一世的你,也许会因此而更容易被对手击败、制服。
4.心中设“盾”,防患于内部
关于人的内心活动对于外部行为的影响,许多人包括诸多专家学者,都曾予以不止一次地论述。虽然,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人内心虚弱,自己不能对它有效控制,那就很难指望它能对外部的变故和侵扰予以有效防备和抵御,而这势必又将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诸如:
1654年的瑞典与波兰之战,仅仅是因为在一份官方文书中,瑞典国王的附加头衔比波兰国王少了一个,瑞典国王便吃不住了,于是挑起事端,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
有人不小心把一个玻璃杯里的水溅到了托莱侯爵的头上,就导致了一场英法大战。
一个小男孩向格鲁伊斯公爵扔鹅卵石,导致瓦西大屠杀和30年战争。
这些本来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情,但它为什么会使人的心态情绪偏离自己本来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而转向明显错误的方向上呢?这显然与当事人的内心有问题大有关系。
虽然由一件小事引发一场战争的可能性在我们的身上不大,但我们却可能会因为内心的“防御工事”不够完善,而导致愤怒、怀疑、忌妒,以及其他各种打击和伤害,能够很容易地进入并造成破坏,甚至从根本上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的山坡上,躺着一些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告诉我们,它曾经有400多年历史。初发芽的时候,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第一批移民到美国来的时候,它才长了一半大。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过十几次;400年来,无数的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能战胜它们。但是在最后,一小队不知名的虫子对这棵树的攻击,却使它倒在了地上。因为那些虫子从根部往里面咬,渐渐伤了树的元气。虽然它很小,但持续不断地攻击,便在树的内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这样一个森林里的巨人,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没有伤着它,却因一小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虫而最终倒了下来。
我们不也是像森林中的那些身经百战的大树吗?虽然我们也曾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狂风暴雨和闪电的打击,但都撑过来了,可是一旦我们的内心遭到小虫子咬噬,就往往难以抵抗了。这显然与我们内心没有设“盾”,或“盾”因为各种原因而防御功能太差大大有关。这一点,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因为内心的“设防”,不但可以作为人外部防御措施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能够放手向外出击的底气。
5.指导精神绝不能出差错
从一件事的整体过程来看,精神方向的指导有着与具体行动有着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不是以“硬件”似的常态存在着的,因而大部分人往往对其不以为意。而这常常导致事情在“上路”之后,中途失常或“出轨”。实际上,只要我们考虑一下“根本”对于任何事物的重要性,就不难认识到这一点: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保证自己给它所提供的指导精神,在根本上是正确的,在具体细节上是没有纰漏的。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则应有自知之明地收手止步,以防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美国曾有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名叫瓦伦达,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事先已预料到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瓦伦达事件作为一件社会新闻,轰动一阵子之后也就过去了。但它在心理学领域却影响深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因而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在产生这种情况之后,很多人往往会感到很奇怪,感到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存在似的。其实,这种“神秘的力量”正产生于人的内心,即在做那件事之前,你所拿出的指导精神。事情之所以会失败,正是因为那种指导精神出了差错。
因此而言,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如果能在事先确定一个正确而完美的意识,心态作为行动的指导精神,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完全克服掉心理障碍。
芭芭拉·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精神状态。”
但丁的伟大作品《神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句千古名言。但丁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但丁,但丁便转过身去观望。
这时导师维吉尔告诉他:“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决不因暴风雨而倾斜。”无论是走在地狱、炼狱还是天堂,心无旁鹜地走好自己的路,这是最为重要的。这种瓦伦达心态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应当是每一个渴望一往无前者所必备的素质。
正确而完美的行事指导精神会使人心中眼中只有目标,这样就使人可能采取最与众不同的、最有创意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达到成功,而不落于俗套。并且也常常能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陷入破绽百出的窘态;更重要的是,它几乎能完美地保证我们远离失败,避免瓦伦达式悲剧的重演。
6.虚荣者容易被人乘虚而入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老鼠和黄鼠狼名字上都有一个鼠字,有人认为它们有亲缘关系。但老鼠却不同意,它们觉得黄鼠狼比自己大,所以它们应该和狼属于一类。因此,老鼠经常与黄鼠狼发生矛盾,尖锐时竟展开殊死的搏斗,杀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
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以老鼠的失败而告终。
有一次打仗,老鼠又损失惨重。于是,老鼠们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鼠说:“我看我们打不过黄鼠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是狼,而我们是鼠,什么时候听说过鼠战胜过狼呢。不信你看看,它们有多大,而我们的个多小啊!”
但有一个大老鼠不同意它的看法,它说:“我们总是失败,我看是因为我们没有指挥作战的将领,一旦有了将领,我们一定能战胜黄鼠狼。”
它的话引起了老鼠们的争论,最后,它们举手表决,大多数老鼠同意大老鼠的意见。于是,它们选出了五位老鼠做将领。
这五位将领为了显示它们的与众不同,便要手下为它们做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
不久,老鼠与黄鼠狼又发生战争。在将领们的带领下,老鼠们奋勇向前,但仍然无法抵抗黄鼠狼的强大攻势,刚一交手,便一触即溃,被杀得落花流水。
老鼠们见失败已成定局,一个个望风而逃,谁也不去管那五位将领了。
老鼠们看准自己的洞,一个个都以最快的速度钻了进去。再看那五位将领,由于头上戴了犄角,想钻洞好比登天。
当它们想甩掉头上的犄角,黄鼠狼已冲到跟前一口一个将五位老鼠将领全部吞掉。
做“将领”的老鼠之所以被吃掉,虚荣显然是灾祸的根源。大敌当前,无疑是应当全力以赴,以戮力攻敌为第一要务,而它们想的却是做了头领就应该与众不同,于是非要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结果也就被黄鼠狼给“特别惠顾”了。
这虽是寓言,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折射。现实社会,满心虚荣的人则随处可见。一位作家曾深有感触地以他的亲身生活对此大发感慨:
十五年前,我曾在一个地方政府工作过。由于经常投稿、发言与当时政府收发室的一个收发人员熟悉了。
在那个“市委大院”,他大不了也就是个勤杂工,负责收发报纸、信件及各种邮包什么的,活儿当然不累,每天只忙一阵儿,把该送的信件、报纸都送遍了也就完事了。
有一天送完报纸,他进来找我,说让我随他出去一会儿。我以为定是来了“大头”稿费,想必他又要“卡”我一包烟什么的,但又无奈,只好随他去了。
进了他那间低矮幽暗的小收发室,他先让我坐下,又递了一支烟让我抽,脸上漾着诚实的庄重。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我预感到他是想求我的,而不是已往给我送汇款单时那种居功自得的样子。我说你找我有事吗?他说:“我想求你帮个忙。”我说啥事你就说吧。他说他刚从他孩子的学校回来,是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没开完,因急于送报纸怕耽误了领导看报,不得不提前回来。本来那会上,很多家长都发了言表了态,他还没来得及做这一切,就匆匆地回来“履行公务”了。他说这很不礼貌,请我给老师写封信,两三页就行,向老师道歉,再把今天应该说的话写进去。我听清了他的意思,联想他平时说话语无伦次及在众多人面前说上几句话就脸红,我猜定:他在家长会上没有发言,绝不仅仅是因为“没来得及,”大概还有别的什么因素吧?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我回去给你写吧?”他不同意,说:“你就在我这屋里写,而且用我这种纸。”看了一眼他捏着的那本稿纸,像是刚从哪儿要来的,那稿纸上的“名头”确实比我的稿纸“官大”。我毫不牵强,就把他那“大门头”的稿纸接过来。“开头就写本来想参加到底,因为送报纸,怕误了时辰,所以早回去了,行不?”抬着眼我问他。他的脸倏的一下红了,想了想,极认真地说:“绝不能说送报纸,就说机要工作身不由己,有重要文件,不得不提前退会。”我愕然了,觉得这种虚荣不但让他活得累,我听了心里都觉得累。
后来我听说,他一直就跟他孩子的老师说他在政府做机要工作,那个小学老师也不知机要工作是什么性质,就认为他一定是政府机关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常常求他给办一些事情。结果呢,他就像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里的那位主人公一样,每每有老师求他办事,他在背后不知受了多少苦。
有一天晚上,为将老师求的一桩事情办得妥帖,他骑车去一领导家求人情,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被撞成植物人,五年后死去了。
人的能力有大小,选择有分别,但在心灵的质地上,人无贵贱之分,关键是活出自己的本色。而虚荣往往会掩盖了这一点,它在本质上是对本色生活最大的挑战。虚荣是人心灵浮躁的直接表现,有时又是自卑心理的异化。但无论其根源在哪儿,它的害处是不仅让人活得很累,而且这一弱点也往往会被对手抓住去利用。因为这种虚荣的破绽一旦露出,连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去掩盖缝补。别人一旦发现你有油水可榨,并且是“不榨白不榨,榨了也白榨”的那种,显然是会毫不客气、大摇大摆直接下手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虚荣确实是为人处世的“大娄子”。它在使我们门户大开的同时,也严重地束缚了向目标进取的手脚。这种害处严重时,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作为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我们对于它的克服和防范,应当作为一种时时抓紧的“功课”去做。
7.兜底只会让自己受伤害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很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别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和防护力就会被极大地削弱。
小窦是某唱片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小窦和同事李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李为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窦向李为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小窦在公司三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李为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柳忠义为业务部副经理,小窦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小窦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李为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李为便找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小窦曾被判刑坐牢的事。
知道真相后,小窦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有一句话说:“逢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说,对一个你并未完全了解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对他人付出的是一片真诚和热情,但见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并不太多,而且也有人掏的是“假心”!如果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现实中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说,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其实无论所面对的是哪种情况,一个人彻底兜老底儿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在情势复杂且变幻莫测的人情世势中陷入被动、尴尬,乃至成了对手刀俎上的鱼肉,这种做法不止是在进取出击策略上的失败,更是犯了自我防守兵法中的最低级错误。
8.失信也等于失“盾”
对于“诚信”问题,也许大部分人要认为这与一个人的防守策略是无关的,殊不知,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在砸自己做人的“护身符”。不妨想一下:对于一个拥有着坚固的、大写着“诚信”的金字招牌的人,任何人想对他下手,恐怕都要先考虑一番:自己是否能够有把握陷他于被动,结果是否会失远远大于得?而经过这一番思索之后,欲图谋不轨往往会自行放弃自己的计划。
中华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对信用与名誉的注重。曾有个“抱柱守信”的故事,讲道: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人相约在桥下。他等了很久,约会的人也不见来。一会儿,河水上涨,漫过桥来,他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桥柱,一个心眼地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河水越涨越高,竟把他淹死了。这位年轻人抱柱而死的行为尽管有点迂腐,然而,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却永远让人佩服。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待人以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楚人称道季布:“得黄金万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为他生平的志向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更是他老人家的名言。很显然,重视信用与名誉,已经成为我们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则。相反地,不能信守诺言的人,也往往不会被别人当回事,甚至连对手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即使他原本是拥有某种地位的人,恐怕也会因此而根基晃动、岌岌可危。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其实,他完全应该把名额的问题告诉大家,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我原先没想到。”并把每次努力争取的情况也向大家转述。这样,即使人们初时有些怪他信口开河,但也会谅解他。
自不量力地许诺也是人最易犯的自砸招牌的毛病。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做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要避免对别人先斩钉截铁地拍胸脯,而应留一定的余地。否则,将有可能产生被人视为无能,甚至因此而对你怨恨报复的结果。
另外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都“没问题”、“一句话,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噤若寒蝉。这种把承诺视作儿戏,既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行为,这样下去恐怕迟早得为人所抛弃。
承话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守并实现你的承诺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在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推销了你自己,你便会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获得成功。
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国外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不把信誉推到第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无不是守信用的楷模。
相反地,有些人随随便便地向别人开“空头支票”,到头来又不兑现,相信他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的。
马来西亚文人朵拉,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答应不是做到》,作者在总结人们的应酬交际活动时,提出了人们在交往中的一种不诚实,不信守诺言的现象。文章写道: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年轻的时候,我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然而过不了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如果十个里有一个,就是你的幸运了。
大家都说:“答应并不表示做到。”大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全都被谎言磨得成了老滑头。有些原本纯朴敦厚的人,几年间,变得世故圆滑。如果回到过去,可以说,从前的自己也认不得现在的我了。这种现象,是欺骗的畸形产物。
说到底,承诺是一种信誉,一种责任。我们全然忽视了它的重要意义。
《荀子·大略》中说:“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自有其处世哲学:或投机钻营,或虚伪奸诈,或阴谋搞鬼,或卖国求荣,虽然得意一时,然而天理昭彰,终究遭到人们的鄙视、唾弃甚至遗臭万年。
《庄子·齐物论》载,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一个个呲牙咧嘴,嗷嗷乱叫。养猴人转动小脑瓜,马上欺骗猴子们说:“好了,别生气了。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起来了。
这些猴子的高兴大概只是暂时受蒙蔽所致。天长日久,聪明的猴子自然会悟到养猴人的狡诈和卑鄙。从此不再相信他,而且仇恨他。那时候,养猴人可就要自认倒霉了。
朝三暮四式的狡诈,最终必然失信于人。失信于人,不仅显示其人格卑贱,品行不端,而且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短暂不顾长远的愚蠢行为,可以称得上是人生中最大的“破绽”。常犯这种错误的人,几乎可以断定他这一生终将一事无成。
失信于人,大丈夫不为,智者不为。
9.吃堑长智,铸造更坚实的盾牌
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诗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通俗的解释即“吃一堑,长一智”。但如果有人因此而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思量,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从前,有个农夫牵了一只山羊,骑着一头驴进城去赶集。
三个骗子知道了,想去骗他。
第一个骗子趁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瞌睡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
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忙着寻找。这时第二个骗子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骗子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
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农夫挺奇怪: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就问那个人哭什么,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两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在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给他捞上来,愿意送给他20个金币。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可将到手20个金币,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余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来时,他的衣服、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惶失措,造成损失后急于弥补,三个骗子抓住人的这些性格弱点,轻而易举地全部得手。
应该说,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遭受类似这样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虽然“吃堑”终归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如果吃了堑,也不长智,就是愚蠢至极了。
1992年6月23日12时10分,淄博临淄区的某燃料油净化站因违章使用非防爆型三相电闸,迸出电火花引燃净化池内油蒸汽,酿成重大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万余元。而继这次火灾后不到半年,该站又于11月16日17时45分因同样原因再次发生火灾,烧死一人,烧伤六人,经济损失达1.4万余元。
为什么该净化站连续因同样原因发生火灾,有关部门在调查火灾情况时发现原因有三:一是该站及其主管部门领导官僚主义严重,没有对第一起火灾事故引起足够重视。该站隶属临淄区米占镇供销公司。第一次火灾发生后,该公司开了一次教训总结会,买了两个防爆电闸并责成净化站安装使用,可时隔近半年防爆电闸仍放在库里原封未动,而公司领导竟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没有察觉,虽然该站距公司只有一里之遥。二是该站生产站长根本不懂防火安全常识,他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指挥。两次火灾都是在该站生产站长的盲目指挥下酿成的。在调查情况时问到他是否知道在站内使用非防爆型电闸有危险时,该站长竟回答:不知道;第二次火灾后再问,竟回答:没想到。三是该站消防设施严重不足。第一次火灾发生在能盛千余吨污油的油池内,该站却只有几个8kg干粉灭火机,自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事后虽说又买了一些灭火器,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得没有价值。一个人虽然犯了点小错误,但如果他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并不再犯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则错误对他来说比成功的经验还重要。
有人曾经根据能否有效利用错误的价值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可救药;第二类人虽然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犯相同的错误,但由于不能从失败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总是犯不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也难以救药;第三类人能够总结自身错误的教训和规律,算得上是聪明人,但由于只能从自身的失败中进行总结,所以虽然不犯自身相同的错误,但总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这类人比第二类人又高出一筹;第四类人既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又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凡是别人的经验,也成为他的经验,凡是别人的教训,也成为他的教训。只有第四类人才是最善于利用失败价值的。
人在成功的时候,总是认为是自己高明的,而很少归结为运气,而出错时,却总是以运气不佳为借口,害怕承认错误、分析错误,以致以后故态复萌,再犯同类的错误。孰不知错误本身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价值,而只有那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怨天尤人的人,才能避免重复复犯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人、贤人,也免不了会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大露破绽。不过,对于自己所犯下的那种过错,他们能够接受教训,并且积极的予以改正,这或许正是圣贤与庸人的分野之所在。其实,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从自己“盾”的防守疏失中总结出教训和经验来,在此基础上铸造出更厚实和全面的“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光吃堑而不长智,导致破绽越裂越大,那就会走向一个不可挽回的可怕的深渊。
10.三思而无过
如前所讲,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露出人生的破绽,但在吸取教训之后,我们不需为那个过去的错误而终日懊悔不已。如果我们老是念念不忘,那么它便犹如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所以,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执著于过去而不能释怀。或是不吸取教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人贵有自知之明,经常分析自身的错误才能不断提高。海涅说得好:“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那么,怎样来反省自己呢?
首先,要以“自知”的镜子来反照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若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自知”的镜子来自照。反省如同一面明镜,在反省的明镜中,自己的本来面目将显现无余。一个人眼睛不要总是盯着别人,重要的是要先认识自己。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自知的镜子中了解自己的真面目。
其次,要有悔改的勇气。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是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了,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是真正的过错。有些人犯了错,却不肯承认,因为他怕因此而失了面子。如果能够消除傲慢的习气,就会产生悔过自新的勇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做事。比如,害了盲肠炎的病人,一定要把那段肠割掉,以除后患。一个人有了过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李世民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之一,他之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世的伟业,主要原因是他肯虚心反省自己。《贞观政要》一书中,记有一段他的自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惟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可见一个伟人之所以能成功,的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过错,如果没有反省,明天还会照样犯。若能及时反省自己,知道犯错的缘由,随即改正过来,那么,以后就不会再有类似的过错。
春秋时期,鲁国公曾问颜回:“我听到你的老师孔子说,同类的错误,你绝不犯第二回。这是真的吗?”颜回说:“这是我一生都在努力做的。”鲁国公又问:“这是很难的事情啊!你是怎样做到的呢?”颜回说:“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做对了的要坚持下去,做错了的要引以为戒。这样坚持久了,就能够做到无二过。”鲁国公听后赞叹地说:“经常反思,从无二过,这可以说是圣人了。”
从来不露破绽的人是没有的,从来不露过去曾露过的破绽的人也是不多见的。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一个自律的人应该经常检查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这是为自己在以后的征程中不断加固护身盾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宋朝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河里的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到桥柱上。它不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了它。它气得张开两鳃,胀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美餐。
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责怪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一错再错,结果丢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作为一个人,有时我们的境况也有如河豚,露了破绽之后还不知其所以然,竟然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这显然只会让自已原本的所有保护装备渐渐残损失用。而能够自我反观、反省,从而看清自已之所以大露破绽的深层根源,才能为自己开辟出更安全的作战场地。
11.缝补好自己的每一处破绽
我们已经承认,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都会有失手、失防、甚至对一切感到绝望的时候,我们姑且称此为破绽时期。那么接下来我们所要面对的任务,自然是去“缝补”它。
有一个男人因为妻子红杏出墙而对朋友说:“从今以后,我不再相信任何女人。”
他的朋友对他说:“你要相信你的梦,不要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更不要因这个痛苦的经验而决定你的未来。”
安娜养了一条美丽可爱的狗,不幸死了,过了一段时间,朋友问安娜:“安娜,什么时候再养新狗?”
她说:“我不再养狗了。”
朋友问她:“为什么?”
她说:“免得再遭受丧狗之痛。”
朋友告诉她说:“安娜,不要忘不了心里的创伤,一切的痛苦都是由人生的破绽引起的,如果你受它的影响而决定未来,是不对的。”
确实是不对的,就像一个人的衣服被划了条口子,他正确的做法当然是找裁缝缝补,而不会任其自然地让它越裂越大。当然,扔了它也可以,但关键是得另有一件。衣服也许能另有一件,但我们的人生,却不可能另有一次。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已经不能再做下去了,恐将遭到失败的命运。凡是有理想的人,都不免有挫折感,比如时间不够、资金不足或被别人出卖等,光是这些挫折就足以把人压垮,但如果这些受挫折的人就此把自己的自主权让给了挫折,他必然会在失望、放弃中彻底不可救药,让自己的破绽开裂加剧,最终变成吞没自己的深渊。实际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身边的亲人可能发生车祸、受人诈骗、遭逢意外……在工作上你也难免会碰到人际关系的摩擦或是工作本身发生种种棘手的问题,而关键就在于你该如何处理与看待这些问题。
面对相同的破绽时,有人会扛起所有的压力,尽力去缝补,而有些人则破衣服破穿,破罐子破摔。
若问其间的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不过是想法不同而已。
你可以环顾一下周围,当某人遭遇一般人皆视为重大的困难却能顺利过关、攀向成功的巅峰时,毫无例外,他平时的思考方式必然是正面的。
人生的道路原来就满布荆棘,惟有攀越苦难的山脊才能发现甘美的契机,也惟有经历过杀戮战场的锻炼才能孕育坚韧的生命力。所以,即使有小小的挫折、破绽或不如意,也绝不能轻易被击败。
相反地,接受不了自己人生破绽的人平常就习惯以负面角度来思想事情,只要吃了点苦头就会急着喊“不行了”或“我受不了了”这类的丧气话,而事实的演变往往遂其所愿——被现实打倒,再也爬不起来。
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天底下谁能称心一辈子而毫无困难与压力呢?不论小孩或大人、学生或社会人士,只要你一天在社会生活中打滚,自然就有不得不忍耐的事,也必定会有你气愤的状况及纠纷发生。
倘若缺乏这样的认识,将会因微不足道的小破绽而毁了自己曾苦心铸造起来的人生盾牌,从此置自己于毫无遮拦的风险和打击之中,体无完肤,甚至难以支撑到人生的终点。
这种结局显然是任何人都不愿意让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但可悲的是,偏偏有人在稀里糊涂中,不知死活的把自己朝这个方向推进。他们破绽百出,摇摇晃晃,丢盔弃甲,却从来不知道仔细地看一看自己的状况和处境,更不用说去缝补好自己的破绽了。他们心里想的,也许是如何节约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有更强劲的进取攻击力,但实际上,却早已连老本也难保了。这非常像一句歌词所唱的那样:“一直以为我自己是在向上飞,却没想到,我是在往下坠!”也许升与坠,进取与自保,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其实不在之里,而是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找到平衡点,以防迷失于对一方的“执著”,陷入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