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阳明病方剂
“治法”
清泄胃热,急救津液。
“组成”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分析”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知母苦寒而润,石膏辛甘大寒清热,二药同用,可清阳明独盛之热。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并可免寒凉药物伤胃之弊。
“方歌”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历代论述”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寒,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灼津液,则脾气躁,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吴昆《医方考》:“石膏大寒,用户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唯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像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白虎汤对内毒素血症家兔血中的内毒素有强大的清除作用,无论是腹腔注射还是灌肠,都能在退热的同时,有效地降低家兔静脉血中的内毒素含量。与腹腔注射相比,灌肠组的家兔内毒素含量更低,说明白虎汤能有效地清除致热源,具有病因治疗的临床意义。
2.临床研究
白虎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文献多以个案为主。有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合方治疗胆汁反流性食道炎;以白虎汤治疗胃炎;运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夏季急性肠胃炎,治肠胃炎泻利及纳差、便秘、肠伤寒。分析白虎汤临床病案后总结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症是呕吐清水或酸水及腹痛,出现频次最高(81.5%),其次是腹胀(72.2%)、身热(66.67%),其他伴随症状较繁杂,黄疸(18.5%),口渴欲饮及舌质红绛(13%),舌苔薄黄或黄腻(11.1%),少数还有小便黄赤(9.2%),大便干燥及脉滑数(7.4%),口苦咽干、脉弦小数或脉洪大(5.6%)。分析上述症状仍属阳明气分热盛之证的表现,尚有一些兼见症状,所以白虎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都使用了加减方。
“病案分析”
刘某,男,51岁,1981年8月7日初诊。胃脘隐痛、胀满、纳呆已3年,有时恶心、呕吐、嗳气、腹胀,饭后更多发,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屡服中西药无效。胃镜检查:肥厚性胃炎。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印象:胃脘痛。辨证为阳明燥热,火邪伤阴,治则清热润燥。处方:石膏48g,知母18g,甘草12g,粳米18g,石斛15g。服80剂,诸症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未见异常。
按语:阳明气分实热,壅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胃脘疼痛,故伴有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等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又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恐有热盛之象,故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同时,加石斛以养胃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