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56

第56章 栀子豉汤

“治法”

清宣郁热,宣通气机。

“组成”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义分析”

栀子豉汤为治疗虚烦证的主方。其功用为清宣郁热,除烦止躁。本方用药仅两味,栀子苦寒,解郁除烦,导热下行;豆豉味辛甘,其气轻薄,入肺胃经,透表宣郁,引热上行,二药配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清宣胸膈郁热。使用时要注意其煎服法,先煎栀子,以取其味苦清热泻火;后下豆豉,以其药性轻扬不宜久煎,取其味辛轻清宣透。原方中栀子未用炒用,可见是用生品,取其清热之功用;豆豉后入,取其轻清香透,宣散郁热,如此而用,内寓深意,《本草备案》中有“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郁火以解”。

临床加减:热郁气滞较甚,可加郁金、瓜蒌、枳壳理气开郁;热甚加连翘、黄芩清透邪热;湿热郁阻,可加厚朴、石菖蒲以化湿理气;呕恶加竹茹、半夏和胃止呕。

张仲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衍化出很多方剂,多与脾胃有关,如栀子甘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等。病证各异,均以栀子豉汤为基础,为清宣胸膈郁热之良方。

“方歌”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历代论述”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伤寒邪气,自表而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是越之之法也。所吐之证,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则为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瓜蒂散吐胸中实邪者也。若发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则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栀子豉汤,吐胸中虚烦者也。栀子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烦,必以苦为主,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味苦寒,助豉子以吐虚烦,是以香豉为臣。《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近远,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以为治,依而行之,所谓良矣。”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既可以祛邪,又可以救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耳。”

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栀子豉汤仲景虽用以吐虚烦之药,余曾调此汤与病人服之,未必能吐。何也?盖栀子之性苦寒,能清胃火润燥;豉性苦寒微甘,能泻热而兼下气调中,所以其苦未必能使人吐也。医者必欲升散火郁,当于病人喉中探之使吐可耳。”

“现代研究”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启膈散合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结果:经4周治疗,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84例。临床观察治疗组愈显率为91.30%,总有效率92.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中医清宣郁热、畅通利气的法则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对修复食管黏膜皱襞有积极作用。

“病案分析”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烦”、“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鼓汤:栀子9g,生姜9g,香豉15g,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按语:本例属于积食日久化热,致心烦、大便干,其因缘于中焦邪热留扰,故以栀子豉汤方清泻胃热,则邪热得散,诸证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