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之所以具备非凡的表现力,除了由钢琴本身的结构、材料和工艺决定外,很重要的是靠在演奏时操纵钢琴中的两套主要的杠杆——击弦机和踏脚瓣来实现的。钢琴中的击弦机构是一套非常复杂而灵巧的多级复合杠杆,它显然是一台原始的力学机械。当手指弹奏钢琴时,通过杠杆传动,钢琴的击弦槌就敲击琴弦,如果击弦槌的起始位置距琴弦近,则用同样的力弹奏钢琴时,击弦的冲击力就弱,弦槌与琴弦接触的时间就长,接触的面积也大,这样,高次谐波就会被遏止,音量较小,音色较“干净”;反之,如果弦槌的起始位置距琴弦远,则击弦时冲击力强,弦槌与琴弦接触时间短,接触的面积小,这样音量就大,高次谐波保留得多,音色丰富。这就是钢琴的力度,即加速度问题。一般情况下,钢琴低音区的弦槌位置较靠近琴弦,音色就深厚、柔和;而高音区的弦槌位置距弦较远,音色就丰富、明亮。
同样,离键也是一种演奏艺术。因为按下琴键时,制音毛毡同时离开琴弦,于是琴弦振动不受遏止。同时,通过琴板与其他弦线发生共振。而手指离键时,制音毛毡又同时把琴弦“捂上”。因此,手指离键的速度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钢琴的击弦机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即能够迅速地恢复原位,以便在接着重复演奏这个音时,能够把音断开,保持一个很短的时值,并且很均匀、很迅速地对手指的动作作出反应。好的钢琴要求一秒钟内同一个键可以弹出12次才算合格。
下面讲一下钢琴的另一套杠杆:踏瓣。一般钢琴有3个踏脚瓣,靠右边的踏脚瓣学名叫制音踏瓣,因为它是控制制音器用的,或叫强音踏瓣、延音踏瓣。如果不踩这个踏瓣,手指离开键时,制音毛毡就会同时把琴弦“捂住”,而踩下这个踏瓣后,手指离键时制音器就不再把琴弦捂住,等于手指没有离开琴键。这样琴声就可以加强、延长。更重要的是通过琴板加强了各弦之间的共鸣,在许多音上产生丰富的谐波。踩下右踏瓣时,在一段时间内,手指所按下的所有各键都在发音而且参与共鸣,于是就“热闹”非凡,显得和声很丰富。这样做往往可以掩盖演奏者的某些缺陷或不足,骗骗欣赏水平不高的听众。但也不可乱用,使和弦“打架”,出现一片杂音。
踩下钢琴左边的踏瓣,是使击弦槌的起始位置靠近琴弦。因此,这是一个弱音踏瓣。在早期也有是使琴槌错位,使琴槌只能敲击到三根琴弦中的两根,以起到减弱音量的作用。有三个踏瓣的钢琴,踩下中间踏瓣,可以使琴槌与琴弦之间夹上一层薄呢子,这样,可以降低琴槌击弦的力量,增加击弦槌与弦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抑止高次谐波。总之也是起到弱音器的作用。
三个踏瓣中可以同时使用两个,使两个踏瓣的功能综合起来。对于延音踏瓣,先于手指击键踩下,或与手指击键同时踩下和手指击键后再踩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时间踩下这个踏瓣,被弹奏的音与其他琴弦共鸣的效果就不同。因此,弹琴的行家甚至把钢琴的踏瓣称为“钢琴的灵魂”,把它们用得灵巧自如,变化多端。充分发挥手指触键方式,手腕和手臂的力度以及灵活的变化使用踏脚瓣,可以使钢琴的演奏出神入化。既是演奏家的艺术,也要归于钢琴上的这两个灵巧的杠杆——击弦机和踏脚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