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栾城集》(四部备要本)卷二十四。它写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全文以吴氏浩然堂引出话题,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水的浩然奔流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从而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不能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比较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当时作者正处于贬谪中,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中的坎坷能有这种态度,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整篇文章虽重在说理,但却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文笔生动,气势雄伟,风格豪放。
【原文】
新喻[1]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2],而不知其说[3],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进至[4],沟浍[5]盈满,众水既发[6],合而为一,汪氵岁淫溢[7],充塞坑谷,然后滂洋[8]东流,蔑[9]洲渚,乘[10]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11]。子尝试考之[12],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13],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14],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15]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16],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17],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18]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19],子信以为能浩然乎?”
元丰四年[20]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释】
[1]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2]焉:代词,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句。[3]说:解释,具体含义。[4]秋雨时至:语本《庄子·秋水》“秋水时至”一句。庄子用周历,秋即夏历之夏。[5]沟浍(kuài):田间水沟,大者曰“浍”。[6]既发:已经暴涨。[7]汪氵岁(huì)淫溢:汪氵岁,深广的样子。淫溢,漫溢横流。[8]滂洋:澎湃。[9]蔑:淹没。详见《东轩记》注释[1]。[10]乘:登上,此作“漫上”讲。[11]支:支持,此作“抵挡。”[12]尝试考之:试着去思考它。之,代词,指代“彼何以若此浩然”一句。[13]渟(tíng):水停止。人止曰停,今通用“停”。[14]因物:顺应外物。指根椐地形地势,由高处往低处流。[15]平居:平时。[16]潢漾:深广之意。[17]“富贵不能淫”六句:本于《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几句。淫,扰乱。忧,使动用法,使……忧。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地区。得失,偏义复词,专指失,此代指“死”。[18]“其为气也”四句:引自《孟子·公孙丑上》,宋句原为“塞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极广大极刚正。以直养而无害:以正义去培养,丝毫不加损害。[19]徜徉(chángyáng):一作“倘佯”。[20]元丰四年:1081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译文】
新喻的吴先生,有志于学问且擅长于作诗,居家之处有山林之乐,隐居不愿做官,把他家的厅堂取名叫“浩然堂”。他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声称:‘我善于培养我的广大刚强之气。’我喜欢这句话,但不理解它的深刻含义,请你给我讲讲何谓浩然之气。”
我回答他说:“你住在江边,也曾经观察过江水吧?秋雨按时到来,充满了大小沟渠,所有的水流都已暴涨,汇合为一体,又深又广,漫溢横流,填满了低地、山谷,然后汹涌澎湃地往东流去,淹没了洲渚,漫上了山岗,毫无顾忌地奔流向前,遇上树木,树木便折断,碰到石头,石头就掉落,浩浩荡荡,任何事物都不能抵挡它。你曾试着想过它为什么会如此浩大刚强的原因吗?现在看来水并不要求自己很深,也不是刻意要奔流,到高处就停下来,到低处就流淌,忘却了自身,而只顺着地形地势流动,不因为容易就勇敢,不因为艰险就怯懦,所以它一暴发就浩浩荡荡地流到大海。古代道德高尚的人平时就注重培养自己修养,充实内心,而不依靠外物,他们的内心深广博大,与天地一样长久。静止时则外物不得窥测它,行动时则外物不能阻止它。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使他忧虑,行于边远的异族之地,遭受患难不能使他屈服,面对生死关头,死亡不能使他畏惧,大概没有不具备博大刚强的品质的。所以(孟子)说:‘那种气,极广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丝毫不加损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现在我将登上你的厅堂,举杯与你共饮,敲着枯木唱歌,自在地逍遥于万物之外,你真认为能做到博大刚强吗?”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人苏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