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栾城后集》卷二十一。绍圣三年(1096年)苏辙由筠州移贬雷州(即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次年写了此文。文中,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写来的信,体现了苏轼对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由此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苏轼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对其诗作了概括评论,其观点极有见地。本文是研究陶渊明和苏轼诗歌的重要资料,也是体现了苏辙一定文艺观点的篇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渊明,东晋最著名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大量描写出水田园生活的第一位诗人。有《陶渊明集》。引:一种类似序言的文体。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1],置家罗浮[2]之下,独与幼子过[3]负担渡海。葺[4]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5],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6],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7]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8],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9]之作矣,未有追和[10]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11],癯而实腴[12],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13]。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特好其诗也哉?如[14]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15]:‘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16]。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17],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18]自知,半生出仁以犯世患[19]。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20]。”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21],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22],终不能悛[23],以陷于大难[24],乃欲以桑榆之末景[25],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26],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27],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28]。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9]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30]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31]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32]也。然自其斥居东坡[33],其学日进,沛然[34]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35],常出其后,其和渊明,继之者亦一二焉[36]。
绍圣四年[37]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
[1]儋耳:今海南省儋县。[2]罗浮:即罗浮山,在广东省。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至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常游罗浮山。绍圣四年二月苏轼迁入白鹤峰新居,即被远谪儋耳,其家未迁,故曰:“罗家罗浮之下。”[3]过:即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北宋文学家,时称小坡。有《斜川集》。[4]葺:原指用茅草盖房子。[5]日啖荼芋:每天吃苦菜和山芋。荼,苦菜。芋,芋头。[6]“以图史为园囿”二句:以图书史册为留连之地,以文章为合奏的乐器,即以读书作文为乐。园囿,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观赏之地。鼓吹,合奏乐器。[7]衰惫:衰老疲惫。[8]海康:宋属雷州,今广东省海康县。[9]拟古:摹拟古人。拟古诗与追和诗不同,前者不需步原韵,后者则要依原韵而作。“追和古人”并非“始于东坡”,但全心全意尽和某一古人诗作,则是东坡首创。[10]追和:和,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依韵作诗词。陶渊明其时已作古,故曰“追和”。[11]质而实绮:表面质朴而实际绮丽。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形容鲜艳美丽。
[12]癯(qú)而实腴(yú):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癯,瘦。腴,胖、丰满。[13]“自曹、刘”句:曹,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推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曹子建集》。刘,指刘桢,“建安七子”之一。鲍,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南朝宋代文学家,以七言歌行最有名,与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谢,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朝齐代诗人,对唐人绝句的形成和山水诗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有《谢宣城集》。李,盛唐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李太白集》。杜,盛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少陵集》。[14]如:于。
《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15]渊明临终疏告俨等:陶渊明临终明,写了《与子俨等疏》,告之自己平生经历与志向。疏,文体之一种。俨等,指渊明之子俨、俟、份、佚、佟等人。[16]与物多忤:与外物多抵触。忤(wǔ),违逆、抵触。《新唐书·李义府传》:“凡忤意者,皆中伤之。”[17]黾勉辞世:尽力辞别世人,指隐居不仕。黾勉,亦作“僶俛”,努力、尽力。《诗经·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不敢告劳。”[18]蚤:通“早”。[19]世患:世俗之患。[20]“欲以晚节”句:想在晚年向他学习一点东西。晚节,晚年。《汉书·鲁恭王传》:“初好音乐舆马,晚节吝,惟恐不足于财。”颜师古注:“晚节,犹言末时也。”师范,学习。万一,极言其少。[21]“渊明不肯”句:陶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束带,整束衣带,穿著整齐,以示恭敬。事见《晋书·陶渊明传》。[22]为狱吏所折困:元丰二年(1079年)朝廷以讪谤新政罪把苏轼逮捕入京,投入御史狱,史称“乌台诗案”。[23]悛(quān):改过,悔过,悔改。《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24]陷于大难:绍圣元年贬官惠州,绍圣四年再贬儋耳。[25]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喻指晚年。《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处。桑榆,日落处。[26]虽然:即使如此,虽然如此。[27]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苏轼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事迹仍可考查。[28]其必有以处之矣:后世君子必定能正确对待苏轼的出入进退。处,对待。之,代指苏轼为官之事。[29]“孔子曰”几句:语见《论语·述而》。老彭,殷商时代的贤大夫。亦说指老聃和彭祖。[30]“孟子曰”二句:语见《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寇之对于他们的态度就不一样,“易地则皆然”。[31]既冠:已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32]不若:不如。[33]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
至元丰七年(1084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房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34]沛然:水势湍急的样子,指迅速。[35]驰骤从之:奔驰着追赶他。指努力向苏轼学习。[36]“其和渊明”二句:苏辙跟着苏轼也写了少量和陶诗。《栾城后集》有《次韵子瞻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等。[37]绍圣四年:1097年。绍圣,宋哲宗年号之一。
【译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小儿子苏过挑着东西渡过南海。在那里用茅草竹子修搭房屋居住,每天吃苦菜山芋,从而使心中没有华屋美食之想。他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只以读书作文为乐,到儋耳之后也全免了,只喜欢写诗,其诗精深华妙,看不见老年人衰老惫的气象。
当时我也正谪居海康,东坡写信来说:“古代的诗人有拟古之作,没有追和古人的作品,追和古人则从我开始。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只喜好陶渊明的诗。陶渊明写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质朴而实际华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从曹植、刘桢到鲍照、谢朓、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他。我前后追和他的诗作共有一百几十篇,至于我的得意之作,自认为不是太愧对陶渊明。如今将收集整编它们,留给后世君子,你为我记下此事。既如此,我对于陶渊明难道仅仅是喜欢他的诗吗?实在是对他的为人有感啊!陶渊明临终写下了《与子俨等疏》,告诫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常常因为家境贫寒四处奔走,性格刚直才能愚拙,与外物多有抵触。自我思量如为了自己,必定久留下世俗之患,故隐居不仕,使你们从小就遭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的确是大实话。我现在真有这种毛病,但却未能早点发现,半辈子做官而犯了世俗之患。这就是我之所以深深佩服陶渊明,并希望在晚年向他学习一点东西的原因。”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次束带去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却做官三十余年,郎当入狱,最终不能悔改,以至于遭受大难,才想在迟暮之年自我寄托于渊明,有谁肯相信他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的种种事迹仍是可以考查的,后世君子,他们肯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此事。孔子说:“就转述而不创作、诚实而爱好古代文化而言,我私下自比于古之贤大夫老彭。”孟子说:“曾子、子思(地位虽异但)道相同。”些微之事,不足以谈读书人。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二十岁学业有成,先父叫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称赞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但自认为不如。自从他贬谪黄州,其学业日益长进,非常迅速犹如大水流淌而至。他的诗比之于杜甫、李白,绰绰有余,于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努力追赶他,但常落在他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作,我学他写的诗也不过几首而已。
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