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8895700000008

第8章 商论

商论[1]

【题解】

本文选自《栾城应诏集》(三苏祠藏本)卷一。苏辙自幼读书,博通古今历史。他除写了许多讨论时政、针砭时弊的作品外,还有许多讨论历史、借古讽今之作。《栾城应诏集》中收进论二十三篇,主要讨论了上自夏朝、下及五代各个时期为政的得失,还对《礼记》《尚书》《春秋》等历史著作作了精辟的论述,不仅表明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而且借古讽喻时政,用心十分良苦。

【原文】

商之有天下者三十世[2],而周之世三十有七[3]。商之既衰而复兴者五王[4],而周之既衰而复兴者,宣王[5]一人而已。夫商之多贤君,宜若其世之过于周,周之贤君不如商之多,而其久于商者乃数百岁,其故何也?盖周公[6]之治天下,务以文章繁缛[7]之礼,和柔驯扰刚强之民[8],故其道本于尊尊而亲亲[9],贵老而慈幼[10],使民之父子相爱,兄弟相悦,以无犯上难制[11]之气,行其至柔之道,以揉天下之戾心[12],而去其刚毅果敢之志,故其享天下至久。而诸侯内侵,京师不振,卒于废为至弱之国,何者?优柔和易[13]可以为久,而不可以为强也。若夫商人之所以为天下者,不可复见矣。尝试求之诗书[14],诗之宽缓而和柔、书之委曲而繁重者,举皆周也。而商人之诗,骏发而严厉[15],其书简洁而明肃,以为商人之风俗盖在于此矣。夫惟天下有刚强不屈之俗也,故其后世有以自振于衰微,然其至败也,一散而不可复止,盖物之强者易以折,而柔忍者可以久存。柔者可以久存,而常困于不胜;强者易以折,而其末也乃可以有所立,此商之所以有长而周之所以不振也。

呜呼!圣人之虑天下,亦有所就[16]而已,不能使之无弊也。使之能久而不能强,能以自振而不能以及远,此二者,存乎其后世之贤与不贤矣。太公封于齐[17],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18]之臣。”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太公曰:“后世浸衰[19]矣。”夫尊贤尚功则近于强,亲亲尊尊则近于弱,终之齐有田氏之祸[20],而鲁人困于盟主之令[21]。盖商之政近于齐,而周公之所以治周者,其所以治鲁也,故齐强而鲁弱,鲁未亡而齐亡也。

【注释】

[1]商论:论商朝治理朝政的得失。对商朝与周朝治政的得失作了精辟的比较分析。[2]商: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都亳(今山东曹县南),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故又称殷。当时农业已较发达,并建立较大的早期城市,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传至纣,被周武王攻灭,共传三十一王。世:时代,世代。古亦称三十年为一世,但此处是指代。商朝共传三十一王,故取其整数称三十世。[3]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的政权,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周公东征后,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农业比商代发达,手工业亦有所发展。后东平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以此为界,史称西周和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文中所言三十七世,疑言其多。[4]五王:指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这五王。[5]宣王:名静,周厉王之子,周朝中兴之主。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

[6]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7]繁缛:富丽繁琐,重于修饰。[8]和柔驯扰刚强之民:使动用法,使柔驯之民和,使刚强之民扰。扰,驯服。[9]尊尊:尊敬尊长。前一尊字动词,后者名词。亲亲:亲近亲属。前者动词,后者名词。[10]贵老:尊重老人。慈幼:爱护幼小者。[11]犯上难制:冒犯长者,难以控制。[12]戾心:反逆之心。揉:通“柔”,使顺服。[13]优柔和易:宽舒谦和。[14]诗书:诗歌和散文。[15]骏发:疾发(言语快捷),急促。严厉:严密深沉。[16]有所就:有所依据或依附。[17]太公:周代吕尚的称号,因封于齐,又称齐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悦)。”齐: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开国之君即吕尚。在今山东北部。春秋初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陈厉公子完,后改姓田)所夺。[18]篡弑:杀君而夺权。[19]浸衰:更加衰败。浸,愈加、更加。《后汉书·袁绍上》:“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20]田氏之祸:陈厉公子完奔齐,改姓田氏。春秋末君权逐渐为田氏所夺。公元前391年田和迁其君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诸侯。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和传三代至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打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1]鲁人困于盟主:春秋时,齐、秦、晋、楚不断称霸,且要继为盟主,而鲁介于各大国之间,常为各方征召之令所困,故曰。

【译文】

商朝拥有天下的时间是三十代,而周朝拥有天下的时间却是三十七代。商朝已经衰败但又使之复兴的有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和武丁这五位帝王,而周朝衰败后又使之复兴的却只有周宣王一人而已。商朝多贤能之君,按理说它拥有天下的时间应超过周朝,周朝的贤能之君不如商朝多,但它拥有天下的时间多于商朝竟然有几百年,其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周公治理于天下时,致力于以写文章的繁琐修饰的礼仪,使柔和顺从的百姓安和,使桀骜不驯之民驯服,所以他的治国之道以尊敬尊长并亲近亲人,尊重长者且爱护幼小者为本,使百姓们父子相爱,兄弟和睦,并凭借无冒犯长者难以控制之风气,来推行他的至柔之道,以此使于下的时间很久。但诸侯由内侵扰,京都不能振作,最终衰败成为极端柔弱之国,又是为什么呢?宽舒柔和的政策可以使国家长久,但却不可使国家强盛。像那商朝人治理国家的办法,(在周)是不会再看见的。我曾尝试从他们的诗文中去寻求答案,诗中宽舒和缓且柔和、文中委曲婉转且繁复富丽的作品,全都是周朝的。而商朝人的诗,急切而严密深沉,他们的文简洁而明快,我认为商朝人的性格大体都显现在其中了。天下有刚强不屈的习性,所以它的后代才有人于衰微当中自我振作起来,但它到极衰败之时,却一散而不可再收拾,大概是因为强硬的物体容易断折,而柔顺的物体可以长久存在的缘故。柔顺的物体可以存在,但却常被其力不能胜任的事所困扰;强硬的物体容易断折,但它的末力却仍能够有所建树,这就是商朝之所以不长久而周朝之所以不振作的原因。

唉!圣人谋虑天下之事,也不过有所依附而已,不能苛求他们没有失误。使国家能长久却不能强盛,能(在衰微时)自我振作却不能使之达到久远,这两种情况,存在于它们后世的贤能与不贤能的人身上。齐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地时,尊重贤才且崇尚武功,周公说:“后代肯定会有杀君篡权之臣。”周公治理鲁地,亲近亲人并尊敬尊长,太公说:“后世会更加衰败。”尊重贤才崇尚武功就近似于强硬,亲近亲人尊敬尊长就近似于柔弱,最终齐国有田氏擅权代齐的灾祸,而鲁国则被各诸侯国的征召之令所困扰。大体商朝的为政之策与齐国相近,而周公用以治理周朝的政策,就如同他治理鲁国一样,所以齐国强盛而鲁国柔弱,鲁没有灭亡而齐国已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