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19

第19章 管仲论

【题解】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成就霸业,成为后来史家赞颂的一代贤臣。本文却一反常论,批评管仲临死时未能举贤自代,而致使他死后奸佞弄权乱国“齐无宁岁”的严重后果。从荐贤自代的重要看,本文立论新颖,颇有启发性。但文中将后来齐国之乱归罪于管仲,有失偏颇;而“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的唯心史观,尤其不能赞同。

全文论点明确,围绕论点,以管仲身前身后齐国的变化对比,以晋文公、史鱼、萧何之荐贤与管仲之不能荐贤自代对比,纵横挥洒,辗转反复,雄辩恣肆,很有气势,表现出苏洵散文的特色。

【原文】

管仲相威公[1],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2]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3]。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5],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6]。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7]。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之初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8]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9]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威、文[10]。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11]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12]。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13],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14]。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15]。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1]威公:即齐桓公。宋钦宗名桓,故宋讳“桓”而改为“威”。[2]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身边的三个宠臣。竖刁,是当时一宦者。易牙,雍人,名巫,亦称雍巫,善逢迎。开方,在齐国做官的卫公子。[3]“威公薨(hōng)于乱”五句: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五公子,指齐桓公的五个公子,即无诡、昭(即孝公)、潘(即昭公)、商人(即懿公)、元(即惠公)。当初桓公立公子昭为太子,后易牙与竖刁谋请桓公改立无诡。管仲死后,“五公子皆求立”,桓公死后,无诡立,“太子昭奔宋”。后太子昭在宋军帮助下回国,无诡被杀,立昭为君,以后潘、商人、元相继夺得君位。直到齐简公,国无宁日,最后齐简公也为田氏所杀。[4]鲍叔:即鲍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深知其贤。后来,“鲍叔遂进管仲。”(《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为相,他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为齐大夫。因此以知人荐贤者著称于世。[5]四凶:指共工、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6]少正卯:鲁国大夫。少正是复姓。[7]“而其言”句:《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问:“易牙何如?”管仲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问:“开方何如?”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问:“竖刁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8]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后以此成语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且多贬义。[9]絷(zhí):捆系。[10]文:晋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11]灵公: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在位时暴虐无道,终为人所杀。[12]“仲之书”四句:《管子·戒第二十六》载:管仲临死前曾对桓公评说诸大臣,其中他说:“鲍叔之为人,好直而不能以国强;宾胥无之为人,好善而不能以国诎(屈)。”[13]“而又”句:管仲认为隰可算贤者,但又认为,“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后朋于仲死后不久也死了。故作者认为,朋之死是管仲所料定的。[14]“吾观”三句:史鳅(qiū):即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言敢谏名于世。蘧(qú)伯玉:名瑗,卫国贤人。弥子瑕:卫国宠臣。据《孔子家语》载,史鱼将卒,命其子曰:“吾仕卫不能进伯玉、退弥子瑕。是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卫灵公往吊时怪而问之,其子以告,公愕然失容,于是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15]“萧何”二句:《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病危,汉惠帝去看望他时问道:“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惠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译文】

管仲为齐国宰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各国,排除夷狄的侵扰,直到他死的时候,齐国都是那样富强,诸侯不敢背盟反叛。管仲一死,竖刁、易牙、开方即被重用。随后桓公死于宫廷之中,五个公子争夺君位,这种祸乱蔓延不断,一直到齐亡之前的简公为止,齐国没有安宁的时候。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于成功之日,而必然在前会有引发的缘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在作乱之日,而必然在前会有预兆的。因此,使齐国大治的,我不认为是管仲,而应是鲍叔;至于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认为是有竖刁、易牙、开方的缘故,而认为责任在管仲身上。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本来就是乱国之人,而重用他们的人却是桓公啊!当初有大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孔子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呢?而使桓公得以重用三个人的,却是管仲啊!

管仲病危的时候,桓公向他征询宰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举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回答他,可是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近人情,不可亲近”罢了。哎!管仲以为桓公果真能够不重用那三个人了。他与桓公相处好多年了,也该了解桓公的为人呀!桓公是个音乐之声不歇于耳,美女不离于眼前的人,如果不是他们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当初之所以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他们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前的那番话,就可以捆住桓公的手脚吗?那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却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普通的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天下难道还少像他们三个这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这种人,管仲能够全部把他们除去吗?哎!管仲可以说是个不懂得根本的人啊!如果他趁桓公询问,荐举天下最贤能的人来自代,那么管仲虽死,然而齐国不能认为没有管仲了。那又有什么害怕这三个人的呢?对桓公不提他们也是可以的。

五霸之中没有再强过桓、文的。晋文公的才能,比不过齐桓公,他的臣下又都不及管仲;晋灵公暴虐无道,不如齐孝公的宽厚待人。但是,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文公的余威,尚能为诸侯的盟主百余年之久。为什么呢?晋国的君主虽然不好,而它尚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朝。桓公死后,齐国却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齐桓公他只依靠管仲一个人,而管仲又死了啊!天下未尝没有贤能之人,大概会有只有贤能之臣,而无英明之君去用他的情况啊!桓公在世的时候,而说天下不再有管仲那样的人了,我是不相信的。

管仲的书里,记载他将死的时候,曾论说鲍叔、宾胥无为人处事的才干,而且议论了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从心底里认为,这几个都不能够委以国家重任,并且又预知贤者将要死去。原来他的书是荒诞不经,不足为信的。我看那史鳅,由于生不能引荐蘧伯玉并斥退弥子瑕,困此,有死后尸谏之事。萧何临死之前,荐举曹参来代自己为相。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国家因为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衰亡。贤能之人不会悲伤自己的死亡,而是忧虑他的国家的衰亡,因此必须再有贤能之人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地死去。那位管仲为什么就这样死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