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07

第7章 六国

【题解】

此文为《权书》第八篇。边患是宋代最为头疼的问题。对辽、西夏等国不断地侵犯,宋朝廷采取输送财物,以求暂时安宁的妥协求和政策。苏洵亲身感受到长此以往的严重后果,便写下此文,以战国六国赂秦而最终招致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规谏朝廷,劝诫其不可重蹈六国覆亡的旧辙。文章以古类今,鲜明地表现了作者一片忧时之情。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使文章具有高屋建瓴之势;然后则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六国赂秦所招致灭亡的必然结果,极具说服力;结尾以古类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气势充沛,语言劲健,充分显示了苏洵史论文所具有的战国纵横家的特质,故后人评之为:笔力简老。其他选本以“六国论”为题。

【原文】

六国[1]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3]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5],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6]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9]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10],何哉?与嬴[11]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1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17]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18]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9]。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1],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六国:指战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六国曾一度联合抗秦,最终却相继为秦所灭。[2]赂秦:此指割地向秦国行赂。贾谊《过秦论》:“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3]六国互丧: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灭楚,公元前222年灭赵、燕,公元前221年灭齐。率:都。[4]独完:独自保全完整。[5]邑:小城。[6]厥:其。[7]草芥:小草,比喻极轻微、没有价值的东西。[8]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9]“古人云”句:古人,指战国时的苏代、孙臣等人。《史记·魏世家》:“苏代谓魏王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10]迁灭:古代消灭敌国,多将传国大器迁走,所以灭国也叫“迁灭”。[11]与嬴:同秦国联合。与,相党与。嬴,秦王姓嬴,此指秦国。[12]齐亦不免矣:齐国也免不了灭亡的结果。秦国使反间计,假意同齐联合,使齐不助五国攻秦,五国灭亡后,秦国最终亦将齐国灭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于共。”[13]丹:即燕国太子丹。荆卿:即荆轲。公元前227年,太子丹使荆轲以为名,入秦刺秦王,行刺不成功,荆轲当场被杀。秦王怒,使将军王翦率兵击燕,燕国逐亡。《史记·燕召公世家》:“燕见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到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秦王觉,杀轲,使将王翦击燕,……燕王亡,徙居辽东,……秦拔辽东,虚燕王喜,卒灭燕。[14]“赵尝五战于秦”二句:苏秦说燕文侯之语。《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鲍彪注云:“设辞也。”[15]李牧:战国末期赵国的大将,先为边将,御匈奴多次进犯,使赵国边疆安宁十多载,后为赵大将军,两次击破秦军的进攻。《史记·李牧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齿奇,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16]洎(jì):到,及。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使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郭开便向赵王进谗言,说李牧、司马尚欲反。赵国便削去李牧兵权,将李牧捕获诛杀。李牧既死,秦军击破赵军,虏赵王迁,遂灭赵。公元前228年,秦置邯郸郡。《史记·李牧传》:“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17]殆(dài):几乎。[18]向:从前。三国:指韩、魏、楚。[19]易量:容易估量。[20]劫:威逼,挟制。[21]故事:过去的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与辽订澶渊之盟,宋每年输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又许每年给辽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宋允准每次年给绢十万匹,茶叶十万斤。苏洵以之类比为六国赂秦之事。

【译文】

六国破灭并非是武器不锐利,不善于作战,其弊病在以土地去贿秦国。以土地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力量受到亏损,这就是六国灭亡之道啊。有人说:“六国相互接着丧亡,都是缘于贿赂秦国的原因吗?”我回答道:“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就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丧亡,原因是它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援,不能独自保全完整,所以说,‘弊病在贿赂秦国’。”

秦国除用武力攻城夺地之外,收受六国地,小可获邑县,大则可获都城。秦国这样获得的土地与它战胜别国所夺取的土地相比较,实际超过百倍;诸侯这样丢失的土地,与他们战败后丢后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超过百倍。那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确实不在于战争啊!

想想六国的先辈们,披霜露,斩荆棘,才创有尺寸地,而其子孙们对它却不很珍惜,双手捧举给别人,就像丢弃草芥一样。今日割弃五城,明日割弃十城,然后求得一夜之安稳;可早晨起来一看四处边境,而秦兵又来。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的时候,供奉它越频繁,它的侵夺就更急迫。因此,不战而胜,胜负就已经判然而明了。由此而走到灭亡的境地,更是理所当然。古人说:“用土地去事奉秦国,就犹如抱着木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这话说得多对呀!

齐国未尝去贿赂秦国,而最终却继五国被灭掉,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与秦相交,不帮助五国,五国既已丧亡,齐国终也逃不了灭亡的命运。燕、赵两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较远大的谋略,能够保守着他们的国土,信守道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小国而最后才灭亡,这就是运用战争去抵御秦国的实效啊!等到太子丹使用荆轲谋刺秦王的计策,才开始迅速地招致灭国的灾祸。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二败而三胜,之后,秦国又攻击赵国两次,赵将李牧接连两次都将其击退。等到李牧因遭受谗毁而被诛杀,邯郸才变为秦国的郡县,真让人可惜他们用武力去抵御秦国没有坚持到最终啊。况且,燕、赵两国处于秦国将要把六国除灭殆尽之际,可以称之为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确也是不得已之事。在此之前,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自己的国土,齐国不要依附于秦国,不行刺客之计,良将仍在,那么,胜负的定数,存亡的道理,正当可与秦国相比较,其结果,或许不是那么容易估量。

唉!以贿赂秦国的土地,去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事秦国之心,去礼敬天下的奇才,天下合力向西对付秦国,我担心秦人吃东西都难以下咽呢。可悲啊!有这样的态势,而反为秦国的积威所威逼,日削月割自己的国土,最终趋向于灭亡。作为一国的统治者,一定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积威所威逼、挟制啊!

那六国与秦同为诸侯,虽然当时的形势弱于秦,而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情势存在;如以一统天下之大国,降低自己,而去跟从六国破亡的历史旧事,这又是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