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在凤翔府任签判期间,遇到严重春旱,长时间没有下雨,直到四月初才开始下了几场雨,尤其是四月十四(即丁卯日)那场雨接连下了三天,从根本上解除了旱情,在这万民喜庆欢腾的时候,府衙门修整的亭子刚好完工,苏轼就将它命名为“喜雨亭”,并作了这篇《喜雨亭记》。
文章从亭的命名写起,记述修亭得雨的经过,通过简明对话阐明久旱不雨的严重性,把喜雨的“喜”字突出来,反映了作者对农事的关心,同老百姓忧乐与共的感情。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4]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5],其占为有年[6]。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7]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8]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9]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0],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11]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12]谁之力?民曰太守[13];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14]然,归之造物[15];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16],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1]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尚书·周书》记载,周王教把唐叔献的一个稻穗、两个根的异种禾苗赐给周公。周公为了“宣扬天子之命,作《嘉禾》。”《嘉禾》是《尚书》的篇名,今已失传。[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在汾水上得到一个宝鼎,就改年号为元鼎。[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文公十一年,狄人侵犯鲁,鲁文公命叔孙得臣去击败了狄军,俘获了侨如。为了纪念这件事,叔孙得臣把儿子宣伯改名为侨如。[4]扶风:旧郡名,即凤翔府。[5]雨麦于岐山之阳:在岐山以南,从天上落下麦子,一说是指播种麦子。[6]有年:丰收的年成。[7]越三月:过了三个月。乙卯:指四月初二日。[8]忭:欢欣。[9]属客:向客人敬酒。[10]荐饥:连年不熟曰荐。[11]此:原本无“此”字,据别本补的。[12]伊:语气助词。[13]太守:指州府的行政长官。[14]不:同“否”。[15]造物:古时以为万物都是天所生成的,所以叫天为造物。[16]冥冥:渺茫。
【译文】
用“雨”字给亭子命名,是为了纪念喜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物件命名,表示不会遗忘的纪念。周公得到周天子赐的异种禾苗,就把他著的书命名为《嘉禾》;汉武帝在汾水上得到一个宝鼎,就把年号改为元鼎;鲁国的叔孙得臣打败了狄军,俘获了侨如,就将他的儿子宣伯取名为侨如:虽然这些喜事的大小不同的差别,但是表示不会遗忘的纪念这点上完全是一样的。
我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开始整修衙门的房屋,在大厅北面建了一个亭子,亭子南边开了一个水也,用来引水种树,作为公余休息的地方。那年春天,岐山南坡下了一阵麦雨,预卜是个丰收年。后来个把月没有下雨,农民们十分忧急。直到过完三月,四月初二才了一场雨,十一日又下一场雨,农民们认为雨量还不够;接着十四日又下了一场大雨,一连三天雨才住点。政府官吏们在官厅相互庆贺,做生意的商人们在街上唱歌,农民们在田坝里欢乐庆祝,为天旱发愁的人们高兴了,生病人的也痊愈了,而我们的亭子恰好修成完工。
于是我在亭子上请客喝酒,我一边劝酒,一边问客人:“要是再有五天不雨行不行?”客人说:“再有五天不下雨麦子就会完全干死。”“那么还有十天不下雨行不行?”客人说:“再有十天不下雨禾苗就全枯死了。”麦子、稻子都没有收成了,今年就会闹饥荒,争斗打官司的事就会多起来,偷抢的强盗小贼就会愈来愈多,更加猖蹶。那时候,我们就是想优游自在地在这亭子上聚会,还能办得到吗?现在天老爷没有抛弃老百姓,先前干旱现在恩赐喜雨,我们才能够逍遥自在地在这亭子上欢聚,这都是这场及时雨赐给我们的,这怎可以忘记呢?
既将这个亭子命名喜雨亭,又根据这个来歌颂它。唱词是:如果天老爷下的是珍珠,挨冻的人们不能用来当棉袄穿;如果天老爷下的是宝玉,饥饿的人不能当粮食充饥。一场雨连下三天,这是谁的力量?老百姓说是知府;知府不同意这种说法,把它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对,应该归功于天老爷;天老爷也不愿居功,把它归之于宇宙;宇宙是那么的渺茫高邈,无法得到什么名义。于是,我用“喜雨”来命名我这个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