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武器装备一瞥
8902300000002

第2章 最早的多管火箭炮

前苏联于1933年研制成功的БМ-13型火箭炮(俗称“卡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种多管自行火箭炮。

卡秋莎火箭炮装有多个轨道定向器,一次齐射可发射16发132毫米的火箭弹,最大射程为8500米,火箭弹为尾翼式,初速为70米/秒,最大速度为355米/秒。火箭炮的重新装填时间约为5~10分钟。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火光较大,容易暴露阵地,因此设计者把卡秋莎火箭炮安装于车上,使其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快打快撤,迅速转移。

1941年6月30日,前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一个星期,沃罗涅日州“共产国际”兵工厂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立即批量生产“БМ-13”型火箭炮。为了保密起见,工厂在出厂的火箭炮车身上标有字母“К”,这是“共产国际”以兵工厂俄文名称的第一字母刻印。

1941年7月14日,苏军大尉罗廖夫指挥的火箭炮连在奥尔沙地区使用卡秋莎火箭炮,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由于火箭炮火力猛烈,可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火箭,其外形独特,因而在此次战斗中声威大震。当时官兵们不知道这种新式炮的名称,又看到炮车上的“К”字,便联想到前苏联民间传说的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卡秋莎。从此,БМ-13型火箭炮以“卡秋莎”这个名称,传遍前苏联和世界。“卡秋莎”这种新式火炮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此受到战士们的喜爱。